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再造“病人”

    作者:杨念群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 时尚的历程

    作者:杨道圣

    1. 时尚和历史是最受大众欢迎的话题之一。该书把二者结合起来,讲时尚的历史。 2. 本书用简短的篇幅把时尚的历史讲得完整、清晰、通俗,并有上百张各个历史时期的插图。 3. 本书除了讲时尚的历史,看时尚史的插图,还介绍了适当的时尚理论,让读者对时尚的秘密有更深入完整的了解。 作者叙述了时尚在古典阶段、近代阶段(资本主义时代)和现代阶段的三种不同形态,如古典的华丽,近代的内敛,现代的多元等等。 作者回溯了时尚的历史之后,分析了时尚传播的机制,时尚是媒体、明星和消费工业构成的巨大社会系统。 最后作者简述了代表性的时尚理论,对时尚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学术阐释。
  • 古希腊风化史

    作者:[德]利奇德

    《古希腊风化史》是德国学者利奇德的著作,该书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性”来解读古希腊的风俗文化,通过挖掘性爱在爱情生活、宗教、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公众生活、娱乐消遣、节目舞台表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而解读整个古希腊文化和历史的各个方面。文字耐读、资料详实,是研究古希腊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欧洲民族思想变迁

    作者:叶普·列尔森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60)·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引用了一些最近出版的相关研究著作和最新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这些都列入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60)·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附录的参考资料之中。至于书中引用的19世纪早期的一些观点,作者主要取材于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和文化民族主义的语言学家们和知识分子们的研究成果,一些特别具体的观点或者已经出版的文字资料,关于材料的转译、引用和整理,作者在此还想做进一步的强调。书中引用的非英语的参考资料,有些是作者的翻译,而有些则是直接引用已经出版的翻译作品,但原始资料都已列入参考资料目录之中。此外,多数的参考资料采用了尾注的形式,脚注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提供的必要补充或者是背景知识。
  • 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作者:湛晓白

    本书首次系统专门地以“时间”为主题,从社会文化史角度较为完整地勾勒了近代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变迁的整体面貌,书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对近代中国时间制度变革的历史探源,确定了近代中国新时间制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透视了其在近代的流变及其整体变化趋势;二是集中于描摹近代时间社会化的多元面相,揭示其物质基础及动力机制;三则对时间观念的近代转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其内容涵括了近代人们对日常生活时间、历史时间、哲学时间等多层次的理性认知。
  • 海盗简史

    作者:[西]西尔维娅·米格恩斯

    海盗们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大行其道,其中很多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海盗简史》介绍了载入史册的海盗们,甚至包括中国女性在内的女海盗,为数不多却勇猛异常。
  • 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

    作者:皮庆生

    本书是复旦文史丛刊中的一种。张王、祠赛社会、祈雨、祠神信仰传播、正祀与淫祀五个个案为例,将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置于唐宋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全面考察祠神活动存在、演变的真实状况,及其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检讨并纠正了前人的若干观点,如正祀、淫祀二元对立,商人是祠神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社首与会首混淆等,将国内外的同类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

    作者:雅克·杜加斯特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通过对欧洲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回顾与阐述,再现欧洲那些早已沉寂了的暴风骤雨,以及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伟大历史人物。让我们走近那些遥远的瀑布,在那汹涌翻滚的浪花中,在那震耳欲聋的喧哗中,再次贪图与我们亚洲有巨大时空间隔的、生活在早已逝去的时代的那些欧洲人的高远的努力,勇敢的希望,执著的信仰和骄人的光荣,以及他们惨痛的失败,无助的绝望,痛苦的迷惘和伤心的无奈。当然还有这一切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反响。 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有着对高贵与卓越的追求,甚至意欲独步天下,称雄环宇,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于是便有了仇恨与斗争,暴力与杀戮。称王者响彻云霄的颂歌和被压迫生灵的吧息与哀号此起彼伏。然而,这些喧哗都将最终沉寂在时间的永恒静穆之中,锋如一座座遥远的瀑布,尽管有飞流直下三千尽的雄伟,但因时间的距离和阻隔,使人们难以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与壮观。再现这些存在与壮观,正是写作《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的目的。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作者:Jacob Burckhardt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是歐洲文藝復興研究真正的奠基之作,也是開啟現代文化史研究寬闊視野最重要的史學名著。雖然本書出版至今已近一百五十年,仍是進入歐洲文化史與文藝復興史堂奧最經典的鉅作。 布氏從人之所以為人的角度,以及亂世中人性欲求無端氾濫的真實面,重新思考「權力」、「文化」與「信仰行為」的本質,相當鮮明地點出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不是政治黃金時代的產物,而是在無止盡政治動盪裡,由具有高度創造力的文化菁英,與深切了解文化藝術重要性的有識之士合作打造出來的文化高峰。 過去華文世界雖已有本書譯本,但都是從其他外文轉譯而來,本譯注是第一本真正從原文(德文)翻譯過來的中譯本。本中譯本不僅譯文流暢,對原書文意掌握相當精確,譯注者也付出許多心力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容易掌握布克哈特思想的精髓。譯注者所寫的導讀〈寫給故鄉的書〉文筆、內容均引人入勝,又深具學術價值,特別值得推薦。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八册)

    作者:艾哈迈德·爱敏

    本卷依据大量的原始资料,详细考察并介绍了伊斯兰叫个主要教派——穆阿台及勒派、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在阿拔斯王朝后期的发展及各派之间的分歧,并对各派的主要教义、著名人物和文学做了充分的阐述。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六册)

    作者:[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

    本书为全书八册之第六册。它描述了公元9世纪中叶到11世纪初(伊斯兰历4世纪末)阿拔斯王朝的社会状况及其对学术文化的影响,介绍了经济学、圣训学、苏州派、语言、语法、词法、修辞、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演变发展及各学科代表人物的生平均与成就等。
  • 毛发的故事

    作者:(奥)迈耶(Mayr/D.F.)/(奥)

    这是一本有关毛发的最有趣的书。   路易十三因为不愿意每天秃着头上朝而引领了戴假发的时尚;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为了突出自己的权威地位,在定期举办的庆典舞会上,让男臣穿女装,自己则换上男装,并规定不论男女,都尽可能将自己身体裸露出来的部位的体毛剃除干净。 戴安娜、希拉里·克林顿、切莉·布莱尔的简单的发式倡导了新的审美观。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大头发”反映出她坚决、果断、永不退缩的性格,她的发型是整个民族状态的完美象征。   贝克汉姆“鸡冠头”形象在世界杯上比英格兰国家队走得还远,被日本青少年竞相模仿。   毛发式样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趋向,更同政治密不可分。一部毛发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历史的政治文化史……
  • 茶道的历史

    作者:[日] 桑田忠亲

    所谓茶道,是“茶汤之道”(饮茶的仪式规范)这个用语的省略说法。“茶汤之道”的原型是兴盛于中国宋代的饮食游艺,它在镰仓时代(1185——1333年)初期传到日本,后来逐渐在日本开始本土化,成了日本式的风雅游艺,被称为“茶汤”,在室町时代(1336——1573年)中期,由珠光进一步加以游艺系统化,最后发展到被称作茶道。 茶道,实际上就是平常吃饭饮茶的艺术,是日常起居的礼仪法度,而且,也是社交的规范。这里最受重视的,是人与人心灵温暖的沟通交流,温和而宁静的氛围,是一种诉诸人们感觉的精神飨宴。最大限度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向人们昭示并宣扬日常生活模范典型的,就是茶道文化。 本书以日本历史上与茶道有关的名人能阿弥、珠光、绍鸥、利休、织部、远州、宗旦、不昧等茶匠,佐佐木道誉、足利义政、松永久秀、信长、秀吉、家康、蒲生氏乡、黑田如水、加藤清正、织田有乐、伊达政宗等的茶会情形、名人逸事、人物传说等为中心,结合茶道的礼仪法式、茶具的由来,概要的叙述了日本独特的茶道传统文化的规范、茶会的变迁以及茶道的精神等。
  • 最伟大的医生

    作者:[美] 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

    本书以简明流畅的方式描绘了从古希腊的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到心血运动的发现者哈维、牛痘免疫的首创者詹纳、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奥斯勒等48位伟大医生的生平和业绩,以此为线索,勾勒出西方医学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伟大医生的生平传记,也是一部系统梳理西方医学源流的优秀医学史著作。
  • 明清社会和礼仪

    作者:科大卫

    本书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祇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 信息图中的世界史

    作者:[意]瓦伦丁娜·德菲里波,[英]詹姆斯·

    《信息图中的世界史》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示了世界的历史——整整138亿年的历史,有事实记录、趋势分析,也有大事记,全都凝结成一场惊人的视觉盛宴;以信息图、可视化图、曲线图、地图、图表等诸多形式展示。从原始社会到21世纪科技革命,其间出现了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从我们的祖先将第一笔记录划在潮湿的洞穴墙壁上起,一直到现代社会的各类事件,《信息图中的世界史》都一一罗列。这里有文明与野蛮,有战争与和平,这是以新的视角整合的历史——设计精美、见解深刻、发人深省,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曾经走过怎样的路,如今要去往何方。无论你是事实狂人,还是数据达人,或者只是想知道地球上发生了什么事,《信息图中的世界史》都能让你大开眼界。
  •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

    作者:沈迦

    《寻找·苏慧廉》出版后,作者沈迦继续寻访调研,利用未用尽的一手材料,陆续撰写了十余篇独立文章,继续叙说与苏慧廉有关的传教士在华的往事逸闻。其中有涉及胡适的信仰认识及与苏氏父女的交往,这是早已汗牛充栋的胡适研究所忽略的;还讲述了翁同龢家族这个晚清文官家族如何与传教士交往,并由此影响了后辈的传奇生活;《陈寅恪受聘牛津的缘起》则首次披露了陈公与苏慧廉承前启后的关系。寻找、写作苏慧廉的背后故事也有记录,如《英伦“寻宝”三记》《牛津寻找苏慧廉墓地》等,作者寻访前人足迹遍布几大洲,不乏曲折离奇之经历。书中另有部分文章是与温州近代史有关的,苏慧廉在温州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由他的视角回望这座现在闻名遐迩的城市,不论是重新解读枫林教案的起承转合,还是考证艺文学堂的细枝末节,作者都能用鲜见的域外材料,说出不一样的故事。 作者虽以运用史料、考据史实见长,但在铺陈、叙述时亦具备技巧,把历史写得既扎实又好看。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珍稀老照片,也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 人参帝国

    作者:蒋竹山

    本书是对清代人参史展开的全面性研究。人参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制度史、政治史及经济史的课题,更是医疗史及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课题。本书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大量引用清宫档案与东亚各国的人参医书史料,分别从生产、消费与医疗方面分析了人参对整个清代政府政策的作用,表明了人参对清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展现了一幅清代人参帝国的景象。
  • 新天下之化

    作者:张佳

    明初礼俗改革是中国近世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然而由于《明史》等清修史籍对相关内容的隐没和淡化,明初这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朱明政权起源于被正统士大夫视为叛逆、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红巾武装;在元季士人普遍固执“君臣大义”而不讲“华夷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如何论证政权合法性、争取士大夫的认同和支持,成为明代开国之初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儒家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来源,这就促使明初当政者不得不依照儒家的政治理想,通过文化重建来努力塑造自身的正统形象。洪武时期的礼俗改革,便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和思想背景下展开的。 从衣冠服饰、婚嫁丧祭,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明初礼俗改革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其所关注和针对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遵照儒家政治理念,对元代因“宽纵”而造成的各种失序现象进行严厉清整,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其次是以“用夏变夷”为旗号,对元代社会生活中弥漫的“胡风”进行清整,恢复汉族的文化传统。当政者试图用重新划分“胡汉”文化界限的方式,唤醒士大夫淡漠已久的族群意识,建立他们对明政权的认同。这些措施使得元明易代在文化上,显示出明显的“夷夏”变革色彩。 明初进行的礼俗改革,通过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呼应,成功地树立起明政权作为“华夏正统”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精英思想与国家权力密切配合,大大加速了宋代以来儒学(理学)思想制度化、常识化和风俗化的历史进程。洪武礼俗改革不仅塑造了明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所恢复和构建起来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还奠定了有明一代社会文化的基调和底色,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16世纪的不信教问题

    作者:[法]费弗尔

    本书分拉伯雷是无神论者、信教还是不信教两卷,内容包括:一些好友、诸神学家与论辩家、拉伯雷的闹剧、高康大的家书及灵魂不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