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自由秩序原理

    作者:(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本书是自由主义思潮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作者从自由的概念出发,探讨了自由同社会伦理的多维度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自由在社会实践当中的价值所在。自由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作者给予深切关注的问题。由此,作者对于宪政制度有着很中肯的评价。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更就福利国家的自由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书曾经被席殊好书俱乐部评为9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但是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有鉴于哈耶克是一个矢志由不同的理论层面研究问题的学者,本书决不能涵盖哈耶克思想的全部。
  • 常识

    作者:托马斯·潘恩

    《常识》简介:美国是第一次产生伟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地方。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潘恩)的尸骨散落在何处,可是他的原则并没有安息,他的思想虽然也同他的遗骸一样难以追寻,却已传遍了他魂牵梦绕的整个世界。他有《常识》,反抗那时的政治传统;他有《人权论》,反抗社会传统;他有《土地正义论》,反抗的是经济传统;最后有《理性时代》,反抗的是宗教传统。这样一来,他就把那个年头能得罪的人类权势力量都得罪完了,他从地上打到天上,横扫俗界国王之后,又向灵界国王宣战,最后激起天怨人怒,自然落个遗骨飘零,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下场。
  • 虽败犹荣的先知

    作者:冯克利

    在冯克利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阅读中,既有对自由、民主、公正等思想体系的思考,也有对韦伯、阿克顿、阿隆、斯金纳、哈耶克等当代西方思想家核心思想的梳理。作者以简洁犀利的笔触,梳理当代西方 思想体系,引领读者以历史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的自觉思维,重新思考中国当代的政治热点。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 不合时宜的思想

    作者:[俄] 高尔基

    这是高尔基怀着“永远的革命者”的激情和人道主义者的良心写下的一组政论文章,它及时、客观地记录了1917—1918年间在俄国大地上发生的社会动荡,为我们深刻认识十月革命(现俄国称之为“1917年十月政变”)及其后建立的苏俄国家的性质、未来发展与最终结局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资料,它告诉人们:真正的革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水平,是须臾离不开文化发展的。
  • 思想光谱

    作者:西闪

    《思想光谱》是一本读书随笔集。它考察了自由、平等、权利、意识形态、历史、社会运动等观念的内在逻辑和演进历程,帮助人们澄清思维辨别是非,从而更好地展开个人与公共生活。
  • 观念的水位

    作者:刘瑜

    闾丘露薇、赵薇、任志强、蒋方舟、张力奋、宁财神、黄集伟、方泉倾情推荐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 历史的眼睛

    作者:萧功秦

    《历史的眼睛》是作者近年来的入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全书从历史学的视角.考量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公共问题与社会文化生态.阐发特立独行与自由思考的意义。并以此观察历史社会.观察生活人生.充分展示知识分子的自由个性和公共关怀全书有五部分.一是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二是在国内外学术旅行中写的思想手记;三是人生杂感与人物回忆;四是对历史的意义的思考,对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历史学的思维方法的随想与感悟:五是文化谈话与讲演录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作者:张鸣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从历史与现实的细节着笔,观察、分析中国政治体制与官僚制度,评论当前官场风气与时事风气,拆解出其中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国民性。《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涉及范围广泛,从古到今,从文化界到官场,描述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嬉笑怒骂淋漓尽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具学术功底的随笔和杂文。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按体例共分为五部分。“古今”部分剖析国人对男女情事的心理、批判清末民初的腐败统治、悲慨古今民告官的悲惨下场。“公器”部分认为,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不可私相授受,揭露官场的症结、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乡村”部分关注乡村的权力结构、乡村的变化、农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工会如何援助农民工。“风气”部分批判社会上的冷漠风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读者的不正常阅读、社会机构的衙门化、文化界的造假。“世相”部分深刻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出现固定化的趋势,个人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尊重消费者权利、尊重公民的权利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 观念的水位

    作者:刘瑜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 总统是靠不住的

    作者:林达

    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 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

    作者:徐贲

    中国人喜欢谈论政治,但只是旁观者的看热闹和看稀奇。他们猜测、嘲讽、诅咒,始终不过是局外的看客。政治就是统治权术和阴谋诡计吗?普通人应该积极参与政治吗?怎样才能成为“精明的公民”? 本书带给读者的,不只是以上问题的答案和干净、优雅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观察问题的视角。“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这句话无疑是本书最好的注解。
  • 尤利西斯的自缚

    作者:冯克利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克利的一本论文集。本书收录了他近十余年来治学的思想笔记二十余则,有些是译序,有些曾发表在《读书》、《书城》等知名刊物,现结集出版。其中既有对韦伯、阿隆、阿克顿、勒庞、哈耶克等当代西方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的梳理,也有作者自己对自由、平等、公正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思想体系的讨论,读者能在管窥当代西方思想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的学术思想热点有所了解。 本书副题为“政治思想笔记”。作者在书中透彻分析了马克斯·韦伯的思想轨迹,以及英国哲学家贡斯当等人的学术立场。书中不时出现精彩的议论,比如:作者认为,与传统的独裁政体相比,民主普选的政府往往获得了更为强盛的敛财能力;因为统治权来自人民的自由选择,所以在选举中上台的政客,敢于借此“正当”程序护航,征收专制者不敢开征的税目。
  • 舒立观察

    作者:胡舒立

    中国的法律体系如何逐步健全;金融改革如何能走得更远;重大民生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行政性调控如何淡出,市场化调控如何跟进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想要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想要什么样的中国…… 复活风云激荡的过往事件,重现载沉载浮的财经人物,总结中国十余年来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激发人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 柴静×刘瑜:自由从何而来(中国故事)

    作者:赵涵漠,包丽敏

    "这是一本与真实、自由对话的访谈录。 她是央视记者,她说:叙述事实,而非评论。 她是清华副教授,她说:“使人困惑”,而非授人真理。 柴静、刘瑜,她们交集很小,但都因为践行自由精神而备受关注,也靠自身能力拥有公共领域话语权,并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有人推崇她们冷静、犀利,也有人嘲讽她们“端着”“自由女神。”她们备受喜爱也饱受争议。众说纷纭中,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 访谈录中,两位女性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成长经历和思维角度。或许正如刘瑜所说,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 坐观天下

    作者:资中筠

    本书专门选录作者关于国际问题、中外关系问题的著述。写于80年代初到2010年,大体可以看作是作者近30年在上述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 斗室中的天下

    作者:资中筠

    《斗室中的天下》是著名学者资中筠近年来所写随笔、杂文的结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思考和心得就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眼界开阔,题材广泛,都是近年作者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有一以贯之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不可多的优秀读物。
  • 问题与主义

    作者:秦晖

  • 家国天下

    作者:杨恒均

    如果在政人员看了,可能有帮助,对人民有好处…… 著名独立学者、网络评论家、作家杨恒均博士汇集多年博文精华,首度出版简体字本! 才学兼备,媲美龙应台、林达的力作! 杨恒均潇洒、睿智、俏皮、机锋的笔锋,尤其是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出人意外的结论,都让读者有极大的惊喜。 本书情文并茂、庄谐并重,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以小见大,丝丝扣紧安邦治国之道。细读这些文字,可以感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可以感触与世界共振的中国新时代脉搏,可以感受求道、闻道、行道的刚毅与睿智。 ●封面创意: 本书封面创意来自唐德刚先生“历史三峡论”。唐教授把人类历史发展比作水过三峡,在历史的潮流中,必然有其转型期,此转型期就是瓶颈,是为“三峡”。“三峡”从不是顺流直下的,但“三峡”过后,百川归海,大势却是任谁也无法扭转的。 ●推荐语: 我是杨恒均的粉丝。他见多识广,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揭示怎样的制度先进,怎样的制度腐朽;读着,读着,就让你点头信服了。现在初露锋芒,了得!要得! ——中山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知名近代史专家 袁伟时 杨恒均先生的文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立下了一个标杆。常识、优美、智慧和担当是这些文字给我的最为基本的感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于建嵘 杨恒均穿行体制内外的经历,游走世界各国的阅历,是大多数写作者不可能具 备的,但成就他最根本的,除了天赋的悟性,我以为是两点:一是坚守真诚善良正直的良知。二是勤勉。 ——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著名杂文家、时评家 鄢烈山
  • 老生常谈

    作者:资中筠

    作者自谦说:题材庞杂,东拉西扯,没有什么足以振聋发聩的惊人之语。无以名之,名之曰《老生常谈》。 其实作者本着事实和逻辑,怀揣很大的勇气和思维的力量,娓娓道来,时而尖锐时而苦口婆心,其实是给人们上了一场思想启蒙课,也给这个时代提出了某种警示。
  •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作者:徐贲

    这部理性沉潜的“公共随笔”文集使公共生活观察成为政治哲学的助手。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个公共生活的观察者来说,观察的目光和观察的对象是同样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让他在许多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目光也确实可以帮助别人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但是,他还需要有适宜的观察对象,越具体越细致越好,而最适宜的观察对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随笔虽为时评,观照的是“这里”和“现在”,却都关乎公共生活长久而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理性公共话语,迫切的程度并不亚于18世纪初的英国。 ——徐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