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非常病人

    作者:(法)皮埃尔・阿考斯,(瑞)皮埃尔・朗契

    《非常病人:病夫治国续集》讲述了:法国记者皮埃尔·阿考斯与瑞士医学博士皮埃尔·朗契尼克合著的《病夫治国》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后,在世界范围内征服了无数读者。他们独特的研究视角与生动活泼和写作方式不仅令该书成为读者争相阅读、收藏的名著,也使“病夫治国”现象成为现代政治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随后,他们推出了《病夫治国》的续集《非常病人》。进入《非常病人:病夫治国续集》的同样是对各自国家的命运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首脑级人物。时代在变化,弗洛伊德的理论已渐渐蒙上了一层灰尘,而疾病对个体生命乃至对人类的控制依然不断上演着一个个新的故事……
  • 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

    作者: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

    《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一书是1988年首次出版的,当时印了两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由于阴差错,这本书一直没有再印。这次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我仅代表作者向天津古籍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专制权力支配社会在中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其影响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形成了一套体制,也形成一种文化心态。我们要从这种体制和心态中走出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走出来,首先要正视历史,确定历史转变的起点。我们经常说要了解和熟悉国情,而历史就是国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本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本国情备忘录。欲了解中国国情者,应该翻阅一下本书!
  • 国权与民权的变奏

    作者:松本三之介

    明治精神结构,可以说是国家主义、平民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三位一体。日本近代化过程的轨迹是一椭圆,它围绕国家主义和欧化主义这两个中心作向心运动。国家主义根柢于儒家精神,欧化主义则与儒家精神背道而驰,但它却启迪了日本明治时代的平民主义和自由主义。明治时期的思想家们将这些互相对立的主义融为一体,进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统一的精神结构,并推动它们向极端发展。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主义导致军国化,欧化主义导致全盘西化。作者站在当代市民社会的立场,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他的反思,为我们今天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 大东亚战争的总结

    作者:[日]历史研究委员会

  • 潘汉年案审判前后

    作者:彭树华

    本书是一起重大案件的审判实录,也是对我国审判工作的历史反思。 潘汉年案不仅重大,而且特殊。特殊在:第一,它涉及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机密;第二,被告人是一名担任过重要职务、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高级干部;第三,这是由毛主席亲自核定、党中央交办的案件。这几个特殊性决定了案件的复杂性和难度。 当时人治盛行,法治不申,审判不独立,实行“先批后审”,中央或地方党委先审批、法院后审判,法官和法院只能按上级的决定办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潘汉年冤案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从潘汉年案得出的基本教训,应该世世代代牢牢记住。 编辑推荐: 潘汉年是我党情报战线的一位传奇人物,在极端复杂危险的环境中,机智勇敢,从容应对,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发送了大量有价值的政治、军事情报,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了大功、奇功。但由于1943年他与汪精卫会见(事先来不及请示,事后1955年始报告)的违纪事件,在最高领导人的盛怒之下,这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被以“内奸”反革命逮捕入狱,过去的功劳不仅被抹煞,还牵强附会地罗织成叛变投敌的罪证。 事过四十多年,当时审判此案合议庭的三位法官中,二位已经作古,只剩下彭树华同志健在。他责无旁贷地写出了潘汉年案的审判实况,以期通过对这桩冤案的反思,深刻总结党和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些教训。 书中另附有30多张反映潘汉年生平的照片。 目前市场上关于潘汉年的书籍,内容大多为讲述其人生经历的,没有关于潘汉年审判经历的书籍,该书具有较独特的讲述角度,可填补市场空缺。 已通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审阅,认为:“书稿以作者亲历为基础,反映了潘汉年案审判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 权谋高手李鸿章

    作者:雾满拦江

    《权谋高手李鸿章》内容简介:李鸿章是两千年来最会做官的中国人,他身居权力中枢40年,前后遭遇800多次弹劾而不倒,国家倚重,名满全球,中外震仰,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独步中国式官场权谋之巅。从刀笔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官场神话是怎样做到的?晚清政坛云谲波诡,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缠斗不休、势同水火,外部列强环伺、步步进逼,李鸿章如何纵横捭阖,既能敢于任事,支撑危局,又能精于自保,身居高位40年,掌控晚清军事、经济、外交权柄于一身,历经飓风骇浪而不倒? 雾满拦江积多年研究心得,以通俗有趣的笔法,为你真实展现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仕途,精彩解读李鸿章博大精深的为官智慧。
  • 右派国家

    作者:[英]约翰·米克尔思韦特,阿德里安·伍尔

    《右派国家》向我们介绍了形塑美国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保守主义。 美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急剧右转,以至于如今不论哪一党入主白宫,这个国家与欧洲相比——甚至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明显更保守了:福利不复存在,死刑的传统根深蒂固,反堕胎呼声依然强烈,监管力度降到了极低的水平;“新政自由主义”的支柱轰然倒塌,保守主义的势力已推进到极为广泛的阵线。最近二十年,保守主义已成为美国社会隐秘但中坚的力量,而这本书将告诉我们为什么保守主义能够成功。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学人》杂志致力于对美国的研究,被誉为“当代的托克维尔”。理解美国右派必须深入它的核心,在智囊团、发言人、组织者和基层民众之中体会权力的流向。这两位敏锐的观察家秉承《经济学人》一贯的反传统与严格论证的作风,以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考据、公正的态度以及充满智慧的笔触对保守主义的全景做了纵深剖析。 《右派国家》分为“历史”“剖析”“预言”“例外”四部分,它即将向你呈现的,不是极右派或极左派讽刺漫画里的美国;它不是要对保守主义运动妄加批评或盲目赞颂,而是希望从各个面向理解保守主义,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最有效的政治运动。
  • 帝国定型

    作者:徐弃郁

    美国是如何成功的?本书回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本书以1890-1900的美国为视角,回溯到历史的“原点”来看待其从一个地区性的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变的阶段。从世界性帝国崛起的角度来看,这一最佳“原点”,即1890—1900年。这一阶段以美国西部边疆的“关闭”为开头,以“门户开放”照会为结尾,这一“关”一“开”之间正好是美国从大陆扩张向海外扩张的转型期,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帝国形态的新型帝国的定型期。 正是在这样的扩张思路下,美国作为一个超大国家,成功地在大国林立的世界上规避矛盾、厚积实力,特别是有效地避免了和英国之间的矛盾升级。全书最终落脚于“超大国家的扩张”这一主题,侧重从美国的这一案例中提出具有普遍性的启示。
  • 1968年5月.无奈的遗产

    作者:让-皮埃尔·勒·戈夫

    本书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系统地研究了1968年5月发生在法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五月运动”——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   1968年,不满的情绪在法国巴黎的大学内积聚。现存的教育体制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加之对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的不满,激起了学生中的激进主义。5月3日,警察粗暴地开进索邦大学制止学生集会,引发了骚乱。局势迅速升级为全国性罢工。1000万工人卷入罢工。戴高乐政府出现危机。5月底,戴高乐镇定思绪,积聚起勇气和支持者,使局面得以扭转。这一事件史称“五月运动”(“五月风暴”、“五月事件”)。   作者深入分析了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派别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它们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并指出“五月运动”对法国此后的社会走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 台灣獨立運動史

    作者:陳佳宏

    到底什麼是「台獨」?台灣現在是否已經稱得上「獨立」? 本書作者陳佳宏自一九九五年即長期投入戰後台灣政治發展及台獨運動的研究,十年來對於台獨、海外台灣人以及族群議題有極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依據他的觀察,早在一九四九年蔣介石「反共復國」的時代,「客觀的台獨」就已經達成了。至於一九九○年代的國會全面改選及總統直選,更讓「實質的台獨」得以順利推展。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則仍在「主觀的台獨」與「建制的台獨」之間徘徊。 本書以宏觀的、全面的歷史觀點,重新定義「台獨」,並為戰後台灣政治發展提出精闢的「台獨進程五階段論」:客觀的台獨、實質的台獨、主觀的台獨、建制的台獨、法理的台獨。
  • 中国的大转型

    作者:萧功秦

    核心介绍: 从八〇年代的新权威主义到九〇年代的进步的保守主义,这是关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路向寻求和思考。 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就是在尊重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重新肯定传统价值系统以及权威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缓慢渐进地推进现代化变革。这种新保守主义具有民主与现代化的导向性,因而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不同。 评论: 讲到新权威主义,就不能不讲到一位历史学家萧功秦,他最重要的观点是,未来中国政治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并不会是一场革命。他认为现代化和最终的民主化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必须依靠政府的“看得见的手”。 —— Joseph Fewsmith,《亚洲观察》 萧功秦认为,变革过程会使旧的游戏规则瓦解,而新的游戏规则却一时无法建立,这种脱序状态,是改革的最大敌人。因此,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过渡性的游戏规则,需要一种新的开放性的权威主义,这种新权威体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的自由与民主,但他认为,这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 —— Steven Mufson,《华盛顿邮报》 萧功秦批评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们相信,只要抛弃了专制制度,中国就能实现世上最先进的代议民主政治,他认为这种乐观主义观点是“浪漫主义”的,不切现实的,相反,他更赞同梁启超与严复在二十世纪初那种似乎更为悲观低调的观点,即中国尚没有为成熟的民主做好必要的准备,因而中国现代化初期还需要“强人”权威的督导,另一方面,萧又认为,中国的这种“浪漫主义”,对于促进国民公共意识的现代化,以及对于防止“强人”滑向传统专制权威主义泥潭上去,仍然有其积极的正面意义。 ——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太平洋风云:当代中西政治理论之争》
  • 变化

    作者:凌志军

    《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是一本描述变化的书。1990-2002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这种变化;今后,我们还将经历更大的变化。在作者笔下,1990-2002年中国的格外引人入胜之处,不是在于她的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她的平淡从容;不是在于她的崇尚伟大精神,而是在于她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要;不是在于她的伟人风范和英雄辈出,而是在于一代新人已经长大。对变革的期待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进而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
  • 大棋局

    作者: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东方编译所译丛·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为东方编译所译丛之一。《东方编译所译丛·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权威地讲述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欧亚各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纠纷,对几个关键性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国家和地缘支轴国家在欧亚大陆的地位、发展前景、政策走向以及同美国的利害关系作了分析和判断,书中有关中美关系的评述篇幅较大,其中的分析发人深省。对于热衷于国际问题分析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
  • 南斯拉夫兴亡

    作者:马细谱

    南斯拉夫地处“欧洲大药桶”的巴尔干半岛,20世纪初以来是欧美大国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一战”后,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了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二战”后,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走上了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国际大环境下,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本书叙述了南斯拉夫国家从兴起至瓦解,迄今形成六个独立的共和国,历经沧桑的演变过程。
  • 政治决策与明代海运

    作者:樊铧

    《政治决策与明代海运》从政治史、思想文化史、地方史等多维角度,对明代海运作为一项政治决策的过程加以剖析,把明代知识分子对海运的思考作为分析明朝海运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揭示思想文化与这一政治决策之向的互动关系。作者对于原始史料以及近代海运始末,均能善于采择,合理利用,而所述事情、所举事例多为前人研究之所未及。专家认为《政治决策与明代海运》是明代漕运史和海运史研究领域中一部相当成功的优秀著作,也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高水平著述。
  • 康生传

    作者:[美] 约翰·拜伦,罗伯特·帕克

    中国妇女和女性主义思想,ISBN:9787500424017,作者:邱仁宗等编
  • 中国共产党

    作者:[美]沈大伟(David L.Shamb

    《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于是一项实证的而不是建立预设价值立场之上的研究,客观地分析和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分析框架和预测,同时对近2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思想上的建设举措提出了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判断中国共产党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直转型即收缩与调适的过程之中,并对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作出了谨慎预测。 全书共分八章, 在前三章,沈大伟教授概述了西方学界对共产党政权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的分析和看法,并叙述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两种预测。他本人则持一种中间立场,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处于一种收缩过程之中,同时又认为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许多调适性改革来逆转收缩过程,因而实际上处于一种转型过程之中。在后半部分,沈大伟教授概述和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苏东国家以及其他一党制国家执政党失去政权的教训,指出中国学者对这些教训的分析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外界的认识和揣测。他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和组织上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和新措施并不像西方许多学者和记者所认为的那样"太小、太迟",而是相当有效地应对了党所面临的许多挑战从而维持了它的政治合法性和权力。最后,沈大伟教授概述了西方许多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三种主要预测:崩溃、维持现状和民主化。沈大伟教授本人并不赞同这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将来将会走向一种"折中型国家"。
  • 五百年来谁著史

    作者:韩毓海

    《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第3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从地缘政治的变动、财政金融体制和政治变革的角度,重新回答了“李约瑟之谜”——即“近代中国何以落伍”的问题,指出:理论与现实结合、政治与民众结合、财政金融制度与生产发展和民生结合,乃是中国复兴和中国道路的三个关键点。
  • 德行、商业和历史

    作者:波考克

    波考克是“剑桥学派”代表性人物之一,曾在剑桥大学任教多年,后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哈里•C•布莱克讲座教授,发表和出版多部具有影响的论著。 本书收入的文章涉及内容大体限于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100年里英国的政治思想,与当前社会具有很多相关性。该书既包含对《马基雅维里时刻》一书的核心问题——以马基雅维里和哈灵顿等人为代表的共和主义传统的曲折发展历程——在英国社会的具体表现的深入阐述,又有波考克后来的巨著《野蛮与宗教》中主题的预演,因此可为全面了解波考克的思想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