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续忆逝水年华

    作者:许渊冲

    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初版于1996年,十年过去了,其间发生的事不少,于是就补充了这本《续忆逝水年华》。第一章《童年时代》,第二章《小学时代》,第三章《中学时代》主要写作者是怎样成为作者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怎么成了全世界有史以来的“诗译英法唯一人”(《中国教育报》报道标题)。《我和唐宋词》原来是《唐宋词三百首》的序言,内容谈到作者是怎么译起《唐宋词》来的,谈到我高中毕业时抗日战争爆发,作者离开南昌二中(现在的校址就是南唐中主的故都)逃往赣州,经过章贡二水汇合处的八境台(就是辛弃疾《菩萨蛮》中的“郁孤台”)……全书生动记录了许渊冲的传奇一生。
  • 我的特务生涯

    作者:沈醉

  • 希望回忆录

    作者:夏尔·戴高乐

    《希望回忆录》是戴高乐将军1969年推出政坛之后写成的,共分两卷(戴高乐将军没有来得及完成第三卷):《复兴》(1958—1962);《努力》(1962—……)。   《希望回忆录》记述了戴高乐将军自1958年重掌法兰西政权以来,为法兰西的复兴所作的种种努力。全书以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海外领地以及国家元首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戴高乐执政期间的法国局势,深入地探究了法国当时所面临之困境的原因,深刻揭示了国家运行中各个方面的规律。   全书以第一人称撰写,不仅资料翔实,而且文中蕴涵浓烈的个人感情,给人以极大感染。
  • 战争回忆录(共3册)

    作者:夏尔・戴高乐

    第一卷名《召唤》,叙述的时间从 1940年起,到 1942年年中为止。第二卷名《统一》,从1942年年中起,到1944年为止。第三卷名《拯救》,从1944年8月起,到1946车1月为止。 第一卷中,戴高乐叙述了法国统治集团投降前后的一些情况和“自由法国”建立的经过。还以很多篇幅叙述了法国与英美的关系,特别是与英国的关系。 第二卷叙述的历史时期从1942年7月纳粹德国的侵略气焰开始被阻遏到1944年8月戴高乐跟随美英军队回到巴黎为止。这正是斯大林格勒(现为伏尔加格勒)战役后、希特勒节节败退终至灭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戴高乐一方面积极争取盟国对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正式承认,一方面控制国内局势。 第三卷从1944年8月戴高乐回到巴黎写起,到1946年1月他被迫下台为止。这一时期正是希特勒德国从继续节节败退到无条件投降,美英法等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国内问题上来,同时彼此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始激化的时期。戴高乐从他自己和法国的角度出发,在第三卷中主要描述了这方面的问题。 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将军代表了虽然有过战败和投降历史,却仍不失其价值的一个真正的法国。该书以第一人称记述,以他本人的观点详细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将重点放在法兰西拒绝与敌人合作等主题上。
  •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作者:[美]费正清

    费正清是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本书是有关他自己与中国半个多世纪(1929~1981)交往的回忆录。 费正清的英文名字是John King Fairbank,他是二十世纪美国中国研究系统化、专业化的重要发起人之一。从1938年到1991年,费正清以哈佛大学为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通,在目前美国重点大学里,一大半以上的中国历史教授是他的学生。 费正清于1907年生于美国南达可他州的平原上,小时候深受作牧师的爷爷的影响,使费正清长大以后,像传播基督福音一样来传播中国研究,具有强烈的狂热性。他早年到哈佛大学上大学时,决定研究中国清末时期的外交史,重点放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海关,并在伦敦和北平查看了大量的清季外交档案。从1932年起,他在中国进进出出,结识了不少名流,清华大学历史学主任蒋迁黻还让费正清在清华任教,费正清和当时风流一时的梁思成林徽茵夫妇是极好的朋友。 费正清很像一个中国的绅士。在他的几本通史性的著作中,如“美国与中国,”“中国大革命,”以及“剑桥中国史近代”,费正清主要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来自于西方外部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而中国内部发展并不十分关键;其次,他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调是如何从传统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他的这些观点从七十年代以来开始遭到他的一些学生的猛烈批判,说他是西方中心主义者,忽视中国的内部因素,甚至有人说他是帝国主义的辩护人。 费正清虽然亲共,但是在中共骇人听闻的共产主义实践面前,他不得不不断修改自己的看法。从他晚年的一些著作来看,费正清对中共十分失望。在1991年,在他去逝前几天完成的《新中国通史》一书中,费正清用基本客观的笔调,描述了中共1949年到52年的血腥土改,镇反运动和反右运动;他把文革比作欧洲的宗教战争和纳粹大屠杀,把毛泽东看成是新式皇帝和学者;他对大跃进的灾难也作了十分冷静客观的分析。不幸的是,费正清于1991年9月14日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
  • 梨园外纪

    作者:徐慕云

    《梨园外纪》记述了20世纪初期活跃于京剧舞台的京剧名伶生活和艺术活动,他们的艺术造诣,成名经过,为人处世的态度,当时的社会兴论以及鲜为人知的轶事,以一系列的生动图景,成为中国京剧发展历史的形象映照。
  • 度有涯日記

    作者:王鼎鈞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的出版,讓鼎公再次攀上高峰。可是到美國已三十六年的鼎公,在其回憶錄中卻沒有給「美國時期」一個位置,隱地說:「如今有了這部《度有涯日記》,『回憶錄四部曲』有了餘唱,增加了整體性的結構,對讀者而言,讀後也有了更完整的感受……讀完《度有涯日記》,像一條龍,連接起來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
  • 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

    作者:左方

    左方先生是當代中國新聞界的老行尊,一位洞燭機先的智者。他親手播種、育苗,培育出《南方週末》這棵勁拔的大樹。他熔合前輩理念和自己的實踐,總結出早期《南方週末》的辦報方針:「新聞主攻,副刊主守」、「可以有不說出來的真話,但絕不說假話」、「先做瓶,後釀酒」、「從容是辦報的最高境界」。對追求新聞自由的後來者,這是一段不可不知的歷史。
  • 陈诚回忆录

    作者:陈诚

    《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台湾“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期间,参与台湾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活动情况。这部回忆录对于我们研究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早期活动及其决策内幕,进一步研究和把握台湾的发展变化,深化台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设台湾此方面书在中国大陆图书市场目前没有。销售前景较大。既能成为畅销书,也能成为常销书。 书稿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台政一年。主要记述陈诚奉命主台的前前后后;陈诚提前策划迎接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内幕;实施临时管制和入境限制,防止左翼人士入台;召开粮食增产会议、整顿公营事业;实行“三七五”减租,进行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实施地方自治;推行计划教育;进行省府改组;进行军队整建等等。第二部分为陈诚担任四年“行政院长”的重要回忆。陈诚在台湾实施的所谓“内政”、“外交”,包括在军事、经济、财政、侨务、美援等方面的措施;同时还有对李宗仁、吴国桢、毛邦初、陈立夫、傅斯年、胡适等国民党重要人物的追忆。第三部分为陈诚言行纪要。第四部分为陈诚与国民党蒋介石等高级官员之间的重要往来函电。 《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是《陈诚回忆录》系列丛书之一,原由台湾“国史馆”2005年出版发行。原丛书共分六卷:《北伐平乱》(一卷),《国共战争》(一卷),《抗日战争》(两卷),《建设台湾》(两卷)。
  •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作者:胡德平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内容简介:由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耀邦同志之子胡德平撰写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对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从胡耀邦同志的直接史料出发,径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务求解读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当他的心路思绪已尽,无路可走原地打转时,他是怎样在荒原上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是对胡耀邦同志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的一种诠释与解读,深度呈现了胡耀邦同志的一段心灵史。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回忆胡耀邦同志与战友、朋友等交往的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朱镕基谈答记者问:书中讲话都是真话
  • 生命的画卷

    作者:吴冠中

    《生命的画卷:吴冠中自述史》主要内容包括:父亲,母亲,水乡青草育童年,消逝,我的母校,出了象牙之塔——关于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回忆和掌故,歧途,忆初恋,家贫·个人奋斗·误入艺途等等。
  • 上学记(中国文库4)

    作者:何兆武

    《上学记(修订版)》:中国文库(综合·普及类)
  •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作者:岳南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本书以中研院从组建到迁往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燏、游寿、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生动再现了傅斯年、梁思永以及与之相关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流学者,在艰难困苦中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进取精神。 本书还披露了中研院在岁月流逝中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湮没日久的是非恩怨,以当代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使沉积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再度以鲜活的形象,凸现于世人眼前,令人在对前辈们敬仰感念的同时,也对他们各自的坎坷命运与悲壮人生,生出几分浩叹。
  • 别梦依稀

    作者:唐耿良

    《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这部回忆录里,一位著名的评弹艺人将向我们讲述他的艺术、他的人生和他身处的那个时代。主要内容包括:家破人亡:爱妻饮恨而去;忍辱负重:郭彬卿给我的教训;逐步升级:从关牛棚到隔离审查;请君入瓮:莫须有的香港特务案;还我清白:从被逼认罪到决心翻案;艰难度日:到奉贤干校去劳动;劫后余生:撤销审查,宣告解放等等。
  • 末代皇帝溥仪与我

    作者:李淑贤(口述),王庆祥(整理)

    该书由著名浦仪研究专家王庆祥先生撰写。 作者有幸与溥仪的几任妻子李玉琴、李淑贤等长期合作,听她们亲口述说溥仪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作者有幸接触溥仪先生的二弟溥杰、二妹韫和、三妹韫颖、四妹韫娴、五妹韫馨、四弟溥任、七妹韫欢、族侄毓嵣、族倒毓喦等族亲人士及其家属,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作者有幸访问了原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原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少将总务处长沈醉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们,作为溥仪先生的同事,他们讲述了许多有关溥仪先生的亲历见闻; 作者有幸访问了伪满国民勤劳部“大臣”于静涛、总理“大臣”张景惠的秘书官高丕琨等,他们也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口述资料; 作者遍查了北京、南京以及东北各地与溥仪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媒体报道…… 这一切是写作本书的重要依据。书中配以近100幅珍贵照片,形象地展开了溥仪后半生工作、生活的情节和鲜活场面。
  • 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

    作者:刘培育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金先生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共49段,内容涉及金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治学道路、他同时代的朋友们以及他个人的爱好和情趣等。 第二部分是金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和亲属对他的回忆,共40篇,涉及到金先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婚姻、情趣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有许多事情是鲜为人知的。这些文章写于1982-1993年间,除少数几篇外都是专为本书撰写的。因此,也是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第三部分是金岳霖传略,收录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将有助于读者对金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 顾准自述

    作者:顾准

    顾准勤于读书、思考和写作。他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证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的必然性,并主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学者。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尽管他后半生贯穿了惩罚性劳动和人身侮辱,但是他在精神上丝毫没有颓丧,相反,逆境和严酷的现实让他从根本上思考历史前进的规律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致力于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和马恩理论研究,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其价值难以估量。本书是顾准写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历史交代”材料和其他关于自己身世和思想的检讨文字,明显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 反回忆录

    作者:(法)安德烈・马尔罗

  • 吃马铃薯的日子

    作者:刘绍铭

    《吃马铃薯的日子》不是自传文学,但既然涉及我个人一些经历,总可算作自传文字。我记下这段生平的用心,是为了励志。当然,今天香港的社会环境,与五十年代是云泥之别。但我相信,即使今天大部份香港青年在求学、就业和生活都有改善,总还有一些人是个例外。《吃马铃薯的日子》,也就是为了这一类没有享受到父母或社会福荫的人。 书中的《童年杂忆》,成于八十年代,却可看作《吃马铃薯的日子》的前身。抚今追昔,吃马铃薯的日子,比起童年那段岁月来,并不算是什 折磨。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栉风沐雨、旰食宵衣,也是值得的。 我想香港一定有不少与我童年经验相似的孩子。我希望他们看了本书,也会像我当年的决心一样:咬牙,挣下去。
  • 淡泊从容莅海牙

    作者:倪征燠

    倪征噢,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生于1906年,现在已年近百岁。倪征燠可以说是与中国二十世纪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的一生没有离开过一个‘法’字。” 倪征噢,中国当代德高望重的国际法学家。他在92岁高龄之际,完成了回忆录《淡泊从容莅海牙》(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版)一书的写作。书中,倪老以翔实的材料,简练的文笔,叙述了自己早年蓄志学法,留学深造,回国后当律师,任法官,四十年代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参加对二次大战的日本主要战犯的审判,及至1984年以87岁的高龄当选为新中国第一任国际法庭大法官等的不凡经历。由东洋而西洋,由司法而外交,倪老的书,堪称是中国百年风云变幻的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从无到有的法制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