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野心時代

    作者:歐逸文(Evan Osnos)

    201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非虛構類大獎 美國人最新中國指南,連歐巴馬都要買來看。 作者請讀者買台灣版,他申明放棄簡體中文版,因為不願被中國閹割審查。 如果中國是另外一個宇宙,那麼它又為何如此?《紐約客》記者筆下的中國,為什麼和台灣人所見的中國不一樣? 《紐約時報》、《華 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商業周刊》……西方各大主流媒體及政治觀察家一致贊賞 新浪、搜狐、南都周刊、外灘畫報、新周刊、人物周刊……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評論連線採訪 亞洲週刊、蘋果日報、中國時報、明報、風傳媒……港台媒體也討論歐逸文旋風 1996年,本書作者第一次到北京,這座城市讓他大跌眼鏡,他看到的中國首都,地理和風貌上更肖似蒙古風吹草原而非霓虹燈閃爍的香港。等他2013年離開中國後,新書《野心時代》則變成美國政治人物和普通人理解中國社會和政治的最新指南。 作者認定,在廿一世紀頭幾年,中國由兩個宇宙組成:既是全球最新超強,也是世上最大的集權國家。「有好些日子,我早上跟新大亨在一起,晚上則與軟禁在家的異議人士為伍。你很容易把他們看待成代表新中國、舊中國;涇渭分明的政經領域,只是到最後我歸結認為,他們是同體合一的。」 這本書奠基在作者長達八年的訪談,行文則側重在不同領域打拚的男男女女,他們奮力想從某一領域推開一條路到另外的領域,不僅限於經濟,也涉足政治、思想及性靈。這些人很多是你我耳熟能詳的中國公眾人物,如異議藝術家艾未未、偶像作家兼賽車手韓寒、戴著鐐銬跳舞的媒體人胡舒立、逃跑到美國北京大使館的盲人律師陳光誠、從台灣泅水潛逃中國的林毅夫,還有很多是我們不甚熟悉,但在中國則知名度甚高的人物,如瘋狂英語的創辦人李陽、中國最大相親網站的創辦人龔海燕、用近乎虔誠的方式復興愛國主義的「憤青」唐杰、以及網路身份是詩人、真實身份是從農村移居北京的清潔工。歐逸文栩栩如生地描繪這些人,並將他們置放於轟動全球媒體版面的各種公共事件的背景下、放置於中國的政治和歷史的邏輯框架中,檢視他們何以代表了這個野心時代,及他們賦予給中國的意義。這些人物從表面看幾乎並無相似之處,但他們共同呈現出野心勃勃的新中國關鍵詞: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政治獨裁的高壓無處不在;人們追逐成功,與此同時也備感空虛,轉投信仰以尋求寧靜;自我意識的覺醒澆灌了個人主義,但也同樣滋生割裂感與不安。 唱衰中國和押寶中國,是目前外部世界看待中國的兩種主要視角,而作者不會如此簡化。他指出,由遠處看,大家經常描述中國已經無可逆轉地邁向康莊大道,但是在中國內部,人們則更小心謹慎。中國的一切,都是靠鐵、淚水及火而取得的,而中國人比誰都更曉得一切無常——誠如費滋傑羅形容:「真實的不真實,宛如一個許諾,即這個世界的基石乃是安置在精靈的翅膀上。」在北京的最後幾個月,那種脆弱感更深地纏繞著作者。 中國太複雜多樣,一直很難被定義,也永遠沒有終極答案。如今的中國,空氣中瀰漫著一種蠢蠢欲動的情緒,它驅動中國成為最新興的超級大國,也使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威權政府感到擔憂。官方用「中國夢」來回應這種情緒,將其描述為一種復興強國的慾望;本書作者敏銳精準地捕捉到這種情緒,但他稱之為中國的「野心時代」。 如果每個時代都有它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傳記,中國的這幾十年則是由歐逸文來蓋棺定論,冠之以「野心時代」。
  • 胜诉在美国

    作者:开来

    中国律师不辱使命,翻案在联邦法庭
  • 李敖生死书

    作者:李敖

    《李敖生死书》包括《李敖生死书》与《我们没有明天》两部书的内容。 《李敖生死书》共收入《何妨投死为韩凭?》、《四月之死》等19篇李敖谈论生与死问题的随笔,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反映了李敖一贯的泼辣作风及对于生与死这一永恒话题的豁达态度,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对读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没有明天》则是李敖有感于台湾现实,以为“明天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但也常常是愚者自欺欺人的遁辞”,奉劝“不甘与他们同归于尽的人们”,“要把握今天”。其中多篇是从未发表过、或被查禁不见天日多年的文章,实为李敖著作中之精品。
  • 所谓大国

    作者:张鸣

    《所谓大国:大时代民族之癫狂症批判》作者是知名教授、学者张鸣的最新力作,也是继其力作《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空白处》《五四危局》等畅销书之后又一部犀利的批判式著作,面对自我感觉良好的不得了的国民们,张教授给中华民族把脉,开出了一剂猛药,告诉读者:我们现在内忧重重。作者用比以往更犀利的笔锋拷问着这个失败的大时代下民族的癫狂症所在,读来令人畅快淋漓。
  • 亲历美利坚

    作者:玛雅

    作者是中国人,先到澳大利亚学英文,后到美国学政治学。因为要租房子,她接触了美国的家庭;因为做“babysistter”,她接了解了美国的孩子和他们的家教;因为读书,她领教了美国的校园政治;因为到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她与汽车结缘;因为是学政治学的,她注意观察美国总统……她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观察美国、感受美国,于是她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到美国民众在总统大选中的态度,感受到与“强权”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感受到美国警察的“服务”,感受到美国总统的特征、权势和限制;最大的感受那就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观,以及中国人要做到的“铁打的规矩要守、流水的习俗当随,不败的人格必葆”!
  • 说什么激进

    作者:李书磊

    《说什么激进》选编了作者的“从春节看文化”、“方寸已定”、“重看鲁迅批孔”、“红薯吃法”、“村中有风波”等散文与随笔作品。
  • 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

    作者:熊逸

    贪欲、暴力、腐败……谁偷走了我们的正义? 这是一部通过纷杂的案例和严密的逻辑,探讨何谓正义、如何实现正义及正义从何起源的通俗哲学作品。 全书围绕正义话题,从不同侧面阐述:要幸福还是要公正,何谓正义,自由意志的两难,原罪的两难,康德的失误,伟大的嫉妒心……用通俗生动甚至带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讨论我们稍微陌生但是生活中须臾不离的话题,给人以智力启迪和精神享受。
  • 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作者:安・兰德

    安·兰德作品系列。 安·兰德以卓越的才能奠定了她作为作家和哲学家的历史地位。她在思想上对世人的影响正日益彰显。她的作品每年在全世界范围销售三十万册。在她逝世后,她的信件、日记和录音讲话被相继公开,使其过去未发表的一些作品和思想得以面世。在她逝世后的十五年里,安·兰德(和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文章和哲学讨论中。 本书收集了她1962年中每周一次为《洛杉矶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在这些文章里,她对当时的新闻和文化事件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充分展示了她的才能。
  • 从苏联到俄罗斯

    作者:蓝英年,朱正

    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此后,东欧剧变。苏联社会历史到底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变化?从苏联到俄罗斯,是全世界的热点和难点。苏中与俄中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本书将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及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告诉你个中变化的蛛丝马迹。
  • 尤利西斯的自缚

    作者:冯克利

    《尤利西斯的自缚》是著名学者与翻译家冯克利先生的西方政治思想笔记最新增订本。文集收录了冯克利先生近十余年来治学的思想笔记近二十则。其中有对韦伯、阿隆、阿克顿、勒庞、哈耶克等当代西方思想家的学术思想进行的梳理,也有作者对相关各种思想体系的讨论。读者能在管窥当代西方思想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的学术思想热点有所了解。
  • 转折年代

    作者:许知远

    震荡之后的世界将以何种面貌出现?本书通过对15位全球杰出的学者的访问,以为我们更汪晰地理解这个动荡而新奇的世界,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时代的意义提供帮助。
  • 从华盛顿到华尔街

    作者:沈宁

    《从华盛顿到华尔街(美国社会观察笔记)》解析美国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 三权分立、民主当道、市场最大,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美国社会常识。但是至于职业政客和各种主义者如何挥舞着各自的旗帜边“互殴”边谈判;选民们如何识破虚假的政治宣讲,选中尚算合心意的政治领袖;议会、白宫、法院如何站稳跷跷板,实现权力的平衡和制约;谁够资格代表美国主流社会;美国人的故事,是凭借信仰、勇气、智慧和坚持来创造奇迹,还是依仗大棒和金元来撬开其他国度的大门? 我们隔岸观火,《从华盛顿到华尔街(美国社会观察笔记)》沈宁作者却身处其中,参加过选举,当过陪审员,亲历过华尔街风暴,对崇尚“挑战主流”的社会文化从愕然到接受到深思到笔之成书,用意不唯记录,更为借鉴。
  • 鍍金中国──大國雄起的虛與實

    作者:許知遠

    沒有比「鍍金時代」更適合於描繪中國了。金錢成為這個雄起大國的衡量標準,但在表面的金光之下,這個最為壯觀的實驗場仍面臨巨大的矛盾與迷思。 二十年前的中國,風雨飄搖,政府與民眾的情緒空前的緊張,共產主義世界正在坍塌,中國被孤立,一些人預言這個國家馬上就要陷入崩潰。但如今,中國是最令人矚目的國家,它不僅沒有崩潰,反而在世界經濟衰退中,以更強有力的姿態出現。然而,誠如中國《生活》雜誌出版人許知遠所言:「倘若你生活在此刻的中國,你會經歷一些與表面輝煌數字和炫目言辭不相同的另一些東西。」 被名為「中國最年輕的新銳思想家」的許知遠,以一種貼身式的觀察,寫下了《鍍金中國》,既描繪了中國過去十多年發生的變化與情緒,解讀其中的矛盾與表面金光之下的複雜面貌,也努力呈現自己的反思與批判,期望「在幻象消失的時刻,改變才真正開始」。 名人推介 「許知遠成為崛起中的中國一個嚴厲的批評者。當世人驚嘆於中國的經濟奇蹟,他大聲疾呼:『傻瓜,這不是經濟問題。』當各地華人為圓明園鼠首銅像拍賣而義憤填膺,他指出,如何修復內在的傷痛記憶,去理解這個新世界,才是此刻中國最迫在眉睫的任務。無怪乎不少人視許為掃興的人。問題是一個有獨立思考的人,你又怎可以期望他跟隨主旋律跳舞呢?」------ 文化雜誌《瞄》主編 林沛理 「許知遠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他是一個不安於中國黨政當局『傳統智慧』的作家,但也不是一個充斥在網絡上的「憤青」。他倒是要在中國新的政治經濟變幻的權力版圖上,寫出自己新的感情版圖。」 ---- 《亞洲週刊》總編輯 邱立本
  • 知识人的黄昏

    作者:[美]傅铿

    知识人用激烈的辞藻为受到侵犯的权利辩护,为被压制的真理和被延误的社会进步而奋斗。知识人的存在有赖于两点:一是拥有充分资讯、能够及时回应的公共领域;二是普世的价值体系。 知识人作为一个社会整体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关怀超越日常生活的神圣事物,关怀社会的终极价值理想,从而以此为依据批判社会现实。个体知识人的责任在于,做一个从普通公民视角看问题的独立观察者。 精神的成长,需要心灵的流放,思想者需要有不同文化的经历。生活在世界两端的学者们,都要对自己生活的那个社会负责任,赞美对方要适度,都不要对“他者”做过度的想象。
  •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作者:[南非]德斯蒙德・图图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南非如何“修复未来”。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最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纽伦堡审判”和“全民遗忘”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书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在揭露加害者的邪恶、凶残、麻木的同时,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闪光。 修复未来,南非的创举,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思维。无论国家或是个人,勇于揭开历史的疮疤,挤出淤积其中的脓血,才能真正康复,真正迎接全新的未来。 书中另配有14幅精选的图片。

  • 后知后觉

    作者:任彦申

    《后知后觉》内容简介:当前干部队伍中弄虚作假、吹牛拍马、以权谋私等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同干部考评中忽视人品有很大的关系。选拔干部,关键是抓住两头:一头是掌握上线,选贤任能;一头是守住底线,提防小人。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领导;下面不讲真话,不怪下面,只怪上面。 对领导干部来说,无功即是过,不干事是最大的错误。这种占着位子不想干事的干部,比那种虽然有错误但想干事的干部要差许多。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处理不当固然应当承担责任,而逃避责任、贻误战机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后知后觉 任彦申 亲情奉上!
  • 什么是最好的辩护?

    作者:杨忠民

    这本小册子收录了作者近些年来陆续在《天涯》《书屋》《法学家茶座》《南方周末》等刊物上发表的杂文、随笔,其中的内容被作者定位为“法的常识”,“关乎法的基本价值,关乎法的灵魂”,在当下语境里,常识恰恰应是人们需要铭记和思考的。
  • 黑眼睛看世界

    作者:杨恒均

    本书作者用最生活的眼光、最普通的事例,阐释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通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分析评论,指出支撑民主制度得以建立、维持和运行的各种因素,以及使其得以生长的社会民情。
  • 看不透的英国

    作者:马建国

    从伦敦街头形形色色的雕塑,到控制全球制海权的大将军;从古城堡里的皇家宴会,到被一些大国政要公开讥笑的英国饮食;从汽车公司、军工厂、核电站被拍卖,到英国的经济前景展望;从米字旗的由来,到联合王国未来的命运…… 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英国该是什么样子?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全球化的今天又有着怎样的走势? 马建国先生作为新华社驻伦敦记者,在英国生活数载,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思考,挖掘英国文明当中的边边角角、点点滴滴,观望今天回顾历史,透过历史窥视未来,纵横捭阖,扣人心弦。阅读本书,应该是中国读者深入了解英国的一条愉快、轻松的路径。
  • 火凤凰与猫头鹰

    作者:金雁

    思想的猫头鹰总是在进程的结束时才展开双翅;然而这一次,神意的召唤使它等不及了——在凤凰艰难地从灰烬中腾空时,猫头鹰也离开了枝头。在黄昏来临前它能找得准方向吗?它将飞往何处?也许,它能追上前边的火凤凰?……但无论如何,火凤凰再艰难毕竟也要展翅,猫头鹰再犹豫终究必须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