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官僚机构

    作者:James Q. Wilson

    《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作者詹姆斯Q·威尔逊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在《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中,作者对包括军队、联邦调查局、禁毒署、中央情报局、航空航天局、森林管理局、社会保障管理局、公立学校和监狱等美国公共管理机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给读者呈现了这些机构清晰的运作图景及其背后复杂的原因机理,并指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责任感和效率的可能途径。《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融汇了政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之精髓,打破了行政管理与工商管理之畛域,是探索普遍适用的"官僚一管理理论"的新尝试。
  • 现代战略的缔造者

    作者:[美]彼得·帕雷特

    本书关于战略思想和战略实践的阐述涵盖整个现代历史:从马基邪念维利开始,历经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腓特烈大帝、华盛顿和汉密尔顿、拿破仑、克劳塞维茨、马克思和恩格斯、老毛奇等统帅、大国务家或大思想家,直至在缔造20世纪战争和国际政治史上起了特别突出作的那些政府领导、军队统帅、革命运动领袖和战略理论家。 本书汇集的各篇文章具有广阔的政治和大战略视野,表明和平与战争的密切交互作用,显示社会与其军事体制和政策的联系;“然后,战略思想是贯穿所有这些论文的红线。它们探索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文人武将们关于社会的军事资源之最有效应用的思想:可得的、或者潜在地可得的战斗力如何能被用于最佳目的”。
  • 公共选择理论

    作者:丹尼斯·缪勒

        此书对1979年版《公共选择》作了极大的修订和扩充。除了对重要定理用专节给予了证明之外,还新增了第11章的内容。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过去40年公共选择文献的各个主题,论及诸如寻租、政府膨胀、国家的兴衰、政治经济周期、股票的应用趋势、再分配的性质和程度等社会选择问题。这本书对公共选择的规范问题提供了详细论述,包括伯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阿罗不可能
  • 同意的计算

    作者:(美)布坎南,(美)塔洛克

    这是一本论述自由人社会的政治组织的书。它的方法论、概念工具以及逻辑分析法,本质上渊源于把这样一种社会的经济组织作为其主题的学科。对于所考虑的各种核心问题,政治学方面的研究者和学者会与我们一样感兴趣,而他们的经济学同行则会与我们一起对此一论题的建构感兴趣。本书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政治经济学的这两大支系之间的神话式的和神秘的边界线展开。本书分为概念框架、社会选择的王国、决策规则分析、民主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等组成。值得一阅。
  • 论宗教宽容

    作者:[英] 洛克

    《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是洛克写的论宗教宽容的四封书信中的第一封信,写给他的好友菲力·范·林堡格。洛克在这封信中批判了君权神授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政教分离和信教自由的主张,提出了宗教问题上的自由主义思想——自由神论。
  • 自由之路

    作者:[英] 伯特兰·罗素

    本书试图以很短的篇幅概述需用长篇文字能讨论的论题。全书完成于1918年4月,不久之后,我便开始了一段囚徒生活。那个时候,谁也不敢妄断战争会在新年来到之前结束。和平实现了,重建问题随之来临。本书试图简要地考察一下那些战争以前提出的旨在实现彻底经济变革的各派学说的兴起和壮大过程。我首先历史地探讨了这些学说,继而对它们进行了批判的分析,并认为尽管其中没有哪一派算得上尽善尽美,可它们对我们希望建立的未来社会的蓝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本书涉及史实的部分是在我朋友希尔德里克·科仁斯的大力帮助下完成的,他为我提供了许多我本人无暇仔细查找的有关史料。
  • 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者:萧公权

    一、本书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之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以供各大学政治系学生参考之用;其西周以前之一段,因文献寡征,暂授孔子阙疑之例,不立专编叙述,只于孔孟诸章中随时附件。  二、本书体例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其取材以前人著作之具有理论价值者为主。影响较大之政论酌量述及,专对一时一地实际问题之政论则一概从略。  三、本书家思想,力守客观之态度。偶有论评,赤意在辩明其历史上之地位,非敢任意仰扬,臆断得失。  四、本书第五编,原稿沦陷,仍存其目,以明原委。  五、撰者学殖荒落,而本书属稿值搞战期中,参考图书又皮不便。匪特见闻未广,尤恐纰蓼滋多。事先不及就教高明,尚希不随时赐正。
  • 国家与社会革命

    作者:(美)西达·斯考切波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第四节 比较历史方法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第一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 危机中的旧制度国家 第一节 旧制度法国:波旁绝对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 清帝国:从天朝帝国到帝制垮台 第三节 帝制俄国:一个落后的大国 第四节 作为反例的日本与普鲁士 第三章 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期间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 第二节 村社革命:俄国农民的激进主义 第三节 两个反例:没有农民造的英国和德国革命 第四节 中国农的软弱与士绅的脆弱 第二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第四章 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 第一节 政治领导集团 第二节 革命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章 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 第一节 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1789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三节 战争、雅各宾派与拿破仑 第四节 新制度 第六章 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 1917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布尔什维克为掌权而斗争 第三节 斯大林主义者“自上而下的革命” 第四节 新制度 第七章 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 第一节 1911年之后的社会革命形势 第二节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盛衰 第三节 共产党与农民 第四节 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书表格与图形 表格 地图
  • 权力的媒介

    作者:(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 著

    本书抓住新闻媒介与社会统治力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层层论述,深入考察了欧美新闻事业的演变发展以及新闻观点的产生变化,探讨了当今世界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问题。
  • 政治学

    作者:[英]安德鲁·海伍德 Andrew He

    《政治学》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理论及其发展脉络,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民族与全球化、政治互动、政府机构、政策与绩效。作者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有机地勾连起来,梳理了针对同一政治现象的不同理论和思想,并详尽分析了每种理论的优点、缺点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经典教材系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政治学(第3版)
  • 中国的道路

    作者:李慎之,何家栋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作者:[法]卢梭

    本书是1755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一光辉思想。恩格斯对此书评价很高,认为它是十八世纪中辩证法的杰作。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 勒赛克尔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引言 勒赛克尔 “论文”的发表 “论文”的渊源 “论文”的意义 有关研究卢梭的参考书 献给日内瓦共和国 卢梭 序 本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作者附注 附 录(一)介绍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彼得·哥尔达美尔 附 录(二)让·雅克·卢梭和他的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学说 普列汉诺夫
  • 自由

    作者:泽格蒙特·鲍曼

    自由是人类普遍的追求,人们往往将之视为不证自明的公理。然而,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却向我们展示,个体自由既非普世,也非必然,本书就是对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进行反思的一部力作。 正如鲍曼先生本人所言,该书的写作意图就在于化“熟悉”为陌生,也就是要把人们通常视为理所应当的个体自由作为一种不经解释则无以自明的现象。本书以简洁有力的论证揭示:个体自由得以存续要依赖于特定类型的社会条件,而且也可能随着这些条件的消失而消失,所以,我们绝不能够、也不应当将其视作当然之物。 自由是社会科学中永恒的话题,鲍曼先生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细致的分析和雄辩的论证,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维度中的自由,相信读者一定可以从中更好的把握自由的真谛。不过,由于作者的局限性,本书所讨论的自由话题是在资本主义的前题下进行,其不完整性是非常明显,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作者:(法)邦雅曼・贡斯当

    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名历史学家孚雷尝言,大革命的历史学家都是有色彩的,他们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事先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他们自己的思想渊源与所属的政治阵营。这种标签化不仅是针对历史学家个人的,也是针对整个思想界和思想流派的。本书收录的内容就出自其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贡斯当的讨论。他在本书中讨论了自由、政治权利和大革命等重要问题,这些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作者本人对以上问题的看法,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思想界存在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对话和交锋。
  • 政治过程

    作者:D.B.杜鲁门

    《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提出了关于利益集团的较为完整的理论,进一步奠定了经验政治理论的基础,其理论观点在学术界得到了积极响应,使20世纪50年代成为美国“利益集团理论的黄金时代”。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作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本选集分为四卷。第一卷是1843-1859年的著作,第二卷是1857-1871年的著作以及《资本论》节选,第三卷是1871-1883年的著作,第四卷是1884-1895年的著作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 编入选集的文献一般按写作或发表时间顺序编排。为方便读者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为某一著作写的序言、导言,一般同原著作编在一起;论述中国问题的10篇文章以及从《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中节选的篇章,也分另编在一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按时间顺序集中编排在第四卷。
  • 乌托邦

    作者:[英]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作者虽能设想一个产品丰富到用之不竭、人人都可以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但却不能想象生产力能够迅速增长。莫尔邦能输出的基本上只是些原料,如羊毛、亚麻、木材、染剂、生皮、黄蜡、油脂,以及蜂蜜、谷物、牲口之类。乌托邦人穿的衣服朴素简单,在其他生活方面也崇尚俭朴。总之,乌托邦大体上还保存自然经济的特点,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当于十六世纪初英国的水平。
  • 当代政治哲学

    作者:[加拿大]威尔·金里卡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 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当代政治哲学》一书正是对这种理论场景的呈现。作者在书中详细地考察了活跃在当代政治哲学舞台上的各派理论,批判性地分析了它们对于平等、自由以及建立在两者之基础上的正义社会的各不相同的论证和诠释,不仅阐明了各派理论产生的复杂背景、它们在相互论辩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原点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澄清了各种扑朔迷离的正义理念背后的不同利益指归。阅读本书不仅能让读者领略我们生活的时代最有头脑的理论家在社会建制问题上所勾勒的异彩纷呈的图画,从而获得精神的历练,而且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时代的种种复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向导.
  • 贞观政要

    作者:骈宇骞

    《贞观政要》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它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史的时空,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了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这些观点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西方政治思想史

    作者:约翰·麦克里兰

    《西方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册)》可以说是从底下写起,注意统治者。也兼重被治者。我向来认为,历来论者对人民——有时称为暴民——所下的功夫一直不够。政治的素材是人,一位思想家对这素材的观点一定会影响他对政治可能及应有境界的想法。不过,我发现这样的写法报不容易维持,因为思想家关于政治共同体素材的看法往往深藏在他们的著作文字之中,这些文字篇章必须摆到刑架上拷问,才吐露实情。而人人都知道,拷问逼供得到的案情挺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