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绝对”的制图学:图绘资本主义

    作者:[英]阿尔伯特·托斯卡诺 / [美]杰夫·金科

    -编辑推荐-

    资本是否可以被看见?

    我们从月球上能看到多少资本主义的影子?

    一次对西方认知图绘力量的大型巡礼

    一次对理论、媒体和艺术的反资本主义面向的探索

    重温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认知图绘方面的里程碑式工作

    聚焦一直伴随资本主义持续性危机的表征危机

    看电视编剧、好莱坞导演和魅力四射或处于挣扎中的艺术家们如何演绎出资本主义剥削体系中复杂、混乱和邪恶的东西

    呈现那些与主宰我们生活的广阔、不可见且复杂的抽象性作斗争的全新视界与全新的艺术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研究的基础上,对表征和图绘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体系这一重大议题做了详尽的研究。书名中的“制图学”这一术语来自詹姆逊著名的、讨论后现代主义时所使用的“认知图绘”一词,它试图突破“整体性不可被表征”的后现代困境,是一种力图去“表征”整体性的政治策略。

    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包括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这一系列在最近几十年产生的艺术作品都回应了詹姆逊所提出的如何表征全球体系的问题。詹姆逊的“认知图绘”很大程度上将空间问题变成了“表征”全球化、后现代状况的核心问题。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各种空间,不仅有地形学空间,还有社会空间、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等;他还比詹姆逊更加具体而微地处理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些新状况,比如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导航系统、定位系统等代表科技精确性的一些“图绘”技术,而书名中的“绝对”一词指示的就是这种“绝对精确”。

    本书具有极大的理论潜力,特别是让我认识到了当代艺术家在表征世界体系时的可能性以及重要性,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探索表征问题提供了足够的启发。

    -媒体/名人评论-

    本书是一次大型的博物馆展览,展出了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人工制品,并有意无意地传达出晚期资本主义中随处可见的残忍的极权主义;它同时也是一项深刻的理论工作:事实上,它呼吁我们去思考这个资本主义系统以及如何使其可见的全新的哲学思想,它要求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看待批评的任务和艺术本身的生产。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本书带领我们超越了如今流行的透视主义和平面本体论,也带领我们超越了陈旧的(通常是寂静主义的)公式,它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复杂性永远不可能为人类所把握。作者为一系列美学实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并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要刺破我们面前的物化社会形式所必需的扭曲、折射和狡计,他们阐述了一种“非正统”的总体主义实践,以此来对抗资本的有限视界。

    ——盖尔•戴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的文化只有一个简单的职责:成为萧条时期的梦想生活。它用各种参差不齐、庸俗、混乱、美好等方式回应了这一呼吁,但它最终还是对这场可恶的灾难进行了一种隐晦的解读。我们要如何才能从流动的图像中醒来,如何才能从梦中跳到现今的地图上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一群阅读文化的理想读者,本书的作者就最接近于这种理想读者。他们对宏大景观和全球资本转变的大胆呈现成为一种新知识,这是一种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方向和可能性的精神寄托。

    ——约书亚•克洛弗

    关于我们如何看见、表征和理解塑造我们历史时刻的最伟大力量这一最棘手也最紧迫的问题,本书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指南。

    ——特雷弗•帕格伦

  •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作者:谢天佑

    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揭示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

    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为何盛行讲假话、做违心事?

    臣民如何通过讲假话、做违心事来面对喜怒无常的帝王?

    为什么说讲假话、做违心事的这种性格、语言、心理和行为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

    古代历史从来不只有文人生活风雅、美好的一面,朝堂之上的残酷超乎你的想象。

    想要在集权统治下明哲保身,为何要学会“拍马屁”才行?

    在这本《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你或许可以一窥一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

    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土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名家推荐】

    虽然,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记述事实和人物中也可以窥见心灵的跳动,但以存在决定意识为旨趣,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则是史学领域和方法上的开拓,而剖析人物心态又是推动和激发历史反思的机杼。谢天佑同志很快步入“历史心理学”的门槛,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给研究中国历史增添新的养料,做了学术上的开垦工作。

    ——陈旭麓,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

    谢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位为历史而研究历史的学者;他是一位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知识分子。和许多他同时代的,包括作家巴金先生在内的“仁人志士”一样,谢先生用重千斤的史笔,为我们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邵勤,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哈佛大学瑞德克里夫高级研究院和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员

    【本书卖点】

    1.一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

    书中透析了自先秦至清代以来朝堂上的臣民生存法则,既有“千古谏臣魏征”“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等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也有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派系政治,力图重返历史现场,捕捉历史人物的微妙心迹,展示集权政治下君与臣的博弈;

    2.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如何生存?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为什么小心谨慎、假话连篇会成为臣民求生的必然之术和心理常态?作者从史实出发,结合“历史心理学”推演分析君臣言行,用反思的眼光看历史;书中不乏其辛辣、精准的评论,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3.一本见识高远的“大家小书”。本书篇幅不大,文字不多,但研究视角别致,从政治史、心理学等角度着笔,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笔触精准细腻,见识高远,于作者特定的时代而言,有开疆之功;

    4.语言通俗流畅,却又辛辣精准,不夸张,不说教。

    本书从容地分析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臣民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政治、文化、社会礼制等方面的影响。书名看似学术性很强,但书中内容通俗化,有故事性且内容丰富,轻松易读,不失为一本大众历史普及读物;

    5.经典再版,名家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已故谢天佑教授的遗著,30年后再版,本书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作者后人及学生提供的诸多材料,更为全面展现作者的学术风貌。同时,本书附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陈旭麓先生原序,以及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邵勤总序;

    6.本书装帧精美,简洁典雅,接面装,书脊布纹选用质朴的雅格纹,封面选用竖纹云萱纹纸,专色印刷且局部烫印。

  • 大分流

    作者:[美]彭慕兰

    ★费正清奖得主彭慕兰经典代表作,资深译者奉献中文世界全新译本

    .

    《大分流》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的代表作,畅销20年而不衰。

    在这本书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兰考察了旧世界欧亚两洲各个主要国家及其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探讨了一系列影响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为什么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在彭慕兰看来,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贸易的展开,新世界(美洲)比任何亚洲周边地区都更能为欧洲提供发展所需的初级产品。大量输入的外部资源使西北欧克服了自身的生态限制,人口急剧增长,制造业进一步专业化。煤炭、新世界和全球形势相结合,共同让欧洲沿着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节省劳动力的道路往前走。与此同时,亚洲的经济发展却陷入停滞。东亚经济核心地区被迫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进入21世纪以后,500年前大分流开创的世界经济是否已经终结?

  • 2000年以来的西方

    作者:刘擎

    【编辑推荐】

    特别值得读,国内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写出来。

    ——陈嘉映

    .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刘擎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辞旧迎新的保留曲目和年度大餐。

    不同于阅后即焚的同主题媒体报道,刘擎的书写既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思想的沉淀。他尝试站在中国思考西方, 又从西方反观中国,在往返折冲之间不断地追问和求索。

    在我看来,刘擎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思想的节制和平衡:视野开阔但绝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上,不会因为过度自省而模糊立场,也不会因为同情心强大而丧失批评的力道,为汉语学界的公共写作确立了标杆。

    ——周濂

    .

    ★了解西方不仅是情报学的必要(西方作为对手),也是伦理责任的必要(西方作为邻人),更是认识自我的必要(西方作为内在于自我的部分)。

    .

    ★ 不止于新闻记者式的报道和历史学家的编年体记录,更有深具理论素养的剖析和把握: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争论、事件和重要书籍,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

    .

    ★ 由于前二十年也是中国进入和深刻改变全球秩序,并对西方产生冲击的时期,这一思想图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肖像。借助这一他者的目光,可以更冷静地反观中国的处境,而不是急于呐喊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

    ★ 就21世纪作为一部思想史而言,本书既是未完成之作,也可以视为提前完成的五分之一。阅读本书既是在同时阅读许多本书(由于其材料的丰富),也是在阅读时代这部大书。

    .

    【内容简介】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 法度与人心

    作者:赵冬梅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

    本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作者一改制度叙事的严肃刻板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关系。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更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如: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作用下颠沛流离的境遇;官僚群体与更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在制度变迁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等。入仕、升迁、贬谪、宦游、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态,围绕这些具象化的常态,制度变迁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不仅带有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从人与制度的关系层面通讲制度发展的历史,这在已出版的通俗类制度史作品中独树一帜。

    本书以开放的历史话题、充满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对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解答了“历史并不一直向前”这一隐蔽逻辑——在对朝廷性质和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元朝曾出现两大倒退:从朝廷性质看,华夏传统将天下称为江山社稷,主张“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元朝的天下则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从君臣关系看,华夏传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到了元朝,臣子沦落到以自称奴婢为荣——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专制与猜疑的强化自此一发不可收,直至近代。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金元以降,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会走下坡路?推动其江河日下的原因究竟何在?本书就此话题展开了细致生动的剖解。

    作者既能从已有的史观中提出新见解,又能从悉知的史料中得出新史观;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充满了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

    本书为读者开启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化的通道,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大量管理案例。辅以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私房推荐书目、经典历史著作解读,以及近60幅高清彩插,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变迁史。

    编辑推荐:

    1. 30年制度史研究的深厚积淀,对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

    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倾30年制度史研究的积淀,为读者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作品,是一本吸收过去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也是继新作《大宋之变:1063——1086》后的又一力作。

    2.本书更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

    相较于其他制度史研究专家,作者更关注制度中的人——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制度发展的整体脉络是怎样的?

    3. 以深切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解读历史

    历史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同情。作者长期关注制度中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视从“理解之同情”的角度解读帝制时期的制度与政治文化,以此带领读者看懂并理解历史上的有为与无奈。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体察与明白古人之所想、所为,激发出真正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4. 一场“典型个案普遍化思考”的思想盛宴

    作者精挑细选大量典型案例,史观鲜明,见解独到,具有“熟悉的陌生感”——选取我们悉知的历史人物,但多是发生在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短小精悍的案例,让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更为饱满立体。如 “一札荐三相”——额头跑马肚里撑船的欧阳修(谦谦君子天下之心 廓然大度公私分明),如欧阳修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台谏官“面折廷争”之职责 士大夫坚守道义之气节,如中国古代救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富弼赈灾(有条不紊接济30万河北灾民)等。

    5. 一本充满问题意识与探讨视角的独特历史作品

    本文以带有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和多元化开放性的视角,为历史呈现留有更多可能性。文本充满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如:以“玄武门之变”“王安石变法”为例——对各执一词的历史事件做价值判断,虽改变不了过去,但会影响未来。再如:“抄近道”还是“绕远路”——从狄山博士的死,看如何权衡变通与坚守。此类问题的探讨,可帮助读者拓展知识面,调动思考力。

    6.对宏观问题深入浅出的解读——从天下国家到家产制国家,历史为何会“开倒车”?

    为什么说“历史并不一直向前”?当历史的车轮开到元朝,江山社稷变成皇室私产,君臣关系沦为主奴关系。金元以降,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走了下坡路?导致其江河日下原因是什么?表现有哪些?

    7.近60幅高清宋画彩插+私房荐书+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经典史学著作精解

    高清彩插:以近60幅高清宋画及每幅画300字左右的解读辅助读者理解。

    帝制中国大事表:一张拉页看懂帝制时期大事发展的脉络

    私房荐书:专业又个性的历史书目推荐,为读者提供深入探究古代政治制度、文化及人与制度关系等历史知识的入口。

    经典史学著作精解:为读者开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化的一扇大门。

    名家推荐:

    赵冬梅教授的这部作品,从制度、文化到社会生活诸方面勾勒历史脉络,点评千秋功过,将史学家的眼光和思考编织进人物事件的具体情节,寓严谨的专业知识于生动的史实叙事之中,史学洞见贯穿篇章,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 周雪光教授

    作者以多年制度史研究功底为依托,将看似抽象的制度与文化还原到鲜活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就一系列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又生动的探讨。这本书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制度变迁与文化更迭的轨迹,认识历史上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帆教

  • 李鸿章·袁世凯(精装全二册)

    作者:[日] 冈本隆司

    日本学者笔下的中国豪杰传:不理解李鸿章和袁世凯的时代,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进程

    【编辑推荐】

    ★ 从旧官僚到新先锋——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政治上,先前稳定的皇帝独裁转变为王朝危机,地方督抚势力扩大;经济上,对外贸易和金融比重日渐增加,近代工业兴盛起来,沿海地区与外国往来取得巨大发展,在带动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与内陆的差距。李鸿章作为旧式科举官僚代表的精英人物,摇身一变成为实业官僚的先锋,担任中国前所未有的洋务统帅,周旋在列强之间,走完了一生。

    ★ 从顶梁柱到窃国者——袁世凯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他接替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清朝赖以依靠的栋梁。然而身处帝制与共和的转折时期,他走上了窃取革命成果的道路,最终导致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从顶梁柱到窃国者,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十年之内。是怎样的局势,左右了袁世凯的决定;袁世凯的成败,又是怎样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形成?

    ★ 现代中国、中日关系及东亚秩序的形成——李鸿章和袁世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省积蓄实力而中央走向没落的时代,是一个中国经济纳入世界洪流的时代,是一个内政外交风云变幻的时代。正如不懂江户和明治,就不懂现代日本一样;如果不观察清末和民初,也就是李鸿章和袁世凯施展手脚的时代,也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以及周边发生的一切。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为李鸿章和袁世凯所作小传,讲述了这两位清末民初政坛的枢纽人物,其人其事及其所处的时代。

    旧式科举官僚出身的李鸿章,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他是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清末的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他,他也造就了那个时代。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袁世凯都被贬低为不学无术、不仁不义的叛徒,或是“阴险的权术者”。这样的一个人,为何能在激烈动荡的时代里发展个人势力,爬到权力巅峰,甚至当上皇帝呢?袁世凯的一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中国。

  • 资治通鉴全译

    作者:  司马光

  • 我们这一帮

    作者:[美] 菲利普·罗斯

    “在这场争夺人类头脑、心灵和灵魂的战争中,发起一场新攻势。”

    -

    ◎ 滑头·迪克松总统历险记,延续乔纳森·斯威夫特和马克·吐温的政治讽刺传统。

    ◎ 中文世界首次引进译介,菲利普·罗斯别出心裁的小说作品。

    ◎ 当代艺术家菲利普·古斯顿讽刺画集《穷理查》的灵感来源,本书封面为其授权作 品。

    -

    滑头在总统职务的重压之下在夜间感到困惑或苦恼,以至无法入眠的时候,常常就会起床,蹑手蹑脚穿过白宫,来到防爆的地下运动员更衣室,然后“披挂上阵”,穿上他的橄榄球运动服。

    就像入侵柬埔寨和肯特州立大学枪击事件期间一样,只要穿上护肩、防滑鞋,戴上头盔,把舒适的球裤往上拉、盖过他的皮质下体护身,然后扭过头去照照镜子,越过自己宽阔的肩膀瞥一眼背上的号码,就足以让他自信爆棚,坚信自己为了两亿美国人民的利益所采取的行动是天经地义的。

    -

    非常搞笑。我大笑出声十六次,内心憋笑无数次。总而言之,一部杰作……我想不出能与之相比的作品。——《纽约时报》

    尖酸刻薄但又滑稽搞笑的讽刺作品……嬉笑怒骂的非凡展现。(从各方面来说)极度幽默又令人紧张焦虑到啃指甲的作品。——《金融时报》

  • 我们这一帮

    作者:[美] 菲利普·罗斯

    “在这场争夺人类头脑、心灵和灵魂的战争中,发起一场新攻势。”

    -

    ◎ 滑头·迪克松总统历险记,延续乔纳森·斯威夫特和马克·吐温的政治讽刺传统。

    ◎ 中文世界首次引进译介,菲利普·罗斯别出心裁的小说作品。

    ◎ 当代艺术家菲利普·古斯顿讽刺画集《穷理查》的灵感来源,本书封面为其授权作 品。

    -

    滑头在总统职务的重压之下在夜间感到困惑或苦恼,以至无法入眠的时候,常常就会起床,蹑手蹑脚穿过白宫,来到防爆的地下运动员更衣室,然后“披挂上阵”,穿上他的橄榄球运动服。

    就像入侵柬埔寨和肯特州立大学枪击事件期间一样,只要穿上护肩、防滑鞋,戴上头盔,把舒适的球裤往上拉、盖过他的皮质下体护身,然后扭过头去照照镜子,越过自己宽阔的肩膀瞥一眼背上的号码,就足以让他自信爆棚,坚信自己为了两亿美国人民的利益所采取的行动是天经地义的。

    -

    非常搞笑。我大笑出声十六次,内心憋笑无数次。总而言之,一部杰作……我想不出能与之相比的作品。——《纽约时报》

    尖酸刻薄但又滑稽搞笑的讽刺作品……嬉笑怒骂的非凡展现。(从各方面来说)极度幽默又令人紧张焦虑到啃指甲的作品。——《金融时报》

  • 未经选举的权力

    作者:(英)保罗•塔克(Paul Tucker)

    中央银行在一个国家中究竟应该拥有多大的影响力?央行等独立机构并非经过民选产生,政府是否将过多的责任委任给了央行?虽然危机以来央行正确地应对了诸多挑战,但如果未来央行失败了呢?要由谁来监督、问责央行?

    保罗・塔克在《未经选举的权力》一书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并针对央行行长和其他未经选举的决策者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管理,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出了解决方案。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央行行长已成为与司法和军事并列的第三大非民选权力支柱。他们掌握着经济福祉的监管权力和金融杠杆,但与民主选举产生的领导人不同,他们的权力并不直接来自选民。《未经选举的权力》一书建设性地提出了授权原则,以确保央行行长、技术官僚、监管者和行政当局及其代理人专注于公共利益的管理,而不是成为“权力过于强大的公民”。

    英国央行前副行长保罗・塔克从其多年的英国国内和国际政策制定经验中汲取精髓,以解决未经选举的权力产生的重大问题,并通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欧盟的示例丰富了他的论证。塔克结合经济学、政治理论和公共法律,从宪政民主和法治的视角探讨了与政治隔离的授权成为合法权力的必要条件。他解释了这一解决方案为什么必须与现实世界的政府结构相适应,以及为什么技术官僚及其政治监督者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使系统按预期的方式运行。塔克解释了为什么行政机构不需要成为政府的第四个部门,但仍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以及央行行长如何能够效仿较好的司法自我约束,成为权力分散的典范。

    无论如何,未经选举的权力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一个标志。这本重要的著作展示了如何利用它达到我们每个人的目的。

  • 清教徒的革命

    作者:[美] 迈克尔·沃尔泽

    迈克尔·沃尔泽学术生涯的奠基之作,哈佛大学学生的必读经典。

    英国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性要素的国家,在其现代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为什么是加尔文宗的清教徒带头发动荣登推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清教徒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何以具有如此的能量?而在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又为什么迅速地终结了神权性质的共和国?

    为了解答上述问题,作者着重关注1530-1660年间清教徒的历史,指出在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政治史上惊人的创新,创新的源泉是加尔文的教义和他的政治实践。作者指出,加尔文的教义不是神学,也不是哲学,而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意识形态;加尔文宗注重政治现实,主张政治服务神学,并强调组织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政治是每个信徒的职业,要求信徒圣洁和敬虔,要求信徒平等但要完全遵守戒律和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与荣耀神的政治活动,乃至战争。而英国的清教徒多为激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信念,由此经过100余年的准备,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完成了一次激进的革命,成为了后世激进主义者的先驱。

  • 马克思传(第4版)

    作者:[英]戴维·麦克莱伦

    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 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 战争的逻辑

    作者:苏肄海

    本书以德国的历史为主线,详述了自19世纪后半叶至二战期间欧洲各大国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首次以普法战争为起点解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作者并未详细描述诸多战争过程,而是侧重从历史、战略、外交、技术、经济等宏观角度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剖析大国战争的逻辑。

  • 政治的逻辑

    作者:王沪宁(主编) / 林尚立(副主编) / 孙关宏(副主编)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著作各种各样,涉及领域也十分广泛,但至今很少有一本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和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原理高度的著作。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王沪宁任主编、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林尚立、孙关宏任副主编,编著了本书。本书在充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 大汉帝国在巴蜀

    作者:饶胜文

    大汉帝国在巴蜀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 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 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 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 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本书内在的骨架是一种回环式的梳理: 从蜀汉集团的政治论述中厘清其政治定位, 以政治定位为参照衡量其政策策略的取舍, 以蜀汉集团的兴衰脉络检点其主要政策策略的得失, 再以这种成败与得失的比照回... 
  • 托马斯·杰斐逊与海盗

    作者:[美]布莱恩·吉米德 / [美]唐·耶格

    本书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中心,讲述被许多人遗忘的第一次巴巴里战争的故事。

    故事从美国商船被巴巴里海盗劫持、船员被海盗奴役开始。彼时,新生的美国虚弱而无力,对远在北非的海盗心有余而力所不逮。时任国务卿的托马斯·杰斐逊不得不四处奔走,尽力满足海盗的赎金要求,同时他也清楚海盗欲壑难填,必须尽快建立美国自己的海军。杰斐逊打造美国海军的计划得到华盛顿的支持,并在他自己出任总统后得到大力推行。1801年,刚刚建成的美国海军随即投入与北非海盗的战斗。战斗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年轻的美国海军胜利完成任务。1805年,美国与巴巴里地区首领签订合约,解决了心腹之患。

    本书体现了,作为国父和国家元首,托马斯·杰斐逊维护国家利益与公民自由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体现了海权的重要性,美国对海权的重视。此次战争是美国海权崛起的起点。

  • 甘地与丘吉尔

    作者:阿瑟·赫尔曼

    甘地出生在印度偏远小镇,虔奉宗教,丘吉尔诞生于英国贵族家庭。两人只有一面之交,却终生都在为本民族的利益与对方博弈。他们之间的斗争与妥协塑造了20世纪的历史。作者以非凡的笔力精彩呈现了他们交织在一起的生活、事业和殊死较量。他们领导各自的民族承受了种种痛苦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之间意志力的比拼,最终决定了两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两位巨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同时遭到惨痛的失败。《甘地与丘吉尔》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比较传记。

  • 历史的拐点

    作者:  马立诚

    编辑推荐

    曾经的改革先锋如何沦为守旧势力、顽固的皇亲宗室选择在变法风暴中的站哪一队背后的不仅是利益的考量、“其亡也忽”对历代王朝的消亡规律是否具有代表性与概括性、人们所熟知的从商鞅变法到洋务运动中的政令举措,民族或时代共同文化心理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经典著作《历史的拐点》修订本将为您一一道出。

    内容简介

    改革与变法不能简单归结为开明进步者与顽固守旧势力的斗争,而是在统治阶层朝堂带动宫廷外戚的各色人等中,力主变革群体与自认将被触犯既得利益者之间的资源博弈,进而与变革最终影响的下层——底层官吏、被统治阶层形成一个互相掣肘的循环,当循环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主动或被动时,整体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或夭折或引领王朝走向复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变数,却又为人力所可控。《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讲述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次改革变法台前与幕后博弈,解析人性和中国民族性的十三个转捩点。

  • 美国总统的诞生

    作者:[美] 白修德

    由于能密切接触每个相关党派和人物,白修德掌握了1960年选举的很多第一手资料和政治内幕,并对选战的政治气氛和形势变幻有着深切的体悟。在本书中,他以精妙的笔触栩栩如生地记述了约翰·肯尼迪和理查德·尼克松之间的激烈竞争——从选前形势、竞选的筹备,到决定性的初选,再到有史以来的首次电视辩论,还有最后扣人心弦的竞选冲刺。白修德为读者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也刻画出了诸多政治家丰满的人物形象,并对美国政治、社会的运转机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部经典作品,是白修德四本著名的“美国政治活动叙事史”中的领衔之作,曾获普利策奖,至今依然是美国政治报道的权威范本。对中国读者来说,无疑是了解美国选举制度、政治变革和文化社会特征的绝佳读本。

    本书属于“见识美国”丛书,该丛书是旨在向大众全面、深入介绍美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的系列图书,还包括《民主的不满》《杀母的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五月花:美国的始初》《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塑造美国的法律:15个国会法案及其深远影响》《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等。

  • 第一夫人

    作者:  [英] 迈克尔·道布斯

    本书是一部有关英国党派间政治斗争的小说。

    年轻的金妮是反对派议会成员领袖多姆尼克的妻子,两人是大学同学,安妮一向安于主妇生活,在一次偶尔听说了丈夫的出轨丑闻后犹如晴天霹雳,她痛定思痛,认为避免沦为这个体制的永久牺牲品的唯一办法就是成为这个体制的主宰。从此她立志成为第一夫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这样,金妮不断发现政界的龌龊和隐秘之处,部长大臣、报刊编辑、神职人员,甚至是君王都被她玩于股掌之中,沦为了她那高超的政治手腕的棋子,一路披荆斩棘成为首相夫人。这期间充满了权谋、利益、欲望的冲撞。当然,要取得最后的成功,还需要坚韧的性格、智慧的头脑、冷静的思维,以及在使用权谋和手段时,仍然坚持正义与情义。

    全书除了金妮和多姆尼克夫妇竞选之路外主线外,同步铺设了清洁工阿乔克的坎坷经历,两条主线各自进行直到最后的首相大选前才最终交汇,并将金妮和丈夫的首相竞选推向成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灵巧构思。本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塑造鲜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