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
《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是著名的欧洲文化史学者罗伯特·达恩顿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由盗版书商、雇佣文人、串街小贩、走私者以及警方密探所构成的隐秘世界,一个启蒙运动的“地下社会”。通过大量未曾披露的第一手档案资料,本书首次揭示了已经消逝于历史的18世纪“地下反文化”的迷人故事。 -
欧洲风化史
每个时代的风化行为、风化观念、规范并制约性生活的种种规定,最典型最鲜明地表现了各该时代的精神。每个历史时期,每个民族和每个阶级的本质都在其中得到最真切的反映。性生活以其成千上万的辐射,揭示了生活的重要规律、基本规律。 书中所言,尽是裸体、化妆、通奸、情欲、男女共浴、节日狂欢、婚前性交、宫廷淫乱、教会僧侣之破戒、娼妓揽客之方法等等。 这是本严肃的学术著作。 -
欧洲风化史
本卷的内容及其范围就是部析资产阶级统治时代不同阶级的性生活及其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涉及这方面的文献材料极为丰富,而且较之一个历史学家为展示此前各个时代的性习俗而能够使用的材料远为多样化。因为现在每一个阶级都有它独立的政治生活,所以每一个阶级都以各自拭 方式表述对性道德的观点和要求。而且每个阶级表述自己观点和要求的可能性几乎是相等的,而首先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定期刊物。报纸到处都占据着所谓会飞的传单的地位。图画十分迅速而且非常成功地成了报婚的组成部分,起初是以单独附页的形式,后来就变成了对文字的评论、补充和展示。到了最后,图画在许多场合变得比文字更为重要,文字则反而办起指点意向的作用。 本卷插图部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这些丰富的文献材料的增长提供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过,我们只能以较为微小的任务为限,而提供一个大致接近的认识。由于宠大的资本主义规模,资产阶级时代可以被分解成千百万种映象,以至不可能哪怕是部分地捕捉住它们,正如个别人只能把握五光十色的生活及其问题的个别表现,而不是它的总体。把从整个画面中选取的一个部分提到典型论述的高度,再现私人资本主义文化的主流——这在今天是个别历史学家才能做到的事情。 -
婚姻史
加拿大国家最高奖——总督文学奖入围作品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开,又不乏精彩的细节重现,如同婚姻一样充满魅力 一幅关于爱情、性、誓言、离婚、种族、金钱、婚礼……的历史画卷 从古迄今,婚姻无疑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因此作者说:“我们的社会总是哀叹婚姻是个即将衰亡的制度,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会结婚,还经常再婚。在研究和组织材料的时候,我频频为过去到现在的各种巨大变化感到震惊——甚至也为那些至今没什么改变的事物感到震惊。” 《婚姻史》不仅精彩记述往事,而且试图阐述和分析今日婚姻的状况,作者的雄心是定位和讨论与婚姻发展历程有关的最重要的问题。换言之,《婚姻史》的潜台词,是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婚姻曾经是什么样子以及现在成了什么样子。 本书内容宽泛而有针对性,批评尖锐又满怀希望,行文智慧与信息性并重,风格幽默狡黠,带领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行为和个体的生活。作者是一位令人愉悦的故事讲述者,新见和趣事散布全书,令人难忘。 作者以热情与好奇,将最公开又最私密的婚姻关系——男男女女之间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字里行间 “婚姻”对人类和每一个个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备受称颂的历史学家伊丽莎白•阿伯特将其视为一种法律、习俗和宗教方面的制度,并在爱情和责任、性与忠诚、育儿与同居、经济互相分担、社会认知等方面探讨婚姻的真相,涉及同性结合、父母包办、嫁妆、自婚和童婚、婚姻礼仪等。 配偶双方除了在一起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以死亡为终点的婚姻,平均延续时间有多长?穿长裤的丈夫和穿裙子的妻子每天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男人剥夺女性的投票权、控制属于她们的金钱、获得她们孩子的监护权、不受惩罚地搞外遇,到底有多普遍?家务管理的标准和现实是什么样的?食物如何准备?离婚还很罕见的时候,离婚法是什么样的?富人和穷人的婚姻体验分别是怎样的?解开古老规条的婚姻今天面临哪些问题?人类婚姻的前景到底如何? 对《婚姻史》的深度赞扬 我们真的能在不思考婚姻的本质——社会与性的联合以及传统观点对爱情的定义——的前提下理解独身主义或情人关系吗?伊丽莎白 •阿伯特的新书从社会史学的角度完成了精彩论述人类亲密关系的三部曲。如往常一样,她的行文智慧与信息性并重,风格幽默狡黠,具有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我的价值。任何思想深刻的人——无论已婚、独身还是具有质疑精神——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马克•肯威尔,《实在的空想》和《了不起的加拿大人:格伦•古尔德》的作者 无论你视婚姻是地狱还是天堂,是过时的制度还是人生理想,伊丽莎白•阿伯特以探寻的历史笔触向读者展示了既脆弱又有韧性的婚姻制度的发展过程。婚姻的图景并不总是美丽的,但却一直充满魅力。 ——朱迪斯•蒂姆森,《家庭事务》的作者 我爱这本书。伊丽莎白•阿伯特是个令人愉快的故事讲述者,她明智地认识到我们只有在理解单身主义变化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婚姻变动的本质。 ——贝拉•德帕罗,《精挑细选》的作者 伊丽莎白•阿伯特写就了一部杰作……《婚姻史》内容广泛,反映出社会对不同形式的个人生活的影响,是一本值得众多读者欣赏的著作。 ——艾哈迈德•萨伊杜拉,《幸福与其他混乱》的作者 伊丽莎白•阿伯特以其天才的选例能力和特有的智慧与亲和力巧妙地阐述了婚姻的过去与现在,发现了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惊人相似之处,为帮助未来的婚姻制度提出了建议。《婚姻史》内容宽泛而有针对性,批评尖锐又满怀希望,如同被它赋予生气的婚姻制度一样,品质是有保证的。 ——苏珊•奥尔丁,《随笔人生》的作者 引人入胜。伊丽莎白•阿伯特的书包含大量关于婚姻的过去与现在的有趣信息。婚姻绝不仅是永恒不变的浪漫仪式,你应该了解它的过去。浪漫?根本没这回事。 ——莫林•詹宁斯,《默多克侦探系列丛书》的作者 如同任何婚姻一样,这本书充满了惊喜。伊丽莎白•阿伯特对束缚我们许多人的症结的关注的是活泼而有智慧的。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凯瑟琳•邓菲,《摩根泰勒:艰辛英雄》的作者 对伊丽莎白•阿伯特其他作品的赞扬 野心勃勃……她的研究详细全面。她善于关联事实,不仅描述了几个世纪前人们的人生成败,而且让读者了解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她令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更多。 ——《哥伦布电讯报》 伊丽莎白 •阿伯特运用其洞察力将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阿伯特条理明晰、激动人心的著作展现了生活及其当中的无奈……她最打动人、最夺目的成就是从不走寻常路、不会选择说教或者老生常谈的文风。就像所有优秀的史学著作一样,她的书是引导读者了解陌生世界的方向标。 ——《卫报》 有趣、迷人,经常引人思考。 ——《公报》(蒙特利尔) 野心勃勃且内容广泛。 ——《纽约客》 内容丰富、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历史。 ——《环球邮报》 -
婚姻简史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传统婚姻初探 第1章 为爱而结婚的极端观念 第2章 婚姻的多重意义 第3章 婚姻的发明 第二部分 政治联姻的时代 第4章 古代世界的肥皂剧 第5章 借来的东西:古典的世界和早期基督教社会的婚姻遗产 第6章 戏弄主教,逮捕王后:中世纪早期欧洲的贵族婚姻 第三部分 爱情革命 第四部分 求爱灾难?普遍婚姻和终身婚姻的瓦解 结论:更好,还是更糟? 人名译名索引 -
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
"爱情需要被重新发明。"--兰波《地狱一季》 爱情是法国人最精妙的发明,玛丽莲·亚隆盘点了从中世纪至今900多年来爱情演变过程中的每一种独特形态,毫无回避地对待爱情中的出现过的每一种元素。书里叙述的那些或真实或虚构的名字,塑造着一代代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期望。从阿贝拉尔与爱洛漪丝,到克莱芙王妃,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从乔治·桑、柯莱特到杜拉斯……爱情的观念和面貌从不固定,一直在变,被人创造。 -
人类婚姻史
《人类婚姻史》是芬兰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爱德华·亚历山大·韦斯特马克(1862-1939)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该书于1891年在伦敦用英文出版,当即在西方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轰动,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的主旨在于论证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古老性和永恒性。全书分三大卷,共三十三章,内容涵盖如婚姻的起源、类别式亲属制度、母权制、内婚制、有偿婚姻、离婚等方方面面。 韦斯特马克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解释社会现象,发现它们的原因,揭示它们是怎样、为什么产生的。他是“社会制度的自然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并在早期婚姻制度史研究中独树一帜。婚姻、家庭、伦理、宗教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反对L.H.摩尔根的学说,否认人类最早的社会单位是“群”,否认原始人最初处在杂婚、群婚的状态中;认为最早的社会单位是“家”,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的天然倾向和最早、最基本的婚姻家庭方式,这种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韦斯特马克还否认历史上族内婚的存在。在道德问题上,韦斯特马克认为没有绝对的标准,并引用大量材料论证各民族、各地区道德伦理上的差别。 围绕着书中的各个论点,作者旁征博引,从古代文献到现实例证,资料范围涉及到五大洲众多国家和民族,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参考目录。近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和学界的相互辩难,本书的若干论点业已受到批评,但从全书所包含的思想财富和翔实资料来看,本书仍不失为一部可资参考和研读的学术巨著。 -
爱的自然史
这是一部建立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綦础上探讨爱的专著。在寻找“大无形”的爱的过程中,阿克曼将历史,文学、生物学和通俗文化梳理了一遍。她把克莉奥佩特拉和阿伯拉尔与埃洛伊丝,弗洛伊德和银翼杀手并列存一起。深入探讨通奸的诱惑力、春药的吸引力以及人们对于接吻的崇拜。她不但揭示了卡萨诺瓦、唐璜等永不知足的情场老手们的秘密,同时还暴露出一个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的社会群落的伤口。《爱的自然史》内容丰富,手法新颖,读之如饮爱的醴泉,是一本抚摸灵魂、唤起激情、令人兴奋的好书。 ◎字宁珠玑……引人人胜,《爱的自然史》读来痛快淋漓。——《洛杉矾时报》书评 ◎这是一本指引人们穿越神秘的心灵之路的地图册。……阿克曼以福尔摩斯那样的热情演绎爱的命题,从哲学、神话、历史、科学,甚至色情的角度考察了人类最为高尚的情感。——《今日美国》 ◎以精确、机智的方式陈述所有事实,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爱的自然史》呈现给读者的是广角镜头下的爱——寓教于乐、发人深思。——《哈泼时尚杂志》 ◎阿克曼的语言千姿百态、有血有肉。……她从历史文献中汲取了多少富有生命气息的素材!——《哥伦布每日电讯》 目录 序言:爱的词汇 久远的欲望:爱的历史 埃及 历史的荡妇,恶毒的女王 古埃及的艺术 我的妹妹,我的新娘 久远的欲望 希腊 公民称王的世界 女人的世界 男人之间的爱情 家庭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 罗马 少女的噩梦 狄多与埃涅阿斯 家庭 啊,维多利亚! 奥维德与爱的艺术 休闲的装饰 中世纪 侠义的诞生 爱的书籍 行吟诗人 心的反叛 典雅爱情的起源 阿伯拉尔与埃洛伊丝 近代和现代 天使与女巫 罗密欧与朱丽叶 羁绊的心 清醒的心醉神迷 典雅爱情的回归 家的天堂 现代爱情 心是孤独的狩猎者:爱的观念 柏拉图:完美结合 司汤达在南方腹地 丹尼·德·鲁热芒:爱与魔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与等待的色欲 弗洛伊德:欲望的起源 依恋理论 一切都是助燃物:爱的本质 受损的爱的能力 无能的爱 伊柯的悲剧 脑干奏呜曲:爱的神经生理学 爱的进化 可塑的大脑 新时代的敏感男子 通奸 性别大战 爱的化学原理 母爱,父爱 搂抱的化学物质 热恋的化学物质 依恋的化学物质 离婚的化学物质 春药 必不可少的激情:爱斡嘲 肉体的烈火:为什么会进化出性 生命的调味品 脸 脸的进化 物竞天择,美者生存 面对偏见 头发 女人与马 男人与车 印第500汽车赛 最轻快的渴望:性与飞翔 非洲上空的翅膀 男人与美人鱼 性风尚:作为时尚的性变态 接吻 论视淫 神奇的体验:爱的习俗 自然界中的型 求爱 我肉中的肉:婚姻 关于男根和女阴 边缘的爱:通奸,极端示爱方式与情感犯罪 罗经花的刻度:爱的种类 利他主义 沦宗教之爱 沦爱的转移 沦对宠物的爱 后记:博物馆 -
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
《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是关于研究“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的专著,具体包括了: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论近代上海民众文化的特点、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大众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清末民初的成都城市改良、抗战初期中国国民党电影统制——以宫传部的电影制作为中心等方面的内容。 -
镜像的历史
镜子曾经昂贵和珍奇至极。从模糊的金属镜子到玻璃镜子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今天,镜子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已经成了寻常之物。 古人视镜子为具有神力的器物,因为镜像给了人们巨大的想像空间。我们无法知道第一个照镜子的人的惊恐和迷惑。但人们从镜像中认识了自身的形象,有了自我的意识,更超越了有形。获得无形的观念。镜子的反射特性使人能够透视世界,不过镜像是模仿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反映事物的原样,映出的是一个个十分相似但略有区别的影子。由此,镜像揭露出真实世界外的另一个虚幻的世界。使镜子成为一种谜一般的能产生异像的人类自我认知的途径。 者在书中穿插了科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历史与思者。思索着人与镜像之间的矛盾冲突。思索着各个时代中,从镜像中衍生的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男人与女人,自我与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哲学上。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多重关联。论说清晰。趣味无穷。 -
人类的艺术
房龙全名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是荷裔美国作家,19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课程,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房龙求学前后,并不是我们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的那样按部就班地上学,而是当过编辑、记者、播音员,也先后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1944年3月11日,房龙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去世。这本书出版至今已50年了,像房龙这样把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集中到一本书里,从史前写到20世纪30年代,从东方写到西方,而且兼及文学、舞蹈、摄影、工艺美术、服饰、家具等等,在国外少见,在国内更是一本也没有。本书是一本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很强的书。 -
摄影的精神
20世纪20年代,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曾说,“不懂得摄影的人,便是将来的文盲”。从最初摄影快照的出现,到如今正在开展的大规模的摄影革命,正好说明上面这句话惊人的预见性。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影响力正日益扩大。格里·巴杰编著的《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书正是为配合有关摄影的首部重要的系列电视片而撰写的,试图通过摄影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影像,来探索这一艺术与科学性兼具的视觉表现形式的本质特征。《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共分六章,分别将摄影的发展过程纳入社会大背景之中,核心部分力图探索怎样的摄影作品,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伟大的艺术杰作。本书各章提供20幅左右精心挑选的图片,配以文字解说,同时更在主线索中阐明本书涉及的有关问题,诸如:我们是否能够“相信”摄影所展示给我们的一切?为什么一幅摄影作品所展示的,比题材的全部内容还要丰富?摄影师是如何处理历史事件的?摄影为什么是一种悲怆的艺术?等等。 格里·巴杰批判的视角和敏锐的美学意识,使本书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对于每一个想对21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摄影有更多了解的人来说,本书是一部必读之作。 -
好莱坞电影
一部好莱坞电影发展史主是一部被经济利益驱动的投机史。只有通过对电影作为商品性存在的彻底接受,而不是否认,我们才能最完整地理解它。电影工来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影片的本身能产生多少利润,而在于它为电影业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多少机会。电影为这个魔术般的王国提供了钥匙。 -
迷影文化史
如果你热爱电影,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伟大的知音,他们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梅里爱、让•雷诺阿、路易•德吕克、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巴赞、乔治•萨杜尔、亨利•朗格卢瓦、特吕弗……他们曾改写了电影史,并非因为他们在特定时代担负了某个身份,更因为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cinéphilie)。 苏珊•桑塔格说:“电影是一场圣战,电影是一种世界观。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和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包容一切——他们的确做到这一点,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迷影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电影的热爱、信仰和忠诚,如果没有对电影的爱,就没有电影的历史。 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了“迷影”如何改变了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传奇杂志《电影手册》,从因痴迷电影而破产的乔治•梅里爱到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的论战,从1950年代的“作者论”到1968年的“朗格卢瓦事件”……作者从“迷影情结”衍生的理论话语和美学话语角度触发,对“上镜头理论”、“摄影机笔论”、“作者论”等电影理论史上诸多重要话题的话语背景进行了清理,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是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
上帝掷骰子
《上帝掷骰子:欧美角色扮演游戏史》主要介绍了欧美角色扮演游戏的历史和文化,书中材料丰富,文笔生动,激情洋溢,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游戏体验,令人感同身受。《上帝掷骰子》——让你重拾那些令人激动的日子,重温那曾让人血脉贲张的游戏杰作! 《上帝掷骰子:欧美角色扮演游戏史》从电脑角色扮演游戏的祖宗——桌面角扮演游戏的起源写起,一路写到完稿时(2004年年底)电脑角色扮演游戏再次陷入低谷的时期,跨越整个20世纪,特别详细地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十年中电脑角色扮演游戏的发展历程。全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创世纪”、“巫术”、“魔法门”三大系列如何称霸一个时代,又如何逐渐泯灭;“金盒子”系列掀起怎样的电脑角色扮演游戏高潮;“上古卷轴”、“暗黑破坏神”、“辐射”在电脑角色扮演游戏困难时期的何等威风;“博德之门”、“异域镇魂曲”在世纪末引领的全新潮流。 书中对“龙与地下城之父”“不列颠之王”给予特别的独立篇幅进行介绍,亦对“博德之门”游戏中个性丰满的非玩家角色加以纪念,最后以崇敬之情为电脑角色扮演游戏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游戏小组“黑岛”撰写的小传作为全书结尾。 -
张门才女
本书借助对19世纪常州张氏一门“才女”的研究,从女性的视角审视战争、叛乱、外敌入侵、王朝衰落等大事件的阴影笼罩下的中国历史。通过对张门三代才女的作品、地方志,以及相关回忆文章的深入解析,利用几近文学构拟的合理想象,曼素恩勾勒出她们在文学创作、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个人情感乃至政治立场等各方面的特征,并以“赞评”的方式进行历史学家的点评,成功地再现了大时代下清代“才女”的人生轨迹,以此改变了我们对中国从帝制向共和转变过程中的性别关系以及才女生活的看法,为19世纪的中国史提供了更为丰富与鲜活的历史图景。 -
来自民间的叛逆 (上下册)
本书着重介绍了一批为美国民歌商业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歌收集者、制作人、经纪人、咖啡馆老板和唱片公司经理人,如洛马克斯父子、约翰?哈蒙德、马克斯?戈登、哈里史密斯、摩西?阿施、艾伯特?格罗斯曼、乔恩?兰德、埃利奥特史密斯和戴维?格芬等。本书是写给非专业的人士看的,因此在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有时下流行的堆砌英文和专业术语的所谓“翻译文体”,而使用中文特有的叙术方式。 -
大萧条的孩子们
本书展示的内容极有意义和价值,是对生命历程社会学的开创性贡献。――约翰·克劳森 作者通过引人注目的数据,证明了历史变迁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某个发展阶段,而且贯穿其整个生命历程。 ――尤里·布朗芬伯伦纳雅各布·G.舒尔曼 -
美第奇家族兴亡史
无论欧洲通史还是西方艺术史, 都不可不提到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自14世纪开始从银行业起家,随后,它凭借其迅速扩张的财富、权力和激情,使佛罗伦萨成为欧洲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它有力地推动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把思想和艺术的光芒带给整个世界。 从家族奠基人吉奥瓦尼·美第奇开始,美第奇家族不仅资助了众多天赋异禀的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尼、达芬奇、多那太罗,而且还是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的朋友。具有哲学家气质的卡西摩·美第奇,和本人即为诗人的洛伦佐·美第奇,成为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推动者和资助人。他们修建教堂、学院和图书馆,参与并资助绘画、雕刻、建筑、诗歌、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历史的烟云慢慢散去,而美第奇家族的荣耀将永存于那些伟大的作品和思想之中。 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这部传记还把美第奇家族长达四百年、历经十三代的漫长历史放在了一个更深远的背景里,以编年史的方式,把当时欧洲大陆各国之间、意大利半岛各公国之间以及罗马教廷中血腥的权力和领土之争,与这个产生过三名教皇和两位法国王后的家族的命运编织在一起。阅读这部传记,将会与书中人物一道,经历一场接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 -
隐秘的火焰
20世纪初期,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城区汇集了一群充满智性的年轻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E.M.福斯特、梅纳德·凯恩斯……他们聚谈终夜,彼此欣赏,珍视理性碰撞的火焰,信奉宽容和怀疑精神,蔑视“维多利亚英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习俗。他们的交往圈松散而富有个性,备受攻击也极享尊崇,在五花八门的定义下,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为英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昆汀·贝尔作为布鲁姆斯伯里的第二代成员,以自身为一种资料来源,于简练、精致的笔触中展现了该文化圈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征,勾勒了主要成员的鲜明个性,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粗细结合的布鲁姆斯伯里“素描图”。 目录: 导言 1914年前的布鲁姆斯伯里 战争 1918年后的布鲁姆斯伯里 布鲁姆斯伯里的个性 译后记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