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费曼手札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妳的新地址啊。”2004年,这封信和其它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雪手中。米雪说:“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米雪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透过这些纸页,浮现的是一个真挚高贵的灵魂。 -
老头儿汪曾祺
《老头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是一部人物纪实类读物。汪曾祺是个作家,在儿女们眼中他是一位好父亲,爱家,爱孩子,爱写作,爱画画,爱做饭;性格平和,处事低调。同时也有缺点,爱抽烟,有酒瘾。这本书表现出来一个本真可爱的汪曾祺形象。 -
上海的女儿
《上海的女儿》是京剧大师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女儿周采芹的自传。这本自传1980年代以Daughter of Shanghai之名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广受西方读者好评。此版系首部中文简化字译本,作者重新修订全书并增加了新的一章。 诞生于巡演途中,流浪似乎就是她的命运,于是她十七岁便开始在海外闯荡。父亲给她一个戏剧的梦,母亲给她独立的意志,而她自己则带着天生的激情和桀傲的个性,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吸取生养的活力,给自己创造了一种充满奇彩的生活。她的故事堪称传奇,其所以非同凡响,是因为全然由自己特立独行的性格造就。 -
我的美国之路
这本自传描写的是出生在美国纽约市贫民区的一个最贫贱的黑孩子,怎样从打工仔成长为美国最高军事长官、四星上将的故事。 科林·鲍威尔少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工,替人扛包,拖地板。长大后,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参加了后备军官训练团,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鲍威尔将军是一位传奇式的军人。冷战时代他先是在美国全球战略的西线——美国驻西德部队服役,警卫陆军的原子大炮,后来又被调到东线,两次参加越南战争。第一次是以南越伪军营顾问的身份参加了越南广治地区的作战;第二次是以美军作战部队副营长、师作训科长的身份参加越南战争。回国后不久又到美国驻韩国的步兵第二师干过一年营长。以后又先后历任五角大楼参谋、军事学院教官、白宫研究员、旅长、副师长、国防部长军事助理、军长、陆军部队司令部司令、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职。 作为一个军人,他对美军部队和五角大楼的情况了如指掌;同时又由于在三任总统的政府中历任高级官员,因此也熟悉白宫最高决策圈子的运作过程。他参加过许多政策的制定工作,亲自参与了入侵巴拿马、处理以武器换人质的“伊朗门”丑闻、美苏首脑几次会晤等重大国际事件,最后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身份策划和指挥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 退休后,受克林顿总统委派,陪同前总统卡特出使海地,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说服海地军政府不战而降。鲍威尔在书中对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的戎马生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通过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使读者了解到他艰苦奋斗之不易,同时也了解到美国领导集团内尔虞我诈和美军内部的种种问题。 读者可以从书中活生生地看到鲍威尔本人、他的家庭和广大美国黑人受到的种族歧视和侮辱。他是一名美国军官,但不能与白人在同一饭店吃饭,不能用同一厕所,甚至走在大街上连看一眼白人妇女也犯法。他结婚时不能住一间像样的旅馆,只能把市郊简陋的汽车旅馆作洞房。自传充满了对美国种族 歧视的愤怒控诉。鲍威尔呐喊说:“多少年多少代,我们为这个国家而战,早在17世纪,黑人自由人和黑奴就应征当民兵。美国革命时期曾有数千名黑人在华盛顿麾下为这个国家争取独立而战,可是胜利后他们自己却未享受到独立。内战时间,有几十万黑人在联邦军中英勇战斗,近4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黑人曾帮助白人获得土地并保卫土地,但他们自己却无立锥之地。这个国家拒绝给予我们基本权利,还怎能叫我们为它服务呢?我们又干吗为它而战?……” 我们从书中的字里行间还可以看出他对美国的所谓民主、人权和机会均等的虚伪性的挞伐。这本自传虽不是正史,但史料丰富、观点鲜明、文字朴实、内容生动,对广大读者了解鲍威尔其人及美国社会和美国军队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于1995年出版后,在全世界引起很大轰动,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原书中的索引对中国读者无用,故略去了。对于中国读者不易理解的美国俚语或比喻,我们在当页加了一些译者注,仅供参考。本书由王振西主持翻译并最后校定,参加翻译和校对的资深翻译家有:武牛、隋丽君、潘嘉玢、刘瑞祥、颜福祥、姚云竹、张兰琴、黄虹炜等。杜 燕琼同志对译稿做了大量技术校对和文字加工。 -
白石老人自述
本书是白石老人的口述史,“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充满乡土气息,耐人回味。书后精选白石老人木雕、书画等作品八十余件,呈现老人一生多彩的艺术面貌。 -
两个幸运的人
[注]:按照中信出版社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本资料页面所示的ISBN编号: 7-80073-966-X/K·17为《两个幸运的人》一书的ISBN编号,本页面中的相关网络书店的购买链接指向的是《商业秀》一书,按照中信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商业秀》的ISBN应该为:7-80073-996-1/F·617,其在豆瓣的资料页面为: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85646/,请大家注意鉴别。更多详情可参考:http://www.douban.com/forum/2/106819 ——豆瓣团队 ———————————————— 他是继凯恩斯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如果说凯恩斯的精神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西方经济政策,那么弗里德曼的思想则影响了20世纪的整个后半叶。 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两个幸运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共同回忆生活和历史,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弗里德曼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弗里德曼出身于贫困的俄罗斯移民家庭,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让他成长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代宗师。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这与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他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独到的经济见解,随时为维护真理而与他人争辩,为此受尽了人们的嘲弄。 历史在沉思之后,向他折服了。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与凯恩斯并驾齐驱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国内,弗里德曼50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负所得税的主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同,而在美国之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接受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进而放弃了秉承多年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 身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并没有闭门造车,他广泛地接触政界人士。他与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关系密切,在公共政策领域贡献卓著。书中也披露了他在担任尼克松总统和里根总统非正式顾问期间的一些细节。他也非常善于推销自己的经济理论。1980年,弗里德曼曾经主持过一套十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自由选择》。在主持这一节目时,他不失时机地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大力抨击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与此同时,弗里德曼还与同是经济学家的妻子合著了同名经济学专著。 在这本回忆录中,弗里德曼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等等。当然,相濡以沫的爱侣罗斯在70多年中的相依相伴也是弗里德曼取得巨大成就的“幸运”之一。 弗里德曼夫妇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经济大萧条到柏林墙的倒塌,更因为他们夫妇对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使得这本回忆录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境界,成为一部反思20世纪历史的恢宏巨著! -
The Age of Turbulence
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前主席葛林斯潘,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仍举足轻重。九一一事件的冲击也让他看清,我们已然处于更弹性、变动更快速的动荡新世界。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回顾一生,从孩提到联准会十八年的任期;后半则是淬炼其智识与洞见,以之解释全球化的趋势。 由本书高达八百五十万美金的版税即可推知它的重要性。 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从1987年开始担任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甫于2006年1月退休。他在世界金融圈呼风唤雨,影响力无人能及,是全球最有权势的人士之一。国际媒体对他推崇备至,人人视他为英雄与远见者、也是史上最棒的经济学家之一,但也有人批评他每每发言影响金融市场、干扰经济。 1987年,他担任联准会主席不久之后发生了股灾,造成全球经济风暴及恐慌;在这样的前车之鉴下,911事件发生之后,他立即着手准备相关的应变措施,避免严重的经济衰退、意图将911事件的经济冲击降到最低;但没想到在911事件之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在 911事件之后, Greenspan认知到了全球资本经济环境已经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更加开放、弹性、自主,而变化快速,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诸多机会。在本书中,Greenspan以他自身的经验,带领读者检视了这个新经济世界的本质。他从911事件发生的早晨开始谈起,并回顾了他的童年时期对他后来人生的影响。在书中他也谈到了在他十八年的美国联准会主席任期中所经历的转变。 本书是 Greenspan 的自传性质作品。在本书的前半段,Greenspan分享了他的经验,在这一个绝无仅有的经济环境中,他经历了、又创造了什么,Geenspan 为读者描绘出他所经历的学习曲线、分享他当前经济的了解,让读者可以更快抓住这个驱使世界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而在本书的后半,Geenspan则是为读者介绍了了解全球经济最重要的概念工具:他举出经济成长的共通点、探究各个主要地区及国家所发生的特殊事件、并解释了今后全球化的趋势导向。 作者将其一生的智慧学识和观察浓缩在这本书之中,传达他一以贯之的世界价值观,本书将成为 Geenspan 送给人类社会最珍贵的智慧遗产。 -
武人琴音
《武人琴音》讲述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在各自时代的遭遇,凸显百年武人命运。首次披露尚门韩传形意拳心法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喜峰口之战刀法。 -
你我之间
《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内容为:这是一本个人回忆录。迈克?华莱士的职业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持续了长达60多年的个人辉煌。这个时期是美国历史上最风起云涌的时期:二战结束,美国国内包括种族冲突、妇女解放运动在内的形形色色的民权运动兴起,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政治事件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华莱士幸运地旁观和记录了这些历史瞬间。面对那些改变和试图改变人类历史的大人物之时,他冷静,甚至近乎冷酷地以自己尖锐的发问,刺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追寻着事件的背后真相。 这是一本新闻实战手册。《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深度解读了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深度电视报道节目——《60分钟》制作过程,以及这位老牌记者如何选取报道题材和角度,在揭露和调查性报道时使用各种技巧,在采访中步步紧逼、直击事件核心的。 这更是一本了解当代西方媒体体制的参考案例。在美国当代社会,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与公司商业利益、形形色色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之间的冲突普遍存在。在这种冲突中,迈克·华莱士的职业良心和个人情感承受着来自公司体制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他个人的妥协和抗争、他与“战友”之间或经历考验、或破裂的同志友情,真实地再现了这个以“无冕之王”和“正义之士”自诩的群体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三生三世
中国人活得太不容易了,别人只能活一生一世,而中国人一生就得经历三生三世的试炼和痛苦。也算福气吧。看了她的书,你为她哭还是为她笑?你为大家哭还是为大家笑?当一切都化为陈迹以后,还有文字,还有书。聂华苓、安格尔和我们都活在书里。毕竟有那么多中国同行在华苓的依阿华山坡上,一个叫做渡埠客街的家里,度过那么美丽和快活的时光。那样快乐的时光并不是常常能够得到的。 聂华苓,鹿园红楼的女主人,保罗生死相随的妻子,三生三世,永恋着母土,三生三世,如凤凰一浴火般精彩美丽壮观的奇女子,是她,使小城“爱荷华”名扬世界。 -
思念依然无尽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主要笔墨集中于自1976年到胡耀邦去世前的这段时期。该书记述了胡耀邦作为普通人的生动一面,其中附录的许多家庭图片为首次公开出版。 本书由胡耀邦的女儿满妹撰写。作者以女儿的视角,翔实地记述了父亲最后的日子,作品蕴积多年,和泪而成,字里行间流淌着女儿的无尽思念。 该书对于人们了解我们党的优秀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备尝艰辛的岁月,学习、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追随他们的未竟之志,具有独特的价值。 “父亲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也喜爱各种动物。‘文革’初期,不知是哪家的猫,在恐惧的抄家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洗劫京城时,避难来到我家……那是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虽然我们兜里的钱不多,市场的供应也极少,父亲常会突然很有兴致地跟我商量:‘给咱们家的猫买点小鱼吃吧?它要生小猫了,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喂它。’” 这样家长里短的细微小事,在满妹女性细腻、温婉的叙述中一一道出,这是一个女儿眼中的胡耀邦。“无论世人如何评论我的父亲,在我这个当女儿的眼里,他首先不是领袖,而是一个最慈祥的父亲,一个最善良的益友。他从没打过孩子,甚至都没有大声呵斥过我们。” 假如我能挣扎着活到那一天,我没有别的什么请求,就有一条,我来坐在一个角落里,只要给我那么一两支烟,就可以了。我想那个时候,坐在台上的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四化贡献了力量的人,我向他们表示祝贺…… ——胡耀邦 -
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
未來充滿希望,也充滿變數。曾只是浩瀚汪洋中的一個落後蕞爾小島,卻晉升至平均國民所得全球第一,這樣的驕傲,李光耀,厥功至偉!他不僅是締造新加坡奇蹟的領導人,更是維持亞太和平的幕後推手。本書由李光耀親筆撰寫,從星馬分家獨立後衍生的重重困難,探討至冷戰前後各國的互動與發展,其中更涉及台灣與中國大陸首次被揭露的種種秘辛。作者以主題翔述事,盡述近三十年來世界的遞嬗,為這一個大時代,寫下超越時空而永恆存在的歷史寶鑑。 -
我们的钱瑗
该书由杨绛以及钱瑗的继子、继女、师长学生、同事好友等合著。 在《我们仨》中,小名“圆圆”的钱瑗出场不多,但一个为人真诚、治学严谨、孝顺谦和、富有情趣的钱瑗已经浮现在众人眼前,但杨绛的落笔点更多在于一家三口的亲情。因为不断有读者来信要求了解钱瑗更多的事情,于是,有了现在这本书。据悉,书中收有大量的钱瑗照片,每幅照片都有杨绛先生亲笔写下的说明文字,杨绛先生甚至称钱瑗为她“平生惟一杰作”。 除了对钱瑗先生生平的补记外,这本书还对她的婚姻生活作了澄清。因为《我们仨》中没有提及钱瑗夫婿,引发读者诸多猜测,而网络报章也有一些文章谈及其婚姻,但因各种原因有诸多不尽不实之处。《我们的钱瑗》中杨绛先生和钱瑗前夫王德一生前同窗好友分别撰文讲述钱瑗这段婚姻始末,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家庭一段温暖而又辛酸的经历。另外,钱瑗的继子继女也在书中撰写回忆钱瑗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的家庭生活。 -
出版人
经常有人问我,我如何决定是否应该出版某一本书。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我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甑选书籍或者作者。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对我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真正喜欢这本书,而要喜欢这本书,我就必须真正赞赏这本书的品质。这就是我惟一的原则。一旦做出了决定,接下来就开始操作。首先在出版社内部传播这种信念,然后再传播到外界。 ——汤姆·麦奇勒 二000年末,英国《书商》杂志(The Bookseller)评选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十大人物,该刊形容入选的汤姆·麦奇勒是“英国最重要的出版人;最有创意、是富冒险精神,也最有新闻价值”。在近二十年时间里,“他使出版业充满魅力,他为这一行业所创造的光环,至今未曾泯灭”。 在四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汤姆·麦奇勒出版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聂鲁达等十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也是菲利普·罗斯、库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约翰·福尔斯、萨尔曼·拉什迪、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等大批英美当代重要作家的出版人,并一手创办了英语文坛重要奖项——布克奖。 在这部回忆录中,汤姆·麦奇勒以生动、幽黙和坦诚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诸多书业内幕、文坛轶事,并见证他所亲历和创造的英国出版黄金时代。 书中收有五十多张照片和英国大插画家昆廷·布莱克(Quentin Blake)为老友汤姆这本书所配的45幅插图。 -
最后的闺秀
张家原籍安徽合肥,可算当地名门望族。张允和祖父张树声为晚清重臣、淮军名将。父亲张冀牖与蔡元培等人交往颇深。张允和有姐弟十人,从小便生活在安逸富足的环境中。但是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并没有成为遭人厌恶的纨绔子弟,而是各有所成。 《最后的闺秀》记录的是尘封的历史所无法遮掩的暖暖的爱意——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姐妹情深,恩师回往,昆曲之爱……其中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稚子童言,莫不生动有趣。回忆中这些充满暖意和怀旧感的棕色老照片,通过地那纤细的手,将温婉而又充满快乐的感觉传递给我们。就在这车海人流中,在这由高楼和商品构成的喧嚣的大城市里,在普通的居民楼里,她的生活意境却远远高于、雅于庭院深深,深几许。 -
我的青春回忆录
1989 年,陈凯歌就自己的少年时代写了一些反思性的文字,由日本讲谈社出版,被评为1989年的最佳传记之一,基于批判的态度和文字功底,获得了外界一致好评。《我的青春回忆录》虽然是翻新旧作,也是陈凯歌自传的第一部,从陈凯歌1965年13岁时考上北京四中时写起,直至1971年在云南建设兵团结束插队生活时止,基本上与《少年凯歌》的时间段重合。用陈凯歌的话说,“此书不是关于一个叫陈凯歌的少年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 -
杨宪益自传
他的人生故事充满传奇性,读来像是一本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 Romance)。他出身豪富之家,尽管从小穿上只有王子才有资格穿的丝质黄马褂,但由于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不但没有成为对社会无益的纨绔子弟,反倒是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智慧。他十九岁时留学英国,在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修古希腊、罗马文学。他关心祖国的命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办报纸,宣传抗日,并努力争取英国朋友对中围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正义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他与同时在牛津大学学习的格蕾迪丝(她是在牛津攻读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第一人)相爱。1940年,两人一起回到遍地烽火、满目疮痍的中国,从此结成生死不渝的终身良缘。尽管他学识渊博,尤其对中外文化关系史有独到的见解,但是,热情、真挚、勇敢的性格决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位关在书斋、皓首穷经的纯学者。正如他晚年在自勉诗所说的:“每见是非当表态,偶遭得失莫关心。百年恩怨须臾尽,做个堂堂正正人。”他怀抱火热的爱国情怀,是非分明,看到不合理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就要说话,就要抗议。 他便是杨宪益先生,本书将带你重温先生的那段精彩人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