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作者:Kai-wing Chow

    This book is a path-breaking study of print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It argues that printing with both woodblocks and movable type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The book examines the rise and impact of print culture from both econom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terms, the central issues were the price of books and the costs of book production. Chow argues that contrary to accepted views, inexpensive books were widely available to a growing literate popul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and operating advantages of woodblock printing explains why it remained the dominant technology even as the use of movable type was expanding. The cultural focus shows the impact of commercial publishing on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ry culture, particularly o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The expansion of the book market produced publicity for literary professionals whose authority came to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of the official examiners.
  •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

    作者:常沙娜 编

    象征着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与经济的交流及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文明和智慧编织出的一条璀璨绚丽的丝带,而敦煌石窟艺术就是在这条丝带上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希望通过本书,能唤起更多有智之士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重视,并促使当今的装饰设计的同行专家们也能认识到“是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 中国出版文化史

    作者:[日] 井上進

  • 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全四册)

    作者:黄兴涛,王国荣 编

    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来华过程中出版了大量的中文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宗教神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美术学、文艺学、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数学(主要是几何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众多学科,是各个学科史追根溯源必须涉及到的内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清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 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

    作者:吳蕙芳

    明清以來,隨著生活知識的日漸文本化,閱讀活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愈為顯著;民間社會如何透過書籍媒介的文字閱讀獲取知識,藉以應付現實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乃值得關注之課題;而在此一涉及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歷程中,民間日用類書與雜字書實扮演重要角色。本書係透過民間日用類書與雜字書的淵源、發展及內容、功能之演變,說明原屬不同性質的兩類書籍,如何因應社會大眾之需要而彼此調整、互相匯合,終發展成一完整的知識獲取管道:即從識字認詞開始,經檢索字詞意義階段,再達檢索生活知識內容之目標;惟庶民大眾具備獲取知識之能力後,僅供日常生活便利需要,而非藉此改變原有的社會地位,故明清以來民間社會此種識字程度與閱讀能力的普遍,並不代表當時已產生大幅度社會流動之現象。
  •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作者:K. C. Chang edited

  • 世界文化史

    作者:裔昭印

    世界文化史从全球观点出发,系统阐述了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突出成就及其相互间的交流状况,《世界文化史(增订版)》描述的是贵族与平民,精英与大众,男性与女性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全部文化创造活动,我们既注意社会精英在世界文化建设上的贡献,亦关注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文化创造,并使其成为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消失的学术城

    作者:岱峻

    世事翻覆,白云苍狗。一九四六年十月,随着载有最后一批学人的轮船鸣笛起锚,李庄空寂了。二三年之后,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那批走出李庄的学人也分崩离析,或去了台湾,或去国离乡,留在大陆的,在左风横行时也噤若寒蝉……地以人传,李庄却是反倒。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一座显赫一时的学术城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作者:[美] 林·亨特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是作者对过去简单的政治史研究,转而探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因为在政治文化中,我们可以知晓在革命中政治行动的内在逻辑,理解革命者的价值、期望,以及固有的规则如何被表达并形成集体的意愿与行动。通过研究革命中的象征实践即特定的象征和仪式,亨特认为,革命者的政治实践并不是简单地表达着他们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事实上,通过他们的语言、象征、仪式和每天的政治行为,革命者重构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社会关系。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被评为最出色的介绍新社会文化史的著作。作者从政治、文化和阶级的角度论述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复杂关系,从而了解法国大革命史如何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易读、激动人心的读本。
  • 迷信与暴力

    作者:[美] 亨利·查尔斯·李

    作者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 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著名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以往更加清晰地阐明一些渐趋消亡的旧俗和迷信的来源。
  • 中国出版文化史

    作者:[日]井上进

    《出版学建设丛书:中国出版文化史》内容: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如果说即使一木一石都有着久远的历史的话,或许会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在这样一个悠远的文明面前,即使当方便面广告宣传中夸张地赫然出现诸如其在中国有“四千年历史”之类的词句时,也不能就此笼统地轻下断言,认为这有些荒诞无稽。如果我们要探究“拉面”“面条”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代。当时出现的“水引饼”发展到唐代就演变成了“切面”,到宋代就变成“面”了,那就是:“水引饼”至宋代又发生了重要演变,最终成为现在所说的“面”了(青木正儿著,《华国风味》,“馄饨之历史”)。换句话说,“面”即使没有四千年的历史,但至少也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
  • 嘉年華的誕生

    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

    跑步一個人就好,幹嘛去人擠人參加馬拉松? 演唱會在家裡看DVD就好,何需上網搶票? 繼《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後, 熱血大嬸芭芭拉要揭開你我內心最深的渴望――歡喜湊熱鬧! 艾倫瑞克總是以大膽、精湛的文筆揭露人性的黑暗面,這次她反其道而行,要探索人類團結的根源。 千年來,人類透過盛宴、裝扮、舞蹈來狂歡慶祝,滿足集體歡愉的欲望。從希臘人對戴奧尼索斯的崇拜,到中世紀熱愛跳舞的基督徒,狂歡一直是西方本土文化的精髓。但歐洲人自十六世紀起,便將集體慶祝活動視為野蠻的外來文化,教會成功將慶典活動驅逐到教堂外的街道上,自此成為「嘉年華」。 宗教改革後,新教徒視嘉年華為罪惡,歐洲殖民者更將各地原住民的舞蹈儀式消滅殆盡。事實上,菁英分子害怕慶典活動會破壞社會階級。但這項根深柢固的傳統並不容易消滅,從一九六○年代的叛逆搖滾,到一九八○年代體育嘉年華,都是在滿足人類集體狂歡的欲望。我們生為社會性動物,天生便懂得分享喜悅,只要能盡情發揮,世界和平絕非空想。
  • 百年时尚摄影经典

    作者:伊丽莎白·罗伯茨 编

    《百年时尚摄影经典:图片里的20世纪》是从1900年代早期至今的时尚全记录。英国国家通讯社图片档案库中的300多张照片将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时光之旅,旅途中我们会发现社会和潮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历史和时尚注定纠缠——社会在变,服装紧随。从裙摆的长短更迭、腰线的消失出现、夹克的剪裁样式中可以识别每一个十年,我们亦以自己身上的服饰定位自我以及自我所处的年代。那么,当一个不但展现了我们这代人的时尚过往、而且也展现了我们父辈及祖父辈时尚史的影像记录摆在眼前,还有什么比此更美妙的呢?
  • 羞耻心的文化史

    作者:施赖贝尔

  • 春秋战国文化史

    作者:吕文郁

    《春秋战国文化史》记述的,是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时代,其文化成果在中国文化史和人类文明史上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
  • 明代文化研究

    作者:南炳文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至公元1644年春由于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人北京,其统治全国的政权宣告灭亡,而后福王在南京即位,建立起控制南部中国的第一个南明政权。公元1645年福王政权被清朝消灭,福王做了清朝的俘虏。后来又有鲁监国、唐王、桂王等南明政权的存在,直到公元1662年桂王做了清朝的俘虏,由朱氏子孙为首的控制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南明政权才最后结束。但是,此后尚有郑氏政权,沿用桂王的年号永历,作为南明政权的最后一支势力存在于台湾。公元1683年,郑氏政权降清,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至此才算最后终结。上述复杂的历史状况,使得明朝存在的时间下限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或取公元1644年之说,或取公元1645年之说,或取公元1662年之说,或取公元1683年之说,各说皆有一定道理。而统观其时中国大势,在公元1644年以前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有力量的势力为明朝,而至公元1644年春天之后,这一角色则被清朝所代替。因此从宏观的角度讲,公元1644年春应视为中国明朝时期与清朝时期的分界线,在此之前应称为明朝时期,在此之后应称为清朝时期。有鉴于此,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遵循着以公元1644年为明朝存在的时间下限的分期主张,基本上将所论述的内容限制在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情况,稍有突破。
  • 新语探源

    作者:冯天瑜

    本书的前半部分以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为线索,对中西方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会贯通做了具体的阐释;后半部分着重剖析汉语、英语、日语之间的变化与互动,并从宏观上将三者之间的关联做出提炼的分析,并列举丰富的实例予以佐证。
  • 穿越中世纪

    作者:(法) 让·韦尔东

    一场中世纪的穿越之旅,揭秘超现实主义的广阔世界 法国著名文化史学者让•韦尔东瑰丽文采的极致展现 让•韦尔东用生动的实例和能够说明问题的文件描绘了中世纪一个广阔世界,从视野超不过所在教区、市集、磨房或离得最近的乡镇的农民,到“旅行者”,再到伟大的探险家(分别去过亚洲和黑非洲的马可•波罗和伊本•巴蒂塔)和那些在幻想世界里旅行的人,各色人等,他们旅行生活,勾勒出了中世纪的社会风貌。
  • 晚明名妓文化研究

    作者:柳素平

    本书旨在从妇女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晚明的名妓文化,通过透视晚明名妓的内心世界、价值追求、艺术才情、婚恋态度等方面来分析她们的生活空间与其他阶层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从而给予她们较为科学的历史定义。本书有别于以往的史学研究著作,以女性作为研究主体,以文化学、女性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于认识晚明期间的历史具有新的意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晚明名妓的生存空间 一、狭义的生存空间:名妓自身周围的生活环境 二、广义的生存空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第二章:晚明时代名妓群体兴起 一、晚明时代各地的妓业情况 二、晚明名妓群体形成 三、晚明名妓的出身观照和成长特色 第三章:晚明名妓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 一、名妓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 二、晚明名妓的文化艺术才能 三、晚明名妓的艺术活动及其意义 四、晚明名妓的艺术精神 五、晚明名妓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关系 第四章:晚明名妓的气质风貌与大众审美 一、晚明名妓的气质风貌 二、心理层面的支撑 三、与晚明社会大众审美的关系 第五章:晚明名妓的社会交往——以名士为例 一、名妓与名士互倾情节分析 二、名妓与名士交往的简单历史回顾 三、晚明名妓与名士的交往活动及社会原因 四、晚明名士名妓交往活动的文化意义 第六章:晚明名妓名士婚姻文化解读 一、晚明时代名妓名士婚恋状况 二、对婚姻爱情的执着追求 三、不同婚姻的结果 四、名妓婚恋观分析 五、晚明名妓名士婚姻文化解读 第七章:晚明名妓文化悲剧性探析 一、依附于男性的附庸地位 二、作为妓女文化性态的两面性 三、生活中的际遇遭逢 四、凄凉的结局 第八章:晚明名妓的历史评价 一、与前代名妓相比 二、与清代名妓相比 三、与西方、日本名妓的参照对比 四、晚明名妓的历史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 雅債

    作者:柯律格

    本書以一個嶄新的研究取向,拓展了我們對文徵明(1470–1559)這位偉大藝術家的瞭解。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成果聚焦於文徵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者於本書中特別關注作品的製作情境,例如時機與場合,盡可能地利用文徵明當時的文獻材料(特別是其詩文)與作品,並參照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自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重新審視文徵明的生平與作品,探索文徵明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域中建構主體與自我。 書中共有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種場域、某一組特定的關係類型作為參考架構,這兩者不僅定義了文徵明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是他據以待人接物的出發點。第一部分的三章處理了與文徵明前半生有關的場域,包括家族、師長、同儕;第二部分是透過官場與地緣檢視其社交關係,援引的資料橫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則著重處理他後半生的場域,包括顧客與弟子。最後一章檢視在文徵明死後如何凝聚出一個一貫且鮮明的「偉大藝術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