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上海繁華

    作者:葉文心

    點第一爐香,葉文心細說上海的摩登繁華 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卻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不僅由一個長江下游的縣城,一躍而成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與「女性」共同挑戰與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秩序。西風中的資本主義,在上海長出最能代表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面貌,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一九四九年後,上海在共黨政策下,被賦予製造工業的角色,一代繁華洗盡,直到九○年代,中國又回到上海找尋現代性,上海再度成為繁華的代表。 這個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城市與經濟,對廣大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構成什麼挑戰與影響?本書回顧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葉文心生動描繪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二十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為愛國志業的觀念下,不僅取得在儒家社會的正當性,從而改變了上海, 更成為近代中國政治與民族主義發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舊的,葉文心認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國現代性的核心位置,卻有不少力氣花在挖掘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要瞭解今日之上海,必須回到一九四九年前,那個張愛玲曾經生活過也貪嗔癡過的上海。而當代上海新富階層,是否會再次扮演推動國家變遷的角色,或許可從本書的歷史分析窺見一二。
  • 犹太文化史

    作者:徐新

    犹太民族是人类社会一个古老独特的民族,犹太文化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自犹太民族走进历史以来,其创造的独特文化逐步发展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源头文化,对世界文明,特别是对西方社会和生活产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影响。从纵向看,犹太闻名在两千年前的世界之初孕育了基督教,确立了犹太民族首创的一神思想在社会的主导地位;到了14、15世纪,又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起到了中介作用;当近代来临时又为资本主义的到来,特别是现代金融业、新闻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横向看,犹太文明藉着犹太民族在世界各地的散居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对当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了解和认识犹太文化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 《犹太文化史(第2版)》是一部以尽可能全面和扼要的方式介绍和评价犹太文化内容的书籍,通过一种能够在尽可能广泛的读者中引起兴趣,激励他们产生进一步阅读愿望的方式,展示过去的四千年中在犹太民族中发生的令人激动和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与文化成就,是人们了解和认识犹太文化的基本读本。 全面的梳理、系统的介绍、独特的视野、客观的评说、丰富的视觉资料成为《《犹太文化史(第2版)》》的基本特色。
  • 服饰时尚800年:1200~2000

    作者:[英] 琼·娜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穿衣服不只是为了取暖,而且还通过不断地变化与革新,表达着地位、财富、职业、个性和社会道德价值标准。 本书细究了过去800年中西方服饰的发展历史,这不仅可以使人对西方服饰留下鲜明、形象的印象,而且还大致勾勒了影响服饰变化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影响着服饰风格变化的生产工艺和时尚风格,同时还介绍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着装方式。
  • “她”字的文化史

    作者:黄兴涛

    “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发明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女性新代词。它的诞生、早期书写实践和社会认同的过程,蕴涵着丰富多彩、生动曲折的历史内容。揭示这一过程,对于认知汉语的现代变革、新文艺的起源、女性意识的强化与渗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意义等,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她”字的文化史》是作者长期研究近代中国新名词的一个典型个案,很是系统完整。其所发掘出的材料让人感到惊奇。全书为“她”字作“传”,构思新颖,讨论深入,图文并茂,集历史叙事、史实考辨、分析评论于一体,融语言、文学、性别、观念和跨文化交流的多维视野于一字,是对反对“她”字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理念的自觉实践。
  • 身体的历史(卷三)

    作者:[法]让-雅克•库尔第纳

    《身体的历史》第三卷主要从肌体与知识、欲望与标准、异常与危险性、苦难与暴力、目光与表演五个方面对20世纪身体的历史进行了论述。在20世纪,投射在身体上的目光的转变是前所未有的:人体从未如此深入地被医学视觉技术洞察;私密的两性身体从未经历如此多的曝光;表现身体遭受战争和集中营暴行的影像在我们的视觉文化中从未达到如此无与伦比的程度;以身体为对象的表演也从未如此接近由当代绘画、摄影和电影给身体的形象所带来的巨大颠覆。“我的身体还一直是我的身体吗?”身体的历史才刚刚开始。
  • 国史纲目

    作者:姚中秋

    以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来深刻分析梳理中国历史; 揭示中国五千年来历史发展一以贯之的发展之大道; 著名学者秋风的经典大作,中国历史文明的独到解构; 读《国史纲目》,做新中国人。 前有钱穆之《国史大纲》,今有秋风之《国史纲目》,皆是对中华历史的敬意之作。敬意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理性。华夏文明多元丰富,变中有其不变,恒常中又有自我鼎新。秋风的著作,以儒学为经纬,上下纵横五千年,抱天下之关怀,发一己之睿见,实为国史中之大观也。 近世以来,中国学界颇习于以通史体裁撮述吾国之历史,虽线索明晰,逻辑雄辩,但皆依循西方历史演变之道,对吾国祖先各种制度创制和思想遗迹随意裁量,断以己意,难免误解丛生,致使其自身演变轨迹晦暗不明。受西学规范之各类专门史著,对吾国制度思想之阐发,虽时见功力,却又常显枝蔓疏离,难得其要,缺乏贯通性理解。 秋风此书怀揣对国史书写传统的温情与敬意,尊仿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及钱穆《国史大纲》之例,专意从礼乐制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图贴切释读古文献中若干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华夏治理秩序之演变轨迹。立国之道,在乎两端,一为政统之确立,一为治道之完善,两者交相为用,一体两面。此书扣紧这两面关系,对吾国政教关系之源起、转型与崩解过程做贯通式解读,对单一王权与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多有独到研判,对各朝世道人心向背之缘由亦有精到分析,足以为吾国民理解治乱兴衰之道之范本。
  • 害羞的屁股

    作者:(法)让-吕克·亨尼希

    屁股——雅称臀部,若只是两瓣或浑圆的或丰满的或柔软的或健硕的或松坠的或干瘪的肉,定不会羞答答或遮遮盖盖或半隐半藏或欲露还羞或避词讳语地碰不得,只因为那里还藏着另一方“水土”,所以,屁股是害羞的。纵观历代名画,终不能窥臀部之全貌,头发、床单、羽毛扇子、纤细的手,甚至斑驳的树叶的影,纷纷拿出遮挡的本事乱你的眼,为什么,因为画家们觉得,屁股是害羞的。酥胸呼之欲出,那叫性感;若丰臀裸露,那就叫下流了,可见,屁股,注定是害羞的。 全书33章,诸如“亲吻、小屁屁、沟缝、放荡、野兽方式……”等章节,用视觉、触觉(绘画、文学等带来的另一个中枢神经的臆想)三维扫描臀部,血液干干净净流往全身各处,每个器官都是干净的,都是平等的。之所以要为屁股遮羞,说到底,是文明得不够。文明到了极致,应该是上帝造人之始,人人都是赤裸的,却不觉得羞愧。
  •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作者:[美]范发迪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内容简介:清朝建立之初,曾和世界各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后来中国的大门一度被关闭而后又被强行打开,这期间,外国的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队、探险家、科学考察队蜂拥而来,东方古国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惊奇。基于种种不同的目的,他们记录下在华的所见所闻。这些记录数量浩瀚,积存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私人手中,成为了解清代近三个世纪历史的珍贵资料。由于西方人士观察、思考和写作习惯与中国人不同,他们的记载比较具体、广泛,比较注重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因而补充了中国史料记载的不足。“编译丛刊”将从中选取若干重要资料译介给国内的读者;对早年问世的具有开拓性、奠基性价值,但不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的作品,我们也将同样给予关注;此外,对反映当代国外清史研究新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的学术专著,“编译丛刊”也将及时地介绍给中国学术界。
  • 文艺复兴时期卢瓦尔河谷的城堡

    作者:[法]伊旺·克卢拉

    在卢瓦尔河谷的城堡中,法国王室曾经辉煌一时。在其极尽奢华、风光无限的排场后面,充斥着诸多有关国王、王后和宠臣等鲜为人知的故事,涉及当时法国的政治、军事、建筑、文学、艺术、习俗、礼仪、饮食、服饰等多个领域,真实详细地再现了15世纪法国君王流亡时居住在卢瓦尔河谷城堡的生活。 第一部分 王室豪华享乐的传统 第一章 群主优裕的流亡生活:曼恩城堡——希农城堡——洛什城堡 第二章 都兰国王——路易十一 第三章 国王青年时代在昂布瓦兹度过的幸福时光 第四章 布卢瓦城堡以及成年的君王 第二部分 文艺复兴的夏天 第一章 王宫的繁荣冒盛 第二章 皮埃尔的理想 第三章 迪亚娜的花园 第四章 上流社会 第五章 宫廷里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 暮色之光 第一章 昂布瓦兹城堡的喧闹,舍农索城堡的胜利 第二章 伟大的荒谬 第三章 巴罗克时代 第四章 国王与国民的辩论 第五章 布卢瓦城堡的悲剧 参考文献
  • 中华文化史(上下)

    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中华文化史》(上下第2版)讲述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有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 人类婚姻史

    作者:韦斯特马克

  • 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

    作者:彼得·克劳斯·哈特曼

    本书以中欧地区的独立邦国和独立教派为基线,叙述1648年至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阐述了1)帝国文化繁荣与多样性发展的理想框架——帝国的法权秩序,包括帝国成员及其广泛的独立、帝国的统治机构、人口、社会与经济;2)帝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有利前提——帝国法保障的三大主要教派(天主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的平等地位和小教派文化发展的可能;3)帝国文化发展的宗教基础,在圣像问题上对《圣经》的不同解释成为天主教文化与新教文化分道扬镳的起点。详述了帝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教会的建筑、艺术和音乐,教育、图书馆与文学,大众文化、民众信仰、风俗与习惯,小教派文化,宫廷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展。   存在了约800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松散的欧洲帝国。这个信仰多派的、多民族和种族的、政治倾向多样性的、结盟但放松的国家形体,今天,被调配想为欧盟的前身。在这个角度上,本书以经面世,就被当地文化界视为奠基之作。
  • 唐朝文化史

    作者:徐连达

    徐连达,1931年生。浙江省临海市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专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及隋唐史,发表有关论文多篇。著有《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为已故陈守实教授整理《中国土地关系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吴浩坤、赵克尧合编《中国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广东教育出版社)及《中华名著要籍精诠·社会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等。
  • 语言帝国

    作者:[英]尼古拉斯·奥斯特勒

    本书通过历史上的语言故事反映一个民族的真实特性及其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盛衰涨落,是第一部把各种不同类别、形态的语言整合到一起的作品。作者在书中的论述并没有局限于语言学专业本身,而是着眼于语言的对外传播过程及其兴衰的原因。全书重点论述了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语言的历史,包括:闪族语、阿卡德语、埃及语、汉语、梵语、希腊语、拉丁语以及现代欧洲的语言体系。
  • 希腊共和国

    作者:[英] 阿尔弗雷德·E.齐默恩

    《希腊共和国: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政治和经济》原著是一部篇幅较大且内容丰富的古典学著作,如作者齐默恩所说,本书的目的在于研究清楚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是什么样的,因此本书的内容牵涉古希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而作者着重研究了推动雅典生活的两大因素,即政治和经济,分析了它们的性质、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描绘出雅典社会的图景。 作者批判了“见木不见林,逐末而忘本”的追逐细节而忽略宏观因素的过度专门化研究趋势以及以今人眼光看待古代历史的错误方法,在论述过程中注意运用当时最新的考古证据,并大量引用时人的著作,运用古典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和诸多观点在现今看来仍能提供借鉴、引发思考。该书1911年问世时,不仅在古典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还在客观上促使“共和国”(commonwealth)这一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 中国墓葬史

    作者:张学锋

    《中国墓葬史(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考古学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意义、独立的学科,应该从十八世纪开始,具体地讲,1760-一1840年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中国最初的考古学属于“舶来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学术知识的传播,西方的考古学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到了中国。1927年开始的周口店发掘和“北京人”的发现,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在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上,中国考古学者通过讲学,将西方先进的考古方法和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有机结合,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五十年来,中国考古学沿着这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很大成绩。
  • 西方文明史手册

    作者:威廉·H·麦克尼尔

    此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麦克尼尔阐述西方文明发展历程的力作,它按照年代顺序,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叙述了自石器时代到20世纪的西方文明史,初写于1949年,最初是为芝加哥大学本科生写的入门教材,半个世纪以来多次修订再版,成为西方最畅销的教科书之一。并为后来《西方的 兴起》一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 书籍的秩序

    作者:[法] 罗杰·夏蒂埃

    本书从作者、文本、书籍、读者四个方面入手,介绍了14到18世纪之间书写文字如何分门别类、编目归档,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员和机构对文字和印刷品的领会和感受。本书无论是在文化史上还是在文化史相关的理论上都堪称力作。
  • 地圖的歷史

    作者: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

    從地圖看歷史──第一本全方位、最完整的地圖文明史 從亞歷山大圖書館到Google Maps,從石刻地圖到GPS定位系統, 地圖是如何反映歷史、影響文化,見證變遷和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古希臘人如何得知世界有多大? 托勒密後的黑暗中世紀,如何藉由印刷工藝「文藝復興」? 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十二板塊,說明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場騙局? 在平面上呈現弧形表面,麥卡托如何成為現代製圖之父? 當Google Maps掌握了定義和呈現世界的權力,我們的未來要往那裡去? 想像一個沒有地圖的世界,人們如何旅行?現在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 Maps, Facebook的出現更繪出一幅新的社群圖譜──數位革命對地圖的改變遠超過各時期所有地圖學的總合。讓我們回到一萬四千年前,穴居人首次在石頭上刻下地圖開始,是否地圖的產生──甚至啟動了人類大腦的擴張與發展? 關於地圖的事實代表一本世界演變史:西元前的扁平世界,中世紀的宗教奇想,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十六世紀晚期的三角測量、十八世紀的經度確立、二十世紀的飛航與空中觀測。到了今日,拜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導航之賜──世界的中心不再是耶路撒冷或是帝國首都,我們開始Me-Mapping──從自己的位置規劃路線。走到哪裡,「你」就是地圖,就是世界旋轉的樞紐。地圖確實描述每個時代對世界的看法,掌握你我之所以為人的線索,並反映出發現與好奇,衝突與毀滅──也標記出權力的更迭。 地圖即故事,地圖即生命。地圖的力量能迷惑、能振奮、能煽動,能無聲傳遞迷人的故事,講述我們曾經經歷以及即將前往之處。作者以其獨特的眼界,解說地圖如何表達、又如何巧妙在時間長流中重塑了歷史。地圖在這本書中,不僅是用來觀察周遭世界的跳板,還反映出更具定位的自己。 (如果蘋果公司讀過這本書,應該就不會在地圖軟體上跌了這麼大一跤。)
  • 中国龙的发明

    作者:施爱东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类似的说法耳熟能详。可这些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何时和“龙”牵扯上的关系?在近四百年间,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龙”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又说不清的问题,将会 在本书中找到非常详尽有趣的解答。 本书整体上探讨的是以“龙形象”为代表的中国,从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向海外不断演绎、变形的民族符号,最终成为国家象征。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实在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产物。作者正是从这一冲突出发,直面不同时期西方视野中不同的龙形象问题。 本书的最大特色除了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来绘制“文化地图”,还在于运用大量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新材料”——223幅稀见图片。图片的新异惊奇让人目不暇接,其对国人形象的种种演绎,又让人心生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