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气候战争
《气候战争》内容简介:很多时候,当你在讨论投资理财、在考虑未来要生几个孩子以及在考虑买车、买房时,你是否同时在想,这些美好的生活还能持续多久?你买的车子将会为全球变暖“贡献”多少废气?你在海边买的房子,20年之后它是在陆地之上,还是在海平面之下? 在这本书中,格温·戴尔以罕见的地缘政治视角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各国又将如何应对这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他精准地预测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读起来惊心动魄又不失趣味性,完全可媲美精妙绝伦的恐怖小说。 《气候战争》一一记载了联合国关注气候议题、签署《京都议定书》、世界各国对气候变暖议题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应对变暖的过程,并包含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全书基于近乎完美的研究与采访,预知超前、分析透彻,是任何关心全球事态发展的读者必读的一部难得佳作。正如英国著名环境问题专家和外交家克里斯平·蒂克尔所说的: “目前有关气候变化的探讨大多集中于其对未来的影响,但很少有人有足够的勇气刻画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气候战争》是一个生动的、令人震惊的甚至充满趣味性的尝试。展望未来,我们不应该放弃希望,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判断力。《气候战争》绝对是一本必读书。” -
超级资本主义
《超级资本主义:商业•民主和每一个人生活的转变》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从我们作为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利益考虑出发,从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透视民主衰落的问题。在每个人的身上寻找民主衰落的原因,反对人们把企业看做具有公民身份的主体,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保持经济发展与民主制度之间的平衡和谐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
中国模式
这是一群优秀的中国学者从中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模式的学术尝试,从政治、经济体制到社会结构,从医疗、减贫到人力资本培养,他们提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立场和观点。他们所取得学术成果,对于在西方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现有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了挑战,这不仅把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也使整个人类的知识有了新丰富。在“中国模式”的总结,是对中国发展奥秘的探寻,是对中国未来成败的关注,是对中国重返世界强国舞台所做呼唤的一次回应。它标志着具有独立性、敢于向西方争取“话语权”的“中国学派”正在浮出水面。 -
气候变化的政治
《气候变化的政治》内容简介: 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都要快,而且气候变化对每一个国家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的利益都与气候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遏止这种气候变化的趋势。吉登斯建议:首先要将气候变化纳入日常生活;其次要避免政治上的两极化,即支持与反对的严重对立:再次要给企业、消费者和政治领导人以激励.并做出行动导向和创新性等方面的努力:最后要将气候变化纳入地缘政治格局。 吉登斯以《气候变化的政治》为契机,引入了“气候变化的政治”方面一系列的新概念,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建议,深度考察了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之间的联系。《气候变化的政治》注定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并引起关心人类文明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危机的所有人的重视。 -
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決策機制
本書首要探討中共黨政關係的問題,藉此了解中共「黨指揮一切」、「黨政協調」的本質,也深入討論其「黨政不分」的問題。中共中央領導小組兼具決策及執行雙重功能,成為中共干預政府事務,替代政府決策的制度化管道。對中央領導小組之結構及其功能的分析正是本研究之關鍵。現今中共決策過程中,各部會、黨組織架構,均非政策的決策者,僅是政策的執行者;層次更高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儘管決定重要決策,但是其中涉及到細節部分的原則,亦非由其全權負責,因為中共黨的高層中有一個分工與管理制度,主要領導人都有其專門的責任領域,而此責任就通過中央工作領導小組來進行。 因此,中央領導小組制度的定位、發展過程、現狀、內部制度安排、人員的來源與組成等,成為書研究的一項重點。眾之所知,政治改革的關鍵是黨政關係的釐清,而中共黨政關係的變化將取決中央領導小組制度的發展,中共是否能夠找到此一制度的替代品,或改造這個制度是觀察重點,因此中央領導小組未來的發展,是另一項研究目標。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在本書中所賦予的定位,也必須從一些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切入,才能獲致一個比較接近完整的看法。所以,再度從歷史演變的資料尋求領導小組如何在黨內被賦予的定位,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析手段,而這其中需從「政黨分開」的階段開始,探索更新重點。除此之外,如何在「協調」與「決策」的定位,能準確解讀出中央工作領導小組的角色扮演,應是本書的最精華的所在。 -
强社会与弱国家
《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内容简介:为何即使拥有那么多资源和处置权,还是有那么多亚非拉国家在指导其国民行为时困难重重?为何同时又有为数甚少的几个国家成功地取得了这种控制能力?失效的法律和社会政策对国家本身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米格代尔采用了一个看待第三世界国家角色的新视角《强社会与弱国家》为研究国家社会关系及第三世界的经济政治改革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在亚非拉地区。国家机构在人群中——甚至是最偏远的山村——建立了其机构然而,近距离观察这些机构.却会发现它们往往按截然不同于其远在首都的创立者们设想的原则行事米格代尔对这个悖论提供的答案是一个强调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争夺社会控制的国家社会关系的模型,以及一个为何有的国家能成功战胜社会的理论。 -
怎样做大国
大国经济、大国金融、大国人口、大国民生、大国未来……且看薛涌眼中的“怎样做大国”。 大国经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面对第二次“农业革命”的考验,中国人是不是该出国种地了? 大国金融,中国能够打造出世界金融中心吗?纷繁的大国金融历史能否为中国金融崛起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中国金融又如何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位? 大国能源,能源消耗已经引发了可怕的生态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大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能源战略?我们的汽车产业模式该何去何从? 大国人口,“人重物轻”成就了西欧和美国主宰世界的雄心,历史已经证明,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面对全球老龄化的日趋迫近,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大国财富,福利国家是不是人人向往的美好远景?社会究竟是穷人的还是富人的。看来的确需要刺激健康的经济伦理了。 大国未来,中国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能否转变?如果能用土地换教育,让农民进大学,中国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巨大变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高考制度? 对中国发展模式感兴趣的读者,如果你想听听来自大洋彼岸“民间意见领袖”的声音,还是认真阅读一下这部书吧。 本书最具引爆性的观点: 1. 中国如果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只能当美国的金融殖民地。 2. 通货膨胀并不仅仅是个民生问题,也是个制造业的生存问题。 3. 对于通货膨胀的挑战,中国必须设计一个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对应之道。 4.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热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理念,可能把中小企业边缘化。 5. 可以说,在整个18世纪,没有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哪个国家也打不起仗。 6. 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发生,是因为英国掌握着足以使这些技术创造利润的市场。 7. 不借用荷兰的金融体制,美国怕是也没有资源独立,至少不可能那么顺利地独立。 8. 如果中国人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得更加“值钱”的话,中国经济就会逐渐失去动力。 9. 鸦片贸易最初的目标是解决大英帝国的金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也是一场金融战争。 10. 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什么时候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成熟了。 11. 在经济刚刚崛起之时,最忌讳的就是对国力的泡沫式期待,更不能以这种泡沫式期待为基础而制定公共政策。 12. 任何市场都镶嵌在特定的政治框架和国际秩序之中。忽视了这一点,市场经济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13. 美国正用越来越少的工人,创造越来越高的产值。这怎么能说是制造业的死亡?这分明是一场制造业的革命! 14. 如今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真正考验,恰恰是能否在降低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继续维持高增长。 15. 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维持这种低价发展的模式,否则就会帮着人家抑制通货膨胀、自己则进口通货膨胀,伤害中国经济本身。 16. 由于拉美、亚洲移民的政治角色越来越重要,美国将更加注重与拉美和东亚的关系,与本是“同文同种”的欧洲则会变得疏远。 17. 美国在19世纪末之所以能够超越英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能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体系为现代科技发明开拓了巨大的市场。 18. 我们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依赖的却是看似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这就像是中东国家依赖开采便宜的石油一样。说白了,我们是靠原料吃饭,只不过这种原料是人而已,而这种原料的供应,会不断减少。 19. 美国有些人认为,购买SUV就是支持恐怖主义,因为美国人如果放弃SUV而改开普通的车,就基本可以不用进口石油。美元之所以滚滚流向中东购买石油,最终使恐怖组织资源充足,归根结底还是SUV所代表的这种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0. 波旁王朝的财政破产,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原因。哈布斯堡王朝因为美洲的白银而成为欧洲最有钱的王室,但钱堆不起金融市场,最后自己坐在银山上走向衰落之途。可见,一个大国必须有自己的金融市场,但这个市场不是想建就能建的。 21. 8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封闭,但心灵开放。如今则是社会开放,心灵锁闭。或者说,在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正在迅速融入当今的“世界体系”。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最依赖对外贸易的主要经济体。但是,面对自己正在进入的世界,中国在精神上却患了“自闭症”。 22. 中国过去历朝历代,仗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应付战争不是依赖金融市场,而是用苛捐杂税对自己的老百姓敲骨吸髓,结果往往是即使应付了战争,自己的社会也从内部瓦解。所以,在中国建立世界金融中心,不仅是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之必需,也关乎国家的安全。 23. 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细致到一个县、一个村、甚至一个家庭。这样的著作在英文世界已经多如牛毛。中国学者什么时候写过美国一个小镇或者一个城市的研究?这种无知,也正是上述那些知识分子得以大胆放言的基础。这种自闭症不打破,中国就难以真正地走向世界。 24. 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发生了农业革命,因为18世纪时,西欧发达地区的农业已经能够养活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粮食的增长超过了人口增长,打破了那种因为人口增长率超过粮食而最终会被粮食供应所抑制的马尔萨斯定律。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大量非农业的产业大军的现代大工厂才能开张。 25. 如果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必须摆脱“不高兴”式的廉价经济民族主义,根据金融市场的信号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而不要觉得金融市场是几个人或政府可以通过“国家利益”来操控的。克鲁格曼的中国之行所揭示的是:中国的经济学界和媒体在这方面还不及格。中国在营造世界金融中心的软环境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6. 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开发,仅仅“掠夺”二字是无法解释的。“掠夺”需要长期的经费来支持。美洲开发的成功,一大因素就在于有长期的金融信贷。否则,欧洲人就要等几年,等从美洲满载而归的船卸了货,出售完商品并获得利润后,再筹集下资金准备一次的航行。在这个期间,等米下锅的美洲殖民者不得不把他们的拓展停下来。美洲的发展就会如蜗牛一样缓慢。 -
理解中国
《理解中国》内容简介:1975年,施密特结识了毛泽东。1990年5月,他作为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后的第一个欧洲政治家访问了中国,并同邓小平进行了私下谈话。从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30多年来,施密特同北京领导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见交换。没有第二个德国人像施密特那样兴致勃勃、持续不断地跟踪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 施密特在同另一位德国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弗朗克·西伦的交谈中,讲述了他为什么对中国如此神往,以及他在多次访问中国时有过怎样的经历。 施密特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是怎样改变世界的。他的分析以清晰的思想和敏锐的判断力令人信服。 -
联邦制导论
《联邦制导论》不仅适合于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也适合于世界上联邦制国家的每个公民。全球人口的40%生活在联邦制国家。28个采行联邦制政府体系的圈家令人惊异地存在多样化:它们不仅包括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美国——也包括像密克罗尼两亚与圣基茨和尼维斯这样的小岛国。十个最多人口国中的六个以及十个面积最大国中的八个都是联邦制国家。不仅联邦制在世界上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理解其起源、巩固与特征也尤为重要。这本由乔治·安德森写作的精致而简明的读本为该论题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毫无学究气的介绍——他是一位研究联邦制的领先专家,是联邦国家论坛的负责人。 -
美国可以说不
施轶 毕业于东南大学,留学英国伦敦并获得MBA管理专业学位,《经济学人》中文论坛(www.ecocn.org/bbs)站长,曾经从事进出口,投行等工作。 -
中国的大转型
核心介绍: 从八〇年代的新权威主义到九〇年代的进步的保守主义,这是关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路向寻求和思考。 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就是在尊重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重新肯定传统价值系统以及权威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缓慢渐进地推进现代化变革。这种新保守主义具有民主与现代化的导向性,因而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不同。 评论: 讲到新权威主义,就不能不讲到一位历史学家萧功秦,他最重要的观点是,未来中国政治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并不会是一场革命。他认为现代化和最终的民主化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必须依靠政府的“看得见的手”。 —— Joseph Fewsmith,《亚洲观察》 萧功秦认为,变革过程会使旧的游戏规则瓦解,而新的游戏规则却一时无法建立,这种脱序状态,是改革的最大敌人。因此,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过渡性的游戏规则,需要一种新的开放性的权威主义,这种新权威体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的自由与民主,但他认为,这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 —— Steven Mufson,《华盛顿邮报》 萧功秦批评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们相信,只要抛弃了专制制度,中国就能实现世上最先进的代议民主政治,他认为这种乐观主义观点是“浪漫主义”的,不切现实的,相反,他更赞同梁启超与严复在二十世纪初那种似乎更为悲观低调的观点,即中国尚没有为成熟的民主做好必要的准备,因而中国现代化初期还需要“强人”权威的督导,另一方面,萧又认为,中国的这种“浪漫主义”,对于促进国民公共意识的现代化,以及对于防止“强人”滑向传统专制权威主义泥潭上去,仍然有其积极的正面意义。 ——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太平洋风云:当代中西政治理论之争》 -
多元文化公民权
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组织和结构,带未了诸多新的议题和挑战,例如在种族和民族上占少数的群体,越来越要求社会对其自有的文化身份加以承认和支持。本书所阐述的,正是这些少数文化群体的权利和现状。本书讨论了多元文化政治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少数群体的语言权、群体代表制、土地要求、联邦制和独立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在当代自由主义理论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1996年,本书夺得加拿大政治学学会和美国政治学学会的两项大奖,正如查尔斯·泰勒在《美国政治学评论》中称赞的那样, “在有关多元文化主义的当代讨论中,这是一本十分重要、不可取代的著作。” -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的重心是讨论秦汉时的官僚等级制度。作者把官阶研究的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两点;基于“品位一职位”视角,提出了“品位结构”概念,用以观察各种位阶的组合、搭配和链接样式;对品秩的构成要素、品位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官阶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建构性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对早期帝国品位结构的变迁,提出了一个“爵本位”,“爵一秩体制”,“官本位”的变迁模式,并从分等分类角度对之进行了系统论证。书中还利用新出史料,对秦汉官阶史的若干要点进行了考证,使一些前所不详的暧昧史实,如“宦皇帝者”问题、“比秩”问题等,得以浮出水面,并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释。 -
以权力制约权力
走向未来丛书 关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析与制衡的理论,是西方国家政府机构的基本组织原则。分权思想是由洛克、孟德斯鸠、杰斐逊等近代思想家提出和完善的,是政治思想溢进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历史阶梯。 “三权分立”的概念诞生已有三百年了,传入中国已超过一个世纪,但它并非历史的陈述。在我们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今天,分权论中的闪光之处仍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分权论的历史源头在哪里? 分权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如何? 分权制有哪几咱主要模式? 分权论的特殊本质是什么? 们能从中汲取哪些合理因素? 本书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Teven.cn -
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
本书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经典之作,自1959年初版以来,已经十余数重版,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出版。作者弗雷德里克.巴特是社会人类学的前辈,他50年代在斯瓦特(现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这一相对独立、闭塞的地区作了周详的实地调查,书中描述了该地区各社会群体的关系,包括血缘的、政治的、宗教的关系及其政治互动过程的基本政治结构。更重要的是,作者建立起一个用于分析复杂的日常生活现象的理论模型,提供了一套人类学研究方法,即从微观层次的观察来发现其与宏观层次间的联系,并研究宏观层次的理论问题。 -
权力·制度·文化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最近10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 -
恐怖主义文化
本文集所译介的几部著作分别成书于不同时期,均为乔姆斯基政治评论的代表作,基本上涵盖了作者政治理论的核心体系,探讨了美国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9·11”事件以来的对外政策走向,尤其是对于一向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的美国媒体和舆论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进而对当今世界的最大热点问题之一——恐怖主义——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有助于国内学人及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政策。 -
共同體
內容簡介 過去,討論台獨理論,國際法途徑是主流,本書則從更結構性的方向著手:世界圖像下的台灣共同體,把世界圖像區分出全球、華人世界、台灣三個層次;把台灣共同體勾勒出文化、政治、經濟三個面向,然後,從東西方文化接觸的文明史和全球化的角度描繪三個面向在三個層次之間的交織互動。 台灣做為移民社會,又歷經幾度殖民統治,所以共同體意識成熟得非常緩慢,本書從族群互動、228、921等事件,以及流行音樂切入,認為如今台灣已有強烈的共同體意識,表現在政治上的就是對「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的主張有非常強烈的共識。但本書也指出對「未來」的國家圖像卻有兩種不同的共同體想像──衍生出來的就是在憲法體制改造和兩岸經貿政策上的尖銳對立。對這些統獨意識型態強烈的經濟民族主義和政治基本教義論點,本書從以下觀點全面提出批判: 從文明史的角度,本書指出,在經濟上,台灣和香港由於不幸地成為殖民地,而使文化獲得脫亞入歐的機會,如今則在中國經濟開放改革後,扮演中國和西方間的中介角色;在政治上,西方主權國家的世界秩序和中國天朝秩序的衝突糾葛,成為今天台灣和中國之間主權僵局的根源。本書並進一步以大英國協中的加拿大和英國間主權關係與憲法秩序的建立、以及第三波民主中東歐國家的憲改經驗來討論台灣主權與憲法的變遷。 從全球化的角度,本書跳脫目前既有討論的窠臼,而以全球產業供應鏈來檢討兩岸的經貿關係。 最後本書從系統霸權和文化霸權的角度,探討台灣與中國在華人文化圈內未來政經關係發展的可能性,指出華人必須打破大一統的意識型態,重新界定China是一個文明而不是一個Nation。一個有志氣的文明應該瞭解到它其實包括了多國的存在和多元豐富的文化,大膽而樂觀地建議華人世界和諧的政經秩序。 -
人权 法治 民主
本书以罗隆基所关心的政治常识为主题,分三辑:人权是什么、法治是什么、民主的意义。精选罗隆基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间所发表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原作三十篇,为读者提供一脉关于现代中国政治的思想借鉴,反映了当时学者对学术理论问题的思考,供学术界研究、借鉴、批评之用。 -
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1
詩人用他的語言感嘆世界,小說家將社會寫成故事,知識分子則從變動不居、千頭萬緒的現實中提煉出觀念,並企圖用觀念改變未來。 政治就是對公共事務的判斷,台灣社會目前的最大問題是,失去了判斷的理性標準,只能用認同、用血緣、用任何可以簡單區分的標準來做判斷,甚至最簡單地,用對我自身是否有利進行判斷。但是公益,從來不是所有私利的總和,多數人沒有自己的價值觀,或是拒絕聆聽他人的意見,因此整個社會陷入衝突、不安與慌亂。 本書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政治常識,提供讀者分析社會所需的理論資源,以及談論公共問題必要的思想武器。本書申論民主政治應有的常規與德行,是邁向成熟民主必經的啟蒙與洗禮,讓我們用公民的身分進入社會,以普世的價值進行思考,對每個政治議題可以做出公平合理、合乎良心的判斷,成為一個現代公民,做一個正直的人。 正直的人是── 一、有自己的基本價值與信念理念,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論述。 二、可以與他人說明自己的信念理念,也可能被他人的信念理念說服。 三、用公民觀點思考公共問題,可以做出符合公益與良心的政治判斷。 本書的五十篇文章,是五十個關鍵字,也是五十個故事, 是寫給新世代公民的政治啟蒙書,也是對民主社會最清楚的解說。 本書以作者深厚的思想史訓練為基礎,提出理解政治最重要的五十個關鍵詞,每一篇文章介紹一個關鍵詞: 每一個關鍵詞就像是一個抽屜,將繁複多樣的現實世界收納在每個抽屜中; 每一個關鍵詞也像一把工具,將價值分歧的意義世界用不同的工具一一拆解。 每一個關鍵詞更像是一片拼圖,把每一片拼圖拼合起來,就可以理解整個社會的面貌; 每一個關鍵詞還可以是一塊積木,運用這些積木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排列出對於人類未來的想像。 本書採取非線性的編排方式,可依照讀者個人的喜好與需求,決定每個篇章的閱讀順序,經由各種可能的、跳躍的閱讀順序,獲得不同的閱讀趣味。每一次的閱讀在篇章間可以有不同的連結,每一次的閱讀將產生新的意義,因此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種創作,每一次的閱讀能夠形成有力的論述。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