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作者:张胜

    目 录 序言1 第一章 皖东北1 1历史在这里凝固1 2元始天尊的弟子们6 3战场上的游僧17 4殊途同归29 5草莽江湖37 6龙争虎斗50 7不以成败论英雄60 第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73 1苏北战场73 2战争叫女人走开80 3我是他的“克星”89 4我愿意为他做出牺牲94 5有所为,也有所不为106 第三章 第一代海军军人116 1诞生在小村落中的中国海军116 2两个跛子121 3带回来一架手风琴129 4陈船厉炮135 5首长和战友139 6老死杭州143 第四章 最后的战争152 1迷雾中的一江山岛152 2华东军区的心腹之患155 3一波三折的作战方案160 4战略的契机164 5目标,一江山170 6天空和海洋177 7见微而知著184 8“D”日187 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191 10战争奏鸣曲196 11让历史做结论199 第五章 最高统帅部207 1彭老总207 2和平年代的总参谋部214 3一把板斧223 4庐山云雾230 第六章 大漠黄沙242 1鱼和熊掌,可否兼得242 2周恩来和中央专委249 3青山处处埋忠骨259 4死亡之海268 第七章 桃花源277 1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277 2理想的缩影284 3平民教育287 4毛泽东思想的信徒291 第八章 大彻大悟298 1走出桃花源299 2暗箱操作308 3覆巢之下,岂有完卵314 4“文革”专案319 5让思想冲破牢笼329 6理性的思考335 7自由345 第九章 艰难的航天之路350 1召回350 2七机部230厂358 3达摩克利斯剑367 4在政治残局中371 5卢晨征的回忆374 6四块石头379 7困兽犹斗384 8生死由命391 第十章 强国之梦400 1老马识途400 2浩瀚的南太平洋407 3惹不起的人420 4水头如箭破夔门432 5在改革的大潮中443 6国防发展战略的对话454 7老革命面前的新问题462 第十一章 最后一个“士”471 1回归之路471 2末日到了478
  • 记忆:往事未付红尘

    作者:章立凡

    他们是半个世纪前的政坛风云人物,他们代表了中国从政知识分子的学养和风骨,他们不幸成为的“最后一代贵族”。本书真实的再现了先辈们的一时叱咤与一生坎坷,部分还原有历史应该具有的真相。书中讲述了陈独秀、胡适、梁漱溟、张季鸾、陶行知、邵力子、章乃器、张东荪、张申府、康同壁、黄万里、胡风、张庚、翦伯赞等上个世纪初中国政坛风云人物故事。
  • 隆美尔战时文件

    作者:[英] B. H. 李德哈特

    二战历史上德军最著名的三大文件。沙漠之狐作战理念的完美体现。 他们曾横扫欧洲,震动了整个世界,他们都无愧于“名将”的称号;然而他们都是战败者,最终沧为“战犯”;但是,他们的军事思想却为战胜国的军事专家们所重视。他们就是——德国装甲之父“闪电英雄”古德里安、扬威北非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因“曼斯坦因计划”留名战史的“战略天才”曼斯坦因。 读他们的作战回忆录,就如同亲身坐在他们的指挥车中一样,看他们纵横沙场,体验迅猛追击的刺激。 看他们讲述自己与希特勒等纳粹党魁在战略上发生争执,每每与胜利近在咫尺,却又因最高统帅的“亲自指挥”而功败垂成——不知是该为他们扼腕叹息,还是要为整个世界因此逃过一劫而暗自庆幸? 研究敌人,是战胜敌人的前提,希望本书中阐述的一些军事见解,能为爱好和平者磨砺手中的正义之剑!
  • 張學良口述歷史

    作者:張學良 口述,唐德剛 撰寫

    回首百年中國,張學良是現代史上一個少有的是非人物。本性最適合做一個聲色犬馬的公子哥兒,可現實偏要壓他一肩的戎馬戰事和國恨家仇。在他名下鬧出的「瀋陽事變」和「西安事變」,改寫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他身為這兩件大事的主角,生前若未能留下「第一手」的交代,殊屬可惜。 本書以張學良一九九○年自述為主體,以史學名家唐德剛論張學良的數萬文字為輔。張氏的口述,隨興而談,隨意而至,流於細碎,卻趣味盎然,更往往於不經意間,透露出遍尋史書也不能得的真實;更兼唐氏的論說精闢而有洞明世事人情的味道。一邊是研究人物的「自白」,一邊是研究者的「審視」,兩相對映,使歷史變得更為真切而生動。
  •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作者:[匈]米克洛斯·尼斯利

    奥斯维辛犹太法医冷峻而客观的回忆 有关纳粹大屠杀历史的最具争议性的纪实作品之一 【相关评论】 人们,不要忘记,要大声说出来,把一切都记录下来! ——西蒙·杜布诺夫 著名犹太裔历史学家,这是1941年他在临刑前留给世人最后的话 这是一 个作恶而不自知 的人 ?还是一个怯懦而不抵抗的人?……抑或是一个勇敢留下见证以警示后人的人?请读者诸君根据回忆内容自行判断。 ——理查德·J·伊文思 世界著名德国史学者,曾任剑桥大学历史学钦定讲座教授 不可否认,在集中营内外,都存在一些灰色的、立场模糊的人,准备出卖人格和道德。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囚犯们的错误和缺点不足以让我们把他们等同于加害者。在骤然坠入地狱般的环境后,我们也没有道理要求他们达到圣徒或哲人的行为标准。除了刚开始时他们的健康条件可能都很好,试图在他们的命运中寻找一些共同点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意义。 ——普里莫·莱维 意大利犹太人,奥斯维辛幸存者,著名作家和诗人 这是已知的对奥斯维辛经历最好的简短纪述。 ——《纽约书评》 【编辑推荐】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米克洛斯·尼斯利和特遣队员关押在一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事实上 是有关“特遣队员”存在与劳动内容的唯一 记录,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二战之后,尼斯利曾前往纽伦堡法院出庭作证。尼斯利的证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这些证据涉及用毒气屠杀囚犯,虐待体弱多病的囚犯,以及门格勒的人体实验等。《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正是脱胎于这些证词。奥斯维辛的惨痛教训不仅是欧洲犹太人应铭记的历史遗产,也是全人类应共同守护的价值底线。 【内容简介】 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天使”门格勒的医学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像尼斯利这样被迫与纳粹合作的人被称为“特遣队员”。虽然他们暂时逃脱死神之手,但也只能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纳粹地狱”中,尼斯利见证了犹太人和其他无辜民众遭受迫害的过程,也纪述了受害者群体难以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曾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那些特殊时刻;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的缓慢瓦解。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作者:章含之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除收集了章含之晚年的短篇回忆录,也将她早年的成名作《十年风雨情》收纳其中,是一本比较完整的章含之文集。这些回忆文章真实地描述了她的父亲章士钊、丈夫乔冠华的精神世界,记录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历史风云。
  • 也同欢乐也同愁

    作者: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目录 父母亲早年的点滴旧事 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姊妹名字的由来 抗战前家居生活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后 母亲
  • 趣味横生的时光

    作者:[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九十一歲的歷史學家,他的生命長度幾乎等同於「恐怖的」二十世紀。雖然如此,他自己也誠實地說:個人的生活經驗其實與二十世紀的許多恐怖事件之間,存有明顯的矛盾,因為至少一般人的生活仍講得出好笑話。 身為一位歷史學家,而不是小說家,他的筆觸充滿熱情卻不煽情,敘事方式叼叼絮絮卻不試圖勾勒一個戲劇化的人生,或者特意營造某種感染力。可是跟隨他信手拈來的吉光片羽,才發現他側面認識了許多影響二十世紀發展的重要人物不論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會行動方面。他也許不是某個事件的直接參與者,卻在某種機緣下近身觀察,加上身為歷史學家對文獻的嫻熟掌握,幫助他速描事件中人們的處境,以及每個世代、每個地區的變動痕跡,讓我們體會「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平凡的人生,但不只是「他的」人生是一個趣味橫生的「二十世紀」人生。
  • A Single Tear

    作者:Ningkun Wu,Yikai Li

    一九五一年,芝加哥大學博士候選人巫寧坤受邀到北京燕京大學擔任西語系教授。巫寧坤和當時很多知識分子一樣,是愛國主義者,讀左翼書刊(但對共產主義一竅不通),希望為民族貢獻一分力量。他在台灣的哥哥和在香港的姊姊,對他提出嚴重警告,他們把共產黨比作「洪水猛獸」,但阻止不了他的熱情。啟程前夕,李政道為他送行,他愣頭愣腦地問李政道:「你為什麼不回去為新中國工作?」李政道笑笑,答道:「我不願讓人洗腦子。」 被迫經歷一場又一場無可逃脫的政治運動與一連串的政治學習,一九五七年,從美國回到祖國六年之後,巫寧坤被打成「右派」,送到偏遠的北大荒去接受「勞動改造」,拋下年輕的妻子和幼兒。從此他被視為「人民的敵人」,文革期間,又被下放農村再教育,蹲「牛棚」,受盡凌辱、迫害和艱辛,長達二十二年。 《一滴淚》為巫寧坤三十年的生活、受難和思想提供了生動而真實的記述,完整呈現中國知識分子從五○年代初至七○年代末的全幅圖景。他讓歷史栩栩如生,因為每句話都可信;也因為不是控訴,不是吶喊,沒有火氣,讀來更是感人肺腑。
  • 在华五十年

    作者:(美) 司徒雷登

    《在华五十年》主要内容包括:家世渊源,林肯总统的表亲,我的父亲母亲,父亲办教育受到教会指责,母亲却成功了,童年印象:美食与社戏,我们兄弟四人成了父母的陈列品,学校把我变成了一个正常的美国男孩,求知岁月,两难之地,任教潘陶普斯学院,艰难的抉择,我成了“跃进运动”的一份子,我做好了去中国传教的准备等等。
  •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作者:钱穆

    钱氏以自学成名家,一生为学,兼涉四部,著作等身。《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为其80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与钱氏同事的胡适、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此书亦多有展现。
  • 这样事和谁细讲

    作者:章詒和

    左右搖擺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常態。左是「改造」出來的,右是「原生」的。 時值中共建國六十年舉世矚目,然章詒和藉筆下知識分子命運,呈現一個不一樣的共黨歷史面貌。承繼《往事並不如煙》,《這樣事和誰細講》以更多元的史料,細膩鋪陳中國民主同盟一代知識分子的才情壯志、幽微無奈,從其進退見風骨。歷史的無情檢證與荒謬,章詒和領受、回首人生種種孤絕冰寒,但亦清晰清淡。 《這樣事和誰細講》涵括四位人物:翦伯贊、千家駒、羅隆基與李文宜,他們隨時浮沉,其中翦伯贊不幸自殺,千家駒終身反省贖罪,羅隆基自認心靈「無家可歸」,而李文宜則選擇一輩子對共產黨忠誠。一幅幅工筆的知識分子肖像,與中國近代史相互糾纏,映照出政治的殘酷與人性的脆弱。 誠如章詒和在自序所言,二○○九年是高度敏感的一年,「我們民族很偉大,也很悲哀」,這樣悲哀到流淚的一本書,或許在這敏感的時刻,還可以讓人記起一些自己信仰過的價值。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作者: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由南方出版社出版。
  •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

    作者: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回忆并带有研究性质的有关中国当代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分别论述了1949年到1956年间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 许倬云谈话录

    作者:许倬云口述,李怀宇撰写

    许倬云,1930年生,一生辗转变动,是真正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知识人。 本书上篇为许倬云口述,从无锡世家许家谈起,回忆抗战军兴迁徙不断,杂读群书,胜利后受教辅仁中学,入台湾大学名师云集,赴芝加哥大学大开眼界,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回台身经砥砺,后任匹茨堡大学教授至今,其间与文化大家切磋学问,构建思想体系,心系台湾起飞,关注大陆改革,推动两岸高等研究院。泛舟万古江河,探索历史变幻与价值重建,思考中国转舵与世界融合。下篇从访问者角度,杂记谈话因缘,讲者动情,听者会心,相激相荡,直观呈现智者人格魅力。此外四十余幅影像,展示出一个人、一个家庭百年来的历史气象。
  • 郑超麟回忆录(上下)

    作者:郑超麟

    《郑超麟回忆录(套装上下册)》是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郑超麟回忆录(上下)》是国民党时期原上海地委委员在参加党内反对派活动被蒋政权逮捕入狱,解放后任上海政协委员的作者,对早年从事政治活动的回忆。
  • 外交十记

    作者:钱其琛

    钱其琛同志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深孚众望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他自上世纪中叶即投身中国外交事业,今年3月,他退休后,以半年时间把亲历的十件外交大事珍集成册,将所见所闻所感和盘推出――“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议”、“东京的‘葬礼外交’”、“飞往巴格达”、“黑云压城城不摧”、“通往汉城”、“从苏联到俄罗斯”、“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非洲情结”、“港澳回归”,事件的背景、独家披露的内幕、鲜为人知的细节、平实白描的笔调,使读者在领略外交家风采的同时,尽可把握上述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进程。书中还附有百幅照片,其中不少照片是初次发表,大为该书增色。 《外交十记》所揭示的十件外交大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页。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中国前驻也门、叙利亚大使时延春称赞该书“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外交画卷”。
  • 暮色紫禁城

    作者:庄士敦

    《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是一个庄士敦的怀旧集,以他与溥仪的主要交往经历为线索,记述了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京、辛亥革命、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冯玉祥逼宫等事件的看法,客观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艰难过渡。虽然对某些问题有狭隘之处,但一些看法不乏思考的光芒。《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笔触细腻,还对溥仪的一些生活小事有详细记录,如五四运动时期,溥仪阅读《新青年》;1922年,溥仪将结婚的巨额礼金捐给慈善机构;1923年日本大地震后,溥仪捐款巨大,等等,展示了一个聪明、幽默、追求进步却误入歧途的溥仪。这些记载对我们今天研究溥仪和民国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 《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初版于1934年。甫一出版,就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庄士敦在其扉页题字:“谨以此书献给溥仪皇帝陛下。”溥仪为《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作序:“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详。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溥仪被质押苏联期间,苏联人就是以《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为线索进行问讯的。《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的史料价值可见一斑。《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也是毛泽东喜欢的书籍之一。据毛泽东的英文教师章含之回忆,当年他们练习英文文法时,所列的参考《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即有这本书。 1988年,以此书为框架的电影《末代皇帝》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该电影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
  • 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

    作者:钱理群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提供了讀者看待當代中國問題時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源,對於當前「中國崛起論」、「中國模式論」的知識熱潮,以及「毛澤東的幽靈」浮現於「後毛澤東時代」的徵象,提出即時有力的回應與批判。 錢理群以獨立知識分子的立場,通過本書,對於自己如何走過毛澤東影響下之共和國六十年,做出回顧與反思。共和國六十年的政權迭替,整個國家民族經歷了分裂動盪,在錢理群平靜而從容的敘述調子底下,內蘊著歷史的激情與蒼涼。 「一方面,我是毛澤東時代所塑造的,毛澤東文化已滲透到我的血肉及靈魂中,這種毛澤東時代的印記永遠改變不了,無論如何掙扎、自省、批判,我都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浪漫主義者、烏托邦主義者。另方面,我更是個毛澤東時代自覺的反叛者。我的歷史使命就是反戈一擊,對毛澤東做出同時代人所能達到的最徹底的清理和批判。既受他的影響,同時又是他的反叛者,並力圖使自己成為徹底的反叛者。」──錢理群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作為親歷共和國六十年的獨立知識分子,錢理群以其豐厚的歷史經驗與直面現實的批判力度,為讀者打開一扇深入了解1949年至今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民間思想知識狀況與毛澤東思想實踐的窗口。錢理群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本書的敘述框架,指出毛澤東時代的1957年所底定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與後毛澤東時代有著內在的貫串性聯繫,這是批判性理解當下政體的核心關鍵。同時,錢理群致力挖掘中國當代民間思想,力圖在被鎮壓、被抹殺的「民間異端」歷史中,重拾那頑強存在的民間思想,並繪製其知識系譜,以提出一條中國民間版的社會主義思想道路。錢理群以其豐富的史料文本與作為一個歷史見證者、參與者的親歷經建,精采地勾勒出中國戰後思想狀況的景貌,並站在民間的立場、從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角度,為讀者漸次打開、進入中國大陸戰後歷史與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達到心的交流。 錢理群在《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裡順著歷史行走順序,將中共建國之後至今六十年的歷史分為建國初期(1949-1955)、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大躍進年代(1958)、大饑荒年代(1959-1961)、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文化大革命年代(1966-1976)、後毛澤東時代(1977-)。在同時考量各歷史時期的國內情況∕國際情勢的視角下,他將整段歷史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分野,強調毛澤東與中共在前段時期所奠定的中國共產黨之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如何後遺到「後毛澤東時代」、成為後段時期實行改革開放的基礎,同時提出反右運動前後所奠定的「1957年體制」是「1989年體制」的基石,兩者間有著內在的歷史連續性,如此方能歷史化的理解當下中國共產黨的專制政體核心。 更重要的是,錢理群考察了自1950年代即出現的校園「右派」(校園民主運動),文革間的民間思考、1980年的民運以及1989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並認為它們之間有一脈「社會民主主義」的知識思想連續,亦與1990年代「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的知識分子論爭以及當下中國的民間社會運動,有著複雜的內連性質,而這些知識運動與黨內思想的分派彼此扯動,形成上下相互吸收、影響的關係。 錢理群先生將當前中國的思想、知識光譜做了歷史化的考察,並以此回應、分析所謂「毛澤東的幽靈」在「後毛澤東時代」浮現的現象,對於當前「中國崛起熱潮」以及與之相應的知識徵候,提出即時、有力的批判與警醒。
  • 苦笑录

    作者:陈公博

    《苦笑录》记述其1925-1936年的经历,叙述国民党内部派系活动,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外交。《苦笑录》写成后,陈公博“知道出版是无期的”,其家属将原稿赠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封存。后由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中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