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星岛崛起:新加坡的立国智慧

    作者:匡导球

    全面介绍了新加坡的历史渊源、政治制度以及人民行动党政府在经济转型、社会保障、外交政策、廉政建设、文化教育、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其中,凡与中国相似之处或可为中国借鉴的宝贵经验,作者均不惜笔墨作了深入探讨。对于我们该如何学习新加坡,作者提出了大量独到而深刻的 见解。 本书作者2011年参与了新加坡“连瀛洲纪念奖学金”项目,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新加坡学习考察三个月,当时作者身为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主要领导,同时兼任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在星岛访问期间,作为一名资深的媒体工作者和经济学博士后,作者习惯性带着中国的现实问题,并用经济学的专业眼光,对新加坡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回国后花了近一年时间终成此书。
  • 日本行.中国更行

    作者:王锦思

    《日本行,中国更行》打破以往反映日本的书籍单纯分析日本的做法。从全新的视角,把日本作为参照物,关照中国的百年兴衰,寻求中国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关于中日两国的一系列对比,无论是经济发展指标,还是国民素质。乃至于在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和陶瓷领域,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在许多领域还落后于日本,这些对比无不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日本行,中国更行》纠正了人们诸多惯常的关于日本和各种史实的认知。同时也自我剖析和深入反省中国的各种问题,许多观点十分独特。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思想深度。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日本经验对于中国十分重要。勇敢地承认日本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点。不妨碍批判日本的缺点,这才是中国励志进步的必然一步。承认当前日本行,是为了未来中国更行。中国更行是深切的期待,也更是未来的必然和可能。
  • 日本走向何方

    作者:小原雅博

    《日本走向何方》主要内容:二战后,逐渐摆脱战败国身份、回归国际社会的日本,一直没有明确而公开地表述过自己的国家利益。然而在日本国内,无论是媒体还是外交界,对国家利益的争论由来已久。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一味追求本国的一国利益,还是谋求共同进步的国际利益?在亚洲,中国的崛起对于日本又意味着什么?日本应该怎样与中国相处,共同实现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为一名日本外交官,作者小原雅博首次揭开了日本外交的内幕,通过剖析日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晰的日本国家利益观的演变过程,说明了日本外交从一战、二战一直到冷战结束后的新世纪,发生了怎样的惊人转变。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大胆提出了对中关系的新思维。正如作者所倡导的,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深化的今天,超越宗教、政治制度、民族的差异,追求双赢和共存,才是实现国家和地区繁荣与稳定的根本。 作者加藤嘉一推荐图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加藤嘉一对话封新城,立即查看详情>>
  • 中國香港

    作者:強世功

    「中國香港」這個概念很少出現在香港的話語中,因為香港的主流敘事要麼從西方看香港,要麼在香港看香港,或者從香港看中國,很少從中國看香港。如果有,也往往從歷史上的中國,而非從當下的中國或未來的中國看香港。殖民地不僅意味著領土的割占,也意味著由此造成的心靈割占,而心靈割占導致自我認同的變化慢慢地將領土的割占正當化了。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與政治交織在一起,牽動了香港故事中的悲歡離合。 由於作者這種視角和關注內容的不同,對香港的理解也自然不同。在寫作過程,作者時時將這些不同記在心上,並盡力去理解和體會各種敘事角度,不僅試圖理解香港傳統左派的幽怨,也試圖體會鍾士元式的焦慮和林行止式的傷痛。由於香港特定的語境,作者在此略去了許多人所熟知的、浮在社會表面上的歷史現象,而突出一些被普遍忽略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在作者看來恰恰是香港問題的根本所在。 儘管作者從中國來思考香港,但作者並沒有把香港看作是中國的區域問題,或不重要的局部問題,這恰恰是內地學者忽略香港問題或者把香港問題簡單化的原因。本書希望把香港作為中國的中心問題來思考,將其看作是理解中國的鑰匙,因為它一方面生動地展示了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與政治之間的較量,另一方面也暗含著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最根本的不同。
  • 理解CHINDIA

    作者:杰伦.兰密施,Jairam Ramesh

    在本书中,首先作者讨论了中国伊斯兰教,认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中对中国回族等伊斯兰少数民族的研究将使印度读者大开眼界。其次,他讨论了中国的民主政治问题。再其次,兰密施论及中国和印度共同面临的问题——艾滋病。他认为中印两国必须处于临战状态,与艾滋病进行搏斗,他高度赞扬中国在抗艾滋病上所取得的成绩。除此之外,兰密施适时论及中国经济数据,以及批判地审视数据来源的必要性。他指出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的增长数字,以及如何把中国的未来看作经济的动力室。
  • 后/殖民知识状况

    作者:陈光兴 张颂仁 高士明 主编

    六位杰出的亚洲思想者,剖析亚洲当下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与全球化与殖民/后殖民状态下的亚洲生存状态。 经济 民主 文明 穿透本地经验,为亚洲知识界寻找寻找自己的知识方式。
  • 憂鬱的文化政治

    作者:Emily Martin,Christo

    書介part I 《憂鬱的文化政治》的跨界視野,讓憂鬱重新解放。 這裡沒有對憂鬱的定論,沒有對理論的定論,也沒有更燦爛的憂鬱,更沒有一定要走向光明未來的答案。哀悼殘存 / 持續,在拒絕結束的憂鬱裡,開啟失落的意義。 給精神病患者:愛密麗.馬汀的〈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讓精神病院的的喘息與腳步聲可以被聽見,讓田野筆記中的人告訴你他們服藥與看診的故事。 給失語的詩人:麥克思.潘斯基〈憂鬱的辯證.序〉告訴你怎麼珍惜荒蕪的話。 給運動分子:海澀.愛〈拒絕的政治〉會告訴你為什麼總有人不陽光,走不出去,不敢參加遊行。 給左派與懷疑左派的人: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詮釋了左派的情感結構。 給期待快樂的人:在嘆逝與追憶之外,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裡重讀了但丁的話,「最巨大的悲傷,莫過於在悲慘中回想起快樂的時光」。 給不想不分的女同志:海澀.愛〈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有最驕傲、最不堪、最不被容許、最不應該被忘記的身分記憶。 給總覺得自己理論讀得太少的人: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的〈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從她小時候一個無法買到的大娃娃談克萊茵,讓理論成為一種互相了解的溫柔語意。 給groupies:愛密麗.馬汀的〈躁鬱簡史〉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會隨著樂團吶喊。 給當代的好孩子們:這個世紀要當活潑、快樂的小朋友才能上電視,能夠開朗、大方才會推甄得上不會讓爸爸媽媽失望的學校,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會告訴你害羞是怎麼不見的。 給失落的人:朱帝斯.巴特勒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從歷史的尖叫聲裡告訴你哀悼的意義。 書介part II 憂鬱(症)的討論,常溯及佛洛依德的〈憂鬱與哀悼〉,在早期的精神分析中,哀悼是對失落的摯愛,或對某種抽象體所經歷的一種「成功」的心理過程,而憂鬱症則是這種轉化的失敗;但晚近討論這些語詞,已走向非單純的個人性或精神分析脈絡,《憂鬱的文化政治》主張哀悼、憂鬱症、懷舊、哀感、創傷、沮喪,不再只是一種失敗性的病態,憂鬱(症)或憂鬱書寫,其實是政治的──「情感」不只是精神分析論述處理的內容,而是一種社會、政治、法律、美學關係的建構,同時也漸漸形成一種情感政治。 伍德堯和大衛.卡贊堅在〈哀悼殘存 / 持續〉(“Mourning Remains”)所言:「失落」是一種「理論性的虛構」,“remains”不只是一種殘留,只是剩下的、得丟掉的殘渣般的過去,哀悼歷經著歷史、文化的政治性過程,而憂鬱具有它自己的意義。 當代人類學家愛密麗.馬汀《雙極探險》其中的〈躁鬱簡史〉,將藝術品味、流行文化視為一分析對象,敘述躁狂在美國如何成為一種病癥,以及躁狂如何成為當代被擁戴的文化現象。〈躁鬱簡史〉提到了許多中文讀者所熟悉的藝術家,紀德、梵谷、馬勒、普拉絲……在1980年代以後,他們因為憂鬱與躁狂而被認證為更「真誠」、「真實」的藝術家──憂鬱症的建構與行銷並不只建立在藥廠與醫院的消費關係,在一個躁狂歷史脈絡中,憂鬱被戴上花冠,輕躁狂是最受享譽的成功人格,這讓人看不清憂鬱所帶來的難捱與苦痛。 而愛密麗.馬汀在她的另一篇文章〈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中,做了令人敬佩與感動的田野,她記錄了精神病院中的八個故事,所謂的譫妄、躁狂、情緒週期、思考障礙……等等病徵,是怎麼真實地發生在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權力關係,她批判性地讓讀者知道「病」是怎麼被宣稱、運作。而文中提到的藥物,全部都是台灣的藥單上看得見的,這份田野的中文化非常重要,它提供了病例書寫的中文視野,更拓寬了服用這些藥物的在地讀者能夠說出自己感受的可能性。 引爆在地的閱讀意義一直是《憂鬱的文化政治》的初衷。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收於他的《害羞》一書,除了甫發行的英文版,在三、四年內間已譯有日文、韓文、法文等不同版本。希望連恩的作品第一次的中文化,能夠讓台灣很少被討論的「害羞」爭取一些發言空間。文中論述的是「害羞」、「靦腆」等詞彙所形容的人格特質,漸漸地在1980年代成為了一種需要被定名與治療的疾病。扭捏、內向、古怪、拘謹等等與害羞相關的氣質,漸漸成為了「社交恐懼症」、「逃避型人格障礙」等等病徵。「害羞」的修辭內涵與其所指徹底的轉化了,面對「社交焦慮」的疾病與威脅,只能夠「不再靦腆」。 盡力想讓「憂鬱」能展現出最大張力,《憂鬱的文化政治》選譯了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布朗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她所批評的左派,總眷戀著過去,總凝視著過往的政治依附,不願意卸下悲傷,也不憧憬復元,於是自戀 / 戀物的憂鬱症結構,讓政治只能朝向一種永遠失落的哀痛;抱緊過去的耽溺慾望,超越了任何現今對於政治動員、結盟,或是轉變的投資的可能性。 當代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朱帝斯.巴特勒,她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一文,鄭重地面對憂鬱,以哀悼的特殊位置,回應了「時間」與「歷史」的複雜性,她認為正是在「失去」裡,銘刻了所受的磨難、暴力、汙名,而早期精神分析中「癱瘓業已麻木」的狀態,其實正賦予了歷史的新的創造性,哀悼可以賦予主體戰鬥力、能動性。哀悼的暴露與「由內翻外」,正是她「然後怎樣?」的問題,哀悼的「時間」、「歷史」,就是身體性地、肉體地與物質相遇的政治。 《憂鬱的文化政治》透過麥克思.潘斯基在〈憂鬱的辯證.序〉試圖延伸對憂鬱書寫的關注,在台灣已經擁有了中文化的傅柯關於「自反性語言」的思想資源,提供了許多關於沈默、空白的話語的政治,而克里斯德瓦的《黑太陽》可以說是做了一種失語的重要標誌,她試著將語言的解構與作者的情感狀態做出連結,《黑太陽》裡誠懇的告訴讀者,書寫憂鬱的意義,正是因為遭受憂鬱折磨的人所書寫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來自憂鬱──而麥克思.潘斯基接著說,這是「以書寫填滿了『蒼白的倦怠』,那空白的一頁」。麥克思.潘斯基藉班雅明對歷史主義者的批判,對憂鬱書寫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正是憂鬱書寫可以抵抗這收編的歷史體系,而「那空白的一頁」就是憂鬱書寫。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一文裡圍繞著雷納多.阿里納斯的自傳《在夜幕降臨前》展開分析,她強調了「快樂」在政治中如何地得來不易,更告訴讀者書寫「快樂」背後的重要與艱難。「快樂的政治」絕非是企圖擦拭掉壓迫與悲傷的記憶,也不是要把所有的事都看成快樂,更不可能是對悲傷與憂鬱的「超克」或是「放手」。〈憂鬱的辯證.序〉與〈快樂的回憶〉分別回應了中文語境裡對「失語」的寫作語言狀態的認知,以及對文學史中「嘆逝」的追憶傳統,企圖讓文學中的憂鬱能夠更深的問題化。 瑞克里芙.霍爾的《寂寞之井》在英語世界有著曖昧性的崇高地位,它既是最被廣泛閱讀的同志文本,同時也是讓拉子困擾、憎恨的作品。書中主角史蒂芬太過時、太逕渭分明的陽剛認同,在訴求流動、進步、拋下悲情的當代論述中,實在太不政治正確,並且滿溢的絕望、自恨,讓理論家們想要從中找正面的可能性都無法辦到。在〈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海澀.愛認為史蒂芬之所以受爭議,正因為她受苦、自厭、愛的挫敗與絕望,都恰恰為近代同志形象的相反典型,她批判性認為越是閃避、跳躍、轉化甚至是誤讀史蒂芬的困境,反而越顯示出造就同志困境的社會規範的有效性;但正是要回頭看待自身的厭惡、羞慚又難以切割的拉鋸,才有可能接納並且開始處理酷兒歷史的艱難性。〈拒絕的政治〉裡,海澀.愛延續了她的關懷,把命題放在美國酷兒運動裡常被拒絕、抹拭的壞情感。她認為情感裡不論好的與壞的,兩者都構成了運動的可能;她追認這些沮喪、不正確的情感,試圖為這幾乎是羞恥的秘密的長遠歷史作些辯護。雖然這些壞情感看似根本就是對行動無益,更甚者就任何傳統意義上的能動性而言,它們會使得那些如此感受的人喪失資格。但海澀.愛的訴求,正是期待一種政治能動性的視野,而它所處理的政治性,是可以將所經歷的壞情感,納入希望修復的傷害之中;因為,能夠認可這些苦難的存在,並藉此發展出的相關論述,才是能夠處理酷兒經驗的運動。 當代酷兒與女性主義運動中重要的推動者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在逝世前完成了〈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她在罹患乳癌多年後,想到了從年幼時就經常幻想能夠抱著的、卻一直沒能買到的大娃娃,並且以這個大娃娃替克萊茵的理論做了一個巧妙、溫暖而厚實的譬喻。賽菊蔻從情感層面來理解理論,直接靠近讀者的真實人生,在「抑鬱型位態」的概念中,她看見「憂鬱」能動性與創造力的可能,在「妄想型—分裂型位態」中,她充滿同理心地試圖解釋1980、90年代初期面對愛滋恐懼時,酷兒理論所衍發出來的動能,及其後續發展的疲態及限制,她的文字並不是為了批判運動路線的正確與否,更像是期盼著讓參與運動的人可以減少一些生活中的困頓與煎熬。在這篇文章中讀到的是賽菊寇理解理論的溫暖、寬大的大格局,雖然她小時候沒有買到合意的大娃娃,但閱讀她的文字,正如抱著一個她給讀者的大娃娃。 希望《憂鬱的文化政治》也會是讀者手中的棉花糖與大娃娃,希望在這本書的盡頭,不論是不是藥效的副作用,不論酒精與政治正確的比例,不論我們的身體毀壞與不宜人居的程度,我們都可以靠近一點。
  • 全球化面面观

    作者:[美国]曼弗雷德·B.斯蒂格

    作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全球化”描述的是变化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环境方面的发展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进程在不断加速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全球化的多个方面,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全球化”被赋予的新的含义。他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全球化是从现代才开始的吗?全球化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
  • 中国超越

    作者:张维为

    《中国超越》是作者走访百国后的第三本思考型著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领域的超越。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了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越,而其中最有意义的,无疑是中国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越。此外,作者还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超越,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的深层次的合理性。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维系了五千年文明而没有中断的伟大国家,历史上长期领先于世界,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而自现代以来,中国迅速“赶超”西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总体成功,这种成功源于对中华文明底蕴的把握、对中国红色传统的承袭,以及对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中国正带着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人百年奋斗的目标,重返世界之巅。
  • 當中國統治世界

    作者:馬丁.賈克 Martin Jacques

    當中國統治世界,台灣的位置在哪裡? 當中國統治世界,台灣不會缺席! 全球公認: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重量級著作! 本書直言探討中國的民族主義、西藏、新疆、台灣等問題,在中國出版時部分內容修正和刪改,甚至出現節錄和編譯。而聯經出版的台灣繁體版,一刀未剪!完整呈現!全球華人引頸期盼。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衛報》、《經濟學人》、《新聞週刊》、《外交事務》、《獨立報》、《新政治家》、《出版人週刊》、《金融時報》、《每日郵報》、《洛杉磯時報》、《每日電訊報》、《科克斯書評》、《泰晤士高等教育》、馬來西亞《星報》、《新海峽時報》、韓國《韓國時報》、中國《南方周末》、台灣《商業周刊》、《聯合報》等全球媒體聚焦競相報導。 《當中國統治世界》,足以驚醒世人! 本書預言中國未來趨勢與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讓你早一步掌握世界最新訊息。 三十年前,中國還只是世界經濟舞台上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除了少數幾個與它有政治與軍事方面密切聯繫的國家外,中國在海外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可言,如今,中國卻成為備受關注的一大經濟勢力:它既是世界加工廠和金融界鉅頭,也是投資領域的領軍者(投資範圍遍及全球,包括非洲和拉美地區),同時它還日漸成為研發活動的一大源頭。 作者馬丁‧賈克認為,中國不但是下一個經濟領域的超級大國,而且由它建構出來的世界秩序,將與在美國領導下所擁有的秩序大相逕庭。 美歐人士天真樂觀地認為,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民眾更加富裕,該國也將變得與自己所屬的國家更為類似。賈克認為這種想法非常不切實際。中國民眾與政府在社會與政治方面,信奉一套與現行思想不同的觀念;這種觀念以集體為基礎,而不是遵循個人主義的原則;以國家為中心,而不是奉行自由主義模式;此外民主制度也將被威權制度取代。 中國有兩千年的獨特文明史,這正是它的力量源泉;在西方價值與制度面前,不會簡單地敗陣下來。賈克指出,以中國為中心的秩序所反映出的,將不是西方的價值,而是中國的價值。
  •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作者:Martin Jacques

    Starred Review. A convincing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waning Western dominance and the rise of China and a new paradigm of modernity. Jacques (The Politics of Thatcherism) takes the pulse of the nation poised to become, by virtue of its scale and staggering rate of growth, the biggest market in the world. Jacques points to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hegemony and outlines specific elements of China's rising global power and how these are likely to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He imagines a world where China's distinct brand of modernity, rooted firmly in its ancient culture and traditions, will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attitudes toward work, family and even politics that will become a counterbalance to and eventually reverse the one-way flow of Westernization. He suggests that while China's economic prosperity may not necessarily translate into democracy, China's increased self-confidence is allowing it to project i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ever more widely as time goes on. As comprehensive as it is compelling, this brilliant book is crucial reading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where the we are and where we are going. (Nov.) Copyright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张灏自选集

    作者:张灏

    《张灏自选集》主要内容简介:一个划时代的运动——再认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重访五四、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等。
  • 参与的恶梦

    作者:【德】马库斯•米森

    《参与的恶梦》一书希望超越人性本善的想法。传统的参与模式都建基于包容,它假定在一个平等社会里面,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同等的重要性。通常,通过简单地提出一种结构或情境而推行由下而上的包容参与时,这些政治活动者或机构就会被冠以“善人”的称号。本书是对当今流行的所谓“参与艺术”的深刻批评,探索了艺术在今天独立立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美国的逻辑

    作者:玛雅 编

    《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利弊得失,对“美国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前景,勉力做出了梳理,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 大国是否崛起,帝国是否衰落,读完此书,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掩卷而长思,在《美国的逻辑》中找到镜鉴的思想印记。
  • 三味日本

    作者:刘迪

    《三味日本:刘迪细品东瀛》从政治文化入手,以轻松诙谐的笔触描述日本的万象百态,剖析中日关系的未来。作者曾是《人民日报》记者,深谙国际关系的三味,从小处下笔,最终阐明中日关系的庞大问题,可谓微言大义。
  • 告別犬儒

    作者:許寶強

    分析過去幾年香港的主要文化經濟現象和相關的論述,包括最低工資、通脹、扶貧、社會企業、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自由經濟/貿易、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本書嘗試勾勒出當代香港的社會脈絡和文化政治動態,主要表現為自由主義的危機與民粹政治的氾濫。本書的作者認為,民粹主義近年的冒起,與自由主義的衰落,正好彰顯了香港社會的反智特色,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環境下所產生的文化政治效果。 本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由的危機」和第二部分「民粹政治與犬儒文化」探討當代香港的社會性質,提出過去十多二十年間,儘管被稱作自由經濟的模範、放任主義的天堂,但這些論述其實都只是新自由主義教條創造的幻象,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右翼民粹的政治和犬儒反智的文化;本書的第三部分「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提出另類的文化經濟論述,嘗試為香港的未來尋找一種希望的政治。
  • 帝国的话语政治

    作者:刘禾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 民粹主义

    作者:(英)塔格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高等教育最权威的社会科学教材之一,中国10余年所最高学府知名学者联合推荐。 本丛书旨在以社会科学的基本要领为立足点,使社会公众以最简单便捷的途径迅速掌握西方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是一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蒙学读物”。本套丛书作为欧美大学的基本教材,全部由西方各个领域的首席学者执笔,并不断追逐时代变迁,反复更新,已经成为西方公认的最权威的社会科学基本读物之一,是年青学子进入社会科学圣殿的第一道台阶。
  • 向新加坡学习

    作者:陆建义

    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的大智慧,ISBN:9787501188802,作者:陆建义 著
  • 少数人的民主

    作者:[美] 迈克尔·帕伦蒂

    本书以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一事实为基础,从13个方面分析了美国政府是如何运作的,揭示了隐藏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