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靖国问题

    作者:高桥哲哉

    目前,由靖国神社而引起的对立已经陷入泥淖,看不到解决的眉目。“靖国”问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真的了解吗? 本书则尽可能从逻辑上对有关靖国神社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从中选出“感情”、“历史认识”、“宗教”、“文化”、“国立追悼设施”5个论点,分别进行阐述,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书于二00五年四月在日本出版后,印数已达三十万册。它犀利地道破了日本社会中一个人所共知而又不甚了了的“禁忌”。它的分析深入、透彻,对于拨开围绕着靖国问题的各种“文化”、“历史”、“政治”的迷雾,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是了解靖国问题的最佳读本之一。
  • 国家与祭祀

    作者:子安宣邦

    在《国家与祭祀中》,子安宣邦“作为思想史家”展开了自己的政治神学批判。“作为思想史家”——这是—种身份的界定同时也是方法的界定。“作为思想史家”展开批判,就是在纵向的日本思想史脉络之中展开批判。于是,靖国神社问题被追溯到作为“天皇制国家日本之大祠”的伊势神宫,并且被置于十九世纪水户学经典《新论》的延长线上来认识。战后由美国主导制订的、规定着和平宪法政教分离原则的《神道指令》也被置于与“历史再认识论”的关联之中重新认识。“作为思想史家”的论证方法。也就是子安式知识考古学方法。 在本书中,他把知识考古学方法与文本(语言文本以及被文本他的历史事件)细读结合在一起。例如,第二章通过对相关史的解读展示了伊势神宫被“制造”出来的过程,第七章则通过对参与《神道指令》起草工作的 美国人伍达德论文的正本清源式细读,揭露“历史再认识论 ”者为了恢复国家神道的地位对于伍达德论文的断章取义,并阐述了“政教一致”与“祭政一致”二者的关系。子安宣邦的此类批判所呈现出来的是日本政治神学的生成过程与实践形式。《国家与祭祀》是一部将学术性与现实批判性进行完美结合的著作。
  • 雅典政制

    作者:[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据说亚里士多德曾考察并记述了158个希腊城邦的历史与现状,《雅典政制》是其中惟一残存下来的篇章。
  • 激荡的百年史

    作者:[日]吉田茂

    日本战后最成功的首相吉田茂揭示近代日本快速崛起的奥秘所在! 本书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风行一时,被三联书店评为“20年来影响中国最大的100本书”之一。翻开本书,你将看到日本近百年来的激涌跌宕的历史,从明治维新,朝气勃发的日出之国到二战战败之后满目疮痍的窘迫景象。战后声誉最著的日本首相为您详细解析,日本如何斡旋于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国力飞速崛起的惊天奥秘,深刻精练的文字、丰富珍贵的历史图片,将使您迅速融入过往岁月的瞬间,真实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 威权统治的转型

    作者:[美]吉列尔莫·奥唐奈,[意]菲利普•施

    《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论》是吉列尔莫•奥唐奈、菲利普•施密特、劳伦斯•怀特黑德合编的四卷本《从威权主义统治转型:民主的前景》的最后一卷。该丛书是研究威权政体和民主转型的划时代著作。《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论》在精辟地总结前三卷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开山性质的关于政治转型研究的范式和理论,并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和恰当的隐喻讲述了政治转型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和不可预测的结果。 我们相信,借着表现出我们的无知,我们对悖论与抉择的反思,还有对典型案例的转型过程的总结,我们提供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一份地图的几部分——给那些今天正在探索以及那些明天将会探索的人们,一份关于从未知路线走向民主政治的地图。 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项目至少能够促成一个对于学者和活跃分子而言更理性、信息更充分的讨论,一个关于威权主义制度衰败和有可能被民主制度代替的这一复杂过程中涉及到的潜力、困境,及其局限性的讨论。 《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论》对在转型之后建立民主或多头政治的分析方法与规范性视角,提供了一个不只是对学者,而且对政治参与者同样有价值的视角。 ——亚伯拉罕•F. 洛文索
  • 愛國賊

    作者:加藤嘉一

    「賣國賊」,這我們耳熟能詳,甚至不用提示,都能想出幾個名字。但「愛國賊」呢?「愛國賊」是「為愛國而賣國的人」,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最佳寫照。「賣國賊」和「愛國賊」的相同點,在於言行的結果,兩者都損害了國家利益;而不同點則在其言行的主觀出發點——是以權謀私還是自以為愛國?當然,「賣國賊」比「愛國賊」更加惡劣,但是在一個正常國家裡,絕大多數的人不是「賣國賊」。與此相比,自以為是個愛國主義者,卻成為實際客觀上的賣國主義者的人——「愛國賊」的數量龐大。 哪些人可能成為「愛國賊」呢?政客、記者、作家、學者、明星、軍人、運動選手、官員、精英分子、知識分子、一般上班族、基層公務人員,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當中的你和我,都有可能。而且,絕大多數的「愛國賊」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愛國賊」。這很麻煩,也是「愛國賊」無形蔓延,卻難以控制的根本原因。 作者在中國生活了八年,二○○五年在北京的現場觀察「反日遊行」後,開始認真思考何謂「愛國賊」?並在書中大膽地談論了靖國神社、釣魚台之爭、中日兩國人民的「二戰觀」等敏感議題,以及草根民意對國家外交的巨大影響。「愛國賊」和國家利益非但不是遙遠的存在,還和我們切身相關。「愛國」不應該自以為是,更不應該盲目自大。看完本書之後,我們都該捫心自問:「我是『愛國賊』嗎?」
  • 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

    作者:(日) 堀幸雄

    覆盖日本的疯狂根源在于近代产生的日本主义思想。要接受天皇绝对至上,不能没有对天皇的归依,理性被排斥,疯狂的情绪泛滥。于是,日本的战争在令战后美军惊异的简陋条件中进行。而支持这一切的,是大和魂,也就是“日本精神”。将日本陷入毁灭的国家主义运动,一方面以国家社会主义的国家改造为目标,另一方面,作为旧日本精神的延续的日本主义,被疯狂的浪潮所吞没。理性在日本消失了。大政翼赞会的国家统合的失败,就在于日本主义。日本主义将国民带入战争,却没有善后之法。本书探讨了日本战前的国家主义运动史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
  •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

    作者:彼得•D•希夫

    ★ 资深华尔街预言家彼得•D•希夫的最新作品 ★ 特别撰写中文出版序,内容更加精彩 ★ 著名财经评论家时寒冰专文倾情推荐 作为准确预见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在这本书中,《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作者彼得•希夫以极具说服力和挑战性的言辞阐述了美国是如何陷入泥潭的,以及怎样才能逃出这个泥潭。 希夫告诉我们,美国正在变成一个由政府吹起来的大泡沫,一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行将破裂的泡沫……美国经济乃至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灾难性结局。希夫指出,当数十亿美元刺激性资金注入已没有造血功能的经济体时,只会造就一个更深不可测的陷阱:美国政府只会更无所顾忌地开支,但却找不到寻找偿还债务的财富之源。最终,美国人将举步维艰,国家也将面临破产边缘。 彼得•希夫认为,整个美国正在崩溃的边缘,前方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美国脚下的这条道路将通往一场万劫不复的货币与主权债务危机,这场危机将彻底摧毁美国,让绝大多数人美国人陷入贫困。他以犀利的眼光告诫世人,美国应该面对现实,宣告破产,重组其债务,从根本上改革整个社会体系。 彼得•希夫以其特有的真知灼见分析认为,处于崩溃险境的美国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
  • 罗马人的故事12

    作者:盐野七生

    《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内容简介:《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介绍了三世纪的罗马皇帝,嗅不出雍容大度,也没有器宇轩昂的风采。出身良好的的皇帝看来高雅但文弱,草莽出身的皇帝却又满脸暴戾之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透露出三世纪的变局与危机。日耳曼民族势力强大,已不是当年偶尔南下劫掠的蛮族;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更是虎视眈眈,不断窥伺刺探,甚至公然挑战。三世纪的皇帝无法留恋舒适繁荣的罗马皇宫,他们的责任在边界,在遥远的外族面前,他们在解决国内的社会问题和国外的外患侵扰中疲于奔命。 这是个不再需要全人的时代,只要有军队、只要有功勋,人人都可能成为罗马的主人。军队凌驾元老院,决定了皇帝的人选,而三世纪皇帝就在军队拥立、不满、谋杀、再立新皇帝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更替,军事强人成为皇帝的唯一标准。在社会动乱不断、人心惶惶的不安气氛之下,基督教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人心,提供心灵的抚慰。虽遭到官方的压迫,但同时也成为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面对逐渐步入衰老的罗马帝国,基督教是否能成为一剂强心针?或是加速罗马的瓦解?巨大的变动考验罗马的韧性。
  • 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

    作者:羽田正

    羽田正编著的《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的日文版于2005年出版,作者的写作背景是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日本和世界媒体上的反伊斯兰报道,作者注意到“伊斯兰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与其他世界有所区分、甚至与其他世界有着二元对立意味的概念,为此,他尽其所能地利用阿拉伯和波斯语的历史资料,并参考了西文文献,去弄清楚“伊斯兰世界”概念是在何时何地形成的。作者的结论是“伊斯兰世界”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存在于穆斯林心中的世界,即理念上的穆斯林共同体来使用,应与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这一地理空间区别开来。人们不应该继续不加思考地滥用“伊斯兰世界”这一概念。 《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出版后在日本国内获得了好评,许多新闻和杂志针对此书发表了书评,并获得了“亚洲太平洋奖特别奖”,2010年获得了伊朗的“Al-farabi国际奖”。
  • 憂國的拉斯普金 01

    作者:佐藤優,伊藤潤二,長崎尚志

    本書由鬼才漫畫家伊藤潤二作畫,改編自前日本外交官佐藤優的親身體驗,描寫從事外交官的主角「憂木衛」遭東京地檢特搜部收押、在看守所接受內審訊的過程,以及令人難以置信、卻又耐人尋味的辦案方式。故事中同時穿插著主角從事外交官時在俄羅斯從事諜報活動的經過,並以史實為基礎,從另一個角度透視日本的北方領土問題。
  • 九人

    作者:(美) 杰弗里·图宾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 中日关系

    作者:毛里和子

    《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为止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总结,针对今后的两国关系,提出了关系理性化、首脑进行定期接触、针对双方存在问题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妥善解决历史问题、推进政府间的共同国家事业、建立东亚共同体等建议。中日两国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也有近代的战争与交恶。近年来,中日两国交往中出现的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之争、反日游行等引人注目的事件,引起了中日两国相关学者的关注。超越偏激和狭隘,正确认识对方,是建立健全中日关系的基础。

  • 权力语录

    作者:(美)丹尼尔·B·贝克

    本书是由丹尼尔·B·贝克搜集整理的警句集,其英文版依据专题首字母的英文顺序排列,大多与政治生活相关。本书收录的近4000个警句,并非全部来自英文作品,对非英语源语,本中译本予以保留,供读者对照阅读。 这既是对中、英文转译水平的检验,也有助于读者感受不同语言文字的魅力。
  •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作者:David Miller

    序 言 顾 肃 自二战结束以来,政治哲学几乎一直成为当今世界学术思想界的一个宠儿,一门显学。此事决非偶然。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教训极其深刻。本来人们以为,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上当会更加明智、理性、仁慈,但大战的结果却是以更先进的武器进行更大规模的搏斗、杀戮,甚至像德国纳粹那样公然进行种族灭绝,屠杀了六百万无辜的犹太人。于是,当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志士仁人们就已经在审判战犯的德国纽伦堡法庭上开始思考人类的根本道义准则,包括最普遍的自然法的律令。而罗尔斯划时代的巨著《正义论》于1971年出版,则代表了战后人们反省正义原则问题的最重要哲学成果。从此,理论家们在政治哲学的论坛上风云际会,探讨交流,当然也不乏不同流派的激烈辩论,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百家争鸣、相得益彰的生动画面。 冷战后的政治哲学则又有了新的进展,在自由民主大前提下的政治多样化发展同样引人注目。可以说,面对一个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时代,任何有知识和理智判断力的公民都需要有基本的政治头脑,了解国内外大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看对方向、走对路,做有道德、正义感和政治方向感的人。这就需要对于政治哲学有所了解,因为政治哲学主要探讨基本政治概念、原则的规范意义和道义基础,对于政治的基本是非有清醒的把握。当然,要掌握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原则、立场和流派,并非易事。如今专门著作浩如烟海,令初涉者望而生畏。 正因如此,我的同行相识、牛津大学著名教授戴维·米勒所写的这本简短导论,成了一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这是作者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通识教材系列丛书所撰写的一本图文并茂的入门指导书,目的是向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介绍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思想和方法,以使之对当代政治哲学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米勒教授是当代政治哲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该领域有独到的重要研究成果,《社会正义原则》即是为回应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写的一本名著。但是,正如本书前言中作者所言,他想通过这本书,“让政治哲学对以前从未接触过它的人变得有吸引力而且易于读懂,所以努力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写得简单。”解释某些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不致陷入专门的圈内语言,这的确是一项挑战,但作者确实做到了。他用如此通俗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写出这样一本介绍政治哲学的读物,实属难能可贵。 本书首先从意大利中世纪的一幅名为《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的油画开始,生动地阐述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政治哲学。其实这就是对于包括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区别、权力、权威、正义、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概念和原则的是非问答。政治哲学提供了支持自由民主、捍卫人权,要求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基础之上等等基本原理的正当理由,以及与此相反的各种观点之不能成立的道理。本书即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对主要概念的学理分析,介绍相互联系的、甚至还有对立的主要观点,并且由此展开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讨论。当然,作者不只是简单地论述是非,而且对各个问题的复杂性进行了实事求是的阐述。比如民主,作者指出,以民主的方式构建政治权威的做法渐成趋势,它依赖的是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无人天生比他人优越,因而需要证明两者间的任何权威关系;第二,保护人民利益的最好办法就是使之成为政治权威的终极来源。尽管民主具有这样的道义基础,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包括公民们对于政治过程和知识的了解有限,因而作出的决定也许并不都合理,故公民们也乐于选择一支领导者队伍来代表自己。结果就出现了作为代表的政府与其委托人之间的互动问题,以及当政府代表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策时,如何对待持反对意见的少数人的问题。现实中,一些民主体制下的公民经常对政治问题和政治知识表现出惊人的冷淡和无知,这就说明决不应该忽视民主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宪政体制即是为了保护每个人包括少数派的权利而设计和运作的,它是民主的多数人决定原则的必要补充。但是,宪政民主体系还不止如此,它还必须保证多数人在作出最后决定之前充分考虑少数人所关注的问题,即便这并不涉及基本权利问题。这就需要民主制度本身拥有充分的协商和沟通机制,以及就公共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辩论。因此,尽管民主与专制相比是一个更合理和优越的制度,但也决不应该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全面了解了民主的这些方面以后,无论是理论家和政治家对于民主体制本身的运作才会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极端的情况发生。 作为著名的研究学者,本书作者本人显然对基本政治哲学问题持有自己的基本倾向和立场,包括在不少方面不同意罗尔斯的观点。但是,作者却没有以介绍自己的观点为主,而是讲透基本问题,并且简要地联系从古代希腊至今的相关经典论述,相当客观全面地介绍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代表性观点和论据,总结了相关的争论,提纲挈领,概括准确,给读者以鲜明的总体把握。好比你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某人只是提供给你某个街道的细节,细致到连商号及其经理的名字都有,但却没有给你提供一幅脉络清晰、方位明确、标明主要街道和代表性建筑的全景图,那你在该城行走时仍然会迷失方向,不知置身何处。本书就是提供了一幅当代政治哲学方位明确、概念清晰、原理表述准确、代表性论点介绍精辟的全景图。 本书以政治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问题来安排论述,但在此过程中,也穿插了对不同流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论。总的来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与此进行相当一段时期论争的社群主义是一个带有集体和社群倾向的流派,但并未完全脱离自由主义的基本论述。马克思主义则是长期以来与自由主义论战的另外一个激进的政治哲学思潮,此外,近年还有女性主义,以及世界主义和全球正义论者,这些流派之间互有争论。本书不可能一一细述各个流派,但在讨论各个基本问题时对相关流派的代表性观点均有所总结。读者可以在基本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再阅读一些专门著作,以便对相关的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有更深入和全面的把握。 生动形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大量的插图和形象描述,加上对寓言画的仔细分析,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开头的油画以外,作者在讨论正义问题时也仔细分析了另外一幅有关公正的寓言画。所作的解析生动精辟,让人对于政治哲学有了身临其境的亲近感,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和晦涩难懂的概念名词轰炸。英国哲学的传统是经验主义,从基本经验事实中总结出相应的概念和原则,加上概念分析的逻辑工具,把深奥的哲学概念和理论与经验世界密切结合,而不是只满足于发明新名词新概念,用自我臆想的庞大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掩盖思维严重脱离实际的致命伤,以致许多理论对于现实的社会和政治改革毫无贡献(当然,这里并无全盘否认形而上学的意思,关键是看研究者本人的根本态度是以实践为依归,还是逃避现实、躲在象牙之塔里孤芳自赏甚至自欺欺人)。本书论述中处处体现出的鲜明的实践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样值得称道。 本书中译本文句通顺,表达准确,加上有英文对照,对于广大读者包括高校师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大有裨益。因此,我愿在此大力推荐这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 2007年10月 写于南京秦淮河畔曲水文华苑
  • 劝学篇

    作者:[日] 福泽谕吉

    《劝学篇》,本书共分17篇,包括有:论国与国平等;论学者的职分;论国民的职责;勿以自己的意志强制他人;论名分产生伪君子;论思想和行动一致等内容。
  • 日本的黑雾

    作者:(日)松本清张

    《日本的黑雾》属于松本清张作品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分。作者把描写的笔触转向了战后日美当局之间的内幕,并加以披露。由于这部作品,作者还获得了一九六三年度的“日本新闻工作者协会奖”。《日本的黑雾》就美军占领期间,日本所发生的一些轰动一时的冤狱与暴行事件进行剖析,研究各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归纳出“占领军”的阴谋这一结论。
  • 斋藤家的核弹头

    作者:(日) 筱田节子

    2075年,日本发展成为一个实行国家主义种姓等级制度的“超管理型社会”。 身为法官的“特A级市民”斋藤总一郎祸不单行,先是因为审判工作被电脑取代而失业,继而突然接到政府强制搬迁的命令,不得不离开先祖世代相传的家园,一家迁居到位于东京湾的人工岛上。后因岛上发现某种贵金属,又再次被强令迁移到处于毒气污染之下的成田机场旧址。 面对政府如此无赖的“管理”以及官僚们的腐败,斋藤再也无法忍受,为了保护家人和自身的权利,他与邻居们一起奋起反抗,用自制的核弹头作武器,向政府宣战……
  • 野火集

    作者:龍應台

    1984年,野火集專欄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出,作者龍應台當年只是個投書的女子,文章刊出後,回應不斷,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電郵、電視只有三台、電台只有公營、報禁未開的戒嚴年代,「野火」的影響力靠口傳、靠影印、靠大字報,也正因此,1985年「野火」成書上市,短短二十一天再版二十四次,四個月後馬上要破十萬本的大關,讓「野火」成了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那正是熱切希望突破現狀、衝撞權威的八0年代。奮不顧身、理想閃爍著光采的野火時代,二十年後看來,那也是充滿了台灣命運的種種契機的時代。 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個人投書會演變成一股燎原野火,一個學英美文學批評的女子,成了推動社會說真話的能量來源!「野火」之後不久,台灣經歷了開放黨禁報禁、解嚴、政治強人過世、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台灣宛然脫胎換骨的青春期男女,經歷著關鍵的二十年。《野火集》二十周年紀念版便是台灣社會不分藍綠充滿熱情的青春的記憶,這場「時代的刻痕」,有著更多豐富的故事,每一篇《野火集》的文字背後,有著說不完風聲鶴唳的時代痕跡,本書整理出龍應台當年精采文章及其幕後種種,並增加了海內外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位華人(柏楊、余秋雨等)為他們所共同見證的台灣青春時期留下文字,共同推薦。
  • 山河入梦

    作者:格非

    《山河入梦》共四章包括了第一章 县长的婚事、第二章 桃天李也秾、第三章 菊残霜枝、第四章 阳光下的紫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