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威尼斯与阿姆斯特丹
本书是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柏克的著名学术专著《威尼斯与阿姆斯特丹》(第二版)的中译本。该书考察了欧洲近代早期两个大城市的精英或统治集团。书中,柏克描述了这些精英及其相似之处与差异,借此揭示了产生这些精英的社会并剖析了17世纪正在发生的一些大变动。 -
新文化史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且赏识地检视现行的文化史模式,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具体例子则是关于当前进行中的新类型研究。 -
日本文化的历史
尾藤正英先生通过将江户时代儒学家的思想与中国儒学进行比较,阐明了其异质性,并通过对构成其背景的生活意识以及社会观、社会构造进行比较,探讨了日本历史固有的内在逻辑。先生对“役人”、“役所”等中文中所没有的“役”的概念给予关注,阐明了日本近世国家制度的特色,另外还结合古代历史上的形成过程第一次阐明了易于被误解的日本人的宗教的性质。 -
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
纸草文献的出土,为西方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第一手资料。在本书中,凯尼恩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中关于图书和阅读的零星记述,向读者生动而又详细地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图书的材质、形制、内容以及阅读习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 本书是西方图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西方决斗史
本书是西方决斗这一习俗的全面而系统的记录。还记录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西方著名历史人物, 如在滑铁卢战役中出了大名的惠灵顿公爵, 以及米开朗基罗、普希金等等的逸闻趣事。 -
自慰
《自慰:一种巨大恐惧的历史》主要内容:手淫(亦称自慰)在十九世纪被看作一种可怕的恶习。正如普鲁东所写的,这种恶习“戕害了年轻久”。人们认为它严重损害健康,从事这种行为就等于是自毁。1860年,有令法国医生说,在世界上,被自慰这种恶习害死的人,要多过死于历次战争的人,多过死于各种瘟疫的人。这种恐惧在欧洲流传甚广,甚至远渡重洋,传到了北美。1870年,有部美国著作这样写道:“自慰要害你一生,直至死亡;它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你,这种痛苦无法用言语形容。就是死在刑场上,也好过受这种活罪。” 为了防止或者治疗这种毛病,医生或者教育家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应该让年轻人产生真正的恐惧。不过《自慰:一种巨大恐惧的历史》不仅记录了医生和教育家们的这种愿望,还记录了孩子们被这种恐惧折磨的痛苦。那么,这种恐惧是从何时开始形成的呢?也许大家难以相信,其实它只是始于十八世纪。《自慰:一种巨大恐惧的历史》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可信的叙述,给大家展示了这种恐惧形成、发展、消失的完整周期。 -
观音
作者一直对佛教中国化的课题深感兴趣。我们知道在长久的历史中有许多的外来的宗教被传入中国,但是却只有佛教成功地在中国生根,变成了中国的佛教。并且与中国原有的儒道传统融合,从而“三教合一”乃成为中国宗教的一大特色。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东南亚等地,亦是象征神圣王权的男性神祇;然而在中国,“他”却变成了“她”,成为循声救苦的“慈悲女神”,并拥有截然不同的历史与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与信仰。 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结合文化、艺术、社会、历史等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方法,探讨观音经历此戏剧性演变的原因与过程。除了佛经之外,本书将感应录、朝圣故事、寺志与山志、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以及反映观音形象变化的艺术造型等全面纳入讨论范围,是深入研究观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
世界人文简史
《世界人文简史——文化与价值》是一部简明而权威的世界人文史教材。它以“文化”为写作核心,从史前到当代,从西方到东方,兼及社会学、哲学、宗教、文学、戏剧、美术、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类文化现象和成就。这些缤纷的素材在作者的笔下水乳交融,共同铺展一幅人类文化发展的灿烂画卷。在穿越历史时空与先人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整个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 该书英文版于初版问世后的十几年间多次再版、重印、并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出版,在欧美学术界和教育享有赞誉。本书也是非常适合作为国内高等院校进行人文科学教育的辅助教材,书中提供的相关知识点网络链接将对现代青年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 -
家庭史(全三卷)
参加编写《家庭史:遥远的世界·古老的世界》(共3卷)著作上下两卷的,有各具专长的二十九位作者。他们相互呼应,打算绘出各种家庭形式和家庭规范演变的粗线条来,将连续性与断裂性的特点结合起业;同时也希望把一些文化选择和各不相同的历史进程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显示出来,第一卷论述古代社会,尚未开化的欧洲和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非欧洲文明的古典阶段。这一卷的特点是起源性质,囊括的时间很长。第二卷论述现代化的冲击宗教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或社会方面——以及与统治地位的欧洲模式的比较。 -
无声的革命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本书利用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历史的中心是人物的活动,由学人而见学术。所谓学术史与学人的历史,二者之间,分别显然。前者偏重于专门史,后者则以学人作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作者认为,研究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一是了解前人已知,如何知,为何如此这般认知,避免以不知为无有,或拾人唾余,或重蹈覆辙,以致无知者无畏。二是由学人而知学术,历史人物形形色色,而人有思维行为两面,由学人见学术。三是以学人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而非仅为专门的学术史。学人亦为社会一份子,既有一般体验,又有独特感受,其思维行为包括学术活动在内,牵连广泛,与整个社会的脉搏跳动息息相关。 近代以来,受西学影响以及新式学堂教育的制约,分科治学,已成体制。新锐学人以分科治学为科学,其实分科究竟如何发生,为何发生,还有待研究。在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作了详细的论述。而于民国学界的老辈,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等亦有不同的解析。 本书作者为国内近代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其学术成就已为学界认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本书征引资料翔实可靠,论述精辟平正。 -
从罗马到中国
本书是“西方文明溯源”丛书之一本,本丛书可以让读者真正走近西方古代文明的方方面面。 两千多年前,鲜艳轻柔的丝绸叫罗马人惊诧赞叹,色彩夺目的丝绸顿时成为罗马人眼中的奢侈品,使用丝绸成为一种时髦。然而,丝绸到底为何物?以何制成?是来自传说中的“塞尔国”(Sères)吗?“塞尔国”就是中国吗?这些生活在地域边缘的人蓝眼睛,红头发…… 本书通过一群勇敢的罗马商人,在公元166年,以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为寻找他们梦想中的丝绸之国,开创出一条穿红海,过阿拉伯半岛,绕印度,经马六甲海峡,在越南登陆,再改走陆路,最终抵达汉王朝国都——长安(今西安)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一段充满冒险、离奇而艰辛的历程;同时,该书还以大量详实的史料,破解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证实中国人开辟了令世人震撼和惊喜的横贯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从而揭开了遮掩在这个疆域辽阔、国泰民安的丝绸王国之上的神秘面纱。 -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本书主旨为探讨朝鲜王朝尊周思明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的表现及其对清韩关系的影响,阐明自号“小中华”的朝鲜王朝对中华文化的倾慕、利用之以建立其政权的正统性,并对这一时期的中朝关系作出全面的榫和重新解释。为此作者研读了中、韩和日本的几乎所有相关文献,穷十余年之功,撰写了这部被相关专家誉为具有震撼性的著作,持论公正,述事理性客观而有深度。应当说,这是近年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
維梅爾的帽子
故事,不只是故事!設計故事後的內容發想,與情境寫作訓練,透過引導觸發獨立思考與寫作的興致,才是經典閱讀!閱讀經典文學能讓人開展視野、提升生命感受力;然而培養閱讀習慣非一蹴可即,《經典閱讀力》系列,藉由引導閱讀與寫作技巧,讓孩子由衷愛上故事本身,進而主動了解與故事相關的各種資訊,並染上寫作癮。本書在不違背原作意旨、泯滅作者行文之美的原則下,將原作改寫、潤飾成適合兒童閱讀的版本,附標準注音,穿插精美彩圖,讓孩子徜徉故事情境,擴大想像空間。故事之後設計多種主題發想,讓孩子能在讀完故事之後,能透過不同的切入點,以嶄新的角度再次閱讀,有條理地組織故事情節,培養獨立思考的的閱讀能力;隨之有短文引導寫作與讀後心得題幹。先瀏覽,再根據故事後的提問重新翻閱,最後因應寫作需求,挑選喜愛的段落再次欣賞一次,這樣就能透澈了解一本經典之作。從現在起,你可以選擇僅僅閱讀「愛麗絲掉到兔子洞之後的奇幻冒險」,或是更多故事後的發想,關於邏輯、哲學、兒童心理等各種議題的深層探討,了解認識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拿起書,你會發現閱讀是多麼迷人,寫作又是如此自然! -
士与中国文化
《士与中国文化》由余英时著,是文史哲学生的必读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超越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本书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
古典时期的图书世界
作者用简练明快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古希腊罗马世界里图书的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以及读者范围和阅读习惯的演变,经典文献的传播过程,对了解西方文明史和图书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配有五十幅精美人物和图书插图,并有详尽的注释。 -
私人生活史III
《私人生活史3》由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共有包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72位著名史学家参与,被称为二十世纪下叶史学界一项"革命性的成果",革新了历史的观念,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内容。译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且文字富有激情,颇具震撼力,加上富有史学价值的三千余幅珍贵插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影响已远远超越史学界,被广大历史研究爱好者所推崇。该书出版后,已译成20余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近代早期,随着以王室财政转化为公共财政为发端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野,以及印刷书写文化的普及,一个个人化的隐私世界得以形成,而所谓的宗教自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私人自律领域。这个以礼仪、规范、隐私、品位等组构而成的私人世界,是近代西方“公与私分权而立”的公民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 -
懒惰的历史
这是一本关于“懒惰”的图文史。在欧洲历史中,懒惰引起过好几次社会大辩论。在作者看来,如只把懒惰看作是恶,有失偏颇。懒惰也是对权利的争取,是反抗的精神,是对自由的呐喊,也是一种自我的实现。懒惰代表了对时间、对自我的完全主宰。 懒惰的状态十分复杂。一方面指对事物漠不关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内在的痛苦。 工作赋予每个人自主权。懒惰滋生无聊,促使人们寻找消遣。 “无所事事是人类仅次于存活下去的首要且最大的嗜好。” 懒惰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事关公正正义。 东方式的慵懒如同一剂诱人的春药,将抚摸的温柔、醉人的香味和女奴的引诱合而为一。 懒惰和吻一样,偷来的才令人回味无穷。 懒惰会变成一个基本的民主美德吗? -
古希腊-罗马文明:社会、思想和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明:社会、思想和文化》以翔实的资料作为支撑,介绍了公元前后各几百年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化、考古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冲突,对于读者了解西方文明的源头大有裨益。 此书1987年初版,至今已出至第三版,新版图文并茂,补充了许多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具备学术性和趣味性,是西方世界文科类大学的骨干教材。本书以其大量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为相关专业的学者进行拓展研究提供便利;全书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也能为热爱文史哲的普通读者打开一扇知识之窗。 -
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
彼得·李伯庚编写的《欧洲文化史: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上下第2版)》首先呈现的是赵复三先生倾情奉献的译序。他以欧洲文化历史为标杆,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比较与建议,并精炼出本书的特别之处,供读者参考;紧随其后的是作者的引言,彼得·李伯庚教授在这个部分介绍了本书的创作思路,每章所涉及的各个概念的定义与范畴,以及本书的结构与阅读建议;然后是在正文部分,读者将被置身于无数个精彩浩瀚的历史故事中,惊叹欧洲文化的神奇之处;书末尾的英文注释部分,则为读者拓展自身知识面提供了查找相关文献的精确线索。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作为您的阅读起点。因此,编者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安排阅读顺序。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欧洲文化的魅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