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評論

  • 走出政府總部

    作者:陳雲

    每 張 正 義 的 選 票 , 每 次 民 主 示 威 得 到 正 義 市 民 的 默 默 讚 許 , 都 顯 示 香 港 爭 取 民 主 的決 心 。 好 好 地 讀 書 、 看 報 , 以 完 整 的 句 子 傳 情 達 意 , 蔑 視 親 政 府 的 宣 傳 , 幽 默 地 嘲笑 民 主 的 敵 人 , 做 個 快 樂 的 抗 爭 者 。 不 論 爭 到 政 治 民 主 與 否 , 都 要 盡 量 在 日 常 生 活實 踐 民 主 和 寬 容 。 ─ ─ 陳 雲
  • 告別犬儒

    作者:許寶強

    分析過去幾年香港的主要文化經濟現象和相關的論述,包括最低工資、通脹、扶貧、社會企業、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自由經濟/貿易、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本書嘗試勾勒出當代香港的社會脈絡和文化政治動態,主要表現為自由主義的危機與民粹政治的氾濫。本書的作者認為,民粹主義近年的冒起,與自由主義的衰落,正好彰顯了香港社會的反智特色,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環境下所產生的文化政治效果。 本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由的危機」和第二部分「民粹政治與犬儒文化」探討當代香港的社會性質,提出過去十多二十年間,儘管被稱作自由經濟的模範、放任主義的天堂,但這些論述其實都只是新自由主義教條創造的幻象,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右翼民粹的政治和犬儒反智的文化;本書的第三部分「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提出另類的文化經濟論述,嘗試為香港的未來尋找一種希望的政治。
  • 十年後的台灣

    作者:楊照

    二○一五年的台灣會是個什麼模樣? 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預想十年後的台灣?本書作者提出「十年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台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而多元想像才能創造多元未來。用「未來歷史」來檢驗現實,對現實提出警告,要求現實該為未來做準備,不該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等待未來降臨。讓台灣有機會提早為十年後的境遇做準備,看看十年時間,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準備,台灣可以躲掉哪些危險?台灣人能多創造出哪些幸福來? 本書第一章從歷史舉例說明「十年遠見」的真實意義,第二章到第六章則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產業和國家體制,不同面向進行思考。〈序章〉和〈終章〉則是想像兩種二○一五年台灣圖像。一是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大局?另一種則是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找出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十年後台灣雖然不會變成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為充滿美麗、平和、繁榮的健康社會。 書中強調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為擋住將台灣封閉起來的趨勢,努力將台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不要向邊緣孤立情境流離出去,應當保存台灣好不容易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這是《十年後的台灣》貫串全書的主要三大用心。
  • 你们

    作者:马家辉

    書 的 名 字 有 如 人 的 容 顏 , 《 你 們 — — 關 於 這 個 時 代 的 一 些 綺 麗 與 崩 壞 》 這 個 有 些 拗 口 的 名 字 , 就 讓 人 想 到 近 代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那 種 夾 雜 了 耽 溺 頹 廢 但 又 憤 怒 焦 慮 的 批 判 容 顏 。 「 綺 麗 」 是 耽 溺 頹 廢 的 代 碼 , 「 崩 壞 」 則 是 憤 怒 焦 慮 的 記 號 , 而 「 你 們 」 則 是 批 判 的 距 離 。 「 綺 麗 」 、 「 崩 壞 」 、 「 你 們 」 這 三 者 是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的 組 合 , 而 這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不 正 是 近 代 中 國 , 包 括 兩 岸 三 地 在 歷 史 發 展 的 過 程 裡 , 由 於 受 到 時 代 的 擠 壓 而 顯 得 格 外 光 怪 陸 離 所 造 成 的 嗎 ? — — 著 名 政 論 家 南 方 朔 一 起 加 入 「 拜 們 教 」 ! — — 狙 擊 陳 方 安 生   研 究 汪 偽 政 權 馬 家 輝 去 年 出 版 《 我 們 》 , 入 圍 「 香 港 書 獎 」 , 引 動 各 方 議 論 , 有 人 喜 之 , 有 人 厭 之 , 但 大 家 都 想 讀 之 。 馬 家 輝 今 年 出 版 《 你 們 》 , 顯 是 故 意 挑 釁 , 在 喜 與 厭 的 喧 嘩 裡 , 再 向 世 界 宣 示 他 的 個 人 喜 厭 。 跟 《 我 們 》 相 同 , 《 你 們 》 議 論 縱 橫 , 從 李 安 的 水 銀 燈 到 曾 蔭 權 的 選 舉 騷 , 從 陳 冠 希 的 生 殖 器 到 梁 朝 偉 的 床 上 戲 , 從 沈 殿 霞 之 死 到 羅 志 華 之 逝 , 從 漢 奸 汪 精 衛 到 漢 奸 的 粉 絲 湯 家 驊 , 從 天 星 的 朱 凱 迪 到 皇 后 的 林 鄭 月 娥 , 從 虛 偽 的 陳 方 安 生 到 慓 悍 的 葉 劉 淑 儀 … … 統 統 談 及 , 或 嘲 之 , 或 罵 之 , 總 之 , 沒 有 保 留 。 而 繼 《 你 們 》 之 後 , 馬 家 輝 說 , 日 後 還 會 再 出 《 他 們 》 、 《 她 們 》 、 《 它 們 》 甚 至 《 牠 們 》 。 以 「 們 」 為 志 , 眾 志 成 城 , 不 亦 快 哉 ? 你 怎 可 以 不 加 入 「 們 」 之 系 列 , 成 為 「 拜 們 教 」 的 忠 實 信 徒 ?
  • 理性的人

    作者:楊照

    「我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顧任艱難險阻。在艱困的時刻,我採取的立場是:批評更為重要。」 --薩依德(Edward W. Said) 而擁有歷史專業背景、浸淫新聞工作數十年、始終以文學情懷關注台灣社會不輟的楊照, 他的批評與質疑,是深情而溫柔、充滿人文精神的。 他想傳達的是: 面對紛亂的社會、激情的群眾、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我們,需要故事;從故事裡聽見,理性的聲音。 寫作時間橫跨六年,《理性的人》完整集結楊照於 《聯合報》「故事與新聞」專欄三百二十四篇精采短文。 楊照以時事為題,旁徵博引多樣古今中西歷史、故事、知識, 運用饒富智性之趣的典故諷喻月旦時事,文筆生動、寓意深遠,能自然而然地引人省思。 在《理性的人》中,楊照盡展現代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就全球政經轉變、社會發展、 文化現象等多元領域事件,提出精準且深刻的智慧批判,然而又灌注溫暖深厚的人性關懷。 讓我們展開本書: 在故事與新聞中,享受智性閱讀的樂趣, 在冷靜與思考間,習得理性批判的態度。 透過《理性的人》,我們將可能更重視邏輯、揚棄偏見、獨立思考、擴大視野。 本書特別製作8版拉頁2002至2008年世界大事與台灣大事年表回顧, 帶你重溫歷史與事件現場。 在時間感與世界、台灣的並比對照中, 你從理性出發關心世界,世界將展現理性的一面回應你。
  • 站錯邊

    作者:馬家輝

    我相信文字,我相信歷史。我相信我們應該把看見過思考過討厭過感動過的事情寫下來,如果有最起碼的運氣,寫下來的便會留下來,即使只是放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總有一天會被一些人翻閱,歷史便會在書頁翻開的刹那活過來;早已不在人世的作者也就同時重新張開了眼睛。 這或是非常天真的想法,但確是我的想法。人,總要選擇一種想法,然後篤信,然後實行,即使最後發現站錯了邊,亦算對得起自己。 ——馬家輝《站錯邊》,序言。
  • 原是物語

    作者:孔少林

  • 野火集

    作者:龍應台

  • 反閱讀

    作者:祝勇

    我所讀過有關「文革」時期經歷中觀察最犀利,分析最透徹,文筆最精美,情感最親切的新書。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 董鼎山 作為一個一九六○年代出生的年輕學者,祝勇先生的《反閱讀》勇敢地進入了「文革」研究這一「畏途」,並以自己的新銳視角,對這一複雜的歷史現象——尤其 是紅色意識形態——進行了極具學術深度的梳理。這本書,是「文革」研究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祝勇獻給這個民族的一份答卷。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刈間文俊 對祝勇和安東尼奧尼一樣,過去是個異邦。在世界加速變化的今天,試圖了解那段充滿狂暴熱情與烏托邦欲望的年代,只會讓它顯得更為難解。於是,祝勇把焦點放在歷史圖像上,以身體為媒介——如同安東尼奧尼,以相似的紀實精神,深厚的學術功底,從飢餓與疾病到欲望與夢想,就十年革命動亂對身體的影響進行系統研究,使身體成為溝通過去與現在的渠道。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 安德魯.鐘斯 這部回憶之書,這部個人思想史,通過對身體的重建和對歷史的再次經歷,有能力給出身體和歷史之間存在著的廣泛悖論…… ——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敬文東
  • 丧家狗

    作者:李零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妨先学这两条,试试看!
  • 我們

    作者:馬家輝

  • 必要的角度

    作者:黃燦然

    第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推薦作品
  • 愛戀無聲

    作者:馬家輝

    這不是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這也不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 這本書,借電影起始、以愛情為題,說的其實是一位寫作人的夢想與幻想。 他對愛情有過萬般想像 , ,並在實踐與實踐之間揣摩到夢想的邊界,遊人止步, 獨立蒼茫,偶爾執筆寫下對於男女情事的一些看法、一些想法、一些說法 , 終而結集成書,且看能否在書頁以外尋得意見相同或相沖的讀者。 這位寫作人,名叫馬家輝。 馬家輝說:「這書名曰『目迷』, 因為自從讓眼睛第一次盯著銀幕,便迷路了,在光影叢林裡回不了頭;也曰『耽美』,因為流連於光影之美 , 注定久久沉溺、無法自拔。」 是的,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但每逢夜裡、獨坐月前,他終究暗暗好奇愛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
  • 目迷.耽美

    作者:馬家輝

    有了这个[湾仔]出身,犹如[007]得到格杀无误的[执照],对我而言,这才是马家辉——学者、编者、评论家,这一代香港文化人的领袖之一——的[英雄本色]。 —— 李欧梵 二零零六.六月.二十一 于三藩市
  • 旁觀他人之痛苦

    作者: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

    這是蘇珊‧桑塔格2003年的最新論著,也是繼《論攝影》之後,另一部深入探討影像與當代文化關係的力作。桑塔格在書中追溯了現代戰爭與攝影的演進,近代反戰運動的發展,以及影像與新聞、藝術和文化之間的複雜與曖昧。那些源源充斥於現代生活中的戰災影像,究竟是「記錄了」戰爭的原貌,還是「建構了」災難的神話?究竟是激起了我們對暴力的厭惡痛絕,還是磨平了我的同情心?旁觀他人的苦痛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邪淫趣味?觀看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們堅硬一點以面對內心的軟弱?還是令我們更麻木?或令我們接受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創傷?而面對這類由照片所帶來的遠方災痛的知識,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桑塔格這本書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等重大議題。
  • 在废墟里看见罗马

    作者:马家辉

    這本《在廢墟裡看見羅馬》,收錄文章並不是按當初見報的時序編排,分四輯歸類,以董建華末年到曾蔭權接任初期的人事更替和民情起伏為「重頭戲」,除了議論期間特區政策的成效劣跡,還旁及兩岸三地的政治脈動和穿插於大中華文教界的一些悲喜憂愁。 九七以前,與筆者同輩的香港人,大多心存憂慮,擔心香港回歸後的管治出亂子,由盛變衰,那是害怕「羅馬淪為廢墟」的心情。時代變了,家輝年青,這本結集以《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命名,其曠達樂觀,不言而喻;無論是狠狠的批評,嚴厲的敦促,作者對特區政府的基本態度是充滿期待企盼,那是朝氣和信心的表現,希望讀者能從此書的文章,看到香港光明的未來。 —林行止
  • 只怕陳文茜

    作者:陈文茜

    橫跨許多領域的陳文茜又出新書了!這本定名為《只怕陳文茜的》的新書是陳文茜這一年針對社會各種現象有感而發的書寫,書中討論了非常廣泛的議題,如兩岸、族群、三一九槍擊,也針對三二七之後的新民主運動有感而發。書中共分八輯:分別為《給族群》、《給暗殺》、《給廣場》、《給兩岸》、《給老人》、《給小人物》、《給大官》、《給自己》等。是陳文茜關懷社會、關懷人民、關懷國家的力作,千萬別錯過!
  • 害怕写作

    作者:黄子平

    传说仓颉造字的那天,“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写作将会带来的灾祥有如此深刻的恐惧,裁是在“写龄。渐长的今天才慢慢地体会到的。你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的”声音中心主义”,也可以说是古人对”文字文化”所包含的权力关系的深刻敬畏。然而,不要害怕你的害怕。害怕,让你体会写作时的软弱与坚强.孤独与武断,空虚与充实,同时带来清醒和谦逊。写作就是克服害怕。我害怕写作,同时写了《害怕写作》。——黄子平 本书辑录了著名学者黄子平近年的二十余篇作品,都是他对文学研究和写作的真切体会。在作者看来,写作就是克服害怕。作者发扬慎思、谨言的传统,也正是在这小心翼翼之处留存着智慧的光辉和知识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