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史
-
新文化史
這是一本行道後進為該行開山祖師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祝賀的論文集。負責編集的正是聲名如日中天,且擔任今年美國歷史學會會長的林‧亨特。 本書分成前後兩部分:「第一部」批判且又賞識地檢視現行的文化史模式;「第二部」所描述的具體例子則是關於當前進行中的新類型研究。在這些篇幅裡,讀者幾乎看不到有關社會學式的理論化,因為新文化史已將社會學理論從歷史研究中剔除。現在,取代社會學而具影響力的學科是人類學和文學理論。亦即從事新文化史工作的學者優先選擇文學批評和人類學為其盟友;新文化史學者的史學作品也強烈透露出「敘述史學」的寫作傾向。 因此,對歷史學、人類學和文學有興趣的人當然不能錯過這本書! -
中国风俗通史: 明代卷
历经数载之艰苦努力,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就,这部《中国风俗通史》终于编纂完成了。在此之际,我们作为《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感欣慰。 -
中国古代文化史
本书是为大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而编写的教材。由北京大学等单位三十多位专家集体撰写。本书的内容侧重以下各方面:(一)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绍了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社会生活、历史贡献以及迁徙流动等情况。(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绍了农业生产、纺织工艺、建筑艺术和交通工具等。(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和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儒学。(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绍了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丧葬制度、官制、选举及科举制度、礼仪制度、货币制度等。(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绍了礼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六)在古代礼俗方面,介绍了礼仪制度、宗教、民间神道、民间禁忌、民间节日等。(七)在古代地理学方面,介绍了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八)在古代艺术方面,介绍了陶瓷、髹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九)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介绍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天文历法及度量衡制度等。全书共分三册。 -
俄罗斯文化史
《俄罗斯文化史》是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M·P·泽齐娜、л·B·科什曼、B·C舒利金在反复教授多次的教材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俄罗斯文化史》是一部俄罗斯文化通史,系统介绍了俄罗斯中世纪、近代、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化发展史。 -
中国文化史纲要
《中国文化史纲要》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化思潮、文化现象与文化制度的发生与发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全貌,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感。《中国文化史纲要》是全国多所高等学校中国文化史课的专用教材,鉴于当前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我们在近年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增订。新版教材既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又配合多媒体教学插入百余幅图片,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直观印象。 新版教材每章之后均附有思考练习题,便于教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社会读者也可自行思考学习。 -
文化史的视野
黄兴涛先生治学最擅长的也许就是“即小见大”了。对于历史学这一门研究的科学,黄兴涛习惯于从宏大的知识背景出发探讨问题。他的学术领域主要是在清代尤其是晚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一个个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对逝去的时代进行了专业的描述。 -
中华药商
本书为“海外中国学史研究丛书”之一种。全书选取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家有代表性的中资药业如乐平泉的同仁堂、黄楚九的中法大药房、项松茂的五洲大药房、许冠群的新亚制药厂、胡文虎的虎标万金油,具体从长途贸易边界、对政治障碍的规避、本土化进程以及文化同质化进程范围等主题对以上企业进行考察分析,揭示了一些原先被忽略的消费文化推动力量,即除了自上而下运作的机构、自下而上参与的消费者,还有出于这两者之间发挥调和作用的中介人。 -
世界音乐通史
《世界音乐通史》是法国著名出版机构塞伊(Seuil)出版的一部音乐史巨著。作品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以历史的视野、凝练的笔法,分析并描述了从史前至当代社会的音乐文明。 音乐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悠久漫长,如此宽泛、丰富的领域远非一本著作所能涵盖,因此本书在介绍世界音乐发展史的时候有所侧重:就地域而言,集中讨论欧洲主流音乐文化;从时间轴来说,侧重介绍近5个世纪以来的音乐发展,尤其对这一时期涌现的音乐种类、流派、大批才华横溢的著名作曲家及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及详实的介绍。在引介之余,作者还对当代音乐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和大胆预言。 至于公元前10世纪乃至更久远的远古音乐,受文献考证之限,作者只作了简单的概述;至于东方音乐,作者也没有花费太多篇幅,但我们亦可以从作者所综述的绪言及前三章中获得框架性的了解。 -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内容简介:文化、权力、民族国家,是贯穿杜赞奇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他始终在探索这样的问题: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如何从历史的极权话语里找回被压抑者的声音,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来自上面的“攻击”。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收录了五篇杜赞奇的代表性文章。其中,“复划符号:关帝的神话”一文,通过研究关帝神话的衰落和破灭过程、由清朝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中国历史转型,揭示了在帝国政体中,神话与仪式作为一种交流手段的重要性;“中国与印度的现代性批评者”一文,通过将中国与印度的历史作对比,杜赞奇考察了另一种话语,在以现代性为导向的、西方的、启蒙主义的文明史语境之外,“小写”的文化及文明。尤其在“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一文中,杜赞奇重点考察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儒家、帝制社会转变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以及与其他非西方社会相对比,中华帝国拥有哪些能促成其转变的特点。 -
新史学·第五卷·清史研究的新境
本卷包含以下论文: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建构——以《皇朝文献通考:舆地考、四裔考、象纬考》的几个问题为中心》,张世明《拆穿西洋镜:外国人对于清代法律形象的建构》,杨念群《清朝帝王的“教养观”与“学者型官僚”的基层治理模式——从地方官对乾隆帝一份谕旨的执行力说起》,胡恒《清代佐杂的新动向与乡村治理的实际——质疑“皇权不下县”》,赵丙祥《“内家”与“外家” ——中国“身体社会”之变化,以张三丰神话为例》等。 -
盛名之下
崇拜明星代表着空虚浅陋?追随名人意味着价值缺失?本书的论述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指责予以了有力的回击:名人崇拜从来不是世风日下的时代弊病,它来自一种亘古的文化基因,从深层满足着我们的原始心理需求。任何时代的人都摆脱不了名人与名气的缠绕,其间的共性,连接着我们与古人的精神血脉。 英国古典学者汤姆•佩恩为我们串起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名气"的历史,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出发,探寻名人效应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西塞罗到麦当娜,从恺撒到韦恩•鲁尼,从阿喀琉斯到安吉丽娜•朱莉,作者凭借其博学的修养和诙谐的笔触,在两个看似不可能相交的群体之间,画出了完美的血缘图谱。欧美明星的八卦起底,古典学知识的集中进补,被充满智慧地熔于一炉。从古希腊的“陶片驱逐”到当今的选秀节目,奇妙征程就此开始。 -
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
激进与保守的制衡、狭隘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张力、精英与大众的对抗、欧陆知识分子与英美知识分子的形异神合⋯⋯ 立体、交互、全面地研究知识分子史,从文学史、思想史、出版业到视听媒体手段,从高教界、戏剧界、美术界到电影界,从天主教知识分子到女性知识分子,从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知识分子史到阿根廷、英国、美国、加拿大知识分子史,自1898年知识分子诞生以来的历史尽显本书。 -
闲雅与浮华
《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主要涉及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分别从婚姻礼俗与社会变迁、消费服务与消费文化、休闲生活与雅俗冲突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界较少关注的明清时期婚礼消费、节日消费、娱乐消费、时尚消费、妇女游风、鲜花鉴赏、休闲文化,以及传统服务业,如游船业、旅馆业、娱乐业等内容。作者运用消费经济学、消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地理学、民俗学以及旅游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资料翔实,论述充分,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史学界对江南社会若干问题的深层次探讨,拓展了明清江南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林西莉古琴的故事
热销书《汉字的故事》作者林西莉又一经典著作! 一件在现实生活中你几乎不认识的乐器, 一段在日常生活中你几乎没听过的乐音, 一页几乎快被人遗忘的文化史, 却是刻印在我们三千年文化基因上的古老传统。 在催毁一切传统的文革前夕,一位只身从瑞典远赴北京学习汉语的年轻女生,一个踉跄就这样闯进了古琴如谜般潜伏在历史的时光隧道,古琴,成为她诠释中华文化的另一把钥匙…… 一九六○年代,中国大跃进失败,文化革命正酝酿,为了学习中文,林西莉在这变动时期远从瑞典赴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为了更深入中华文化核心,她一个踉跄就这样闯进了三千年历史之久的古琴文化,并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史上唯一的一位学员,跟随王迪习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师指点。林西莉这段人生经历,不只使她结识了许多当时的知识菁英、认识中国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了她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让她更能体会汉字书法、水墨画等艺术之美。 就像我们今日听到古琴时的声音一样,林西莉当时也震撼于那“让整个房间共鸣的奇妙声音”。古琴虽然音量小,但其构造却能发出持久深沉的乐音,声声撼动心弦。自古以来,古琴都被视为面对自我的“一面心灵镜子”,是一种自我抒发而非娱乐大众的乐器,是自我和大自然沟通的媒介。 古琴修身养性的特徵,已深深渗入我们的各种文化当中。虽然在台湾的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见古琴的身影,也不闻古琴的乐声,对它似乎很陌生,然而它的影响却是深远乃至于习以为常了。在我们的成语和文学中,处处都有著古琴的影子。《史记》即记载“琴音调而天下治”,当权者的个性即能完全从琴声中洞察。我们也会用“对牛弹琴”来形容跟一个不讲道理的说话。由于古琴所奏出的是个人的内在世界,也才有“伯牙摔琴”感谢知音相知相惜的典故。原来在我们记忆的深层,古琴的影子真是处处可见。 古琴音乐音缓而沉,没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弹琴者的心境,这是和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古琴因其蕴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九七七年,NASA透过旅行者一号和二号向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乐,其中一首即管平湖所弹奏的古琴曲“流水”。 以一位传承古琴文化的西方人观点出发,和一般研究古琴的取向不同,林西莉以浅显易懂的笔调叙说古琴的方方面面。从古琴的鉴赏、制做,到古琴在古代文献以及中华艺术中的地位,乃至当今古琴音乐的新趋势,林西莉林都做了生动且全面的介绍。本书原瑞典文版已长时阐联畅销榜,并荣获重要的奥古斯特非小说类奖。林西莉本人更积极推广古琴的演出,让更多人欣赏到古琴的魅力。 -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在实现了“富国强兵”,保持了国家的独立,登上了自封的“东方世界的指导者”的宝座之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它所应该担负的使命又是什么呢?比这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自身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伦理逻辑之上来认识自己富强起来的原动力、摸索自己民族的前进道路、探求自己民族应该担负的使命的呢?这就是野村浩一编著的《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国观,特别是知识阶层的中国观,其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些中国观的形成过程中,其主体——人的思想、行动的轨迹是如何的?这种种的中国认识中,其缺陷、误区又在哪里?这也是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
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
本书乃根据早在作者1991年发表于《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的特刊,书名为《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的研究》之基础上重新加以补充和修改而成。由于大木康教授多年研究冯梦龙,由此关注到晚明文学的最大特点,即俗文学的隆盛。这背后既有精神背景又有物质背景,而后者与晚明出版业的发达有着直接关联。从宋元以来留存的古籍数量来看,晚明出版的图书并非循序渐进地增长,而是呈现为井喷式的激增,主要有别集•总集、丛书、八股选本、戏曲•小说等。其刻书性质可分为官刻、家刻、坊刻三种。雕版方面,刻书字体改为以直线条为主(日本称之为“明朝体”);装订方面,蝴蝶装几乎被线装全面替代,出版效率因此大为提高。出版业的发达对晚明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东林和复社等文人团体的活动结束后立即通过刻书传布扩大其思想,从而形成舆论。李贽等“异端”思想也通过刻本的大量印刷得以迅速传播,即使官方出面禁毁也无法真正杜绝。同时出现了陈继儒这样的“出版文化人”,他通过大量编书刻书,涉及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士人雅趣得以大众化。正是晚明出版业的勃兴成为了其时文化繁荣的契机。 早期有关中国印刷出版史的研究,焦点多着重在印刷技术史与版本目录的方面。至于印刷出版品涉及到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方面,如书籍价格、阅读群体、社会效应与识字率等课题问题,较少有研究者关注,研究成果也较少。现在,明清的印刷出版文化史似乎已成为明清文化史研究的热点。大木康的著作研究着力于当时书籍的产生、流通过程本身诸问题,并运用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整部著作体系完整,征引文献丰富。尤其是添加的附录文章,话题有趣,颇具可读性。可以说,大木康的《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是了解明代出版文化史的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
交錯的東亞宗教
第一讲《应对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提要】 18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事件,它冲击着世界各种传统宗教。日本佛教徒对于这一现代潮流早有准备,在会议上应对自如,说明日本佛教已经走出明治初年“祭政一致”和“神佛分离”造成的困境。但是,与日本不同,代表中国出席大会的主要是西洋各国在中国的传教士,与会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彭光誉,则以帝国官员与儒家学者身份,傲慢地坚持儒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宗教”与“现代”都表现出相当不屑。中国佛教不仅缺席大会,并且在那个时期,对现代潮流也缺乏回应,虽然1895年之后的中国士大夫转手从日本学到佛教在现代的种种意义,因而刺激了晚清佛学复兴,但中国寺院佛教对西潮的反应,仍然慢半拍甚至一拍,直到“庙产兴学”直接威胁到佛教的生存,才开始了佛教振兴与佛教改革运动。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佛教的反应迟缓,使后起的中国佛教不得不面对居士佛学的挑战、现代政治和思潮的压力和日本佛教争夺空间的三重压力,使得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举步维艰。对比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的这一现代历史过程,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有关东亚、宗教与历史的问题,检讨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讲:《橘枳之异——东亚道教交流史之概念、方法与立场的再思考》【提要】 这一讲的问题意识,来自近年来学界对中国道教在东亚流传与影响的研究现状。如何评价中国道教在东亚的影响与传播,日本、中国与韩国学界曾有激烈争论。本文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道教遗迹”的若干现象为例,指出古代的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自从古代巫觋、秦汉方士、中古道教以来,曾有着一波又一波的交流并留下文化遗迹,对这些文化遗迹,笼统而简单地说它“是”或“不是”中国道教的影响,其实不仅受国家立场和民族情感的影响,也往往忽略历史上这些文化遗迹的叠加过程。特别是,如果我们仔细清理中国道教在日本与韩国的流传,特别是十一世纪之后的流传,就能知道道教在东亚的流传与影响,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形塑下,不仅在各个时代不同,在各个国家也不同。本文意在说明,超越国家/王朝的宗教史研究,不仅要说明文化之间的“交错”和“叠加”可能塑造了一个彼此相近的“东亚”信仰世界,更要说明的是,道教的流传与影响,在中国、日本与韩国不同背景中,曾经发生移形换位的变异。 【座谈会·附录】《纳“四裔”入“中华”?——1920-1930年代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提要】 这是一篇历史学论文。之所以要特意强调这是“历史学”的论文,是因为本文对现代中国的国家,特别是它的疆域和族群,只是试图客观地描述一个历史过程,即描述现代中国及其疆域、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如何,甚至只是在描述这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即1920-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学)如何参与重建有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叙述,而不是在对这种国家形态的形成过程作任何价值判断,我既不是在为现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也不是在为现代中国面临的“内”与“外”的多重困境开药方。因此,这篇论文叙述的只是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从晚清以来,特别是1920年代到1930年代这二十来年中,中国主流学界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刺激下,参与到重建“中国”和“中华民族”论述的大潮中,在学术上努力纳“四裔”入“中华”,也许,这一努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现代“中国”这个在疆域与民族上都颇为特别的国家。 -
避孕
《避孕》是中国大陆引入的第一本介绍数千年人类避孕历史的书籍,它追溯了人类控制生育发展的历史,展现了地球上不同文化圈如美国、欧洲、印度,以及不同的宗教如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避孕方式和态度,并论述了与避孕相关的人口统计及人口政治因素。作者搜集了详尽的材料,包括古代的档案文件、医生的记录、避孕指导手册等等,全书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绘画。 《避孕》编辑推荐: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样进行避孕的呢?至今仍被使用的避孕技巧及其相伴随的道德观念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德国医学史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试图呈现避孕方法发展的脉络,分析避孕技术的发展与世俗社会、宗教领域、个人关系是如何产生相互作用,记录了人类是如何从古老的节制生育走到现代的计划生育的全过程。 -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研究所完成的成果,从新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可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力作。本书将“思想界”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以审视中国社会的变迁,主要关注出版媒介尤其是报章在此期间的发展,以及走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依托于新型出版媒介所确立的新的角色。 -
蕾丝
本书从蕾丝的历史展开,以各个时代的历史为依托,介绍从18世纪至今的蕾丝发展历程,分服装史上的洛可可时代、维多利亚时代、蕾丝从内衣向外衣发展、时尚界的复古蕾丝风回潮等几个部分书写。本书从蕾丝与女性的关系着手,探讨蕾丝背后投射出的文化价值,蕾丝作为女性服饰上重要的装饰元素,如何从配角变成主角,如何从柔弱的象征转变为女权力量的符号,最后再从实用角度谈到蕾丝的挑选和保养……一块漂亮的蕾丝不只是织物,它背后沉淀的是一部女性从闺阁走向社会的历史,映射了女权对于时装界的冲击。这是一本关于蕾丝的时尚书籍,但不仅限于对蕾丝织物的介绍,更注重蕾丝背后投射出的文化价值。本书会从时装发展史出发,探究蕾丝在服饰上的功能变化,也会介绍蕾丝从何时开始流行?蕾丝有哪些种类?蕾丝如何制作?蕾丝经历过哪几个重要的时代?历史上哪些名女人与蕾丝有过不解之缘?当代服装大牌如何将蕾丝加入设计中?蕾丝如何挑选?蕾丝如何保养?等各个问题……本书把蕾丝视作表达女性内心情感的符号,你会看到许多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和好莱坞明星在内的有趣故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