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留德十年

    作者:季羡林

    此为“季羡林散文新编”十种之一,是季羡林先生自谓唯有《牛棚杂忆》可以相比的真正的自传。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季羡林先生从当时的满洲国乘火车赴德国留学,一去就是近十一载,作者称这是自己“旧生命的结束。新生命的开始”。本书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轰炸和饥饿的交相压迫下学习吐火罗文的相对平静的留学生活、自己眼中的德国教授、房东、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以及在哥廷根小城管窥二战大事的种种洞见。
  • 索尔·贝娄访谈录

    作者:[罗马尼亚] 诺曼·马内阿

    1999 年,波士顿大学,两位当代最重要的东欧流亡作家索尔·贝娄与 诺曼·马内阿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话,内容涉及贝娄的家庭、成长、信仰、犹太人的美国化,以及创作、阅读、爱情、友情等诸多方面。某种意义上,它成为了一部索尔·贝娄自述的珍贵个人传记。 两位背景相似、惺惺相惜的犹太作家在长达6 个多小时的对话中,回顾了贝娄作为犹太人与移民两重身份在美国的经历、创作与犹太家庭生活,以及美国街头经历,留下了一组生动而珍贵的时代剪影。 本书属于“文学与图像:耶路撒冷文学计划”的一部分,致力于记录并保存我们时代最主要的犹太作家和思想家的访谈,作家与思想家受邀谈论他们的作品和个人经历,以探索他们一生的著作与其犹太人身份间的关联。
  • 李鹏回忆录(1928-1983)

    作者:李鹏

    《李鹏回忆录(1928-1983)》是李鹏同志亲自撰写的一部自传体书籍,时间跨度从1928年至1983年,共55年。本书详细记述了这一时期李鹏同志的人生经历,包括动荡的童年、少年时期在延安成长、从延安到东北、在苏联学习水电专业、在电力系统工作等。 在电力系统工作的28年中,李鹏同志在水电、火电、供电和电网等各种专业上都工作过,做过技术、行政和党务工作。1981年担任电力部部长。 本书分为16章,共计48万余字,并配以130余张照片,其中大部分内容是李鹏同志的回忆,其余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李鹏同志父母亲的传记、李鹏同志的日记和工作笔记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文献等。 《李鹏回忆录(1928-1983)》内容翔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画卷,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对党史、国史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

    作者:徐复观 著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中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故乡、至亲及人生历程回忆的文章,以及他人生最后几年的日记,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对于人格追求探索的一生。书末并附徐复观先生年表和著作系年表,可帮助读者对徐复观其人其作有更加清晰的把握。
  • 杨尚昆日记(上、下)

    作者:杨尚昆

    《杨尚昆日记》收入杨尚昆同志1949年至1965年间所写的部分日记,共约110万字。他的一部分日记已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这是无法弥补的缺憾,只得付之阙如。 除日记外,杨尚昆同志还保留了一部分工作笔记和读书笔记。现从中选择了部分同日记直接有关的内容,分别放在当天日记后面,用仿宋体字排印,作为日记的补充。 为了保持日记原貌,在编辑过程中只对个别错字、漏字、衍字以及明显有误的标点作了订正。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编者对日记中涉及的部分人物和事件,作了简要注释。

  • 三毛的最后一封信

    作者:眭澔平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神秘死亡,但她的死因一直是谜。而当时未及而立之年的青年才子眭澔平作为三毛最亲密的人,躲开了一切媒体的追访,奔赴英国留学。在旅程途中眭澔平意外发现三毛生前送给他的书中的信笺——这是三毛在离世前的最后一封信…… 眭澔平用20年时间重走了三毛去过的所有地方,用文字、绘画、音乐,写下本书,带领读者慢慢返回三毛与眭澔平相识、相知、真诚对话的每个场景,让读者看到,也听到,传奇女性三毛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中,最深切、最诚挚、也最令人心碎的灵魂告白。
  •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

    作者:陈恭澍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1:亲历军统初建时期工作记录》内容简介:抗战前后,多年动乱。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爆发“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激化。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中国腹地硝烟顿起。在这两大事件冲击下,戴笠领导的国民政府“特务处”开办了一个培植特务干部的训练班,即“洪公祠”特训班,正式招纳学员。经过几番明察暗访,时年24岁的陈恭澍第一批被吸收加入。经过一年的秘密训练,陈恭澍被派往华北地区任军统局北平站站长,不久后兼任天津站站长,正式开始了以刺杀日本人、汉奸、敌对势力为主要任务的“职业生涯”:1933年5月,枪杀北洋皖系军阀、汉奸张敬尧;1934年11月,刺杀原西北军高级将领吉鸿昌;同年冬,下毒谋杀臭名昭著的“倒戈将军”石友三;1935年至1938年,连续设计暗杀大汉奸殷汝耕;1938年3月,袭击华北头号大汉奸王克敏。这几个人都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尽管陈恭澍策划的几起刺杀行动有成有败,但对于当时在中日关系间迷失、混乱的中国政界,却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 1944-1948我的战争

    作者:黄耀武

    《1944-1948我的战争》为口述历史,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于国民党军新六军、二○七师服役。《1944-1948我的战争》真实记录了作者少年时期的幸福家庭,是如何在日寇的炮火下家破人亡的,最终走上了同仇敌忾的抗日道路,十六岁自愿报名参加抗日,和数千名同龄人一起被分配到印缅远征军,执行抗击日寇,打通国际支援中国战场的大动脉—滇缅公路的任务,既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也表现了全体国人万众一心抗战的感人场面。一九四六年新六军被调到东北战场,作者厌恶内战,先后三次脱离部队,其间还发动学潮抗议当局从学校征兵,在警察宪兵的追捕下四处逃亡。受生活所困,最终不得不回到部队继续当炮灰。《1944-1948我的战争》作者以种种亲身经历揭露了诸如军队内部的贪污腐化和派系斗争以及基层官兵厌战情绪,以新的角度展示了国民党必败的结局。在警察追捕期间,作者受到一个女学生及其家人的保护,双方逐步产生感情,沈阳解放前夕,女学生穿越解放军、国军两道封锁线来到作者身边,在战火中结婚,战争中的爱情成为本书另一大亮点。 《1944-1948我的战争》截至沈阳解放、作者进入解放军官教导团学习,1949年被释放为止,作者时年21岁。
  • 簫聲劍影:劉緒貽口述自傳(上卷)

    作者:劉緒貽,余坦坦

    一个年近百岁的老教授回忆他的前半生。从穷乡僻壤的私塾到省会著名中学,到享誉世界的西南联大,又到大洋彼岸的芝加哥大学;在战火纷飞中学成归国,成为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这是一条艰难的个人奋斗之路: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儒学旧传统、五四新文化、马列世界观,铸就了他的性格特征——既倾慕龚自珍更追随五四先驱,勤奋好学,特立独行。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礼俗的转换,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更有异族男女的婚外情,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续发展,那两代知识分子的成就和风范,那些真正的精英、大师如陈达、吴文藻、谢冰心、潘光旦、费孝通、吴宓、冯友兰等,一个个呼之欲出;还有中国教育史上应该突出记载的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都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是一本个人传记,也可以看做是历史文化专著。
  • 旧闻杂忆(修订版)

    作者:徐铸成

    《旧闻杂忆(修订版)》为徐铸成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封笔二十多年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香港《文汇报》“旧闻杂忆”专栏撰写的杂文结集。作者写这些文章的初衷,是想把自己在1927至1957这三十年新闻生涯中遇到的人和事,以佚闻、掌故的形式,结合个人的思考、体会表达出来,供后人借鉴。分为初编和续编,共收文章123篇。初编主要追记作者早年半工半读、步入报业、在《大公报》逐步磨练的往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结识的军政要人、文化人士;续编则主要叙述了上海《文汇报》自筹办到被迫停刊的经过,并有对沈志远、平心、范长江、傅东华等故旧的追怀文章,既富趣味,亦有史料价值,折射出从军阀混战、目军侵略、国民党统治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的世态人桕。平淡质朴的文字里,蕴含着对国家、对友人、对新闻报业的真挚感情,值得读者细味。 --------------------------------------------------------------------------------
  • 哲学家广松涉的自白式回忆录

    作者:广松涉

    《哲学家广松涉的自白式回忆录》内容简介:广松涉是战后日本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任东京大学教授期间,曾因发表的诸多论著而引起社会关注。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初席卷日本全国的学生运动中,广松涉带着他独自的理论、独自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观点,英姿飒爽地登上了文化和理论舞台,活跃在那个火热的年代。虽然,他大量使用中文和德语的艰涩文体给人以不协调感,但另一方面,其大胆且尖锐的措辞却深受广大激进青年的欢迎,这或许也与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有关吧。他的影响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物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时事政治学等诸多领域,“物象化”、“四肢构造”等独特的广松用语也被广泛使用。
  • 可萌綠,亦可枯黃

    作者:章诒和

    储安平、康同壁、张伯驹、马连良、言慧珠等文人、艺人,每一个人物,每一篇故事,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直抒胸臆,透人心扉。章诒和优美的文字超越了意识形态,她倾诉的情感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中国散文大家的气派。本书所述的五位人物,他们像传说一样过去了,每一个都是夺目的、悲伤的。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种宿命,谁也无法藏匿货逃避。他们像瑰丽却肃杀的秋景,搅碎了人生如梦的愁肠。连我自己都没有重读的勇气,怕老泪涌出。”
  • 王明回忆录

    作者:王明

    王明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一度还是中共实际最高领导人。但他1956年去苏联之后,直到1974年去世再也没有回到中国。然而,他在旅苏期间写下的这部回忆录,对我们了解真实的中共历史有独特的帮助。 在毛泽东、邓小平一派的官方立场中,王明被视为犯有左倾机会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反面人物。在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重要文件中,均对王明进行了严厉批判。 1974 年3月27日,在写完这本回忆录(《中共五十年》)后的第四天,王明就病逝于莫斯科。而从王明的这本回忆录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共“两条路线”之间的泾渭,大有水火不容之势。王明的矛头直指毛泽东,其用语可用“毒”字来形容,骂得痛快淋漓。当然最有价值的,是从当事人王明的角度,披露了很多我们所不知的中共高层权争内幕。 1975年,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用俄文出版了王明的这本书。 毛泽东去世之后,中共在内部印行了《中共五十年》,大受中共高级干部欢迎,但在2004年内部再版时,被禁止发行,并被强令销毁。 哈耶出版社在多位中共资深官员和党史专家的支持下,决定将《中共五十年》更名为《王明回忆录》出版,限量发行,仅供历史研究者参考使用。
  • The Aquariums of Pyongyang

    作者:Chol-hwan Kang,Pierr

    Part horror story, part historical document, part memoir, part political tract, one man's suffering gives eyewitness proof to an ongoing sorrowful chapter of modern history.
  • 留德十年

    作者:季羡林

    《留德十年》主要内容包括:我先乘火车到北平。办理出国手续,只有北平有可能,济南是不行的。到北平以后,我先到沙滩找了一家公寓,赁了一间房子,存放那两只大皮箱。立即赶赴清华园,在工字厅招待所找到了一个床位,同屋的是一位比我高几级的清华老毕业生,他是什么地方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夜半联床,娓娓对谈。他再三劝我,到德国后学保险。将来回国,饭碗决不成问题,也许还是一只金饭碗。这当然很有诱惑力。但却同我的愿望完全相违。我虽向无大志,可是对作官、经商,却决无兴趣,对发财也无追求。对这位老学长的盛意,我只有心领了。
  • 叶利钦自传

    作者:叶利钦

    原名《我的自白》,是叶利钦1990年出版的自传。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推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改革,给具有激进思想的叶利钦以扶摇直上的机会,戈氏对叶利钦的青睐,使他很快担任了苏共中央书记,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年2月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7年10月,叶利钦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即席发言,[1]向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的改革政策公开的发难,对改革的进程、对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的最高领导层的工作作风。其中包括对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批评。他说:"目前改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负有极大的责任,"他的发言破坏了几十年来在权力堡垒中形成的行事规则,引起了轩然大波,27名与会者纷纷起来反驳。认为叶利钦的发言本身和发言中所作的种种评价。其动机并非是对现状的担忧,而是与他个人品格中的某些缺点有关,傲慢、自负、好斗、左倾如此等等。他们还谴责叶利钦所批评的一切是在社会革新的重要时刻分担党,企图破坏最高领导层的团结。1987年11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代表苏共中央解除了叶利钦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改任建委第一副主席。戈氏把这个决定通知叶利钦时,特意强调: "叶利钦你要记住:我决不会再让你搞政治。" 就这样,叶利钦政治上一度失宠,跌了下去,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阵营中消失。然而,叶利钦所坚持的激进的改革思路和不同于戈尔巴乔夫的价值观念,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苏联人的政治要求。叶利钦敢于向苏联党内的权势人物发难,敢于用最激烈的言语在最高领导层的会议上及其他场合抨击苏联的改革,直至丢官。这也引起了许许多多苏联人的同情。他被戈尔巴乔夫的黜贬,反而成为其难得的政治资本,他成为戈氏改革路线对立面的头面人物。这些不仅为其以后的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俄罗斯政坛的诸多事变埋下了种子。
  • 追忆章太炎

    作者:陈平原 杜玲玲编

    本集只选录师友、弟子及亲属的文章。内收89篇文章,分作六辑:第一辑为盖棺论定式文章,所记事实跨越不同时期,可作传记阅读。第二辑为亲友眼中的太炎先生。第三、四辑以辛亥为界收录师友及弟子有关章氏生活的回忆文章。晚年讲学苏州的文章单独集为第五辑。最后一辑为传奇色彩甚浓的“轶闻”,很能体现太炎先生的性格与才情。 身兼斗士与学者的章太炎,一生屡遭世变,多次卷入政治斗争漩涡,可依然著述、讲学不辍。章太炎的好处是干什么像什么,是个大政治家,也是个大学者。在编者看来,章太炎不只是革命家,更是近代中国最博学、思想最复杂高深的人物,可作“有思想的学文家”来考察,有别于鲁迅所称的“有学问的革命家”。 在近代中国学界,章太炎是最具传奇色彩,也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早在其生前,有关章氏的各种轶闻,便已广泛流传。本集致力于搜集既可信又可读的回忆文章,所以在有关太炎的众多文章中,加以鉴定和别择,博览而精取,以凸显太炎先生的“真精神”。
  • 留德十年

    作者:季羨林

    《留德十年》循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深情。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 十年与二十天

    作者:(联邦德国)卡尔·邓尼茨(Karl Do

  • 钏影楼回忆录

    作者:包天笑

    包天笑是我国晚清民初的作家,又是翻译界前驱,新闻界耆宿,鸳鸯蝴蝶派代表之一,一生著述相当可观。作为作家和编辑,他的出版活动频繁,成就显赫,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一页。 包天笑晚年移居香港,脱离了编辑出版工作,专心创作。75岁时写过自传,只写到30岁时的经历,已有20万言,对苏州风俗记载很详。《大华》杂志请他根据自传写《钏影楼回忆录》,编印成书时他已96岁,续编刊行时包乃98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