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What forces lead to democracy's creation? Why does it sometimes consolidate only to collapse at other times? Written by two of the foremost authorities on this subject in the world, this volume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cre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democracy. It revolutionizes scholarship on the factors underlying government and popular movements toward democracy or dictatorship.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Robinson argue that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prefer differ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ecause of the way they allocate political power and resources. Their book, the subject of a four-day seminar at Harvard's Center for Basic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was also the basis for the Walras-Bowley lecture at the joint meetings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d Econometric Society in 2003 and is the winner of the John Bates Clark Medal. -
Rules for Radicals
This primers tells the "have-nots" how they can organize to achieve real political power for the practice of true democracy. -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他们恨大选被有钱人主宰;他们更恨虚假的政治辩论,越来越远离选民的实际关切。 19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被各自的矛盾所困,长期陷入对立的意识形态论战,无暇推动国家前行,“解决问题的政治”衰落了,民众对政府日益失望。 美国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美国人面临一次抉择:要么重打旧仗,要么携手前行。 【媒体评论】 E.J.迪昂摒弃了权威的党派意见,切入了现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核心,发现双方都挥霍了他们最宝贵的驱动力。不过作者拒绝失望,因为他还指出,通过了解我们最近的过往,美国人如何得以广泛地恢复对共和党的忠诚感、对民主党的信任感。《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不仅有着选区领袖的现实态度,对于公共辩论中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所扮演的角色,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 ——美国国家图书奖决赛评语(National Book Awards) 精彩,富有见地……迪昂经过严密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数美国人对政治都受够了,因为政客们对他们撒手不管啦。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一部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智识史,视野开阔,内容缜密……一部尖锐的作品……在没有罗纳德·里根、冷战和新政的世界里,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是如何在无人引领的情况下走向终结的,本书堪称指南。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此书必定成为美国政治史的经典。 ——《纽约日报》(Newsday) 为什么当代的政治辩论与分歧会曲解美国的议题,本书作出了机敏而有趣的分析。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关于我们最近在智识上的纷纷扰扰,很难想象还有比《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更出色的记录了。此书博学多识、对各派观点又都抱有同情……迪昂先生下笔生动有神,堪称一流报人;学识深厚,颇具博士风范。他的确如此。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部评论令人激动,它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政客、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一直在以不相干的意识形态论据互殴。对于那些真正的问题,他们没能以严肃、务实的态度做出回应。 ——《外交》(Foreign Affairs) 究竟是什么令我们烦恼不堪?本书的分析丝丝入扣,不容错过。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保守派大本营) 迪昂富有魅力,他这本睿智的好书应当一读……他有着犀利的洞见,每个热心公益的人留意此书,都会从中获益。 ——小威廉·F.巴克利(William F.Buckley,美国保守主义大师) 迪昂精彩的现代政治观念史……对各派都有公正的批评,并为九十年代的新政治上了简明的一课:严肃起来。 ——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James K.Galbraith,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 历史学家应该会嫉妒这本书。它以全面、详细的论证,阐明了我们政治史的一个重大主题。 ——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 这部国家图书奖的入围之作,对过去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出了富有价值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迪昂探讨美国制度哪里出了问题,并为美国政治提出了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回应那些“不耐烦的大多数”的怒气。 ——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 -
泛权力
《泛权力:透视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法则》分三个篇章,第一篇希望全面反映泛权力的历史现象,分析它的内涵,摸索一些规律性的内容。从第一章“泛权力公式”到第六章的“为什么权力会泛化”,逻辑相对连贯,是从现象到内涵的逐步分析,步步深入解析泛权力的表象内涵。之后的四个章节,笔者抽出了泛权力现象中四个比较零散的规律,进行归纳陈述。对于不太喜欢逻辑推演和分析的读者,可以直接阅读第二篇和第三篇。第二篇讲的是历史上的泛权力案例,第三篇是从文艺作品中选择的泛权力案例。第一篇是对后两篇的一个概括,后两篇则反复证明第一篇的论断。对于没有大段时间完整阅读的读者来说,《泛权力:透视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法则》任何一个章节都可以截取出来独立阅读。 -
中国人想要什么样民主
本书以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中国人想要什么样民主”,分析中国伦理主义政治文化的特征,描述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段中国人在政治观念、政治参与态度及行为、了解政治知识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并通过与本书作者1988年的同类调查及1994年出版的《中国“政治人”》一书做比较,指出过去二十年间中国政治文化在若干方面的变化。中国人想要什么样民主?通过对全国范围内随机抽样的1750位城镇居民的调查,作者发现中国人想要的民主是:德治优先于法治,重视实质和内容优先于重视形式和程序,协商优先于表决,解决反腐败和群众监督政府问题优先于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中国人自己的而不是外国的民主。 -
惯于赞同
本书从对美利坚的概述开始(第一、二章),继而描述清教徒们如何创造出一套适应他们需要的辞令(第三章),以及对美国第一部史诗的作者科顿?马瑟的生平著作的详细分析(第四章)。随后的两章讲的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经过革命到杰克逊时期清教辞令的转化。主要人物是大觉醒的领袖乔纳森?爱德华兹和民族历史学家乔治?班克洛夫特,后者的著作提供了新共和国初创几十年中神话塑造的主要源泉。我接着转到更为复杂的对神话的文学处理问题。在霍桑的《红字》(第七章)中我读到了美国共识的象征方法的经典程式。在麦尔维尔《皮埃尔》(第八章)中,我看到了我们对那象征学的最深刻的批判。在爱默生的散文(第九章)中,我探索了美国方式最有影响的方面——个人主义理论——的发展,我称这些问题更为复杂是因为它们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仪式和意识形态可以很容易地连在一起理解,但文学想象为分析加上了另一维度。 -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
中国国力高速增长令国际震惊,对中国的发展经验日益好奇和尊重。另一方面,国内看自己,虽然觉得成就的确不是“粉饰”出来的,但矛盾不可回避,前景堪忧。 2008年底,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举办了“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研讨会,海内外四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从不同学科的视角讨论了中国六十年发展的道路。本书根据现场录音编辑而成,专题发言和开放讨论相结合,学者们从各自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和研究出发,试图对中国的现代历史和世界中的轨迹做出扎实的研判,从而提供了研究中国的新视野。 -
理想政治秩序
第七届中国文化论坛(2011年)集中探讨了有关政体分类与理想政体的一些问题,比如:是否有必要对西方传来的概念体系加以厘清与反思?如果中国历代先贤进行政治分析的关键概念不是“政体”,那是什么?他们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思考与西方思想家有哪些重大差别?古今中外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探求对当代中国政治有何启示?论坛分八场进行讨论,每场有一个主报告,两个评议,以及一小时的开放讨论。本书记录并整理论坛的报告和发言,由此完整呈现论坛的成果。 -
反思“中国模式”
《反思“中国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特别是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应对,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本书收录了许纪霖、秦晖、资中筠、章百家、乔纳森?安德森的中外学者及其他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士的文章,对当下引发热议的“中国模式”及“中国模式论”予以了客观、理性的审视,并侧重以质疑者的姿态对“中国模式”所蕴藏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刻反思,见解不凡,令人深思。 -
从威权到民主
7月10-11日国际经济学会(IEA)圆桌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召开。会议以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CACES)、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的名义承办,中信集团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给予大力支持,中信出版社《比较》编辑室负责会务工作。国际经济学会候任主席青木昌彦教授和国际经济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吴敬琏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圆桌会议。 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成立于195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其宗旨是促进各国经济学家的沟通与合作,关注理论与现实问题。该机构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会员遍布全球,著名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肯尼思·阿罗、阿玛蒂亚·森和雅诺什·科尔奈等先后担任过该学会的主席。圆桌会议是国际经济学会的主要活动,平均每年举办一次。本次圆桌会议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从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为题,共包含四个专题:(1)东亚经济奇迹的回顾;(2)拉丁美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3)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道路的比较;(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德怀特·珀金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罔崎哲二、日本政策大学院教授和越南政府改革顾问大野健一、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朴英哲、亚洲开发银行专家李钟和、智利天主教大学教授菲利普·拉兰、中国发展基金会卢迈秘书长、康奈尔大学教授考希克·巴苏、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普拉纳布·巴丹、伦敦经济学院许成钢教授和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叻等作了专题发言。 编者序 1950-2006年的亚洲发展战略 第一部分东亚奇迹 战前日本的经济发展、收入不平等与社会稳定 东亚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 第二部分拉美发展的经验教训 丰裕时代的拉丁美洲 拉美经济的主要挑战和经验教训 第三部分龙和象——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比较 印度经济和亚洲的巨人 觉醒的“泥足巨人” 第四部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政治集权下的地方经济分权与中国改革 认识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趋势 -
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一版)
这是一本公共政策领域最经典的优秀教科书,初版于1972年,经过不断修订再版,到2005年,已经是第11版。它哺育了整整一代美国大学生。自译介到中国后,影响巨大,广为引用。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晰的工具。第11版增加了对 “9·11”之后美国公共政策新课题的分析,包括修订了“国防政策:严肃博弈的战略”一章,增加了“国家安全:恐怖主义和无法阻止的威胁”一章。另外还修订了有关“教育政策”、“打击犯罪”、“税收政策”等方面的I勾容,并对涉及“全球经济”、“国家的移民政策”、“犯罪与枪支政策”、“禁毒斗争”、“替代所得税”、“全球变暖问题”、“公共政策与拉 美裔美国人”以及“导弹防御”等内容进行了扩充。 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它集中分析的是“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
权力及其伪装
《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是其主讲“政治人类学”课程的教材。《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是作者从广泛的经验事实中成功地提炼出政治人类学的各种主题和理论焦点,并赋予它们以鲜活的生命力,所涉经验事实范围覆盖全世界,作者的论证是批判性的、令人信服的,是一本很好的政治人类学导论书。 -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是德国政论大师级现代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晚年的著作,被德国舆论界誉为“哈夫纳留给后世的遗产”。他以时代见证者的身份口述这部遗产时,仿佛从远方透过望远镜一般,回顾了“德意志国”的时代,将1871至1945年的德国现代史上最精彩的一段娓娓道来,从而让人们对德国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了从普鲁士王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如何创建德意志帝国,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将日耳曼民族的国家带往毁灭之路的历史。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德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脉络,并由此来激发读者反思,现在的德国处境与当初德意志的发展有什么不同。通过与哈夫纳的精神对话,读者会对欧洲以及德国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
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
商品简介 托克维尔一贯把政治置于其人生和思考的中心,他自年轻时就立场成为“政治人”。 在我们的时代,领导社会的人肩负的首要任务是:教化民主;如有可能,重新唤起民主的信仰;净化民主的风尚;规制民主的行动;逐步以治世的科学取代经验的欠缺,以对民主的真正正利益的认识取代其盲目的本能;使民主的统治适合时间和地点,并根据环境和人事修正它的统治。 一个全新的世界,要有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
选票的背后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08年美国大选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国人的性格和价值观,美国的地理、媒体、宗教、政党和金钱政治,并结台历史上大选的具体案例和亲自采访2008年大选的初选以及两大候选人的经历。剖析了上述因素是如何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从而改变美国历史进程的,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美国政治文化全景图。 -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是美国著名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初版于1948年。它通过对“代表美国政治情绪的主流”的十二位著名人物的评析,从思想和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美国文化传统尤其是政治传统作出新的解释,提出了美国历史“一致论”的学说。该书是研究美国政治史的必读之作。 -
自我耗竭式演进
本书引入互动式政党-国家模型(IPS),分析比较政党-国家体制及其转型的自我相似性,对匈牙利、罗马尼亚、中国进行了比较分析。 引言 缩写 第一部分 政党—国家的结构与动态运行:IPS模型 1 社会主义体制运行及变迁的理论与比较观点 2 构建互动式政党—国家(IPS)模型的方法论 3 政党—国家的结构 4 政党—国家的动态运行 5 政党—国家结构及动态运行上的自我相似性 6 分歧的结构及动态运行背景 7 自我再生产的特定模式与转型的路径 8 IPS模型动态框架中的术语解释 9 基于IPS模型挑战有关改革的比较观点 第二部分 政党—国家从诞生到转型:罗马尼亚、匈牙利与中国 …… -
论平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法国革命恰当地把政治归纳结为这三个词:自由、萍等、博爱、现在社会的罪恶来自这个原则与其对立面的斗争等。 -
政治是什么?
如果政治是精英的游戏,蚁民何以自处? 如果政治是大国的刀俎,小国何以求存? 如果政治是世界的命运,未来,会怎样? 穿透概念术语,跳脱“左右”纷争,热血政治冷思考。专为普通中国人撰写的常识读本。陈嘉映、许纪霖等联袂推荐 ~~~~~~~~~~~~ 面对两个候选人:一个主张优先发展经济,一个主张优先保护环境。手中的那张选票,该支持谁? 面对一场战争:一边是美国总统布什,一边是独裁领袖萨达姆;一边是背井离乡的美国大兵,一边是无辜被戮的伊拉克平民。其中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断? 面对一些争论:一边是民主,一边是独裁;一边是金钱政治,一边是权贵当家;一边是现代的文明病,一边是原始的野蛮生活……其中的好坏优劣,该如何分析? 面对一些纠结:当生态问题突破国界,当战略资源宣告枯竭,当非政府组织指责你的祖国,当有人说,民族国家主权即将终结……你会不会感到迷惑? 你是否怀疑自己被误导? 你是否厌恶自己被利用? 你是否想告别政治菜鸟的生涯,振翅而飞,去追逐理性的自由? 台湾中兴大学政治学教授蔡东杰的《政治是什么?》一书,是一位华人政治学者专为普通中国读者准备的政治常识读本,没有艰涩的理论,没有无聊的说教,也没有预设的立场,穿透概念术语,跳脱“左右”纷争,还原被意识形态遮蔽的政治世界。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搭建政治世界的基本框架,让读者掌握最基本的政治常识,明了政治游戏的源起、演变与规则。中篇引领读者介入当下最受关注的政治话题,例如“民主与独裁,人治与法治的界线何在”“左派与右派,面对环境挑战时该怎么办”“全球与区域,人类的政治疆界将如何变迁”等,进行有趣的思辨之旅。下篇讲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挑战。作者希望“轻松而简单地带领大家进到政治的世界,也期盼能传授一点政治防身术,让各位不会随便被巧言令色所迷惑”。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