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尋找幸運星
全球風行的工作新觀念 只工作,不上班! 工作應該是樂在其中的,能夠樂在其中就是一件很美的事。生活也是一樣。 ──蜷川実花 ◎蜷川小姐的手──松浦彌太郎 有著很美的一雙手的人。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蜷川那日、持有的印象。 我之所以說蜷川的手很美,指的不是那種以指甲油修塗妝飾的很美,或是手保養的很好的那種纖弱之美。也不是指那種很注重擦護手乳的滑嫩肌膚的美。那樣的手或許看起來很漂亮,但絕不是美麗的手。 蜷川的手不是那種會向別人撒嬌的手,也不是想依靠誰的手,而是被一種莫名的光所包圍,沒有受到污染,經歷過成功和失敗,是一雙堂堂正正工作的手。 雖然這麼說,但這畢竟是一雙女性的手。和那種讓人聯想到嚴苛的職人(工藝家)或是勞動者的手又不一樣。不是那種經歷人生苦難,滿是皺紋的手。 那麼蜷川的手到底是一雙什麼樣的手呢?想了想,我的腦海裡突然浮現出一個很適合的形容詞。 蜷川的手,用施魔法的手來形容是最為貼近的吧。雖然我從不曾見過施魔法的手,但我認為施魔法的手一定就像這樣吧。但是有一點要聲明的,不是那種繪本裡會出現,指甲留得長長的,手指關節隆起的老婆婆的那種手,請不要誤解了。 -
Grace: A Memoir
Beautiful. Willful. Charming. Blunt. Grace Coddington’s extraordinary talent and fierce dedication to her work as creative director of Vogue have made her an international icon. Known through much of her career only to those behind the scenes, she might have remained fashion’s best-kept secret were it not for The September Issue, the acclaimed 2009 documentary that turned publicity-averse Grace into a sudden, reluctant celebrity. Grace’s palpable engagement with her work brought a rare insight into the passion that produces many of the magazine’s most memorable shoots. With the witty, forthright voice that has endeared her to her colleagues and peers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 Grace now creatively directs the reader through the storied narrative of her life so far. Evoking the time when models had to tote their own bags and props to shoots, Grace describes her early career as a model, working with such world-class photographers as David Bailey and Norman Parkinson, before she stepped behind the camera to become a fashion editor at British Vogue in the late 1960s. Here she began creating the fantasy “travelogues” that would become her trademark. In 1988 she joined American Vogue, where her breathtakingly romantic and imaginative fashion features, a sampling of which appear in this book, have become instant classics. Delightfully underscored by Grace’s pen-and-ink illustrations, Grace will introduce readers to the colorful designers, hairstylists, makeup artists, photographers, models, and celebrities with whom Grace has created her signature images. Grace reveals her private world with equal candor—the car accident that almost derailed her modeling career, her two marriages, the untimely death of her sister, Rosemary, her friendship with Harper’s Bazaar editor-in-chief Liz Tilberis, and her thirty-year romance with Didier Malige. Finally, Grace describes her abiding relationship with Anna Wintour, and the evolving mastery by which she has come to define the height of fashion. “If Wintour is the Pope . . . Coddington is Michelangelo, trying to paint a fresh version of the Sistine Chapel twelve times a year.”—Time -
四个时代的我
四个时代的我:陈翰笙回忆录,ISBN:9787503430831,作者:陈翰笙 著 -
一臂之间
** 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特勤局的内部生活,描述总统特工职业的真实面貌 ** 挑战魔鬼集训 + 零距离护卫总统+ 服役特勤局、中情局+ 亲赴阿富汗战场…… +++++++++++++++++++++++++++++++++++++++++++++++++++++++++++++ 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的贴身保镖 美国特勤局21年、中情局6年的真实服役经历 透视总统隐私生活,深悉情报机构不为人知的运作内幕 本书经中情局等美国情报机构审定, 被誉为“了解美国特勤局的必读书” =========================================================== 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时,丹•艾美特只有8岁。这一事件促使他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成为一名特勤局特工,必要时用自己的生命保护总统的安全。 此后,他一直为保护总统奉献全部心力。他在美国特勤局服役21年,担任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的护卫特工,贴身保护美国总统,经受多次生死 考验;退役后在中央情报局服务6年,亲历阿富汗战场。 本书是其特工生涯实录,真实讲述他作为一名特工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挑战:种种魔鬼训练挑战身体和意志极限;陪同克林顿总统在三八线上漫步;在海地的动荡时局为副总统出访打前站;与某国独裁总统的保镖面对面…… 此外,本书详细披露了大量从未被人提及的细节,如:总统、第一夫人和特工之间复杂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如何陪总统在华盛顿特区的街道上跑步,乘坐“空军一号”和防弹豪华轿车,等等。 出版后,此书被誉为“了解美国特勤局的必读书”。 -
刘复之回忆录
刘复之先生是广东梅县人。1937年11月革命,入陕北公学学习,后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任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秘书。1941年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锄奸部副科长,科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保卫)部部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科长,中央局冀鲁豫土改工作团组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社会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第1处处长。1949年8月任中央军委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公安部办公厅主任。1964年2月任公安部副部长。后任公安部部长…… 本书记录了刘复之的生平事迹。 -
旅德追忆
本书记述了20世纪近50位中国留德学人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在德国苦乐参半的留学生涯,反映了他们从多种视角所看到的德国在20世纪所走过的曲折而不平凡的道路和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有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大学教授、工程师、医师、外交官员、作家、音乐家、美术家、戏剧学家、新闻记者、经济专家、企业家等。内容涉及德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哲学、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宗教以及风土人情。书前数十幅以历史题材为主的珍贵照片还为读者阅读本书提供了有关德国历史与文化的背景材料。本书对有兴趣了解中国留德学人的历史和20世纪德国社会风情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
Days With My Father
just last week, at my father's 99th birthday, I asked him how old he thought he was. Grinning, he said "22 and a half?" Now, he's gone to Pairs, to meet my mum. -
陈克文日记:1937-1952
本书以陈克文所遗留12册日记所载,1937年初至1950年3月间纪事为主,其中有关八年抗战及三年国共内战之个人经历、见闻、观察、感想至为详细;此外尚包括其出使印度尼西亚经历,以及有关二三十年代国共两党人物、事迹之回忆文章,其整体史料价值,固毋容置疑也。 -
国家威胁
亨利•A•克伦普顿24年的卓越谍报生涯从非洲开开始。随后的整整十年,他在亚洲和欧洲的冷战战场中招募间谍,其中有恶心的罪犯,也有勇士。他去过联邦调查局,然后是中情局的反恐中心,开拓了包括无人机计划在内的许多新项目。他去过阿富汗,领导了“9•11”事件后中情局针对基地组织的战争;这是中情局有史以来最重要最成功的准军事秘密行动。后来,他回到中情局运作美国各种各样的秘密行动。 克伦普顿一生中,最受命运摆布的篇章莫过于“9•11”以后的时光了,他受命参与领导了阿富汗战役。他的战略创意和大胆领导作风在战场上和椭圆形办公室都充分表现出来,在双子塔轰然倒塌后不到三个月,美国和阿富汗盟军就击溃了基地组织和塔利班。2001年底,在阿富汗战场与塔利班激战犹酣的美国人还不足500人,但却混合了中情局与特种部队的人员。这场战役改变了美国发动战争的方式。 克伦普顿详细描述了他如何进入酒店房间安装窃听设备,如何与当地游击队合作,如何招募教授从事间谍工作等细节。他将改变人们看待中情局的方式。这是史无前例的史诗之作,是关于谍报、战争、领导力,以及间谍意义的深入浅出的课程。 -
凡人小事八十年
本书是20世纪中国银行界和金融学界的泰斗资耀华先生的自述及其家人和朋友的追忆文章,包含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金融史的材料和独到的见解,是中国现代金融发展史一个极重要的侧面,足资后人借鉴。资耀华与20世纪同龄,从湖南一个山坳中走来,东渡扶桑,又以日本京都帝大毕业生的资历回国,在内忧外患的岁月中创业和守业,可算20世纪上半页华资银行中的杰出人物。解放初期曾有重大建言,对共和国的建立有襄赞之功,同时又在金融学方面多所建树。 由于作者不事张扬,故知之者甚少。他一生奉行“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达于极致,其布衣书生的风貌与“金融家”的身份形成鲜明发差。这本书为当代人展示了另一种生活追求和人生境界。 -
时局的生意
霍英东的一生,伴随着东亚政局数十年的风云变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港英政府拍卖剩余物资,22岁的霍英东借了100元参与投标,转手赚了2.2万元。从此,他的生意就与时局勾连在了一起。 朝鲜战争期间,欧美对中国实行封锁,霍英东冲破禁运为大陆运送物资,不但为自己挣得第一桶金,也为日后布局大陆打下人脉基础,甚至早在1960年代就得到邓小平亲自接见。 1950年代,香港步入稳定繁荣,经济“花繁叶茂”,霍英东进入地产业,通过“售楼说明书”“卖楼花”等发明,成为盛极一时的“楼市大王”。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霍英东第一时间读出其中的微妙讯息,成为第一个到大陆投资的香港巨商;此后,霍英东不断正确解读时局,“看裸画辨政策风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实现了新的起飞。1990年代大国崛起、香港回归的大局之下,霍英东再次将投资重心转向体育、慈善,及家乡的基础建设;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以拳拳爱国之心,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书真实、详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霍英东对亲历往事的追忆,对敏感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内容涵盖东亚近几十年几乎每次重大变化的细节内幕,亦处处流露出霍英东一生洞察时局、捕捉商机的大格局、大智慧。 -
罗章龙回忆录(下)
《亢斋文存 -- 罗章龙回忆录》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罗章龙的回忆录,全书共计80万字,在隐匿于世40年后,日前由美国溪流出版社独家出版。 这部回忆录记述了中共早期的建党活动,工人运动的发动和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往来;党内、工会内部的争斗;中共早期方针政策的制定;特别是中共中央 非常委员会的缘起,及其所作所为和被灭杀的过程。还透露了被开除出中共的原非常委员会成员策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线索。本书(上、下两部)内容翔实,史料珍贵,具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
西蒙波娃回忆录
第一卷 闺中淑女 1 第二卷·上·下 盛年 第三卷·上·下 时势的力量 第四卷 清算已毕 本书共四卷。作者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全部生活,展示了传主作为法国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存在主义学者、杰出文学家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学说、贡献及复杂的经历、心态,卷后附作者生平年表及主要译名对照表。 -
假面舞会
1944年,德国人的坦克碾过匈牙利的街道,几百万犹太人陷入绝境。 大儿子保罗被征为炮灰,小儿子乔治无处可避,妻子忧心忡忡近乎崩溃,岳母执意不肯出门躲藏,而我必须找到地狱的出口,领着家人和朋友活下去。在长达十个月的暗无天日的日子里,要有尊严地活下去,需要的不只是勇气…… 作为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犹太幸存者故事之一,《假面舞会》以平实幽默的笔触实再现了集中营外犹太人的生活境遇,记录了他们在悲剧和苦难面前不可磨灭的丰富智慧和坚韧精神,令无数读者深深动容。 《假面舞会》作者迪瓦达·索罗斯,著名律师、世界语爱好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的父亲,著有《现代鲁宾逊》、《假面舞会》等。 -
逆流而上
一个大杂院长大、爱踢足球的少年陈涛,因为一场疾病,离开学校,走上了酒吧歌手的道路。 一个沈阳书香门第出身的作家后代胡海泉,7岁学琴,只想成为真正的音乐人,却从来没想过做歌手。 其实,他们本就是不同的两类人。 羽凡痴迷摇滚乐,他愿意和玩儿摇滚乐的那帮哥们儿,一起听重金属、听硬核,迷恋鼓噪和热血的摇滚乐带来的快感; 海泉喜欢布鲁斯,他欣赏蔡正东和刘兴柯那样的人,跟他们一起唱英文歌、弹爵士,留恋品质和醉人的布鲁斯弥漫的调调。 两个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人,他们曾独自上路,因缘际会,如今他们已经彼此默契搭档15年,经历过辉煌的唱片时代,也遭遇了惨淡的低谷期,最终重新定位,单飞成功。 人生就像一场运动会,人生又如同逆水行舟,逆流是常态,面对不进则退的现实,向上是唯一的选择。 《逆流而上》是羽泉15年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传记,详实记录了羽泉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首次披露羽凡如何因为疾病走上音乐道路、海泉如何选择休学开始北漂生涯,二人如何遇到音乐道路中最重要的人物袁涛,以及第一张唱片《最美》制作险些夭折;从滚石时代的辉煌,到出现裂痕签约华谊;从陷入创作低谷期,到最终与金牌经纪人袁涛分道扬镳,自立门户;从创业的艰难,到获得《我是歌手》冠军等独家内幕。《逆流而上》以客观的视角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羽泉组合,以及展示了在他们的蜕变和发展历史里,一个时代流行音乐的兴衰简史。 15年乐坛沉浮,他们曾经年少轻狂,曾经懵懂单纯,曾经痛苦失望,但支持他们走到现在的,是一种向上的态度和对梦想的坚守。如今,在经历过从顶峰滑向低谷后,羽泉完成了欲火涅槃般的再生。他们依然走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一路向前。 -
The Glass Castle
Amazon.com Jeannette Walls's father always called her "Mountain Goat" and there's perhaps no more apt nickname for a girl who navigated a sheer and towering cliff of childhood both daily and stoically. In The Glass Castle, Walls chronicles her upbringing at the hands of eccentric, nomadic parents--Rose Mary, her frustrated-artist mother, and Rex, her brilliant, alcoholic father. To call the elder Walls's childrearing style laissez faire would be putting it mildly. As Rose Mary and Rex, motivated by whims and paranoia, uprooted their kids time and again, the youngsters (Walls, her brother and two sisters) were left largely to their own devices. But while Rex and Rose Mary firmly believed children learned best from their own mistakes, they themselves never seemed to do so, repeating the same disastrous patterns that eventually landed them on the streets. Walls describes in fascinating detail what it was to be a child in this family, from the embarrassing (wearing shoes held together with safety pins; using markers to color her skin in an effort to camouflage holes in her pants) to the horrific (being told, after a creepy uncle pleasured himself in close proximity, that sexual assault is a crime of perception; and being pimped by her father at a bar). Though Walls has well earned the right to complain, at no point does she play the victim. In fact, Walls' removed, nonjudgmental stance is initially startling, since many of the circumstances she describes could be categorized as abusive (and unquestioningly neglectful). But on the contrary, Walls respects her parents' knack for making hardships feel like adventures, and her love for them--despite their overwhelming self-absorption--resonates from cover to cover. --Brangien Davis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
早期中共与托派:我的革命生涯回忆
本書作者陳碧蘭,為中共早期活動家,與丈夫彭述之同為中共托派重要代表人物,本書為陳碧蘭的個人回憶錄。陳碧蘭是中共早期婦女運動領袖之一,曾就讀上海大學及留學蘇聯。她參與不少中共秘密活動,一度兼任中共婦女部代理書記,後因批評中共路線被開除出黨,轉而接受托洛茨基主張,大陸解放後與彭述之流亡法國。 本書敘述她由童年時代至流亡法國後的革命生涯,涉及不少中共早期秘密活動和黨內鬥爭內幕,牽涉李漢俊、陳潭秋陳獨秀、周恩來、鄧穎超、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施存統、張國燾、王若飛等重要人物,也牽涉大量中共黨內鬥爭的始末。作者有一定理論修養,故對黨內不同時期的思想爭論也剖析甚詳,本書對了解中共黨史以及共產黨與托派鬥爭的前因後果,有相當重要的參考作用。 -
一个时代的终结
作家、《纽约时报》评论版的编辑斯考特•麦克姆逊既是“9•11”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又曾为联合国人权高官工作过,《一代人的终结》以独特的视角、沉思而优雅的文笔刻画了一个美国知识分子在“9•11”事件之后沉痛反思美国全球权力的心路历程。此书既有震撼人心的现场镜头与亲历者的强烈感受,又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以及联合国人权外交的敏锐观察与细致分析,情理兼具,是一本了解美国社会内部对“9•11”事件的反应与反省的难得好书。 ——引自著名作家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作者)的评论 通过对“9•11”事件之后的影响和纽约原貌的描写,斯考特•L.麦克姆逊将我们又带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期。在那段时间,人们对美国自身的意义和美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意识既特别清晰,同时也异常困惑。这本书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曾经是什么样子,如今又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是一本忠实于现实并将事件描写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斯蒂文•科尔,《幽灵战争和本•拉登们》的作者,新美国基金会主席 作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主义者,斯考特•L.麦克姆逊同时也深爱着他的国家。他帮助我们了解了“9•11”恐怖袭击和两年后巴格达联合国代表处遭遇袭击给当地人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政治的重要意义。身为丈夫、父亲、朋友、同事、记者、编辑、美国人和一名世界公民,作者在本书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科韦姆•安东尼•阿皮亚,《荣誉密码》和《世界大同》的作者,美国笔会主席 本书主要内容有4个方面 1. 9•11事件发生那一刻,作者处于事件的核心地带,目睹了整个过程,那种难以置信的悲伤和心肺撕裂的感觉迄今难忘,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种无法形容的悲伤,同时也记录了幸存者的感受和行动。 2. 作为一家独立而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纽约时报》的编辑,作者详细记录了媒体记者和编辑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做出版面内容的选择,如何寻找和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报道及评论。 3. 在9•11背后迷雾一般的现实中,在巨大的忧伤、愤怒的阴云笼罩下,对发生在9•11事件背后深刻的社会、国际和政治原因进行理性的分析、保持明智看法、设法在传媒上保持个人和大众由9•11引发的各种情绪之间微妙的平衡性,是极其的困难的事情。而这正是一个新闻记者在灾难来临时需要做的事情,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及他工作的媒体上是如何艰难地保持这样的平衡,并且继续探索这场灾难背后更深刻的政治意义和行动准则。 4. 对美国国家力量和政策的反思和批判 9•11事件不仅仅引发美国政府的反恐政策的实施,而且引发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反应。作为冷战结束后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9•11之前或许美国人和美国政府都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对美国力量的挑战力量的存在,而且这样的挑战不同于以往任何挑战,它是潜伏的、隐蔽的,具有极其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政治根源。作为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在911以后对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具有攻击性的反恐策略和国际政策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批判也是贯穿本书的一个重要线索,这也充分显示了美国独立知识分子卓越的自我反思能力。 作者特殊的工作经历,使其一方面能够以内部视点近距离观察美国政策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从外部视点洞见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局限性。在结语中,作者以这一变动的时代为背景,对奥巴马政府进行了评估。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