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谢有顺

  • 我们并不孤单

    作者:谢有顺

    假如我能有一颗心免于破碎,我便没有白活一场;假如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直昏迷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它的巢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我们,并不孤单,我们,don't stand alone.
  • 从密室到旷野

    作者:谢有顺

    《从密室到旷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转型》这部书稿,辑录了谢有顺这几年写的文章,它包含着谢《有顺对文学的一些新看法。他认为,中国正进入一个大时代,一个灵魂受苦的时代,文学作为一种灵魂叙事,自然要从深处回答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各种精神难题,否则,文学就会因流于自言自语而被人忘记。但这些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多沉迷于一己之私,作家日益成为欲望的囚徒,介入现实的能力在弱化,经验主义和趣味主义式的写作受到普遍的热捧,"精神的我"正让位于"经验的我",生命被闷在欲望里面,而无从获得翻转上去的力量。谢有顺通过系列富有战斗色彩的文章,通过对不同文体、具体作家的具体实际深入剖析,提出:中国文学要有根本变化,就得重建文化理想,对当下委靡的精神作一次大的提振,才能开出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来。 在本书中,谢有顺疾呼:重申文学理想、写作勇气、灵魂叙事的时候到了。他把这种正在秘密发生的精神流转,概括为"从密室到旷野"的写作转型,以此为书名,也是为了强调密室写作的局限性,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观察人、书写人重新确立起一个精神尺度——"旷野写作"。以此为中心和出发,谢有顺强调作家在自我的尺度之外,承认这个世界还有天空和大地,人不仅在闺房、密室里生活,他还在大地上行走,还需要接受天道人心的规约和审问。从密室到旷野的精神位移,正是谢有顺对中国当代文学演进线索的基本描述。
  • 此时的事物

    作者:谢有顺

    本书以文雅、自由而富有激情的笔触,探查了文学和存在、语言和伦理、消费和身体等关键词之间的隐秘关系。作者崇尚创造,呵护慢的美学,寻找散文的心,张扬灵魂叙事,所涉及的领域虽然广阔,但其核心却一直集中指向语言和精神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这一基本视阈里展开。无率是文学的图景,还是内心的追索,作者的言说都关乎存在,关乎美与感动,关乎永恒的基本事物,关乎消费世界里的意义疑难,关乎心灵中的每一次细小转折。这样的文字,已经超越了一个文学批评家的视野,它更像是一个思想者在其思想旅程中所留下的动人的心灵印痕。
  • 身体修辞

    作者:谢有顺

    《身体修辞》内容简介:文学界有一个笑话,说诗歌写不好可以写小说,小说写不好可以去写散文,散文写不好可以去搞理论,理论搞不了可以去搞批评,批评也搞不了那就基本上废了,好像足球比赛,甲A不行就到甲B去。这个笑话中包含了一种文体等级的腐朽观念。有等级就有权力之争,每一种文体都试图占领文体核心地位。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史,实际上包含着一个话语权力争斗史。
  • 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

    作者:谢有顺,贾平凹

    王尧、林建法主编的这套《新人文对话丛书》表达了人们在“对话”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纪念因为思和想而拥有的痛苦和快乐。酝酿的对话人选,都是声誉卓著的作家和学者,有冯骥才、周立民、韩少功、王蒙、李欧梵、苏童……丛书的“思想状况”,大致可以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界的部分轮廓,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对思想文化问题的种种解释,散发着各自生命的体温,在一定意义上,这套对话录丛书也是对话者的精神自叙。
  •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

    作者:谢有顺

    本书为“中国人文讲演丛书”之一,以学术的普及为旨归,以思想的撒播为内涵,以学术的讲演为形式,搭建人文、经济、管理、法律各平台,再现国内一流学者的学术讲演现场。
  • 先锋就是自由

    作者:谢有顺

    《先锋就是自由》为文学评论作品集,收录有《文学身体学》、《先锋就是自由》、《文学是慢的历史》、《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等。
  • 活在真实中

    作者:谢有顺

  • 于坚谢有顺对话录

    作者:谢有顺,于坚

    在这套对话录丛书策划的过程中,我们(“我们”已经是个不能轻易使用的词)首先感觉到我们一些所谓的“人文知识分子”,其实愧对“人文”二字和“人文知识分子”的称谓,因为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回应现实时,我们不时感受到自己的狭隘和无力,感受到清理知识与思想背景的重要。事实上,如果不能摆脱狭隘的视域,不能清理知识体系和思想背景,那么,所谓的“批判”和“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过株守疆域、止步藩篱的教训。所以,我们期待有一次思想的飞翔。由这套丛书结集起来的一批人,基本上是“人文知识分子”一类。我们在各自的对话中,,几乎都讨论到“知识分子”问题。
  • 话语的德性

    作者:谢有顺

    我们这个时代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当下的批评界害怕承认自己首称是一个读者,而不是批评家。批评家们对作品毫无感觉,更说不上有独到见解。他们给人的印象是:言必西方某某,一本正经的垃圾复制者和没有下半身的各种学位炫耀者。老实说,当代批评已经丧失了大多数作者和读者的尊重。 谢有顺是少数的例外者之一。此人的现在和未来都不是与“批评家”一词所给人的那些类似塑料的印象有关,而是与他出生的故乡,与大地有关。那穷乡假壤甚至在不久前都还没有电。在原始的黑暗中,劳动和智慧像光那样被敬畏。从他的批评活动,我们才重新感受到批评——原来也是有血有肉的、有感觉和智慧的创造者的活动。
  • 文学的常道

    作者:谢有顺

    《文学的常道》主要内容:当代中国的文学史,是当代中国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文学批评紧密相连的。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中国作家们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新历史辉煌,这中间文学批评发挥了应有的特殊作用。 是为了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研究与批评的历程,以及他们为中国当代文学所作的贡献,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文学事业,由作家出版社特别组织编辑的,辑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评论家谢有顺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这不仅仅是批评家自己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今文坛批评界的最高水准,同时它又以不同的个人风格闪烁着这些批评家们独立的睿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