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波伏瓦回忆录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波伏瓦回忆录(第1卷):端方淑女》内容简介:法国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著名小说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以小说杰作《一代名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及篇幅巨大的回忆录尤为光彩夺目。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风华岁月》(1960)、《第三卷:激荡人生》(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记述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风华岁月》回顾她1929—1945年的经历,从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激荡人生》是其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即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法国以致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认识波伏瓦,从《端方淑女》开始。
  • 拓荒与呐喊

    作者:刘道玉

    《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武大前校长刘道玉的人生历程。作者从自己幼年求学时期写起,一直写到自己青年时期留学苏联和“反修能手”的岁月以及文革期间的各种非人遭遇,特别是详细描述了自己中年时期主政武大八年实行教改以及巅峰时期突遭免职的整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高教的“中国特色”以及至今求解“钱学森之问”没有下文的症结所在。此外,《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还对自己“生不愿封万户侯”的信条以及耄耋之年安度晚年的人生感悟都做了系统阐述。观点鲜明,文字隽永,很值得当下的我们阅读和思考……
  • 昨天的雲

    作者:王鼎鈞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昨天的雲》記述他在家鄉的少年時期。王鼎鈞說:「我不是在寫歷史,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歷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孤鶩齊飛』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了。老作家寫了一生,這是他的最後一部書。
  • 白宫岁月(全四册)

    作者:亨利·基辛格

  • 王国维家事

    作者:王东明

    《王国维家事》由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推荐,为王国维长女、现居台湾的王东明撰写的首本王氏家族回忆录。作者多年一直默默收集王氏及其后人资料,并撰写文章回忆父亲王国维。书中对于童年王家旧事、大师清华轶事、大师自杀之谜、以及王氏后人的百年飘零均作了深度的记述。王国维嫡孙王亮系王国维研究专家,也为《王国维家事》提供了《王国维全集》未收录的珍贵史料,与王东明先生及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师珍贵文献一道全景再现了王氏一族百年变迁史。
  • The Apprenticeship of a Mathematician

    作者:Andre Weil

    "Extremely readable recollections of the author... A rare testimony of a period of the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mathematics. Includes very interesting recollections on the auth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ourbaki Group, tells of his meetings and conversations with leading mathematicians, reflects his views on mathematics. The book describes an extraordinary career of an exceptional man and mathematicians. Strongly recommended to specialists as well as to the general public." EMS Newsletter (1992) "This excellent book is the English edition of the author's autobiography. This very enjoyable reading is recommended to all mathematicians."Acta Scientiarum Mathematicarum (1992)
  • 量守庐学记

    作者:程千帆,唐文

    黄侃(1886~1935),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中央大学教授,室名量守庐。黄侃专长于经学、小学,其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蔚成一家之言,治学上注重恪守师承、博学精习,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其师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本书收集了记述黄侃论学大旨的文章,及其传记、逸事、著作目录等,作者大多是黄侃的师友和亲炙弟子,便于今人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
  • 红幕后的洋人

    作者:[美] 李敦白,阿曼达·贝内特

    您即将打开一卷迷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是一位坚强得难以置信的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人。他此生的旅程,无论是在政坛、监狱、商场(以及情场),都是一段极其不凡的发现之旅。《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一部讲述了囚禁、绝望、爱情、救赎……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与诺尔曼·白求恩、埃德加·诺斯、爱泼斯坦等齐名的美籍友好人士李敦白日前推出了自己的回忆录《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   本书记录了李敦白在中国工作、生活35年的传奇式经历:曾经参加广播事业局的“造反”;曾两次被当作国际间谍入狱近16年;与老一辈革命者共同战斗、生活的场景;以及自己对于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坚持等等,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反映。
  • 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作者:李南央 等

    这本书收录了李南央的《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以及针对此文引发的评论文章十数篇。众评论者从正反两方面就 “李南央骂娘”一事从时代、人性、道德、政治多角度进行阐述。
  • 教训

    作者:王安

    在整理书籍时翻到这本162千字,仅售1.3元的小书,现在许多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王安是谁了。 王安博士1920年生于江苏省昆山县,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8年获得哈佛大学应运物理学博士学位。 不久即发明了计算机的重要原件------存储磁芯,是计算机技术上的一项革命性成果,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51年以六百美元创办王安试验室,到发展成销售额达三十亿美元,雇员超过三万的跨国公司,用了三十五年的时间。但在随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由于管理等自身方面的原因,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很快就垮掉了。 《教训》一书于1986年10月在美国第一次出版,1987年5月在我国第一次翻译出版。 这本书一直保存下来,是因为书中的一句话: 人之所以失败,多半是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句话提醒我,许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的,凡事不必怨天尤人,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句话二十年来一直勉励着我。
  •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作者:季羡林

    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
  • 切·格瓦拉

    作者:[古巴] 菲德尔·卡斯特罗 著,[澳]

    最了解格瓦拉的人,非卡斯特罗莫属。 格瓦拉青年时代即怀抱拯救拉丁美洲的梦想,离家参加反帝运动。十年的戎马生涯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卡斯特罗是格瓦拉最亲密的战友,他们并肩作战,一同出生入死。 卡斯特罗回忆了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友谊,并为格瓦拉描绘了一幅立体的肖像:作为一个人、一个战士、一个思想家的格瓦拉:他的过人之处和致命缺陷。 在外界看来,格瓦拉与卡斯特罗的关系是微妙的。格瓦拉在1965年突然“失踪”,真是出于与卡斯特罗的政治分歧吗? 1967年10月,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俘牺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格瓦拉到底是勇士还是懦夫? 对此,卡斯特罗是怎么说的呢?
  • 家国梦影

    作者:魏淑凌(Sasha Welland)

    本书从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来探讨一个家庭的奥秘与兴衰,跨越了四代人、一个世纪和三个国度,不仅有细致的事实叙述,也有深刻的观察与反思。
  • 父辈的信念

    作者:(美)约翰·麦凯恩(John Sidne

    本书是美国参议员、二○○八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的回忆录,书中讲述其祖孙三代的军旅生涯,以及他们在逆境中表现的追求和信念,并广泛涉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许多重大事件。并用了将近一半篇幅叙述麦凯恩的战俘经历,从中国读者不太熟悉的角度呈示了那场战争的另一面。 这部回忆录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个人与时代的无奈之局,该书的出版旨在使中国读者藉此更多地了解美国军人和政治家的精神世界。
  • 我的配音生涯

    作者:苏秀

    《我的配音生涯》回顾了苏秀40多年在配音界的艺术工作和生活,同时回忆与邱岳峰、尚华、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以及童自荣、李梓、曹雷等年轻一辈的交往和合作,更有经典译制片译配工作的经验和心得,生动可读。随书还赠送《苏秀配音片断精选》CD,其中收录了她和邱岳峰、胡庆汉、尚华等的对手戏,也是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苏秀笔下展开的世界,远远超出了一己的经历。在辑一“往事趣谈”里,她写1957年文艺的早春天气,写“内参片”的来历,写自己的懵懂与恍悟。 ――严锋的《好音》在网络上下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小段:“最有反讽意味的是,许多最精彩的译制片恰恰是在文化最荒瘠的极左路线时期完成的,比如说《魂断蓝桥》、《音乐之声》、《简・爱》,那时是作为内参片供‘四人帮’享乐的。像邱岳峰这样的我们最优秀的配音演员,用最严肃的艺术态度,配了大量的名片,给世界上最少数的人看。”对此有印象的朋友,看一看苏秀笔下的这些篇章,一定会有许多艺术的和非艺术的感悟。辑三“我的前辈,我的伙伴”,一气写了三十多个人物,从老厂长陈叙一,到卫禹平、邱岳峰、毕克、李梓,再到曹雷、刘广宁、童自荣、施融、沈晓谦……这些在观众中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能让人回忆起一个时代的难忘的声音,几乎悉数都在她的书中出现。她写这么一群人在神圣而又近乎神秘的永嘉路录音棚里的日子,或描神,或拟态,或庄或谐,毫不费力地,把我们带回了那又封闭又敞亮的岁月,那里又埋藏着多少人浑然而又纯明的青春记忆。辑二是一组关于译制导演和电影艺术的札记,《译制导演究竟做些什么》《我对译制片的几点看法》《台词,有千变万化的读法》《话筒前的心理学》……在这些篇章里,苏秀那非常独特和卓越的一面,悄然地展示出来了。作为译制导演,怎样与翻译一起修改剧本,吃透原片作者意图,怎样搭好演员班子,在录音现场如何引导演员入戏,为什么说最好的译制片,就应该让观众忘记配音演员的存在……她的导演艺术,她的工作经验,她那浓郁的书卷气伴随着一个个解密式的分析,使这部分比较专业的文字显得格外珍贵,那些信手拈来的事例和人物,是读者既熟悉又新鲜的,读来一点儿也不枯燥,甚至,我敢说,它会令人着迷。
  • 波伏瓦回忆录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岁月的力量》(1960)、《第三卷:事物的力量》(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记述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岁月的力量》回顾她1929年至1945年的经历,从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事物的力量》是其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即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法国以致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
  • 先生之风

    作者:丁东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年都有一些文化人辞世,每年也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悼文问世。
  • 希拉克回忆录

    作者:雅克·希拉克

    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卸任后,被关注度丝毫未减,始终是法国人气最高的政治家。2009年底,希拉克亲笔回忆录第一部在法国推出后受到了公众的热烈追捧,长期占据图书销售排行榜首位。希拉克为他的这本回忆录选取了一个意义鲜明的书名——《步步为赢》。这句引自歌德的名言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宗旨。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更加丰满的希拉克,追踪他的人生轨迹,品味他的人生感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观察并进一步了解这位法国政坛上的传奇人物。
  • 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

    作者:韩秀

    《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一位二战期闻曾任职于重庆美国大使馆的武官,与一位中国女演员相识,相爱并结婚。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幼年来到中国。先在北京上学,后到山西农村插队,又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圃劳动。1978年后回到美国定居。 在中国二十多年丰富的生活经历,使这部自传作品穿越苍茫的历史烟云,折射出发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的社会生活、时代变迁,也反映出人们的欢乐与伤痛,幻灭与遣求。
  • 李宗仁回憶錄

    作者:李宗仁 口述,唐德剛 撰寫

    李宗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數的政治領袖和風雲人物,曾為桂系軍事首領,國民黨中央領導階層的重要成員,國民政府行憲後的第一任副總統,大陸淪陷前夕的代總統。讀歷史的人,縱使以成敗論英雄,對這樣一位不平凡的歷史製造者,也不能等閒視之。 一九五八年暮春,李宗仁寓居美國期間,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在「東亞研究所.中國口述歷史學部」襄贊下,親自口述了他三十餘年的仕宦生涯及所參預的軍國大事,由該校特派的研究員、華裔歷史學者唐德剛整理撰寫,遂成《李宗仁回憶錄》。 這本書是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業的全紀錄,又是李氏一生各階段心路歷程的最忠實的寫照。這本書也是唐德剛個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費力最大、遭遇困難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書。自動議磋商到付梓發行歷時逾二十年。經作者近七載的苦心孤詣,合李氏「傳記」與「自傳」於一書,以中、英雙語撰成。 中文稿共七十二章,約六十萬言,完整保存了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的真面目,並間接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政治內幕或軍事祕聞。對於了解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