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目錄學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作者:胡玉缙 撰,王欣夫 补

    书前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细目, 书末附: 四库提要补正四角号码索引
  •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作者:陈国庆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绿,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盼一部文献目录。我们讲中困目绿学须从这裹开始;讲中国目录学史,也必须从这裹开始。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之一。古时,以易、诗、书、台、乐、春秋六者之术为六艺;文,指文百家之说而言。颇名思义,此志盖为包括六艺百家文献的总目绿。其内容分为:六羹、诸子、诗赋、兵害、敷术、方技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封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
  •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全四册)

    作者:【清】莫友芝 撰,傅增湘 订补

    本书是傅增湘先生以莫友芝《藏园订补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为底本,补入自己数十年观书记录和自藏善本,并增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成书之后新出的主要著作,内容上补进版本特征、行款、序跋等,是一部很重要的版本目录学工具书。现由傅熹年先生整理后影响出版,并附书名索引,便于查检。
  •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 郘亭书画经眼录

    作者:[清]莫友芝 着,张剑 点校

    莫友芝(一八一一至一八七一)是晚清宋诗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集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书画学、金石学、版本目録学等于一身的著名学者。关于他的目録学著作,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和《宋元旧本书经眼録》,前者经傅增湘先生订补、傅熹年先生整理为《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一九九三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宋元旧本书经眼録》三卷,系莫友芝对平生所见的多种宋元精刊本或抄本、手稿所作的记録,或释题概要,或考订源流,或品评优劣,或録写其序跋、印鉴,凡130余种,深受藏书家重视。该书附録两卷,一卷为书衣题识,系莫友芝对家藏的部分古籍所作的题识,一卷为《金石题识》,系莫友芝对所见所藏的历代金石拓片的题识,都颇有价值。该书没有点校本行世,学者利用颇为不便,此次予以专门点校整理。莫友芝的目録学著作,还有一部重要的手稿经常为人提及,但下落不明,被疑已散佚人间,那就是《书画经眼録》,本次在广采版本的基础上,予以点校整理。
  • 中國版本目錄學書籍解題

    作者:長澤規矩也

  • 陈乃乾文集(上、下册)

    作者:陈乃乾著,虞坤林整理

    本书是著名学者,版本目录学家,文史学家陈乃乾先生的论著结果,共收录陈乃乾主要学术论著300多篇(种),分为海上书林,读书识小录、共读楼札丛、序跋、善本书经眼录、人物年谱、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上海地方志综录等整理校订。 黄宾虹曾为陈乃乾画过《共读楼读书图》,并有题诗。这幅画不知流入何处。整理者请吴藕汀先生补画一张,题了黄宾虹的诗。此书请胡道静作序,顾廷龙扉页题签。 目  次 序胡道靜(1) 海上書林(1) 上海書林夢憶录(1) 中國書與文言文(15) 中國目录學的特質(17) 中國最早的目录(20) 目录學新格式草擬(21) 分類的方法(22) 校讎學的功用(23) 談綫裝書(24) 讀《鮚埼亭集》(26) 《鄭堂讀書記》源委(28) 《鄭堂讀書記》與上海之關係(30) 趙烈文言行摘記(32) 記江召棠案(38) 藏書印章(42) 印文十講(45) 章氏自定年譜(48) 江冷閣集(50) 李義山詩(52) 庚子日記(54) 墓誌銘(55) 王壬秋詩(56) 貧病詩話(59) 東坡七集(60) 人間詞話(61) 韋柳詩(63) 綱鑑(64) 傷寒明理論(65) 初稿和改定本(67) 竇漢卿考證(69) 史的意義(70) 著名宋版書籍歸於人民(71) 關於王静庵先生逝世的史料(73) 紀念夏丏尊先生(81) 我與朴安(82) 紀念姚石子(85) 姚石子先生周年祭(88) 近代兩大藏書家(89) 紀念朱少屏(93) 黄文暘(95) 覺悟茶會上要說的話(97) 關於猜測的通訊(100) 舊詩新解(102) 上海縣修志史話(103) 宋元時代的兩部方志(107) 明代三志(109) 上海三志(110) 一部特殊的上海縣志(112) 上海石刻叢談(113) 上海刻書考(116) 上海的書院(120) 修志局的故事(125) 桃花泉棋譜與上海之關係(127) 上海的書業集團(128) 客籍兵(132) 西洋印刷術到上海(133) 石刻脞談(133) 淳化閣帖(138) 春暉堂石刻(139) 最早的一部鉛印叢書(141) 倉聖會《金粟報》(142) 書的訴訟(143) 石鼓因緣(147) 印譜•藏帖(149) 最早的兩個圖書館(151) 白雲觀名貴古書(153) 百步橋(154) 百步橋兩碑(155) 徐氏桃園(156) 短衣紳士(157) 王氏節孝圖(158) 祝縣令(158) 顧定芳子(159) 趙實君軼事(160) 小南門(160) 金川瑣記(161) 宋代的市舶司及走私(163) 絜園(166) 上海曹氏的家庭(168) 一門清高(170) 海天三友(171) 俞允(173) 蔡湘(174) 老少年(174) 晚清外交舞臺上的一個學者——姚文棟(175) 羅祖(179) 讀書識小录(182) 燕程日記(182) 上善堂書目(182) 吳興陸氏藏書目录(183) 涵芬樓藏書目录(183) 徵訪明季遺書目(183) 南雷文案(184) 粵雅堂刻《南雷文定》(185) 梨洲遺著彙刊(186) 五色線集(186) 牧庵集(187) 東雅堂韓文(188) 圭齋文集(190) 歸震川集(190) 環中堂集(191) 敬日草(192) 魏耕錢价人詩合刻(192) 揅經室再續集(193) 掃垢山房詩鈔(194) 煙霞萬古樓詩录(196) 今白華堂文集(196) 定盦初集(197) 儀鄭堂集(198) 玉厓集十卷(199) 即山集(200) 知畏堂集(201) 劉坦齋文集(201) 裨幄集(202) 草堂詩餘(203) 漢南春柳詞(204) 詞謔(204) 曹倦圃詞(205) 二陸詞(206) 東海漁歌(206) 柯家山館詞(208) 曝書亭集外詞(208) 莊中白詞(209) 《北堂書鈔》後(209) 活字本《北堂書鈔》(210) 文苑英華(210) 玉谿生年譜會箋(211) 皇清書人別號录(212) 重編紅雨樓題跋(213) 宋本《楚辭辨證》(214) 澹生堂藏書約(217) 火戲略五卷(217) 耳新十卷(219) 横雲山人《明史稿》(219) 玄覽堂叢書(220) 育德堂外制殘本(221) 救劉光復疏(223) 清歗閣藏帖(224) 大觀帖(225) 武定蘭亭叙帖(226) 平遠山房石刻(227) 仁民愛物齋藏碑目(228) 陳搏書十字卷(228) 劉石庵帖(228) 羅兩峰畫佛像(228) 《漢魏遺書鈔》有兩刻本考(229) 程廷祚紀《方輿紀要》始末(231) 人天樂考證(232) 《學海堂經解》校讀記(235) 對於《古尒字源》稿本的意見(237) 古書逸文(240) 毛邊書(241) 史記考證(242) 史記志疑(243) 漢書(243) 漢書地理志補志(244) 人表考(245) 東觀漢記(245) 後漢書(246) 後漢書補表(247) 晉書(248) 晉略(248) 齊書(248) 隋書(248) 南史(249) 北史(249) 西魏書(249) 唐書注(250) 舊唐書(251) 舊唐書校勘記六十六卷逸文十二卷(252) 新唐書(252) 新唐書糾謬(253) 新舊唐書合鈔(253) 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譌(254) 批點本《五代史記》(254) 彭注五代史(255) 十國春秋(255) 宋史(256) 隆平集(257) 南宋書(257) 遼史拾遺(258) 遼史拾遺補(258) 金史(258) 金史詳校(258) 元史類編(259) 廿一史四譜(259) 修史例言(260) 意氣(261) “思至”為“周忌”之譌(262) 溫序作護軍校尉(262) 蓬累(262) 千乘(263) 晉僊傳(263) 大弢(264) 小賦源於西漢(264) 秤氏 忙氏(264) 南洋中學圖書館珍本書录(265) 村居讀書記(280) 黄梨洲文集舊本考(292) 談王金范刻十八卷本《聊齋志異》(305) 共讀樓札叢(318) 序跋(352) 南洋中學圖書館書目序(352) 《四庫書目索引》叙例(353) 擬印《四庫全書簡編目录》序(354) 《室名索引》自序(354) 《別號索引》序(355) 《啓禎兩朝遺詩》考跋(356) 《測海樓舊本書目》自序(357) 《百一廬金石叢書》叙录(358) 《古佚小說叢刊》初集總目三種(360) 輯印觀堂遺墨跋(362) 《海寧三家詞》序(362) 《清名家詞》序例(363) 影印毛鈔《南宋名賢小集》序(364) 影印《南宋八家集》序(364) 重印《滂喜齋藏書記》序(365) 元人小令(366) 《元人小令》再版後記(366) 補刻《簡莊綴文》叙(367) 影印《嘉靖上海縣志》跋(368) 重印《侯忠節公全集》序(369) 《孟子趙注》跋(370) 《五代史》跋(370) 《皇明通紀集要》跋(371) 《清朝聖政》跋(371) 《夷堅志》跋(372) 明刻《磨忠記》跋(373) 《顧千里年譜》後識(374) 《金山衛志》跋(374) 《正德金山衛志》校記序(374) 《懷米山房吉金圖》後記(375) 《積古齋鐘鼎彝器欵識》跋(375) 黑口本《鄧析子》跋(376) 校《鄧析子》跋(376) 《鬼谷子》校記(376) 南樓老人畫卷跋(377) 雁影齋題跋(377) 《弘明集》跋(378) 《攝大乘論釋》跋(378) 宋刻《元包經傳》跋(379) 《玉台新詠札記》序(379) 覆宋刊《徐公文集》跋(380) 《滇遊紀聞》跋(381) 《張來儀集》跋(381) 《雲臺編》跋(381) 《文字拈》十卷跋(382) 《西溪叢語》跋(382) 落木菴存詩跋(382) 繆鈔本《啓禎兩朝遺詩小傳》跋(383) 《啓禎兩朝遺詩小傳》跋(384) 《養和堂叢書》跋(384) 《說文解字》前言(385) 《韻學源流》出版說明(387) 《文字蒙求》出版說明(388) 《三國志》出版說明(389) 《史通》出版說明(394) 影印《萬曆武功录》跋(397) 《漢唐地理書鈔》出版說明(398) 《册府元龜》校印後記(400) 中華書局影印《永樂大典》說明(402) 《永樂大典》影印說明(403) 重印《世說新語》序(407) 《重輯漁洋書跋》序(408) 《觀堂集林》出版說明(409) 《清代碑傳文通檢》編輯說明(410) 善本書經眼录(412) 横戈集(412) 知好好学斋录六卷(412) 野记四卷(413) 上海县志八卷(413) 国史经籍志六卷(413) 装偶记(414) 滹南先生文集四十五卷续编一卷(414)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415) 北山小集(415) 管窥外编(416) 贾浪仙长江集七卷(417) 笺注陶渊明集十卷(417) 唐漫叟文集十卷附拾遗(417) 齐东野语二十卷(417) 斋先生集二十三卷(418) 十三经历代名文钞五十四卷(418) 增修笺注妙选英草堂诗前集二卷後集二卷(418) 礼记正义七十卷(419) 武经七书(419) 辍耕录(420) 尚书大传(420) 经眼宋元刊本书目(420) 明人別集書目題跋(425) 讀《四庫全書總目》條記(446) 讀《穆天子傳》條記(519) 《讀史方輿紀要》校記(524) 宋長興施氏父子事蹟考(542) 蒼雪大師行年考略(593) 方孝標事輯(626) 陽湖趙惠甫先生年譜(642) 二十四史註補表譜考證書籍簡目(738) 一、 史記之屬(738) 二、 漢書之屬(752) 三、 後漢書之屬(768) 四、 三國志之屬(782) 五、 四史綜合之屬(795) 六、 晉書之屬(799) 七、 南北朝各史之屬(808) 八、 唐書之屬(828) 九、 五代史之屬(837) 十、 宋史之屬(842) 十一、 遼金元三史之屬(846) 十二、 明史之屬(860) 十三、 諸史綜合之屬(866) 十四、 附录一:朔閏(870) 十五、 附录二:姓氏(871) 上海地方志綜录(874) 一、 草創未成之洪武志(874) 二、 弘治上海志(874) 三、 嘉靖上海縣志(878) 四、 萬曆上海縣志(882) 五、 康熙上海縣志(884) 六、 乾隆十五年上海縣志(888) 七、 乾隆四十九年上海縣志(892) 八、 嘉慶上海縣志(897) 九、 同治上海縣志(904) 十、 上海縣續志(911) 十一、 民國上海縣志(917) 附录一(920) 附录二(924) 共讀樓所藏年譜目(938) 共讀樓藏近人墓誌目(983) 慎初堂所藏書目(997) 陳乃乾先生年譜簡編陳伯良 虞坤林(1004) 編者後記虞坤林(1043) 編者补記虞坤林(1048)
  • 书目答问补正

    作者:[清] 张之洞 撰,范希曾 补正,徐鹏

    《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 书海无涯,从何处着手?这是初学者常常困惑的问题。晚清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为回答上述问题而编纂了《书目答问》这本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另增“丛书目”,每一类都列出该类最重要的著作及较好的版式本,并作适当的比较和评论,颇便初学者,故而在当时流传极广。五十年后,因新书和善本不断问世,清末民初学者范希曾又对原书进行了补正,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也改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
  • 清代版刻一隅

    作者:黄裳

    《清代版刻一隅》一九九二年一月由齊魯書社印行,初版僅千册。閲四年,於一九九六年三月重印八千册而止。 這其實並不是一本雕版史之類的著作。 以“一隅”命名,意即在此。不過說明原意祇是從赏鑑出發,草草巡覽有清三百年雕版成績一過,略存鴻迹而已。洪北江曾對藏書人加以品評,分為數等,而將赏鑑家與掠販家(也就是書賈)列為最下.北江是學者,自然看不起“玩物喪志”、以書籍當古董、摩挲赏玩的人物。 而《一隅》編寫的出發點恰正在此,正被洪亮吉說着了。近來版本研究者對書籍屬性有了較寬闊的看法,於學術性、文獻性之外,也顧及了藝術性。不過洪先生已不及見,是一種遺憾。 以圖錄形式著錄出版物的著作,已有多種。大抵以宋元刻為主。著錄明刻的就很少,不過一種。顧及清刻的,在《一隅》出現以前,一種都没有。《中國版刻圖錄》總算留給清刻一點地位,但寥寥數通,不成系統。 因此在《一隅》編寫時别無援據可资參考,因而造成了種種缺點。大體說來,有如下數端。 此書取材,多出自藏。而個人收書,又有種種局限。如清代皇家内府刻本,晚清局刻本,仿明代凌、閔刻書而拙劣不堪的清代套印本……之類,都為我所不取,因而書中缺少反映。 清初以迄康、乾,實為清刻由罕傳而臻極盛階段,名作如林,所收亦最多。較之中葉、晚期,顯然有頭重脚輕之勢.但實際情況如此,難以避免,祇能於此次新版中少作調整。 所選以僻書為多。大家專集近來多有影印本,因避而不收。這也不免有鼓輕鼓重之憾。新版祇能少作調整,讀者亮之。 原書採用一圖一文方式。說明往往失之過筒,且多從雕刻精粗着眼,實在也是此書撰寫初意所在。新版有所增改,少及書籍内容、書林掌故等,偶加評議,未必皆是,乞讀者正之。 道、咸以還,版刻雕工,漸趨率易,然往往有奇書秘册,失收者多。限於學力,或遇而未收,或因版刻不精而不取,滄海遺珠,亦是一憾。 今承復旦大學出版社好意,重印此書。原書製版未精,往往失真,讀者憾之。今將改作,或勝昔書.雜事叢集,勉為改定。少增新品,皆昔日匆遽成書所遺。或可一新耳目,希望讀者喜歡它。 二O0五年國慶節
  • 书丛老蠹鱼

    作者:沈津

    《书丛老蠹鱼》内容简介:沈津先生,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是一流的版本目录学家,和古书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清代江南女诗人徐畹芝的诗句“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蠹鱼”,也正是作者的写照。这是他最新的一本随笔集,记录了经眼的珍贵书籍以及经历的一些往事,其中既有中国历史上围绕着刻书、藏书、禁书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借此窥见中国文化史、图书史的一角,看到古人们对书的种种态度;也有作者对亲身经历的回忆和关于版本鉴别的经验之谈,这里有说出的,也有未说出的,都足以引发读者的兴趣,勾起我们的好奇之心。此书四色彩印,有大量珍贵插图,可以说内容丰富,装帧精美,令人爱不释手。
  • 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

    作者:江庆柏等整理

    《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繁体版)》内容简介:《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不论收书的内容、图书的来源、图书的分类标准、各自的“总目”和“提要”,以及编纂者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均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四库全书荟要》在1949年后一直藏在台湾,大陆学者一般不易见到。另外该书没有独立的总目和提要,所以过去很少有人关注它。南京师范大学的江庆柏先生长期从事清代文献研究,他在教学之余,带领学生把每一部书前面的提要汇集起来,编为一集,详加校点。另外,为了方便研究者使用,他又拿《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进行比较,制作了四种对照表。从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乾隆时期文化政策的变化。
  • 藏園群書經眼錄(全四冊)

    作者:傅增湘

    本书是我国的一部善本古籍目录。共收录各种善本约4500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登录书目除标明书名卷数作者外,还载有成书年代、版本款式、序跋题识、刻书牌记、收藏印章以及对本书作者的鉴定意见和评论。
  • 读书敏求记校证

    作者:[清]钱曾,管庭芬 章钰 校证

    《读书敏求记校证》是清初藏书家钱曾所撰的一部书目解题名著,收书多为宋元善本及旧钞本。然而该书刊多有疏误。民国时管庭芬、章钰作了精心校勘和考证,补阙订讹数千条,是《读书敏求记》最佳读本。
  • 八千卷楼书目(全三册)

    作者:(清)丁立中编

    《八千卷楼书目(上中下)》二十卷,是晚清钱塘著名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的藏书目录,是清代为数不多的普通本书目之一,其收书数量远远超过其他普通本书目。《八千卷楼书目(上中下)》是《清史稿·艺文志》的重要来源,在编写体例,丛书子目的著录等方面也很有特色。
  •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作者: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是著一九三二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辨章学术”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此次出版,重排根据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63年本。《古书通例》(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古籍的专著,对于汉魏以前的古书,经过探微索隐,详加考证,分析归纳以阐明古书的通例。全书分四卷:一为案著录,二为明体例,三为论编次,四为辨附益,由此指出了研究阅读古籍的门径。本次出版,重排依据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古书通例》。
  • 文献学讲义

    作者:王欣夫

    本书是已故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的古典文献学专家王欣夫先生生前的授课讲义,从目录、版本、校雠三个方面综合地对文献学的流变概况作了论述。尤其是这部写于近半个世纪以前的著述,在当时就独具慧眼地注意到新出土的各种资料、日本等海外所存的中国文献在文献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现代学者在校雠学方面的成果。
  • 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

    作者:王锦民

    本书对《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大藏经、道藏、《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通志•艺文略》、《校雠通义》、《四库全书总目》等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目录学典籍进行了梳理,由此对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轨迹做了全景式概括,论域涉及儒、释、道等多个方面。在对各种目录学典籍探讨的过程中,关注了各个时段的学术流变。本书于目录学与国学纲举目张,既有提纲挈领式的宏观考察,又有细致深入的微观探析,对读者研治目录学或国学均有所助益。本书的用意不是要写一本标准的中国古典目录学著作,也不是写一本标准的中国古代学术史著作,它有意牺牲了学术的既有规条,采取了一种灵活的居间策略,尽力使古典目录学和传统学术史二者能够互相发明、互为补充,彰显出二者共同的部分,也就是传统学术的源流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