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最后的帝国

    作者:罗伯特.康奎斯特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作者:王亚南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著作。作者从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入手,结合秦汉至民国的历史找出官僚政治的产生、形态和特征,及其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联;并从与西方官僚制度的对比中,揭示出官僚政治发展和转化的一般规律,颇多卓越创见,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 君主论·李维史论

    作者:[意] 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李维史论,ISBN:9787546328287,作者: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著,潘汉典 译
  • 英国议会往事

    作者:孙骁骥

    一部通俗版英国议会史。本书从13世纪的“大宪章”一直讲到21世纪的“议员贪污案”,扬善但不隐恶。英国的国情,似乎也不是那么适合君主立宪,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用了四百多年时间,君主出尔反尔,“大宪章”时常形同废纸。《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议会也并未从此走上康庄大道,而是走过一段乌烟瘴气的弯路。本书没有满足于介绍英国议会历史的花絮,那是最讨巧的做法,省力又容易叫好、叫座。作者无意于此,他的兴趣在于系统介绍英国议会从无到有的历史,重在制度反思,而非家长里短。或者说,即使聊到家长里短,也与制度反思有关。
  • 雅尔塔

    作者:浦洛基(Serhii M.Plokhy)

    《雅尔塔》以宛如说书的方式详细解读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这短短八天的雅尔达会议中,这三位政治领袖想了什么样的问题、作了什么样的分析以及算计了什么样的利益。情节复杂,叙事详尽,如同完整还原了这场重要会议的现场时况。 作为近代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作者用一种令人惊叹的笔法在与庞大的历史对话,犹如将读者带到了“会议现场”。
  • A People's Tragedy

    作者:Orlando Figes

    Amazon.com Review Written in a narrative style that captures both the scope and detail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rlando Figes's history is certain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Russia as it wa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an almost cinematic eye, Figes captures the broad movements of war and revolution, never losing sight of the individuals whose lives make up his subject. He makes use of personal papers and personal histories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s the revolution wrought on a human scale, while providing a convincing and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in the revolution. He moves deftly from topics such as the grand social forces and mass movements that made up the revolution to profiles of key personalities and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Figes's themes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s a tragedy for the Russian people as a whole and for the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who lost their lives to the brutal forces it unleashed make sense of events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students of Russian history. Sympathy for the charismatic leaders and ideological theorizing regarding Hegelian dialectics and Marxist economics--two hallmarks of much earlier writing on the Russian revolution--are banished from these clear-eyed, fair-minded pages of A People's Tragedy. The author's sympathy is squarely with the Russian people. That commitment, together with the benefit of historical hindsight, provides a standpoint Figes take full advantage of in this masterful history.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From Publishers Weekly Packed with vivid human detail and incident, British historian Figes's monument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spans Russia's entire revolutionary period, from the czarist government's floundering during the famine of 1891 to Lenin's death in 1924, by which time all the basic institutions of the Soviet dictatorship?a privileged ruling elite, random terror, secret police, torture, mass executions, concentration camps?were in place. Figes dismantles any number of myths surrounding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of October 1917, a military coup rammed through at Lenin's insistence ("hardly any of the Bolshevik leaders had wanted it to happen until a few hours before it began"). Using diaries, letters, memoirs and archival documents, Cambridge don Figes provides masterful portraits of cynical, power-hungry Lenin, driven by an absolute faith in his mission; Alexander Kerensky, weak-willed, vain democratic leader, the self-styled savior of Russia; writer Maxim Gorky, plagued by the fear?and later by the terrible realization?that the "people's revolution" was a descent into barbarism; Tolstoyan peasant reformer Sergei Semenov; and dozens of lesser-known figures. In this vibrant magnum opus, Figes illumines the manifold sources of Russia's failure to take a democratic path. Illustrations not seen by PW. Copyright 1996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 奔向自由

    作者: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编

    戈尔巴乔夫改革20年后人们仍旧在问,是否需要改革?   改革是否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使然?   那些使改革停止并导致苏联解体的不幸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吗?   改革给社会和世界带来了什么?   留下了哪些遗产?   读者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的议题由戈尔巴乔夫基金会拟定,当时事件的参与者或亲历者应邀从当事人的角度,在20年后对戈尔巴乔夫当年领导并推动的改革进行分析和诠释。书中收录了20多篇文章,集中反映了目前俄罗斯和国际问题专家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流看法,为我们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 经济腾飞路

    作者:[新加坡] 李光耀

    这本回忆录是《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的续篇。 1965年8月9日,照顾200万人民生计的重担突然落在李光耀肩上,困难重重,前途茫茫,他怎样为新加坡开辟一条生路呢?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怎样盖房子,怎样修理引擎,都有专著教导。但是,还从来没有一本书是教人如何把一群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印度群岛等地的移民组成一个国家的。 今天,新加坡已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全球化国家,李光耀忆述往事,把毕生治国、发展经济和建设国防的切身体会,浓缩到几百页的回忆录,读者必能从中得到启发。 40年来遍访世界各国,李光耀跟当代世界政坛风云人物有广泛的接触,共同探讨国际与区域局势。回忆录中,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对他们作了生动的描述。
  • 中情局罪与罚

    作者:蒂姆·韦纳

    《中情局罪与罚:CIA60年秘史存灰》是一本严肃而不失活泼的中情局史,内容引自5万多份中情局、白宫和国务院秘档,2000多份美国情报官员、军人和外交官的口述记录,以及300多份前中情局官员(包括10位前中情局局长)与退休特工的访谈。书中所言斑斑可考,没有匿名消息,没有盲目引述,更没有道听途说,作者钻研情报新闻20多年,调查精辟、笔锋犀利,让中情局60年的罪与罚昭然若揭。 世界上没有哪个机构像中情局那样名扬四海,又臭名昭著!二战期间,美国对纳粹深恶痛绝;可冷战期间,CIA为何又用纳粹当导盲犬? 为了窃听到苏联情报,CIA实施了为时一年的“柏林通道”计划,但为何在快完工时突然穿帮? CIA吸收的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秀异才俊,可为何却干出了像猪湾登陆这样让中情局遗臭万年的蠢事? 肯尼迪遇刺,到底谁是幕后黑手?FBI与CIA强强联手,也难查出背后真凶? “水门事件”中,尼克松为何要与此事毫无关系的中情局背黑锅?在这两难之时,局长又会作何抉择? 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爆发,伊朗人见到“名噪一时”的中情局官员,为何感到莫大的羞辱? 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苏联解体、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甚至“9?11”事件,中情局又为何全未料到、败绩累累? …… 《纽约时报》记者蒂姆?韦纳将在《中情局罪与罚:CIA60年秘史存灰》中为你一一揭晓其中内幕。
  • 长和平

    作者:[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冷战史研究经典著作。
  • 誰統治著世界?

    作者:何新

    作者在本書收入的這些文論中指出: 21世紀前五十年將是人類歷史的一個根本性的轉折點!人類當前面臨著極其巨大的全球性危機。空氣,水,能源,土地,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西方未來學的研究認為,地球資源的最大承載極限大約是100億人之內,地球資源和生態無法承載超過 100億而且每年繼續遞增的人口。他們以為歷史永遠會是線性式發展 - 明天,後天,未來仍會是今天的繼續。他們不相信也不懂得什麼是“突變”或“災變”。但西方精英則已預察到人類終極危機的迫近,在籌謀並且積極實施著應對之策。
  • 1905帝国巡游

    作者:[美]詹姆斯·布拉德利(James Br

    揭密百年来操控亚太格局的幕后之手 《纽约时报》百万级畅销书作者力作 ................... ※编辑推荐※ 21世纪太平洋西岸的局势波诡云谲 东亚的隔阂、南海的纷争 这层层危机与矛盾 早在百年前的巡游中已埋下伏笔 看美国如何在遥远的大洋彼端拨动亚太地区的政治走向 ................... ※内容简介※ 1905年,西奥多·罗斯福派出一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府代表团,出使西太平洋沿岸国家。这支使团由战争部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率领,以罗斯福总统长女爱丽丝·罗斯福为形象大使,巡游夏威夷、日本、菲律宾、中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名义上传播雅利安文明,实际却是罗斯福建立美国太平洋霸权、走上海权崛起之路的开端。在长达数月的巡游中,塔夫脱在罗斯福的授权下,与日本密谋瓜分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太平洋殖民势力范围。 作者认为,1905年的巡游是“二战”太平洋战争的隐源,是塑造当今亚太地区格局的伏笔,对20世纪的美国乃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都有深远影响。 ............... ※推荐语※ 我们的未来,将更多取决于面对中国的太平洋地区,而不是面对欧洲的大西洋地区。 ——西奥多·罗斯福,1905 西奥多·罗斯福一直以卓越的国内改革家和自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形象示人,而詹姆斯·布拉德利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罗斯福的外交扩张政策、种族理论以及所谓的民族阳刚气概进行评判。本书立意鲜明,独具新意,是对历史的一次完美修正。 ——《纽约时报》书评
  • 西方的敌与我

    作者:[丹麦] 戴维•格雷斯

    ★ 平易近人的通史类著作。 丹麦著名历史学家戴维•格雷斯重新梳理世界历史的逻辑,寻求西方变动不居的身份认同,破除对“西方”及其价值观的概念化认知。 ★“跨文化研究译丛”第四部。以一种关注他者智慧的思想方法,提供超越的视点解构西方现代性,颠覆现代知识体系,关注理论在不同文 化语境中不同的意义。 西方文明观正遭受抨击。有人厉声谴责其为种族主义、高人一等的精英主义及排外主义。另外一些人,比如我,认为它表述了一种错误的欧洲史观……无论是想向这些堡垒扔炸弹的人,还是希望与这个包围圈并肩而立的人,都必须首先弄明白:这些战线在何处被拉长。戴维•格雷斯的著作,乃是为加强辩护力量而作,它扼要地叙述了这场围攻到目前为止的进程。无论对于参与者还是对于旁观者,阅读此书均能得到乐趣和收获。 ——《欧洲史》作者 诺曼• 戴维斯 ------------------------------------------------------------------------------------------- 自由主义温和派塑造了有关西方文明的传统宏大叙事,在移民同化论、精英统治论和人文主义等美国自由主义的经典观念盘踞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时期,这一宏大叙事曾被短暂地作为西方文明的真理而被灌输给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并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控制了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 “1986 年,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嘿嘿,哈哈,美国文化必须滚蛋’的口号下,示威反对‘西方文明’这门核心课程。”继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派别已经无法就“理性”达成价值观的共识之后,这场“课程战争”又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宏大叙事下的整个“西方观念”自身。 针对这场由校园文化战争激化的关于西方价值观自身的争论,戴维•格雷斯表明,正是宏大叙事本身的虚伪,为其招致了无数批评。由此出发,戴维•格雷斯逐步论证:宏大叙事塑造的“从柏拉图到北约”的西方史是不完整的,被西方奉为人性和制度典范的希腊是制造出来的,“旧西方”其实是尚武的、宗教的综合体,而理性、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新西方,更是一千多年权力与自由纠葛的制度和文化成果。“自由”并非天然是西方的本质,西方的身份认同是变动不居的。
  •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作者:谢国桢

    谢国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明末东林党争,复社、几社等集会结社的活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至为密切。作者从明清之间大量的正史、野史笔记中披沙拣金,取精用宏,勾结出从明万历至清康熙间士大夫党争与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脉落。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认为“钩索文籍,用力甚勤”。   作为明清史研究大家,谢国桢先生的史识自是独到和高明。寓明清之际的社会、政治面貌于东林党争、复社、几社等集会结社活动的背景考察。对记载党争、结社文籍的钩索亦巧地妙呈现明清社会的状况和士大夫的风气,从而反映明清之际历史的一个侧面。从分散零乱、互有异同的大量史料中清理史事;严谨的史料处理与强烈的历史人文关怀恰到好处地结合,是史家深厚的治史功力和传统的史学方法最好的见证。读本书可领略和体验此中的美丽。
  • 陆地与海洋

    作者:[德]卡尔·施米特

    作者施米特系德国著名法学家,一直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上最具超凡魅力的人物。一生著述甚多,思想尖锐、独特。 本书的论域接近地缘政治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法理学的角度,采用历史的描述结合隐喻与象征的手法,气势恢弘而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欧洲近代政治格局的嬗变:海洋象征英美海洋国家及其法理传统,陆地象征欧陆国家及其法理传统,以及他们的诞生、演变、发展、衰落和冲突。其核心问题意识是:海洋和大陆分别代表两种法理传统和政治传统,两者的差异具有人类学的根源,战争也好,科学也罢,哪怕是人类未来不可思议的进步都不能消除这种差异。在此图景中作者力求展示的是他眼中的,或许也是对德意志民族而言的,作为世界历史的人类的天命,即通古今之“法”,道自然之“变”。 在第一篇“陆地与海洋”中,作者持中于人类的精神变革和人类的具体行动两个维度,旁征博引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科学、技术、战争、政治;海盗、君主、将领、商人……,以此,在强调着人类的所有的生活领域和所有的存在方式参与的图景中,显现了作为人类的世界的这个世界的从陆地到海洋的深层的变革、截然对立的结构以及所产生的冲突、以及所造成的结果,并预示了未来的新的世界图景的可能。 在第二篇“国家主权与自由海洋:现代国际法中陆地与海洋的冲突”中,作者基于第一篇所论述的思路,具体而微的论述了欧洲近代政治格局的嬗变,解释和预示了英国作为一个海洋民族可能的衰落,并在最后把德意志民族置于未来世界历史命运的承担者和胜利者。 在第三篇关于“陆地、海洋与天空的对话”中,作者通过A与N、F的谈话与辩论,借A之口,以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水、土、火、气”四元素和犹太神秘教派传说中的陆上怪兽波西墨特和海上怪兽利维坦为象征和比喻,凸显了作者不同于自然科学立场的对世界历史的独特的解释,同时又最终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变迁和人类天命的法变的根基依然在于人类自身的精神与行动的自觉,在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建设与变革。正如作者所言,哪怕是新时代势不可挡的科技的发展,也必须嵌入某种具体的体制之中才是对世界历史的变迁和人类天命的法变的真正的回应,而单单只靠科技手段的成功,决不意味着新的时代的到来。 这是作者战后写就的三篇重要论文,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德意志的战争与民族的命运在经历了二战以后的独特反思。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姿肆汪洋,理路精彩多元,史、论结合。就文体而言,作者深谙古典修辞术,文笔优美、简洁、极富弹性,不时动用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尤其罗马帝国的拉丁文化传统,自造典故、精雅渊博,学术性与先知性、分析理性与神话诗性、理论观察与热情的政治暗示融为一体。简洁易读而具有相当的理解深度。 译者林国基,系徳国慕尼黑大学博士,著译多种。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受聘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所研究员。研究政治哲学和施米特思想多年,译笔老到精确,细致流畅,并为该书撰序言一篇。本书另附王凌云之〈元素与空间的现象学—政治学考察——以中国先秦思想为例〉,承正文之论域、方法,阐发中国思想之独特理路。读者对观序言、附录与正文,定能于施米特之字里行间探得其隐幽深意和无穷启发。由此,通过对施米特独特解释的倾听,读者将能在一个更加宽广和深刻的视野中理解当今中国和平崛起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此三篇论文,为国内第一次翻译结集出版,该书的出版定将引起国内政治学、法学、哲学和历史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与爱好者的关注。
  • 国际关系史

    作者:袁明主编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也是北京大学精品课程教材。 这是一本简明而实用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它记载了自17世纪中期以来的整个国际关系史,涉及了国际关系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编写者匠心独具,巧妙地把对历史的陈述与对历史的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又把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方法融入进去,突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全书读来线索清晰、陈述分明、重点突出、措辞简练,堪为学习国际关系史的优秀教材。 本书适合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法专业大学本科教材,也适合高校文科学生选作通识课教材和读物。
  • 战争论(全三卷)

    作者:[德] 克劳塞维茨

    本书作者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和法俄战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的思想还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很大影响,这为他研究战争理论和写作此书提供了有利的主客观条件。作为西方军事史上的理论名著,它甚至受到过恩格斯和列宁的好评。正是这部著作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这一著名的公理。
  • 沉默的另一面

    作者:布塔利亚・乌瓦什

    “猫头鹰学术译丛”由多位国内著名学者参与策划编写的丛书,倡导的正是——真正的全球化视野。这套丛书不仅是关于当代世界的边缘区域的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它还包括了一些有关西方社会或称发达社会的经验的研究。本书对1947年印巴分治过程中的家破人散,被迫抛弃自己的土地家园,千里流亡的悲惨景象提供了很多当事人的直接描述,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殖民主义,引出触及人性的深刻主题。
  • 打造美国

    作者:詹姆斯·西蒙

    《打造美国》主要内容: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作者,美国首任国务卿、第三任总统。约翰•马歇尔,“国父”华盛顿最欣赏的才俊,美国第四任国务卿、第四任首席大法官。这两位美国的开国元勋,本为远方表兄弟,皆曾在威廉与玛丽学院研习法律,同是亚当斯总统内阁要员。然而,两人之间却水火不容,从生活方式到政治信念,都天差地别。杰弗逊张扬而奢华,是州权的积极倡导者,力主13个州代表13个主权,应与联邦政府平起平坐;马歇尔低调而朴素,推崇强大的联邦政府,坚信13个州应该依据宪法整合为一。 在两百年前的美国政治舞台上,两人均为长袖善舞的帅才;他们为各自的信念,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角逐。这场史诗般的对抗,华盛顿、亚当斯、麦迪逊、汉密尔顿等开国元老均卷入其中,美法和谈、亚当斯与杰弗逊的总统选战、“马伯里V.麦迪逊”一案、副总统伯尔的叛国等一系列事件串连前后。最终,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独立的司法机构写就了美国基本的宪政格局;在美洲新大陆上,一个合众国得以打造而成。
  • 逆淘汰

    作者:程万军

    《逆淘汰:中国历史上的毁人游戏》穿越历史时空,挖掘埋葬人才之暗道,冷析毁人游戏的规则成因,解剖中国古代选才体制怪胎,起底光怪陆离的用人迷局,为读者奉献醍醐灌顶之“醒才”篇章,堪称一部中国人才命运的千年反思。毁人游戏中常见——奇才败在庸才手;有文化的人败在没文化的人手里;讲人格的人败在不讲人格的人手里;说真话的人败在说假话的人手里。这是不折不扣的逆淘汰。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口口埋葬人才的陷阱,一出出光怪陆离的用人迷局。毁人游戏虽然荒唐,但却据有独一无二的“生存空间”。固化两千年的封建政治格局下,从政经到文化,政府垄断一切社会资源,人才除了依附政府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当官是唯一的发达通道,走仕途几乎形成了全民共识,所以人人都想当官,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飞黄腾达捞个一官半职。然而当大家挤作一团时,那种情况也有如食腐动物麇集在腐尸上一样。竞争不仅残酷绝伦,而且是没有底线的生存斗争。悲喜交加的逆淘汰注定要在这样的“非正常竞争”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