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

    作者:Peter Gay

    以獨一無二的寬廣度和精彩度,呈現一場異端者的盛會。 在近年出版的文化史作品中出類拔萃,是當代一個大歷史家的至高成就。 本書集合了彼得.蓋伊(Peter Gay)一生學問之精華,是他繼《弗洛依德傳》之後最雄心勃勃的力作,探索的是讓人目瞪口呆的現代主義大起義。 這場起源於一八四○年代的文化運動,是個高度顛覆性的運動,致力於推翻繪畫、小說、詩歌、戲劇、音樂、舞蹈、建築、設計和電影各藝術領域的既有成規窠臼。透過攻擊傳統形式,給藝術、文學、音樂和電影帶來了深邃轉化。 現代主義產生於布爾喬亞文化環境,雖然兩者互相看不上對方。布爾喬亞文化正是蓋伊畢生所用力之處,對他來說簡直是信手捻來,他出神入化地描述了現代主義者對布爾喬亞的揶揄所表現的幽默風趣,是一部具有高度原創性與可讀性的著作。 蓋伊以惡名昭彰的法國抒情詩人波特萊爾為他這一波瀾壯闊的研究揭開序幕,追溯了現代主義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態出現於巴黎,又如何在最終成為了柏林和紐約這些世界都會的主流文化形式。 他從現代主義運動的起源談起,一直談到它在今天的展現:馬奎斯的小說和蓋里在畢爾包所建的古根漢美術館。 最後,蓋伊還檢視了獨裁政權對現代主義的敵視,以及普普藝術如何為主宰西方文化一百二十年的現代主義運動敲響喪鐘。 以其優雅的文體,以整合西方藝術史與西方社會史的偉岸功力,《現代主義》在近年出版的文化史作品中出類拔萃,允為當代一個大歷史家的至高成就。 本書也可說是蓋伊晚年娛己娛人之作。 我們都生活在現代主義影響的生活中,但什麼是現代主義以及它的內涵是什麼,也大都似知未知。這本書倒是可以作為一般人的人文基礎常識閱讀,並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
  • 经学·科举·文化史

    作者:[美]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中新翻译的五篇文章,所涉主题从尼采盛期哲学中所见来自亚洲佛教的影响,到经学在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作用,所涉内容比较广泛。
  • 书史导论

    作者:[英]戴维•芬克尔斯坦,[英]阿里斯泰尔

    该书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 鸿雪因缘图记(套装共3册)

    作者:完颜麟庆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鸿雪因缘图记(套装共3册)》共三集,每集分上、下两卷,一事一图,一图一记,凡二百四十图、记二百四十篇,系清完颜麟庆着文,汪春泉等绘图,为作者记述身世与亲历见闻之作。麟庆曾经宦游大江南北,加以性好山水,所至之地皆不废登临,留心考察,见闻宏广,并将自己所历所闻所见一一详加记录,复请当时著名画家汪英福(春泉)、陈鉴(朗斋)、汪圻(甸卿)等人按题绘成游历图,以期使生平雪泥鸿爪之印痕藉以长久保留。是书以图文相副相成的形式,实录其所至所闻的各地山川、古迹、风土、民俗、风俗、河防、水利、盐务等等,保存和反映了道光年间广阔的社会风貌。所载二百四十图,内涵涉及山水屋木、人物走兽、舟车桥梁,包罗万象,纤毫毕具。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著录此书,称其“以图来记叙自己生平,刻得很精彩,可考见当时的生活实况。。
  • 欧洲风化史

    作者:[德] 爱德华·傅克斯

    《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为《欧洲风化史》的第一卷。 插图本《欧洲风化史》是德国著名文化史学者爱德华·傅克斯一部研究欧洲性道德史的带有学术性质的专著,因其材料丰富、叙述严谨、观点鲜明而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被认为填补了欧洲风化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 该书共分为三卷,即《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产阶级时代》,以独特的视角对文艺复兴时代、君主专制时代和资产阶级时代的风化行为、风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的状况和演变过程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和阐述。同时,作者在这部巨著中使用了大量的各种漫画和图画,这不仅使得该书图文相得益彰,而且更能让读者对欧洲的世俗生活画卷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了解与认识。
  •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

    作者:艾伦·雅各布斯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伴随电子出版物的兴起,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快餐式阅读,这种以追求快速、简单甚至愉悦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人为了追求纯粹“悦读”而弃华章名著于不顾,在迅疾的流变中只愿选择图文并茂,抑或只有图片、视频的电子读物以单纯满足视觉的享受。长此以往,痴迷于此的这一群体的文字表达能力必将退化,乃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没有思想的“空心人”。 欣慰的是,仍然有众多的读者在线上线下体验着阅读的真正乐趣。但是,在外界干扰和诱惑愈演愈烈的情形下,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并保持深度注意力,在这吵闹的环境中安心读书呢?
  •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

    作者:刘永华 主编

    社会文化史强调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将社会史分析和文化史诠释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不能忽视相关人群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这些现象之于当事人的意义,唯有如此,社会史分析才不致死板、僵硬;在诠释文化现象时,不能忽视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唯有如此,文化史诠释才不致空泛、玄虚。 本书按主题分成五编:一、认同,二、神明信仰,三、宗教仪式,四、历史记忆,五、感知、空间及其他。这些主题远远没有囊括社会文化史触及的所有课题,但应该说眼下比较重要的论题,大体已经涵盖在这些主题之下。 在选编论文过程中,编者考虑到论文触及的区域和时段,注意体现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史领域触及的区域、时段的广度。不过,不难看出,就区域而言,本书所收论文,对南中国的讨论多于对华北的讨论;就时段而言,对明清的讨论多于对其他时段的讨论,这种不平衡并非出自编者的研究偏好,也不意味着这些区域和时段才是社会文化史分析的有效研究范围,而是大体反映了目前研究界的现状。
  • 施尼兹勒的世纪

    作者:(美)彼得.盖伊(Peter Gay)

    施尼兹勒,著名的奥地利小说家和剧作家,伍迪艾伦之前格林威治村“愤青”们的榜样,纳粹焚书的第一批受难者;他的日记,被史学家盖伊当做叙事的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中产阶级形成的百年史。 从盖伊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中产阶级从来不是一个统一和自为的阶级,他们分散在各个阶层里,他们之间发生着无数日常的和委琐的利益冲突,他们通常具有政治上的软弱性。所以,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政治胜利,按照社会学家赫希曼的看法,恰好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群体,从来不构成对统治者的威胁,从来只打算通过金钱而不打算通过权力和名声获取满足感。
  • 恶魔花园

    作者:[美]斯图尔德·李·艾伦 Stewart

    一部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的作品 别开生面的趣事轶闻以及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人爱不释手 内容简介 饮食是生命的核心,也是人类本能的享乐。圣经用一个禁果的故事来定义所有的人性,从此,人类也在文化、宗教或政治上强力运用起这种理论,为我们所吃的东西添加情绪色彩,施以善恶判断,使饮食行为反映出深刻的心理影响与文化内涵。 在本书中,作者以圣经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懒惰、贪婪、亵渎、暴怒)来分门别类,以睿智的笔触,介绍历史上曾经被各种民族与文化视为禁忌的美味,以及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纷呈百态的文化。 从伊甸园中甘美诱人的苹果、到珍贵的美食圣品鹅肝酱,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饮食不过是人类原始本能的享乐,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后必然隐藏着惊人的故事。例如,“爱情果”即如今我们熟悉的番茄,在19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魔鬼隐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肴邀请读者体验古罗马盛宴,从榛睡鼠到特洛伊烤猪,几乎每道菜都与国家的禁令背道而驰……《恶魔花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饮食历史,同时也遍布作者造访奇异国度的游踪足迹,还搜罗了各式各样的禁忌食谱,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视为异教的无酵面球,以及阿兹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槟酒”。不论是喜爱美食的人、烹饪历史学家、人类学兴趣爱好者或是喜欢随着书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这都会是一本让你读来兴味盎然的佳作。 媒体推荐: 妙笔生花……《恶魔花园》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 ——硅谷《圣何塞水星报》 赏心悦目……每一章的标题都令人心荡神驰……丰富的游历给了他似乎取之不尽的故事源泉,艾伦让读者领略到别开生面的趣闻轶事。 ——《图书期刊》 艾伦的书充满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读者爱不释手。 ——《图书馆杂志》
  • 舌尖上的法国

    作者:[法] 让-罗伯尔•皮特

    法国是欧洲最看重饮食的国家。世世代代的法国人都坚信,世界上最好的佳肴盛馔出自他们的故土。在这本书中,作者罗伯特•皮特以一个美食家、史学家、文化学者的姿态为我们烹制出了一份鲜美的法式文化大餐。在这里,美食不只是美食,更是有灵魂的艺术。 探秘法国各地正宗美食 感受美食中的浪漫与激情 品位美味中的历史与文化 舌尖上的法国,激发味蕾的想象
  • 文化杂交

    作者:[英] 彼得·伯克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从禅宗犹太教,到尼日利亚功夫,从宝莱坞电影,到萨尔萨和雷鬼音乐,杂交的趋势难以忽视。有些人对这种现象表示赞许,还有些人则对此表示担忧甚至谴责。在这本小书中,史学家彼得•伯克从文化史的角度,以丰富的例子分析讨论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个体和群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梳理了文化杂交的对象、情势、反应和结果。本书从历史中提炼出各种理论模型,对理解当下和未来的社会文化发展很有帮助。 西班牙托莱多的圣罗曼教堂装饰着15世纪和16世纪的阿拉伯几何图案,越南的高台教供奉着耶稣、圣女贞德以及维克多•雨果,尼日利亚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用介于伊博人语言与英语之间的混杂语创作出非洲现代文学……本书从丰富的案例出发,探讨了不断加速的文化全球化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文化的影响,不仅关注欧洲,而且着重多样化的世界历史的进程,广泛地涉及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例子。 《文化杂交》由英国著名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一篇讲座稿修改、扩充而成,深入浅出,以娓娓道来的风格阐明了一个个与杂交性、多样性相关的文化理论概念。伯克特为中文版作序,并挑选了三篇附录文章,进一步解释了他对文化杂交的新思考。
  • 大明衣冠图志

    作者:撷芳主人

    本书的分类和体例参考《大明会典》,将不同服饰按照穿着者的身份(等级)分为皇帝冠服、后妃冠服、皇子冠服、内使冠服、文武官冠服、命妇冠服、军校冠服、生员吏员巾服、士庶巾服、士庶妻冠服、婚丧冠服、仆役巾服、乐舞巾服、僧道杂流巾服等十四大类,每类各成一卷。另外,还将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绘制成示意图,单独列为一卷。书中所有漫画形象和图示均参考明代服饰实物、绘画以及典籍文献绘制,同时用文字的形式加以详细说明。
  • 他者中的华人

    作者:[美] 孔飞力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华人”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的异类?他们究竟是带来新的利益和机会,还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或者简直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漫漫数百年,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竞争有对抗。在《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一书中,孔教授再度展示了他在《叫魂》中熟练运用的社会心理剖析法,对华人移民置身其中的“他者”条分缕析。
  • 乌鸦之城

    作者:[美] 博里亚·萨克斯

    【内容简介】: 《乌鸦之城》从伦敦塔内的乌鸦讲起,展现了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乌鸦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态度所发生的巨大转变,展示了乌鸦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独特魅力,由此勾连出了英国从中世纪到现当代的历史。 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揭示了我们的思维与文化是如何被乌鸦影响并定义的。如今的英国,它不仅仅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更成为了关乎国运的“神鸟”,同时在英国文化中也是一种对在困境中坚强存活的精神的比喻。人类在保护它的过程中也保护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编辑推荐】: ◆乌鸦自古以来不管在何种文化之下都沉浸在神话、历史和传奇之中,让人无限着迷。这个典型意向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金乌”是太阳的别名。在美洲的原住民中,乌鸦是危机的拯救者。在北欧,乌鸦却成为思想和记忆的化身…… ·············································································· ◆传说英王查尔斯二世曾经非常惧怕一则预言:如果乌鸦飞离伦敦塔,英国将会灭亡。你一定想不到,1944年的二战时期,相传一只乌鸦侦查到了伦敦上空敌军轰炸机的事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呢?作者在《乌鸦之城》中一一阐释了那些有关乌鸦与伦敦传奇故事的来龙去脉。将一个角度独特的伦敦历史呈现了出来。 ·············································································· ◆全球文化史研究专家结合渊博的学识与迷人的传奇故事为我们追溯了伦敦塔与乌鸦的历史,揭示了这个神秘的动物背后所隐含的符号权利以及其真正的魔力所在。 【媒体推荐】: 博里亚•萨克斯是一位令人喜爱的作家。他的研究不仅涉及英国著名神话故事的起源,也展示了乌鸦这种动物的神奇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支撑古老的传说,也能激发新的故事。——《泰晤士报》 进入博里亚•萨克斯的世界,会发现他是一位十分值得尊敬的学者,作者成功的厘清了若干年间人类与这种神秘鸟类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纽约日报》 《乌鸦之城》为我们理解伦敦这座世界名城的近代史和神话传说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同时也对神话本身、对人类与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着的微妙关系提供了精彩的解读。——罗纳德•霍顿教授,“英格兰遗产组织”理事会成员
  • 婚外

    作者:伊丽莎白•阿伯特,Elizabeth A

    不同时代的德•蓬巴多夫人、埃洛伊丝、玛丽莲•梦露、简•爱以及卡米拉等人却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女人为什么会变成情妇?私人生活如果变成了秘密生活通常会是什么样的情形?情妇只为侍奉男人而存在,抑或她们是得到完全解放的独立女性? 在《婚外》中,伊丽莎白•阿伯特睿智地考察了历史上一些最声名狼藉和最使人着迷的女人的动机和品德。 这些女人——从中国的妾到欧洲皇室的情妇,到黑帮的玩偶,再到大亨们的花瓶——要么纯属偶然,要么遭到强制,要么出于自我选择,都被认为担当了这个复杂的角色。《婚外》通过对她们个人肖像的精心描绘, 提供了由历史、个人传记和文化洞见融汇而成的丰盛大餐 她们,一直被人们想象和猜测,又一直被人们指点和评判; 她们,被称作“情妇”“被包养的女人”“风骚女人”“外室”和“另类女人”; 她们,是小说中扑朔迷离的虚构人物,也是现实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 真实的她们,到底是什么样? 揭开历史和想象的谜底,让隐秘和真相成为一个个好读的故事。一部历史上另类女人的迷人记录,几十位被称为情妇的女性的画像:从宫廷‘国王的婊子’到神父管家‘一个人的娼妓’,从黑帮老大的玩偶到大亨们的花瓶,一直到今天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的风流韵事……但它所揭示的要远远超出富人和名人的床帏癖好。全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富有启发的洞见。 ●阿斯帕齐娅:永远不能成为妻子的智慧和性感女神 ●内尔•格温:我是但只是一个男人的婊子 ●德•蓬巴多:被国王宠爱,被人民憎恶 ●珍妮•杜•巴里:被推上断头台的国王情妇 ●洛拉•蒙特兹:国王爱上了淘金女郎 ●爱丽丝•凯珀尔:“我们那时的事情做得更好” ●埃琳娜•路佩斯库:曾经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情妇 ●西奥多拉和玛洛齐亚•提奥菲勒:野心勃勃的母女组合 ●玛琳齐:叛徒的荣耀与耻辱 ●萨莉•海明斯:她可能是伟大总统的情妇 ●爱娃•布劳恩:大屠杀制造者的情妇 ●汉娜•阿伦特:和另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故事 ●珍妮•赫布特: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乔治•艾略特:伟大小说家和她的灵魂伴侣 ●凯瑟琳•沃尔斯顿:伟大作家怎样成为她情感上的奴隶 ●乔伊斯•梅纳德:天才少女和文学大腕的秘事 ●弗吉尼亚•希尔:众多黑帮老大的亲密爱人 ●阿琳•布里克曼:一个典型的受虐型女人 ●格洛丽亚•斯旺森:肯尼迪老爸的花瓶 ●玛丽亚•卡拉丝:伟大歌唱家和她的船王情人 ●玛丽莲•梦露:女神和总统 ●朱迪思•坎贝尔:同时是总统和黑社会头目的情妇 ●帕梅拉:以情妇为专业 ●西蒙娜•波伏娃:并未真正履行的协议 ---------------------------------- 媒体评论: (这本书)把我们从道德正确和挑剔中解放了出来,使人有重负脱落之感。在这本厚重广博的图书中,作为一个经验老道、不带文化偏见的历史学家,阿伯特独特的观点如星斗般四处散落。 ——Bookslut “在这次关于轰动一时的风流韵事的巡游之旅中,对那些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女性,阿伯特提供给我们的是生动的细节和聪慧的评论。” ——《女士》 “一部历史上另类女人的迷人记录。” ——《星期日时报》(伦敦) “阿伯特女士有着一种轻松的谨慎,她选择了好读的故事和轻快的风格……借着把她们带出阴影,她为那些被掩藏的女士们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服务。” ——《经济学家》 “这本引人入胜的图书一个令人惊奇之处在于,在虚构和幻想中我们越陷越深,而这恰恰揭示的是我们对作为我们同类的情妇的态度。” ——《星期日电讯》 “对通过几个世纪以来妾和情妇生活揭示的性别角色一次生机勃勃又精到细微的观察……这本书有着名人八卦那样难以抵挡的吸引力……但它所揭示的要远远超出富人和名人的床帏癖好。(全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富有启发的洞见。” ——《科克斯书评》 “在一个题目下面,《情妇史》综合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针对名声卓著或声名狼藉情妇爱情生活的切实调查,从宫廷‘国王的婊子’到神父管家‘一个人的娼妓’,从黑帮老大的玩偶到大亨们的花瓶,一直到今天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的风流史。这本书在描写历史的同时,通过活泼的调研,以社会分析的角度,提供了80位被认为是情妇的女性的画像,推荐作为女性研究或收集史料的读本。” ——《中西部书评》
  • 盘中巴黎

    作者:[法]安娜· 玛提奈蒂,[法]菲利普•阿

    烤羊排比红粉佳人更让雨果难以自持 草莓甜点中隐藏着普鲁斯特人生初体验的难忘滋味 法式烩龙虾化解了菲茨杰拉德的美式乡愁 巴黎馅饼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千里之外仍然吮指回味 …… 跟随老饕文豪寻回经典的巴黎味道 看“吃货”作家吃遍巴黎,见证文学与美食的舌尖结缘 精美照片还原85道佳肴,再现文学名著的中的“经典”美味 台湾美食作家韩良忆诚挚推荐,一次从笔尖到舌尖的非凡巴黎游记 法国美食文学大奖与美食书大奖得主作者最新力作 在巴黎一场场奢华饮宴的做媒下,美食与文字纷纷结缘。 打开《盘中巴黎》,跟随文豪老饕吃遍巴黎:在雨果考究的厨房中大啖他最钟爱的羊排,和菲茨杰拉德品味他最爱的巴黎烩龙虾;咬一口香浓爆浆的奶油泡芙,其中饱含“漂亮朋友”乔治•杜华的勃勃野心;尝一块斯万家的草莓糕点,与普鲁斯特一同追忆似水年华……在一道道经典的菜品中,寻回本已消逝的时代、记忆、以及生活的香气。
  • 扬州与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作者:蒋朝军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双城书系”丛书之一种,论述了唐至明清笔记小说中所反映的扬州和苏州二大城市的意象。内容包括两座城市各自的历史沿革、盛衰演变、文化教育、习俗风情、商业模式、经营物产、名胜古迹等。举凡苏州园林、梨园,扬州瘦马、盐商、琼花和芍药等,无所不涉。作者注重从各种小说的情节中挖掘资料,由此生发议论;又能以小说内容与现实反映相比较,揭示异同,不仅纠正了诸多旧说,且时有新见。故本书不落泛论景物之窠臼,具有较高的学术内涵。
  • 中国文化生成史

    作者:冯天瑜

    《中国文化生成史(套装共2册)》以中国当下的生存实态为窥探口,反顾历史,比较中西方,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程及特点。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
  • 流动的权力

    作者:[英]史蒂文·米森,休·米森

    英国最高学术机构不列颠学术院院士全新解读水文明史 每一段文明兴衰都离不开人类对水权的争夺 两千年前,古人用水滋润干燥的人类环境,使之适宜居住; 两千年后,水浪费和水污染将现代人重新置于“水之战”; 两千年来未曾满足的“渴”; 凝聚成一段水、权力与文明的博弈历程。 [ 编辑推荐 ] 在很多情况下,水源控制得以合法化靠的是意识形态——掌权者声称拥有神权进行统治。 权力也是通过水来获得的,因为利用运河可以促进贸易,而贸易一直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在历史上水一直都是一种战争武器,今天依然如此。 水已经渗透到古代世界的意识形态和神话传说中。与水相关的图案很常见。在过去水景艺术很受重视。水的声音也很重要。除了能看到、听到水,在古代世界用身体亲自去体验水也非常普遍。 这本书阐述水、权力与人类文明的博弈历史。作者实地考察了肥沃新月地带的费南谷地、古希腊的克诺索斯王 宫、纳巴泰的卡兹涅“宝库”、古罗马的引水渠和卡拉卡拉浴场、古代中国的都江堰、吴哥王国的“内陆海洋”、美洲玛雅文明和印加帝国的马丘比丘等10处治水文明遗址,讲述古人如何控制、利用和争夺水资源以及水如何影响文明兴衰的历史。 水历史研究不仅是国际兴盛的学术现象,而且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本书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且发人深思,是水历史研究领域一部值得推荐的佳作。 [ 内容简介 ] 21世纪比石油更珍贵的资源是水,比核泄漏更严峻的威胁是水危机,比领土争夺更可能发生的是“水之战”。 本书回顾10处古代治水文明遗址,反思千百年前古人如何控制和争夺水权。书中讲述了苏美尔人通过灌溉技术创造出第一个人类文明;纳巴泰人在沙漠王国佩特拉建立了一座“水的天堂”;古罗马修建宏伟的引水渠,在公共浴场大肆“挥霍”水资源;李冰修建都江堰,成为绵延两千年的工程奇迹;吴哥森林里的“内陆海洋”寄托了高棉人的宗教信仰,这片古老的蓝色国度至今仍能从太空上一眼辨出。 水资源的管理与争夺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中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水危机困扰,尤其需要学习人类管理水资源的经验。本书生动有趣且发人深思,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水历史研究佳作。 [ 推荐语 ] 《流动的权力》阐述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之间的关系,堪称水历史研究的一部佳作。 ——郑晓云,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
  • 鲁迅评传

    作者:曹聚仁

    本书是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首次附录了曹著《鲁迅年谱》、《鲁迅生平和著述年表》,凡二十万字,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并向人们诠释了三个不同的鲁迅,还对当下流行的“假如鲁迅活到现在”的话题,作了精辟的评述。曹著《鲁迅评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鲁研界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之一。   《鲁迅评传》(新版)系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写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在国内外数十种关于鲁迅的传记、评论中,曹著的《评传》是最具个性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里,作者说,他写鲁迅既不仰望,也不俯视,他把鲁迅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作者通过对鲁迅心路历程、文艺观、思想政治观的述评,剖析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鲁迅。   新版《鲁迅评传》,首次附录了曹著《鲁迅年谱》、《鲁迅生平和著述年表》,凡二十万字,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在新版《鲁迅评传》中,曹向人们诠释了三个不同的鲁迅,并对当下流行的“假如鲁迅活到现在”的话题,作了精辟的评述。曹著《鲁迅评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鲁研界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