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桑榆忆往

    作者:程千帆

    这是一套并非历史书的历史书,虽然它未有史乘的涵盖性与理论体系,但真诚的追忆所展开的生动细节,必将促使我们去思考史乘所叙述的“然”背后的“所以然”,或者这“然”是否确实“然”,从而引发我们对现有种种史学构架的审视与修正。
  • 海上学人

    作者:吴中杰

    本书是一组学人特写。这些学人,大都生活在上海,尤以在复旦大学任教者为多,但文章的重点不在写一地一校之特色;其中虽不乏名教授、名学者,而本旨亦不在写名人逸事或圣者光环。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观察人事,写出了他们在时代风云中的实际境遇,富有纵深感。本书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因而突破了传统的虚饰写法,力求写出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历史命运。这些特写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很有特色的学人,文章透过许多细节,表现出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作者与他们中的大多数相识相知,笔下富有感情,写得亲切动人,但笔调极其平实,只是在客观的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 大时代的小人物

    作者:何兹全

    本书是著名史学家何兹全对自己一生的学术生涯进行回顾的自传作品。作者一生历经磨难,从国内到国外,一生伴随着一个大时代走来。作者以史家的精湛之笔,把大时代中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坎坷历程,治学感悟和精神追求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是一部对青年学生极有教益的自传作品。
  • 知堂回想录

    作者:周作人

    1960年底,周树人应在港的曹聚仁之邀,既为生计故,又是对人生作一回顾,开始写回想录,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约计三十八万字, 1970年5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已是作者去世三年之后的事情。1971年1月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即再版。
  • 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家族

    作者:李旭

    《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家族》以近年国际上获得很高赞誉认可的口述史的方式,通过马家第三代传人、九十三岁的马子商老人及其家人的讲述,充分而深入、生动而翔实地记录了马家从白手起家到成为亿万巨富,再到沉寂落寞的百年传奇历程。记录者深厚开阔的人文胸怀及独到的经济视角,有助于读者了解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经济演变内涵乃至掌故,了解中国边疆开发历程里的种种故事,了解新中国建国五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 目录 马家的百年变迁(序) 活在口头上的历史(前言) 我们的大家族 五世同堂全家福 我家的三所大院 我们家是如何致富的 从卖酱油的小生意到庞大的家族企业 致富之后的公益事业 马帮的故事 马帮最害怕什么 我从土匪枪下死里逃生 只准我们家做大烟生意 大象、老虎和马鹿 在国外的日子里 从曼谷到香港 大年初一到仰光 去泰国靠近金三角的地方 在国外的家族成员 在思茅经商的17年 汇兑生意的高额利润 瘴毒侵扰下的思茅 借钱给县长,拿枪给地下党,出钱修机场 枪毙了很多人,为什么没找我算账? 戴着地主帽子的30年 上交黄金两干两 从自家的房子里被赶走 在劳改农场的15年 我被判刑的三大罪状 劳改农场应该说是一所学校 一生中的三次大难 在政协工作的20年 我成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和老伴的70年婚姻 再次出门旅行 摘“帽子”后的轻松出游 三十多年后再回思茅 五十多年后重游泰国 其他家人的讲述 过去的事情让人心有余悸 老祖太的创业、治家之道 大家族里的女人们就像帮工 后续部分 不断调整生意方向,把不值钱的东西变成稀缺商品 有福同享、力往一处使的家族凝聚力 命运捉弄人,但生活态度决定一切 在马家做先生的日子里 附录 原信昌商号经营泰国、缅甸、老挝边境商业始末 泰缅经商回忆 马泽如1952年坦白书 赵季械“文革”期间(约1970年)检查材料 通海马家家族成员一览表 后记
  •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

    作者:章诒和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初版(首印十五万册封存并未发行,2004年第29期《凤凰周刊》、2004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1,2,3,4首发)
  • 楼廊闲话

    作者:钱胡美琦

    《楼廊闲话》以关怀社会和人生问题为主旨,探讨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下,中国人应守和必守的常道。涉及教育、做人、幸福等方面,包含诸如守旧与开新、奖励与惩罚、人的尊严、职业精神之类的话题。 《楼廊闲话》中内容由作者钱胡美琦与钱穆先生在日常闲居中交流切磋而来,其观点也映照出钱先生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疼惜与执著。
  • 八十逆旅

    作者:陈桥驿

    陈桥驿先生这本自传包括“成长年代”、“流浪年代”、“耄耋随笔”三个部分。陈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为清末举人,孙伏园、陈建功都是他祖父的学生。陈先生儿时是绍兴的“神童”,少年时代便已声名卓著,青年时代为了求学流浪异乡,历经坎坷,同时也为其日后著书治学奠定了基础。这本自传文笔生动流畅,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历史地理学巨擘非同寻常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 柏杨回忆录

    作者:柏杨 (口述),周碧瑟

    一般的回忆录大都是主角一生的传奇事迹、丰功伟业,《柏杨回忆录》却像是他自已一生的苦难、民族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本书由柏杨本人口述,周碧瑟女士执笔,全书文情并茂,颇有柏杨一向行文的风格,常见字字珠玑。 本书的童年部分及牢狱之灾的过程写得令人动容,相形之下,出狱后的部分显得无足轻重,而童年部分及牢狱之灾部分的确也是全书的主轴,记录了一个灾难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那个时代中无异蝼蚁。本书最可贵的是字字血泪,却未见声嘶力竭的控诉、怨恨,彰显了全书的人文关怀,希望那段恐怖的、黑暗的时代从此画上休止符。
  • 音乐之声的故事

    作者:阿加莎・冯・特拉普

    你能想像阿加莎·冯·特拉普——《音乐之声》中大女儿的原形以九十高龄于2003年出版新书《音乐之声的故事》,使一个真实的特拉普音乐之家原原本本地跃然纸上?不管你是否熟悉《音乐之声》,阿加莎·冯·特拉普的精彩回忆录肯定能攫住你的思绪,让你一遍一遍地阅读这篇动人的故事。 很少有像《音乐之声》那样感动人心的经典电影。奥地利贵族冯·特拉普一家的故事俘虏了所有人的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他们的音乐天赋帮助自己逃离纳粹的魔掌,是他们的歌声征服欧洲和美国成千上万的观众。半个世纪以来,《音乐之声》引发的共鸣从未曾消失过,在洛杉矶,一位妇女看了58遍电影;在波多黎各,一名船员看了77遍;在威尔士,一位77岁的奶奶则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她已经看了940遍《音乐之声》了!将《雪绒花》当作奥地利国歌的人不在少数;“Iamsixteen,goingtoseventeen…(今年我十六岁,明年就是一十七……)”的歌声拨动了各种肤色少女的心弦,那个加入了纳粹的邮递员小伙子骑着辆老式自行车,差点勾去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魂;更令人难忘的是上校和玛丽亚扶小携幼翻越阿尔卑斯山峰的场景……然而,你能否想像这一切原来并不存在?
  • 思痛录 露沙的路

    作者:韦君宜

    在《思痛录》中,作者所回忆的从延安“抢救运动”以来的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是中年以上的中国人无法回避的共同经历。但很少能有人像她这样把“左”的思想和毒害义无反顾地倾吐出来。1998年,《思痛录》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启发了不少知识分子反思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被文化界称为“韦君宜现象”。 自传体小说《露沙的路》是回忆录《思痛录》的姐妹篇,亦是对前者的诠释,与《思痛录》一样,都反映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同时,它是第一部以延安“抢救运动”为主题的小说,真实而毫无矫饰地再现了40年代延安边区的生活与种种景象。 此次“最新修订版”所增添的内容,为韦君宜生前最后勘订的;也是读者掌握全面信息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赫鲁晓夫回忆录

    作者:

    本书是根据不同时期和在不同情况下从各方面得来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出版者深信无疑,本书内容是赫鲁晓夫谈话的真实记录;为了证实这一点曾作了不少努力。作者究竟是否企图或希望他的材料在本国或在西方付印,很难臆测。在表达赫鲁晓夫原意这一方面,出版者愿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出版者相信,这些回忆材料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将为它们自己说话。 本书中明显的历史政治印记,充分说明赫鲁晓夫对待国内外事物所持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而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内外政策和毛泽东 同志的无理态度、谩骂攻击的粗暴行为,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证明,这一切都无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阴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
  • 八十回忆

    作者:熊式一

    本书主体《八十回忆》含《代沟与人瑞》、《初习英文》、《出国镀金去,写<王宝川>》、《谈谈萧伯纳》四篇,最初分别载于1986年7月、8月、9月、10月《香港文学》第19、20、21、22期。内容基本涵盖了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包括儿时经历、交往的朋友、怎么学习英文、如何出国留学,以及用英文翻译改编中国传统戏剧《王宝川》的经历,包括与英国戏剧界和汉学家的交往等等。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录了“外编”三则,分别是:《<天桥>中文版序》、《<大学教授>中文版序跋》、《<难母难女>前言》。这三部作品分别是他创作的小说、剧本和翻译的剧本。《天桥》最初是英文写作的小说,在英国美国出版,又陆续有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瑞典文、捷克文、荷兰文等在各国问世,后由作者本人译成中文在香港出版;《大学教授》是作者1939年用英文创作,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的话剧,在英国戏剧节上演,1989年在台湾出版其中文版。《难母难女》是作者非常敬仰的英国剧作家巴蕾的作品,二次世界大战前作者译成《巴蕾戏剧全集》因故未发表,1985年应《香港文学》杂志之邀,将其中《难母难女》中文译稿交之连载于《香港文学》上。
  • 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修订版)

    作者:张胜

    张爱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国上将。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中国海军的创始人,中国核工业的领导者之一,改革开放的主要支持力量,曾与胡耀邦等一起被称为邓小平文革复出后的“四大干将”。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57个开国上将,张爱萍应该是最有个性风骨的。他不是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的嫡系,却分别在两位曾经的军团长(彭德怀、林彪)身边担任副总参谋长。他非常有个性,连毛泽东、邓小平都让他三分,被人称为“刺头将军”。 本书约45万字,是作者历时16年采写其父张爱萍将军,并以对话形式成书的传记式作品。通过父子两代军人的对话,记录了晚年的张爱萍将军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特别是他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抉择与思考。
  • 叩访远古的村庄

    作者:关中牛

    石兴邦是新中国主持发掘大型史前考古聚落遗址第一人,石兴邦先生的故事很多。一些大事件已经见诸许多留世的浩繁书卷。本书选择了先生的许多生活故事,并试图让读者如同亲耳聆听老先生娓娓道来的家长里短,近距离了解老先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使之更丰满、更可亲。用这个活生生的凡人往事,注解莫测高深的伟大人生这一神圣课题。同时,对先生所参与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学术活动,我们尽可能多选取生活的细节、注重“未知”的呈现,回避一些生涩的学术渲染和人事纠葛,使之可信,可读,可传。本书是考古泰斗石兴邦先生唯一的口述著作。
  • 杂记赵家

    作者:杨步伟

  • 瓦文萨自传

    作者:[波]莱赫·瓦文萨

  • 积微翁回忆录

    作者:杨树达

    本书内容以学术为主,辅以时政。书中不仅系统记录了积微翁数十年的学思历程,其中也保存了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的许多珍贵资料。作者学术成就斐然,与并世著名学者多有交游往还,而且是根据日记编订而成,记事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这部回忆录撰写于1950-1953年,是杨树达先生根据平生日记亲手编录的,生前未刊。经杨伯峻(杨树达之侄)等组成的“杨树达文集编辑委员会”整理,于1986年正式出版,与《积微居诗文钞》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 此次再版,改为繁体横排,由杨德豫、杨坚、杨逢彬等先生对旧版原文重加修订,并据中科院图书馆所存回忆录原稿略有增补。(杨树达日记、回忆录原文均收藏于中科院图书馆) 杨逢彬(杨树达之孙)先生认为,本书是杨树达为撰写回忆录而整理的资料长编,长编未完而作者身故。所以,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回忆录。
  • 杜鲁门回忆录(上下)

    作者:(美)哈里·杜鲁门

    本书主要记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重大国际和国内事件以及美国政痢所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和活动,作者还以较大篇幅叙述了他本人在战后德国的重建、占领日本、对华政策以及制定并实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发动朝鲜战争等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作者的回忆,虽以电文、信件、档案、笔记,谈话记录为依据,但仍是杜鲁门在任时的美国政策和观点的张扬。尽管如此,本书仍是研究20世纪“ 冷战”开始时了解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及其应对措施的重要参考。当年的国际环境和今天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鲁门回忆录》中作者“亲历、亲闻、亲见”.往事历历,仍具有后事之师的历史价值。 目录 村鲁门回忆录:上册 出版说明 序言 第一章 罗斯福总统去世 第二章 在白宫的第一天 第三章 开始同丘吉尔和斯大林通信 第四章 提交国会的第一篇咨文和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第五章 中国和德国的问题 第六章 莫洛托夫访问华盛顿 第七章 希姆莱的建议 第八章 丘吉尔向斯大林呼吁 第九章 德国投降 第十章 租借法案的终止 第十一章 我们和戴高乐与铁托的纠葛 第十二章 霍浦金斯赴莫斯科的使命 第十三章 联合国的产生 第十四章 德国的占领 第十五章 斯大林的对华和对日政策 第十六章 波茨坦之行 第十七章 波茨坦会议开幕 第十八章 波茨坦:赔偿与波兰边界问题 第十九章 波茨坦:附庸国家 第二十章 波茨坦会议的结束 第二十一章 原子弹;俄国参加对日作战 第二十二章 日本的投降 第二十三章 中国发生的问题 第二十四章 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受降仪式 第二十五章 向饥饿的世界提供粮食 第二十六章 “公平施政” 第二十七章 罢工与煤荒 第二十八章 复员 第二十九章 日益增长的东西方分歧 第三十章 英国和美国关于原子能的协议 第三十一章 贝尔纳斯和华莱士的辞职 村鲁门回忆录:下册
  • 粉墨生涯六十年

    作者:赵荣琛

    《粉墨生涯六十年》内容简介:著名京剧大师赵荣琛回首粉墨生涯六十年亲历往事,批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逸事,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多政要及文化名人的活动踪影,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