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圈子决定格局

    作者:摩罗

    【编辑推荐】 世界格局之《推背图》,大国历史之《启示录》,学者摩罗的最新思想力作。 这部作品,一定会让摩罗变得更陌生,让世界变得更熟悉。 世界格局其实并不容易看懂,直到今天,秘密还未完全揭晓。 达尔文的观点应该到了该质疑的时候了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到了该严肃对待的时候了 雅典的民主神话到了该破灭的时候了 天下的读书人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 世界不是拼图,格局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秘密。 这是一部关于世界的“顿悟之作”。 想读透历史,就先要把圈里、圈外的关系搞清楚 想赚钱,就先要通晓大圈子、小圈子的秘密 想玩政治,小心迈进倒霉的圈子! 【内容简介】 摩罗写下的文字,是每个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 《货币战争》谈的是金融阴谋,这书谈的是政治阴谋; 《潜规则》谈的是中国圈子,这书谈的是世界圈子; 而这是一本关于世界的通俗读物。作者先从国王的起源讲起。其实,早期部落首领的权力并不大,而且如履薄冰。摩罗从一些罕见的人类学材料发现,全世界都存在着权力演变的潜规则——神秘的圈子。书中讲了几类圈子,中国的圈子,世界的圈子,雅典的圈子,乃至以毛泽东的圈子学说为例,阐明了我们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世界格局并不是简单的国与国的争夺,而是圈子与圈子的争夺,人生格局也是如此,圈子才是决定性的力量。
  • 政治儒学

    作者:蒋庆

    本书依据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立场,对当代新儒家、全盘西化论、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都做了深入的批评分析,这种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作者的分析较为细致,立论多人所未发,显示作者对这一主题已经过多年思考,确有独到见解,故此书的许多论点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 权谋残卷

    作者:张居正

    权谋之术无所不在,大人物深入研究却闭口不说,从不将心得秘密轻易示人……几千年权谋术盛行而权谋著述却极少的秘密,将由此书揭开…………本书适合广大从政和企业管理者,对权谋无所不在有清醒认识者为成为社会上主流而潜心准备者。
  • 欧洲自由主义史

    作者:(意)圭多・德・拉吉罗

    意大利学者拉吉罗的此书,是深入梳理欧陆特别是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及运动的历史、意义及趋向的名著,亦是我国学界心仪已久的著作。该书出版于1924年底,正是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的危急之秋,此书当时“被誉为对代议政治制度的殊死捍卫”。
  • 西方政治思想史

    作者:徐大同 主编,高建 副主编

    《西方政治思想史》为了求得内容的连贯和减少重复,作者在结构上取消了分篇的办法,只按西方政治思想发展时期划分章节,原教材各篇《导言》中的有关内容则集中在《导论》中;在内容上,作者力图除经济、政治等因素外,还从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方面揭示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提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从而进一步认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规律及其有价值的东西。《西方政治思想史》是许多高等院校指定为专业学习和考研的必读教材。
  • 政治学

    作者:(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

    《政治学》是美国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部早期代表性著作。该书之所以被认为是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作,就在于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
  • 秘密机构

    作者:(美)詹姆斯·班福德著、艾波等译

    美国国家安全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行动最为诡秘的情报机构,其雇员达3.8万余人.即使中央情报局这样的庞然大物与之相比,无论在经费、人力还是影响上都相形见绌。但因保密原因,国家安全局极少被公开提及,其组织机构及间谍活动更鲜为人知。《秘密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揭秘》一书是当今世界上已面世的为数不多的揭露美国核心间谍活动机密的专著之一。书中首次披露了国家安全局在冷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在越南战争期间进行的间谍活动,它对俄罗斯潜艇“库尔斯克”号和本 拉登基地组织的监听以及它遍布世界各地的高科技全球监听网络系统。书中所揭露的许多内幕读来令人触目惊心,使人窥见美国国家安全局冰山一角。
  • 文明的共存

    作者:哈拉尔德・米勒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当代国际问题领域的重要著作,"9.11事件"后,这本书更为世人重视,本书作者针锋相对地反驳了亨廷顿文明敌对的全球观,还认为简单地渲染或者接受这种"敌对论"是极其危险的。米勒指出,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不仅应该保持,而且应善加利用。米勒是国际关系、政治学学者,现任德国黑森州和平与冲突研究基金会主席。
  • 大国政治的悲剧

    作者:(美)米尔斯海默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片面理解。《大国政治的悲剧》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大国政治的悲剧》后才能有所认识。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作者: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这是一本充盈着智慧的书。它的每行,都渗透着作者苦苦的求索。卢梭的思辨如蛟龙,从各个角度逻辑清晰地阐释为什么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读着它,就像走一条蜿蜒的路,即使他不告诉你结果,下一个拐角出现时,也往往应验你的想象,于是思路渐渐明晰,海阔天空的世界呈现在眼前,与顾影自怜相异,与日常细碎不同……
  • 中国反思

    作者:韩德强

    《中国反思》内容简介:2002年的时候我出过一本书叫《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在这本书中我预测到2010年之前,世界将发生一场经济大萧条,萧条的烈度将高过1929—1933年。所以,当这场危机发生的时候,对于诸位来讲。可能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事故。对我来讲。则早在预料之中,世界经济就像是一列无人驾驶的列车驶向万丈深渊。我早就说,这样开车是要掉下去的。应该改弦更张,不要一意孤行。结果,这车就真的掉下去了,带着车上的60亿乘客。为什么我这么看呢?因为我对市场经济没有那种迷信! 经济学特别容易把人教散了,特别容易教人去算小账。但是,我是非主流经济学家,非主流经济学家就是越教大家就越团结,而这里面就有很深刻的玄机。 中华民族有个特点,就是一向崇尚好领导;但西方文明就觉得好领导不可靠,所以他们愿意用制度去选平庸领导。碰上好领导不容易。况且好领导变坏了怎么办?中华文化是大家想办法让领导变好!而西方文化下领导变坏了就换掉。 我们改革开放前面20年、25年,攒了一点钱,被房地产商看见了。我们教师、医生、工程师这拨人就像一片成熟的麦田,然后房地产商像联合收割机,把我们都给收割光了,还把未来的青苗都割光了。 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愿自由地生长,很可能就成长为无比贪婪、无比堕落的人。有人认为,人心是美好的,人们会善待自由,而不会滥用自由。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或许有少数人会自由地升华,自由地崇高,但多数人却会自由地逐利,自由地堕落,自由地卑鄙。在自由地堕落的风气影响之下,少数高尚者中又有一部分人意志不坚定,会随波逐流。 我们这个社会的特点非常有意思,绝大多数环节都是文明的,就是极少数环节是野蛮的,可是这个野蛮是属于本质性的,那个文明是属于现象性的。
  • Decision Points

    作者:George W. Bush

    In the final year of my presidency, I began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writing my memoirs.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Karl Rove, I met with more than a dozen distinguished historians. To a person, they told me I had an obligation to write. They felt it was important that I record my perspective on the presidency, in my own words. “Have you ever seen the movie Apollo 13?” the historian Jay Winik asked. “Everyone knows the astronauts make it home in the end. But you’re on the edge of your seat wondering how they do it.” Nearly all the historians suggested that I read Memoirs by President Ulysses S. Grant, which I did. The book captures his distinctive voice. He uses anecdotes to re-create his experience during the Civil War. I could see why his work had endured. Like Grant, I decided not to write an exhaustive account of my life or presidency. Instead I have told the story of my time in the White House by focus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job: making decisions. Each chapter is based on a major decision or a series of related decisions. As a result, the book flows thematically, not in a day-by-day chronology. I do not cover all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that crossed my desk. Many devoted members of my Cabinet and staff are mentioned briefly or not at all. I value their service, and I will always be grateful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My goals in writing this book are twofold. First, I hope to paint a picture of what it was like to serve as president for eight consequential years. I believe 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reach definitive conclusions about my presidency—or any recent presidency, for that matter—for several decades. The passage of time allows passions to cool, results to clarify, and scholars to compare different approaches. My hope is that this book will serve as a resource for anyone studying this period in American history. Second, I write to give readers a perspective on decision making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 Many of the decisions that reach the president’s desk are tough calls, with strong arguments on both sides. Throughout the book, I describe the options I weighed and the principles I followed. I hope this will give you a better sense of why I made the decisions I did. Perhaps it will even prove useful as you make choices in your own life. Decision Points is based primarily on my recollections. With help from researchers, I have confirmed my account with government documents, contemporaneous notes, personal interviews, news reports, and other sources, some of which remain classified. There were instances in which I had to rely on my memory alone. If there are inaccuracies in this book, the responsibility is mine. In the pages that follow, I have done my best to write about the decisions I got right, those I got wrong, and what I would do differently if given the Page 5 chance. Of course, in the presidency, there are no do-overs. You have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right and accept the consequences. I tried to do that every day of my eight years in office. Serving as president was the honor of a lifetime, and I appreciate your giving me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my story. Page
  • 后美国世界

    作者:法里德·扎卡利亚

    《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将为你诠释:权力正在转移,世界正逐渐脱离美国的经济支配,迈进一个多元势力共同支撑的后美国世界。这是一个群雄崛起的时代!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肯尼亚……以及许许多多国家的强大。这是一本能够改变你对这个世界惯常看法的书!世界经济新秩序重整,我们的基点和机会在哪里?后美国时代,谁能为我们重画世界经济结构大蓝图!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CNN节目主持人、《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利亚为我们重新界定各国经济强弱,剖析全球发展及美国强权地位的变数! 在这《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中,扎卡利亚揭示当代全球力量分散的面貌,以他惯有的笔触,融汇过去500年来两次权力大转变的历史教训,亦即西方世界的兴起与美国的崛起,他向我们阐释了“群雄崛起”的第三次大转变。 扎卡利亚认为,当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展现高度经济实力后,世界将进入经济群雄崛起的后美国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就是这个后美国时代最直接的表现,即一个新新世界即将产生。 后美国时代来临了!
  •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作者:Karl Marx,Friedrich

  • 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

    作者:張玉法

    作者鑒於民主政治在臺灣地區己進入發展階段,在大陸地區尚方興未艾,特編撰 此書探索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的源流,以及在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始於晚清追求君主立憲,中經民初實行民主共和、國民黨在大陸執政時期之由訓 政到憲政,迄於近五十年來臺海兩岸的民主現況。 一般說來,革命政黨易走專制的路,民主小黨派易為當權者壓制或收買利用,使 百年來的民主政治發展屢受挫折。 值此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之際,關心臺海兩岸民主前途的人士,不可不讀。 目錄 主編者序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後的民主政治 第三章 民國初年的民主政治 第四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民主政治 第五章 近五十年臺灣地區的民主政治 第六章 近五十年大陸地區的民主運動 第七章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 找回国家

    作者:[美] 彼得·埃文斯,[美] 迪特里希·

    《找回国家》是一部比较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和实证论文集,由三个篇章组成:第一篇考察新兴发展巾国家的国家战略;第二篇重点分析现代欧洲早期发动战争与缔造国家的历史,以及国家与“二战”后国际经济的相关关系;第三篇则重新审视了国家如何影响政治分化和集体行动的议题。《找回国家》涉及比较政治学、比较公共政策、比较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引用率甚高。
  • 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作者:Thomas Sowell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s is not only greater than in previous eras but also takes a very different form from that envisioned by those like Machiavelli and others who have wanted to directly influence rulers. It has not been by shaping the opinions or directing the actions of the holders of power that modern intellectuals have most influenced the course of events, but by shaping public opinion in ways that affect the actions of power holders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whether or not those power holders accept the general vision or the particular policies favored by intellectuals. Even government leaders with disdain or contempt for intellectuals have had to bend to the climate of opinion shaped by those intellectuals. 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not only examines the track record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things they have advocated but also analyzes the incentives and constraints under which their views and visions have emerged. One of the most surprising aspects of this study is how often intellectuals have been proved not only wrong, but grossly and disastrously wrong in their prescriptions for the ills of society—and how little their views have changed in response to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disasters entailed by those views.
  • 大断裂

    作者:[美] 弗朗西斯·福山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0)——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西方的危机?”。★《大断裂》是一部不但重要,还有野心的作品。它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从而给陈腐不堪且风格化的争论注入活力并使讨论更为贴近现实。——美国著名政治作家弗吉尼亚?波斯特尔(VirginiaPostrel)★在有自由的地方,社会危机通常总有出路,因为自由允许并鼓励试错与纠错,从而避免了故步自封。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隔三差五的“西方没落论”,与其说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唱衰”,不如说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报。福山的《大断裂》也同样如此。——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内容简介】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迈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给经济和社会的传统运行模式和组织方式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旧有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也遭到严重的冲击,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表现为犯罪率、离婚率、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和社会信任度的明显降低,福山将此种种与“社会资本”有关的指标的恶化现象总结为“大断裂”。究竟何种原因导致了发达社会大断裂的出现?这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宿命?它们又是如何走出大断裂的?本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福山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尽管造成了传统权威和社会规范不同程度的消解,但基于个体理性和竞争关系自发产生的互惠利他合作仍然是形成各种形式社会联结和社会资本的基石。在新技术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促成了社会网络的兴起,使得社会资本对于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更大,但等级制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山相信,即使面临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型,社会秩序始终都会在既有等级制又有自发性的源泉中产生。大断裂不可避免,但社会规范的重建也始终可期。他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断裂乱象逐渐消退、社会资本重新积累的若干证据,对此结论进行了说明。在本书中,福山一如既往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表示了信心。他认为,现时代的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对社会资本的持续需求,长远看,它也有能力提供足够数量的社会资本以满足其需求。他甚至对技术发展能够帮助人类生活实现人的整全性表示出乐观。在社会和道德领域表现出的历史周期性,需要也终将通过人类自身重建社会秩序的强大能力来克服。
  • 中國剩女

    作者:洪理達

    晚婚,在中國為何是條不歸路? 年滿二十七歲的未婚女子為何被冠上「剩女」污名? □大學以上學歷 □居住於大城市 □中產階級 在中國,一個單身女子只要符合以上條件,就是「官方認證」的「剩女」。她們又依照年紀區分「危險等級」,被戲稱婚姻的「剩鬥士」、「必剩客」、「鬥戰剩佛」和「齊天大剩」。媒體輿論與官方單位極盡所能地羞辱她們的單身處境,並將「剩女現象」從社會話題提升到國家危機的層級。 當本意為多餘的「剩」字使用在女性身上,則為中國媒體詆毀單身女性的運動添加了情緒共鳴。這個運動,其諷刺之處在於中國是個男性人口過盛的國家,一胎化政策、重男輕女和針對女嬰的墮胎導致兩性比例不均,官方稱之為「對社會穩定的威脅」。 在買房與房產登記不利於女性的社會結構下, 原有的經濟優勢瓦解,亟欲脫離單身的「剩女」反而陷入新危機! 為了解決這個社會威脅,並配合國家提升「人口素質」的政策,官方傾全力迫使高學歷女性「別工作了,盡早結婚」,為國家生出「優質」的嬰兒。在媒體推波助瀾之下,年輕女性因感受到來自社會輿論、父母與另一半的壓力,恐懼晚婚,為了早日擺脫「剩女」身分,容易接受不適宜的婚姻。 「剩女」們「積極」嚮往婚姻,卻在買房與財產分配上做出「消極」的妥協與配合:她們被傳統社會觀念與不公的法律制度剝奪了房子的所有權,情願讓不動產登記在丈夫名下,就算她們或她們的父母在買房中有很大貢獻,也是如此。失去了經濟優勢,更容易造成夫妻關係不對等的局面,在婚姻因家暴與外遇而解體時,更突顯她們所面臨的困境。 她們該如何在「三分之一的婚姻都以離婚告終」的中國獲得安身立命的機會? 面對壓迫,她們能夠找出方法,反撃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嗎? 「這份研究既令人信服,又富有原創性。從記者轉行學者的洪理達指控一九五○年代致力於提升女性地位的中國共產黨,今天竟然逼迫女人回歸廚房。」 ──《經濟學人》書評(The Economist) 「洪理達以生動淺白的筆調,直書城市專業女性在中國飆升的經濟發展中所遭遇的不平等對待。」 ──柯瑞佳(Rebecca E. Karl),紐約大學學者 「研究深入、引人入勝。來自中國『剩女』的親身剖白扣人心弦。對中國或女性問題有興趣者不容錯過。」 ──魯可蒂(Kristie Lu Stout),美國有線電視(CNN)新聞國際網絡主播及記者 「文筆吸引人、富啟發性。這是個時常被忽略的重要議題,必讀。」 ──華志堅,《中國一把抓:你未必深知的108個問題》(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作者 「出色、吸引人、創新的當代中國研究,是從社會學角度對性別政治經濟提出質疑的重要著作之一。」 ──劉禾,《中國女性主義的誕生》(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編者之一 「中國在國際間營造女性教育水平提升、財產增加的形象,背後實隱藏了嚴峻的性別不平等──中國女性在教育和財產方面的改善,反而為她們招來攻擊。洪理達以平實的文筆陳述這些不公平現象,既易讀且引人入勝。」 ──女性主義及婦女研究協會(Feminist and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書評
  • 三民主义

    作者:孙中山

    《三民主義》,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民族主义六讲、民权主义六讲、民生主义四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