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近代文化史》主要介绍了传统与求变、中西体用之间、戊戌新文化、清末十年的文化变局、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中国近代文化史是研究中国自近代以来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专门史。《中国近代文化史》适合对历史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Eating Rice from Bamboo Roots
This book charts the vicissitudes of a rural community of papermakers in Sichua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bamboo into paper involves production-related and social skills, as well as the everyday skills that allowed these papermakers to survive in an era of tumultuous chang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 understood as a series of interconnected political,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 was, Jacob Eyferth argues, as much about the redistribution of skill,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control as it was about the redistribution of land and political power. The larger context for this study is the 'rural-urban divide': the institut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cleavages that separate rural people from urbanites. This book traces the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that led to a massive transfer of technical control from villages to cities, from primary producers to managerial elites, and from women to men. It asks how a vision of rural people as unskilled has affected their place in the body politic and contributed to their disenfranchisement. By viewing skill as a contested resource, subject to distribution struggles, it addresses the issue of how revolution, state-making, and marketization have changed rural China. -
建造常识
本著以中国近代教科书为焦点,从知识建构史的视角探察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不同于传统时代的教本,教科书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诞生物,建构起近代中国人的常识体系,打造了近代中国人的文化模型,其文化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在晚清社会文化背景下近代教科书如何诞生,其编审制度怎样形成演变,以及它在塑造近代国民意识和培养科学观念上的贡献,是本研究着力考察的重心。 -
中国近世民间信仰
《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论述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是较为完整、系统论述民间信仰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既勾勒出了这一时期民间信仰的总体状况,也有具体个案的分析研究。是国内二三十年来社会史研究不断扩展的重要成果。 -
融资美国梦
作者生动地讲述了18世纪以降的大众消费生活史,对汽车、冰箱等现代耐用消费品如何借助消费信贷融入大众生活更有极为详尽的描写。同时,作者又以大量史实和有力论证,向“消费信贷侵蚀了传统价值”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消费信贷的真正作用是让普罗大众也有能力购买昂贵的耐用消费品,并使负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它的催化之下,克制与挥霍这一对矛盾达成了令人惊异的平衡,并成为当代消费文化的最重要主题。 -
Print and Politics
Print and Politics offers a cultural history of a late Qing newspaper, Shibao, the most influential reform daily of its time. Exploring the simultaneous emergence of a new print culture and a new culture of politics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book treats Shibao as both institution and text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 journalists who wrote for the paper attempted to stake out a “middle realm” of discourse and practice. Chronicling the role these journalists played in educational and co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ir involvement in major issues of the day, it analyzes their essays as political documents and as cultural artifact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language the journalists used, the cultural constructs they employed to structure their arguments, and the multiple sources of authority they appealed to in advancing their claims for reform. -
情婦史. 上卷
只要有婚姻,就會有情婦! 婚姻的鎖鏈太過沉重,所以通常需要兩個人才扛得動,有時候則要三個人。 ——法國作家 大仲馬 情婦,如何扭轉近代中國的命運 開創歐洲豐富的文化資產 並登上國際政治的舞台? 她被人看作「受包養的女人」,她是「情婦」以及「第三者」,現在則被媒體稱為「小三」。她出現在文學小說裡,也出現在報章媒體的八卦報導中,她更是你我身邊、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然而,她究竟是誰?龐畢度夫人、瑪麗蓮夢露、慈禧太后、簡愛,還有卡蜜拉與呂文斯基,有何共通之處?為何女性會成為情婦?讓自己的戀情成為必須保守的祕密,這樣的人生是什麼模樣?情婦是否只是個等待成為妻子的女人?情婦如何定義了父權社會,又成為女性解放、獨立自主的意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不同的社會文化下,這些被稱作「情婦」的女人又有什麼不同的命運? 橫跨四千年、七十位情婦的故事/一幅最詳盡的世界名人風流情史 一份最具八卦色彩的社會研究報告/一本專為情婦翻案的歷史鉅著 在《情婦史》裡,作者精闢闡釋了歷史中最惡名昭彰、也最富吸引力的女性,同時也挑戰了不合人性的法規制度與虛偽不堪的道德傳統。對於這些或因緣際會、或遭受脅迫,又或出於自願而擔任這個複雜角色的女性們,本書勾勒出她們詳盡的輪廓——從《聖經》裡的女人、中國的後宮側室、歐洲的皇家情婦,到天主教廷禁慾下的偷情與殖民征服者的跨種族戀情,本書帶來各式各樣關於情慾的歷史,為受歷史壓迫而名不見經傳的情婦著傳立說,也為不同社會底下的情婦文化帶來獨到的見解與批評。作者試圖探討,在各個時代與各式各樣的文化當中,情婦究竟是什麼?情婦與其情人感情關係的本質,如何反映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與角色?情婦如何影響婚姻制度? 作者書寫筆調輕鬆愉快,以閒話家常的語氣說故事, 這本書與其說是歷史不如說是情婦選集,讓長久處在陰影下的這些女人走入陽光。 ——《經濟學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高翊峰(小說家、FHM總編輯)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楊佳嫻(詩人、學者) 媒體推薦: 《衛報》(The Guardian)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婦女雜誌》(Ms. Magazine) 《週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週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中西書評》(Midwest Book Review) 「書癡文學網站」(Bookslut) 「對於古往今來歷史上女性第三者角色的精彩研究!阿柏特這本通暢、引人入勝的作品,在字裡行間貼緊生命的脈動……正是因為阿柏特具有這種感動人心、使人目不暇給的力量,她的作品才不至流於因循說教,或者是呆板陳腐。」 ——《衛報》 「作者書寫筆調輕鬆愉快,以閒話家常的語氣說故事,這本書與其說是歷史不如說是情婦選集,讓長久處在陰影下的這些女人走入陽光。」 ——《經濟學人》 -
噪声的历史
·罗马人嘲笑锡巴里斯人把公鸡赶出城邦是小题大做、意志薄弱,但是吵闹的罗马让凯撒也不得不给卧室加盖上第二道墙。 ·很难说18世纪为声学做出了什么重要贡献,但也有例外,诺勒神父为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的争论画上了句号,方法很简单——他将头浸入了水中。 抱怨他人制造噪音,或被别人当做噪声源,不论愿意与否,噪声一直充斥着我们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声学部前负责人迈克•戈德史密斯搜集了从古至今关于噪声的人类记录,梳理了人类认识噪声的历史。不免让人吃惊的是,噪声引起人类注意如此之早,人类对噪声的研究却如此之晚,这就有了本书中的各种奇闻逸事。 书中奇闻轶事的主角们一定希望他们的故事还是不为人知。 令人吃惊的佳作! ——《新科学家》 奇事与逸闻的宝库......这是一本精心写就、引人入胜、有趣易读的书。对于想要理解噪声的物理学与历史知识的读者,本书是个很好的起点。 ——《科学美国人》 一部趣史。 ——《华尔街日报》 -
冰淇淋:吃的全球史
软式冰淇淋、意式格拉图、印度考飞,或者以色列冰淇淋,在世界各地的餐厅里,或是自家的冰箱里,你总能找到其中一款。曾经贵为精英阶层专属的饮品,如今已演化为最受欢迎的大众食品。 你知道美式冰淇淋和意式冰淇淋有什么区别吗?日本的冰淇淋又有什么特点呢?在《吃的全球史:冰淇淋》中,劳拉•韦斯带领我们走入冰淇淋绚丽的历史之旅,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东京,让读者领略这一美味绝伦的饮品走向全球美食的精彩历程和动人故事。 本书将令人爱不释手的美味饮品与历史典故精妙结合,读来令人陶醉,定会让读者在冰淇淋小贩欢快的叫卖声陪伴下流连忘返,让你等不及看完本书,就想吃冰淇淋。 编辑推荐 “吃的全球史”系列丛书是美食从书的典范。该系列丛书简洁明快、富有韵味,配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精美的插图以及数十个食谱,便于读者“亲自操作”,适于推荐给钟爱美食人士和研究人员使用。 ——罗伯特•席泽马, 纽约《村声》杂志美食评论员 一部极具诱惑力的美食回忆录,充满异国情调。全书纵览全球,色彩缤纷、香甜润滑、味感十足,配以不可多得的精美插图,以快节奏编排,精巧便携,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 《芝加哥论坛》 -
世界妇女史(上)
《世界妇女史(从史前至公元1500年)》主要考察了公元1500年以前妇女地位的下降与变化,分别以公元前1000年的亚欧大陆、古代地中海世界、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南亚和东南亚、玛雅和中美洲阿兹特克帝国时期、中国唐宋时期、阿巴斯王朝时期以及西欧中世纪中后期的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通过对这七个时期妇女地位的研究,《世界妇女史(从史前至公元1500年)》能使读者了解早期妇女史的多样性,并理解妇女史发展的一般模式。 -
古今中西之争
《古今中西之争(第2版)》内容简介:“现代性”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思考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极大的困惑,因为它意味着: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只是一套正面价值的胜利实现,而且同时还伴随着巨大的负面价值。自由,民主,法制这些基本的正面价值实际上都只是在商品化社会中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的,但是商品化社会由于瓦解了文化传统而必然造成“神圣感的消失”,尤其商品化社会几乎无可避免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的泛滥,更使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到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生活的沉沦、价值基础的崩溃。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最根本二难困境正在于此。 儒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乃在于:在一个工具理性必然占主导地位的工商社会和技术时代,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价值理性的关怀、维护人文文化的传统和活力,并全力向着人文研究的方向去开展自己新的形态、新的境界。这样一种立场,可以称为“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化保守主义”。 -
秦汉文化风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作者对这一时代的文化节奏与社会风俗体察入微,从中可以领略更多的率真,更多的勇敢,更多的质朴,更多的刚强,以期摒弃颓唐的文化姿态,继承历史上英雄时代积极进取、奋疾勇决的风格。 -
中国饮食典籍史
《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中国饮食典籍史》按照年代顺序,对于无文字记录的史料以及散见于经、史、子、集中有关饮食文化的著作分别进行了介绍,内容涉及烹饪技术、烹饪理论、菜点品种、食疗和饮食习惯等方面。 -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
说起文化你会想到什么?芭蕾?唐诗宋词?柏林爱乐?提香的画?苏州园林?时装秀? 说起德国你会想到什么?奔驰?马克思?贝多芬?FC拜仁慕尼黑?莱卡?默克尔?新天鹅堡? 那些都是文化,但文化不止那些。那些都是德国,但德国也不止那些。 当代德国始于1945年二战结束。它从纳粹的阴影里挣脱,从废墟里重生,对“真善美”艺术的执着成了困苦迷雾中的唯一航灯。审视历史,从思想根源上清算纳粹的疯狂与罪恶,也由此开启对现代化的反思。经济和政治的正常化带来社会变革,传统的文化观念受到挑战。对“启蒙”和“理性”的旧有信念被拷问。文化社会化和社会文化化成为潮流。统一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到来。在新世纪的路口回望,文化概念已完成了由“阳春白雪的文化”向“社会政治的文化”的转变,德国也完成了由“二战后的德国”向“当代德国”的转变——我们正在生活的文化和我们今日所见的德国。 这是一本当代德国全方位的社会史,亦是一部关于新的文化理论和实践的著作。它为你提供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德国——更广阔的文化和更真实的德国。 (上册) 格拉瑟为读者展示了德国文化如何因为国家被不同的意识形态割裂而分道扬镳,各自生长,直至半个世纪以后才重新汇合的历程。他……用平等的视角……构筑了一部战后德国的精神史。 ——陈煜,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主任 德国文化界和史学界的必读经典著作。除了专业贡献……独创了一种叙事艺术。……这部大师之作的基础是格拉瑟本人亲身经历了所有这些他报道的历史,而且他作为作家、活动家,数十年以来甚至左右了德国文化史的进程。因此,很难有另一个史学家能够像他那样,同活生生的德国历史以及其中的事实和数据紧密相连。 ——奥利弗•舍伊特,汉堡高等艺术学院教授 (下册) 从1945年到2000年,德国从分裂到统一,从战争到和平,从废墟到富裕,可谓跌宕起伏,令人眼花缭乱。……大量的细节不是来自封尘已久的档案馆,而是直接取自历史过程的现场,鲜活而真切。读者虽然在读历史,却似乎可以身临其境,随历史的脉搏而律动。 ——陈洪捷,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格拉瑟的德国文化史不仅记录了德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脉络,更是一部详尽的当代德国社会史,从中可以印证文化对社会与政治的交互影响。 ——比姬特•弗敖-艾芬格,德国汉堡大学社会与经济学院教授 -
体育神话是如何炼成的
体育,曾经的劳作偷闲,是游戏、是武力、是礼仪。 今天,它似乎更多地意味着锻炼、形象甚至是信仰。 趣味解读体育发展,全面洞悉体育现状,且看体育神话如何炼成。 如今充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育表演曾经走过怎样漫长的路,背后又蕴藏着多少故事?体育表演这块现代社会貌似神圣的领域又交织着多少复杂的因素?本书主要以法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史为例,展示了体育从古老的略显粗野的竞技游戏到看似神圣而纯洁的大型体育表演的发展历程,同时客观而又毫留情地昭示了体育神话的阴暗面。全书通过严密的论证结构,丰富的论据材料,加上亲切平实的语言,将体育竞技史上的动人画面——铺开,展现在我们面前。 -
决斗
本书出版于1840年,是西方决斗这一习俗的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决斗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从15世纪末的西班牙开始,之后广泛盛行于西方上流社会。从此,决斗用的剑就成为整个欧洲贵族服饰的标准配饰。决斗之所以盛行,正如18世纪英国批评家塞缪尔•约翰逊所说:“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一次侮辱会被认为是严重的伤害。因而必须受到憎恨,或者甚至必须为此进行一次决斗。因为人们公认忍受这种侮辱而不进行决斗的成员必须被逐出他们的社群。”在决斗者看来,荣誉的价值甚至超过生命。本书叙述了自决斗兴起到1840年间发生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北欧、美国等国的决斗事件——包括原因、参与者、所用武器、具体步骤、结果乃至法庭对事件的审判等等详细过程。由于作者生活决斗盛行的时期,而且有的事件还是亲历,因此写来栩栩如生,大大增加了其可信度。尽管从17世纪早期起,决斗在欧洲通常已被法律禁止,而且作者也对决斗持反对态度,但是在西方社会,仍被作为解决个人之间争执的有效方式而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这个习俗,对于了解西方社会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书里还记录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西方著名历史人物,如在滑铁卢战役中出了大名的惠灵顿公爵,以及米开朗基罗、普希金、托尔斯泰、大仲马、莫里哀等等的逸闻趣事。尤其译者的大量注释,进一步丰富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
觀音
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東南亞與西藏,亦是象徵神聖王權的男性神祇,然而在中國,「他」卻變成了「她」,成為循聲救苦的「慈悲女神」,並擁有截然不同的歷史與身世,深刻地影響了國人的生活與信仰。 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結合文化、藝術、社會、歷史等跨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方法,探討觀音經歷此戲劇性演變的原因與過程。除了佛經之外,本書將感應錄、朝聖故事、寺志與山志、民間文學、田野調查,以及反映觀音形象變化的藝術造型等全面納入討論範圍,是深入研究觀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
性别、身体与医疗
身体史的研究可以限于生老病死的基本经验,也深具潜力发展出对国家、社会乃至宇宙的各种譬喻。本书主要从性别化的身体观和医疗化两个角度,收录探讨性别、身体与医疗交互作用的九篇论文,其中虽涉及对性与美的欲望,但大多则专注于产育的母体。读者阅毕,或不难察觉,妇科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斥着母体与欲望之体的斗争。 -
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
明清鼎革是當時驚天動地的大事,漢族知識份子面臨到出處的為難,同時要權衡儒家的價值觀與現實的生活。而滿人的統馭之術亦影響漢族士人的考量。本書分別從「史論」、「人物」與「滿人統治」三方面來討論這個動盪的時代,冀能對明清之際的士人與政治有更深入的呈現。 這本書中的文章分為三類,第一類「史論」,是作者對於學界有關明清之際研究的回顧與論述。很多在此方面的研究,都是著眼於手邊的個案史料,缺乏宏觀與比較的視野。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論述此領域學界的研究趨勢與特色,也指出一些缺失和問題,可以作為後來者之參考,所以作者收入了六篇文章。第二類「人物」,則是對於當時人物的研究,作者特別以張岱和洪承疇為對象,因為他們似乎是兩個極端的人物,被視為遺民與貳臣的代表。可是細看兩人,卻是別有意境,有過去學界所未注意到的地方。另外兩篇文章則是討論明清之交遺民的交往與遭遇。第三類「滿人的聲音」,則是從滿人的角度來看這段時期,因為滿人的統治策略與漢化程度,也深深影響到明末清初知識份子出處的考量。此部份是由四篇文章所組成,前兩篇探究清太祖與多爾袞對漢人的統御之術,後兩篇則從文化與族群政策上來討論滿人的措施。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