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访谈

  • 我们已经选择

    作者:蒋原伦 史建

    本书精选《今日先锋》中最具特色的对话,除了呈现专业人士与被访谈者进行深入对话外,还组织有关深入的背景资料,以求全面展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涉及领域包括电影、建筑、音乐、先锋艺术等。分别由贾樟柯、蔡国强、崔键、欧建平、张永和、刘索拉等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有关电影、建筑、音乐、先锋艺术等方面的形式、特点。 如果你是与此方面的相关人士,或是这方面的爱好者,那么《我们已经选择》将是一个平台,让你最大限度地接近相关专业人士,从他们身上获取闪光点,方得助益。
  • 他們說

    作者:郝明義

    出版工作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遇見一些很特別的人。 如果有機會跟這些特別的人相處久一些,有些長一點時間的談話,則又是不同的收穫。 這本書裡收集的訪談與人的紀錄,有三類。 首先,是做Net and Books主題書系列的時候,配合著主題所訪問的人物。有詹宏志、Akibo和鄭松茂三位。 後來,和主題書無關,或是因為機緣湊合,或是因為籌備想法,我又間斷著做了杉浦康平、南方朔、張隆溪、許舜英四位沒有發表過的訪問。 第三,則是我過去寫過的黃仁宇和衛浩世這兩位。我寫的時候雖然不是以訪問形式呈現,但是裡面仍然記了許多我們之間的交流。 我很珍惜和這些人交往,或訪談的過程。不論是記錄他們的人,或是他們談話的內容,我都盡可能讓自己回到純粹的讀者立場,讓自己有最大的享受,也讓讀者有最大的視角。 杉浦康平:讓自己保有感受驚訝的能力 張隆溪:品味的散失與重來 南方朔:世界的複雜不是沒有意義的 詹宏志:Made by books. Ruined by books 鄭松茂:微型的人生 李明道:像釀酒一樣的釀夢想 許舜英:I am the Ghost 黃仁宇:從印象成為影像的兩段記憶 Peter Weidhaas:We must fight FOR them.
  • 与之言集

    作者:钟叔河

    《与之言集》为钟叔河历年接受媒体记者访问时发表的谈话记录,实际上是一部社会文化评论集。文本均据当时报刊发表的原文,因发表前多未经本人过目,故此次作了必要的订正。访谈的范围相当广,虽然很多都是从编书谈起。《走向世界丛书》和新编重印周作人著作,本来都是震动和影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书。它们的酝酿和产生,它们遇到的坎坷和曲折,反映了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人事的浮沉和编者的心迹。答问谈得很细,涉及很宽,也很少隐饰。采访的题目本不限于书,答问的内容更不限于题目,有时像口述自传,有时又在谈古论今。比如他对“蔡伦造纸”和“郑和航海”的质疑,自幼阉割入宫的太监,怎么会懂得造纸和航海?对作家办书院、大学生读经的不看好,说书院从来不是作育士大夫的主渠道,说只有三家村学塾才读《三字经》也读不出人才。……
  • 浮城述梦人

    作者:廖伟棠

    本书非要做解人,只想做一个催眠师,让善梦者讲出他们梦的源头,让爱梦者可以得知,甚至从中学习一些梦的技法,那就很好。如果还有小小隐秘野心,就是让大家来一起反思这些作家长大的六、七十年代,反思他们製造或继承的宝藏如何。 受访者包括:蔡炎培、小思、西西、古苍梧、也斯、北岛、黄灿然、饮江、颜纯钩、陶然、淮远等十多个香港作家。并附有这些作家的作品选和廖伟棠的点评。
  • 精彩实话

    作者:崔永元

    自1996年3月16日开播至今已播出三百多期节目。 《精彩实话》从中选出24期最精彩的话题,按照话题的不同内容分为:国家大事,家庭琐事,人生故事,事事关心等四个部分出版。 本书是对《实话实说》的梳理与总结,是崔永元语言风格的集中展示。
  • 感情这东西

    作者:黄佟佟

    感情这东西,什么味道都有。不得不佩服黄佟佟这支“静夜的录音笔”,就是“八卦”也要“八”得与众不同。同样是资深记者的绿妖,写下如下半好奇半艳羡的话:“你能听出这支录音笔的发动机:它有一颗热爱八卦的心,对世俗之情、人伦之性兴致勃勃充满好奇。我猜想那些名女人,一定是不知不觉掉入佟佟的诡异气场之中,说得兴起而欲罢不能——而她是怎么做到的呢?”那些名女人——林燕妮跟黄佟佟从夜里10点聊到凌晨1点,哭了起来;刘若英自己说总是爱上不能爱的爱情;小S不觉得自己有多变态……还有深雪、李静、陈非子、小瓶鲸鱼、杨二车娜姆、黄真真、素黑、虹影、李性蓁,她们的一问一答,绝对有趣。
  • 东邪西独

    作者:何东

    《东邪西独》是当红著名主持人何东出版的第二本书。书里写了何东欣赏的人和事,也写了他不欣赏的人和事。何东文字的刁毒、刻薄、古怪,揭示出教授、作家、明星、社会底层按摩女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何东的文字,让众多明星看了心惊肉跳,让读者看了痛快淋漓。他笔下的毒、辣、不做作、真性情、直击要害,让读者见识一个在娱乐圈快意恩仇的老何东。 目录 第一辑 从此学会拒绝 鹰者易中天 孙俪的眼睛 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 王刚的悬念性、侦探性与故事性 李娜的两首情歌 A型的王志文 预审葛优 书卷剑气陈道明 韩寒真寒 袁立的戾气 傅彪:从此学会拒绝 傅彪:黄泉路上我找你作朋友 悬疑导演张建栋 猜说刘若英 第二辑 熬白天 熬白天 门的腐败 装修可比失恋 三陪有时是男人 惦记终点站 书的氛围 小时候过年与老时候过年 永久的负疚 不再拒绝她们 面对面具 第三辑 水萝卜配人头马 女明星的臀部 巩俐的户口已经迁到农村去了 我最喜欢北京什么 最恨被人叫“老师” 我这张嘴 拍马和骑马 男导、女星——还有多少觉可以胡睡? 浑身是假雄赳赳 阴差阳错 水萝卜配人头马 龙种的负担 都都:我的心情一直比较烦 第四辑 谁为八卦织新衣 金融危机:大腕明星们的“聘礼” 你不脱与她脱光的本质不同 关于偷拍的题外话 他们真的成了“亿”人 谁为八卦织新衣 听说采访。群访。表演采访 戏说影视剧翻拍热 葛优幽默小品6则 第五辑 压抑与超越 压抑与超越 龙文章精神 潜伏——我们自己的成长史 为《南京、南京》而震惊! 人文的《叶问》,打出了儒雅 话说小姐和推荐《鸡窝》 韩红的力量 寂寞中的奏鸣 刻薄——评张洁的小说无字 无名英雄张艺谋 邹静之话剧:人情如戏 第六辑 东邪西独之深度报告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条路:一位按摩女的自述 黑土地上的梦和泪——写在我下乡四十年之祭
  • 他们的中国

    作者:席越

    《他们的中国》 柴静、刘瑜、黄章晋推荐 从中外交流之门打开以来,我们在阅读历史中几乎一直是“被他者观察”的对象,这种被动的角色,对一个当代的记者来说显然是不满足的,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带着这种不满,扭转身躯试图观察他者,却又忍不住要探求对方眼中的自己时,那种强烈到几近痛苦的欲望。 ——柴静 读《他们的中国》,让我想起毛姆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流落东方的西方人,他们鲜有宏大历史叙事中西方征服者来到落后世界的轻狂和自得,更多的是孤舟漂流于大海之上的惊惧与茫然。身后的故乡已模糊,神秘的新世界却始终神秘。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老外”这个边缘群体的书,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本关于每个人的书:就我们偶然坠入的这个世界之不可适应不可深入不可征服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异国他乡。 ——刘瑜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不是那些外国人在中国独特的生活经历,而在于,从他们那里,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中国。 ——黄章晋 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老公的户口本上没有我的名字。他是已婚,但是户口本上没有老婆,只有他自己和孩子。——Kim(韩国,到中国8年) 我认为所有保持目前轨道的政策是最好的造福于民的理由。——Dr Uwe Weber(德国,到中国4年) 虽然北京人太多,我还是很喜欢中国,我就准备老死中国。——James Learnard(美国,到中国6个月) 也许正是应了那句“生活在别处”,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选择生活在异乡。如今在北京市中心任何地方一站,都会看见很多外国人,有人一脸行色匆匆,有人像在自己家的街头行走……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故事。 作者席越自2010年起,采访了三十余名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外国人,将采访录编辑成本书。 书中的主人公来自世界各地: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巴西、以色列……他们到中国的时间长则二十年,自己的故乡反倒成了“回不去的远方”。短则几个月,脑海中的中国印象每天都在刷新。在中国的身份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将中国名家作品翻译介绍到母国的翻译家,有的是到中国交流访问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满怀憧憬到中国创业的热血青年。在他们眼中,中国又是怎样一番不一样的图景呢?
  • 岩松看美国

    作者:白岩松

    《岩松看美国》内容简介:在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及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前往美国华盛顿、纽约等重要城市,采访美国新一届政府团队和政治、经济界要人,同时深度观察美国在经济危机后的政治、社会和民生,带着中国民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疑问,将一个真实、立体的美国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 无物之阵

    作者:茱茱

    一本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纪实访谈。两岸三地的文人墨客们,一来到香港这个独特的地方,就忍不住诉说着心中的欢喜与哀愁。 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对庸众的质疑,对法治的呼唤,对自由的渴望,对压迫的不满,对愚昧的伤感,反复出现在阎连科、王安忆、毕飞宇、许知远、陆川、冯唐的叹息与抱怨里。他们不只是文化人物,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 或许这些声音并不能改变什么,无物当道年代,总得有人说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冀。
  • 世界观2011

    作者:新周刊

    《世界观2011》,本书系《新周刊》专栏的结集。对30名知名人士就他们各自的生活,社会责任以及生存状态予以探讨。访谈人士涉及社会各界。
  • 詞家有道

    作者:黃志華,朱耀偉,梁偉詩

    本書每章由一位訪談者與一位流行歌詞創作人,圍繞詞人藝術取向、個人風格展開對談。詞人在對談中以創作者第一身,回顧和解說自己的作品構思,並分享對於流行詞壇、音樂工業發展的看法,藉此探討流行歌詞與文學、社會、文化種種千絲萬縷的關係。 本書的訪談對象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詞人,如七十年代的盧國沾、黎彼得,八十年代的林夕、周耀輝,九十年代的黃偉文、喬靖夫,廿一世紀初的林若寧、周博賢等。
  • 权力的眼睛

    作者:福柯

    本书选取了福柯18篇访谈和两篇演
  • 台灣,請聽我說

    作者:吳錦勳

    二○○九年,國府遷台整整一甲子。這六十年,我們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看到台灣由壓抑、逐漸裂變、轉型,徬徨於道途,追尋著出路。 六十年,有太多可以記述,也有太多可以遺忘,不管記憶或忘卻,歷史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在這條時間長河裡,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每個人都有故事。差別只在有些故事緩淡如小溪,有些故事波濤洶湧如巨流河。 於是,我們邀請了十七位不同領域、不同世代,文化成長背景迥異的當代台灣人物,細細訴說他們獨特的生命之河。他們是季季、胡乃元、黃文雄、陳若曦、孫越、蔣勳、紀政、胡德夫、鄭崇華、星雲大師、林懷民、陳芳明、施振榮、朱天心、紐承澤、顧玉玲、吳念真等。他們就像十七把歷史的「探照燈」,在深淺不一的焦聚中,呈現原本我們在黑暗中可能錯失的風景。 九份深山長大的吳念真,悲憫於老兵遭遇,寫出台灣新電影一頁風景;眷村長大的作家朱天心的第一母語其實是客家話,還可以公開演講;美學大師蔣勳小時候在同安人為主的大龍峒長大,在媽媽引領下,向台灣鄰居學做油麵、年糕,本省習俗…,這些,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經驗過的情節。 六十年來,不同背景族裔的交往、理解,乃至通婚,形成密如蛛網的血緣網路,看似「錯亂」的台灣文化,卻是台灣之所以為台灣,台灣文化之所以豐富迷人的厚實基礎。 這本書的人物,許多曾被時代的風暴襲捲,卻未因此滅頂。表面上,他們的「差異性」很明顯;往底層挖,他們的「共通性」更可貴─這十七個人,從不放棄以個人的微薄力量,在不同舞台、不同角落,為台灣奮身投入!因著他們,台灣歷史或許小小改變了方向,或許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這本書,獻給共同生活在這裡的「我們」。
  • Coders at Work

    作者:Peter Seibel

    Peter Seibel interviews 15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computer programmers alive today in Coders at Work, offering a companion volume to Apress's highly acclaimed best-seller Founders at Work by Jessica Livingston. As the words "at work" suggest, Peter Seibel focuses on how his interviewees tackle the day-to-day work of programming, while revealing much more, like how they became great programmers, how they recognize programming talent in others, and what kinds of problems they find most interesting. Hundreds of people have suggested names of programmers to interview on the Coders at Work web site: www.codersatwork.com. The complete list was 284 names. Having digested everyone's feedback, we selected 15 folks who've been kind enough to agree to be interviewed: * Frances Allen: Pioneer in optimizing compilers, first woman to win the Turing Award (2006) and first female IBM fellow * Joe Armstrong: Inventor of Erlang * Joshua Bloch: Author of the 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 now at Google * Bernie Cosell: One of the main software guys behind the original ARPANET IMPs and a master debugger * Douglas Crockford: JSON founder, JavaScript architect at Yahoo! * L. Peter Deutsch: Author of Ghostscript, implementer of Smalltalk-80 at Xerox PARC and Lisp 1.5 on PDP-1 * Brendan Eich: Inventor of JavaScript, CTO of the Mozilla Corporation * Brad Fitzpatrick: Writer of LiveJournal, OpenID, memcached, and Perlbal * Dan Ingalls: Smalltalk implementor and designer * Simon Peyton Jones: Coinventor of Haskell and lead designer of Glasgow Haskell Compiler * Donald Knuth: Author of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and creator of TeX * Peter Norvig: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Google and author of the standard text on AI * Guy Steele: Coinventor of Scheme and part of the Common Lisp Gang of Five, currently working on Fortress * Ken Thompson: Inventor of UNIX * Jamie Zawinski: Author of XEmacs and early Netscape/Mozilla hacker What you'll learnHow the best programmers in the world do their jobs! Who this book is for Programmers interested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leaders in the field. Programmers looking for approaches that work for some of these outstanding programmers. Table of Contents * Jamie Zawinski * Brad Fitzpatrick * Douglas Crockford * Brendan Eich * Joshua Bloch * Joe Armstrong * Simon Peyton Jones * Peter Norvig * Guy Steele * Dan Ingalls * L Peter Deutsch * Ken Thompson * Fran Allen * Bernie Cosell * Donald Knuth
  • 见解

    作者:燕舞

    从大学时代起,燕舞就萌发出以文化、教育学者为主题的文化人物采访思路。在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中,他独辟幽径,带着研究的敏锐嗅觉,向采访对象发起最为“凌厉”的攻势。常常为了能更“深入虎穴”,提前阅读相关的大量著作,比如为了采访该书序言作者、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明珂,燕舞前后准备了半年之久。也难怪,成都知名专栏作家洁尘在收到采访提纲后顿时一惊,“好厉害的问题”。 《见解》的专访对象中涵盖了作家、学者、艺术家、海外文化人、记者等文化工作者。该书没有满足于堆砌一堆堆陈旧的文字,而是着力于通过一缕缕油墨清香,细细品味华语圈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并试图塑造出一个有别于传统体制内文化工作者的群体雕像。 以东磐、吴思、崔永元三者为例。无论学术功底,还是条件优势,未必甚于体制内的学者,但这三人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瞄准一个目标,数年如一日地精耕细作。透过这些看似偏执实则真挚的群体,读者得以窥探那些蕴藏于田间地头,偏向于个人努力的文化耕耘图景。他们不仅有一种不甘于也不拘泥于现状的执著性格,更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还算不上知名学者,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专业学者,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专业学者所能承载的厚重意义。 从这群文化人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一股带着泥土芬芳的气息:执著与坚守、孤独与睿智、勤勉与收获。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12.2.10
  • 世界观2010

    作者:《新周刊》 编

    《世界观2010》内容简介:一人一副眼镜,看世界;一人一种态度,说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名人在此,变成了人名。他们脱去了公众形象的马甲,露出血肉,内心开始独白。在这里,名声如浮云,成功学显得可笑。各人被当代社会情境所激发的思考和选择,才真正与公众心意相通。多位当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透过《新周刊》和朱慧憬等采访者,向读者打开。你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困惑、折腾、反思、坚持、狡辩、偏执,也可以看到他们如何自恋、自律、自我暗示、自圆其说、自我解嘲、自我激励。
  • 柴静×刘瑜:自由从何而来(中国故事)

    作者:赵涵漠,包丽敏

    "这是一本与真实、自由对话的访谈录。 她是央视记者,她说:叙述事实,而非评论。 她是清华副教授,她说:“使人困惑”,而非授人真理。 柴静、刘瑜,她们交集很小,但都因为践行自由精神而备受关注,也靠自身能力拥有公共领域话语权,并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有人推崇她们冷静、犀利,也有人嘲讽她们“端着”“自由女神。”她们备受喜爱也饱受争议。众说纷纭中,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 访谈录中,两位女性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成长经历和思维角度。或许正如刘瑜所说,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

    作者:王小峰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精选了2001—2014年,王小峰在《三联生活周刊》任文化部记者期间重要的采访、报道共51篇,收录了对李宗盛、崔健、许巍、汪峰、王朔、贾樟柯、崔永元…… 等近百位文化圈的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作者犀利地剖析了十五年来蝉噪鸟鸣的中国流行文化现象,涵盖文化音乐、电影、电视、戏剧、相声、小品、文学等各方面的重要议题,不仅展示了一个媒体人对文化产业的持续关注与独立思考,更为我们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学着活

    作者:贾平凹,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