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70年代

  • 我的长生天

    作者:罗尘

    《我的长生天》描写了一群南方少年逃离家乡,向着向往中的江湖进发的故事。罗尘称,写作动机来自他哥哥的讲述。在罗尘的青春时期,他是个乖孩子,但他内心一直向往着哥哥那种“坏孩子”的生活。一年前,已当上汽车销售公司经理的哥哥莫名其妙地向他讲起当年出走的故事,触动了罗尘的青春记忆,因此他动笔写了这部70年代生人的成长回忆录。
  • 发条年代

    作者:黎文

    时尚风向的转换是20年一循环,当小孩子经历20年长大成人掌握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皇,他们成长时的文化消费记忆便会被奉为集体回忆,并投射在流行文化上,放眼21世纪的中国,“生于70年代”族群正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他们的集体回忆,正逐渐摆上文化的餐桌。 《发条年代》基本上围绕中国“生于70年代”族群的童年记忆或成长经验展开,切入点由一件玩具、服饰、歌曲、书籍等文化产品开始,但又并非单纯的怀旧,而是就此铺陈一种泛文化的叙述,包括本土青年文化的追寻、外国青年文化的溯源及影响,商业文化、设计、创意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及,《发条年代》称得上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真正扎实地进行“生于70年代”族群文化实物展示以及资料搜集的图文本。
  • 生于70年代

    作者:杨梅,黄蓉,晓月

    《生于70年代:掀开尘封的记忆》的作者希望我能谈谈我眼中"70年代的人"特点。我认为找不到一系列简单的词语来概括这整整跨越十年的一代人,只能简单地说,70年代人的经历是特殊的,际遇是幸运的。70年代人的经历是特殊的。他们孩童时期经历了一些物质的贫乏,感受了一些信仰和理想至上的社会精神,但是成年之后,却赶上了社会发展的蓬勃时期,也随此接受了更多的物质和现实主义精神。于是他们与喝酒谈人生的60年代,与谈时尚与情色的80年代都有所不同,既没有60年代的坚毅与执着,也没有80年代的随意与洒脱。“生于70年代”这个词正在渐渐成为一个概念和一代人的标签。在网络世界中,各类关于”生于70年代”的讨论,各类网友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个热点。在博客中国的网站(WWW,bokee,com)上,“‘70年代人’ 大论战”的专题引发无数“生于70年代的人”追忆曾经感动自己的经典回忆。70年代人的际遇是幸运的。作为博客中国的经营者,我身边也有许多70 年代出生的朋友。就我最熟悉的互联网业来说,70年代人与60年代人共同把握了网络的机遇和舞台,时代造就了一批70年代的网络精英。他们把握了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机会,跨越了年龄与经验的差距,与60年代人共同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际遇。我生于1969年,童年留在了70年代,少年留在了80年代,有许多回忆与 70年代前、中期出生的人是类似的。小时候也曾一放学就跑去和伙伴打弹珠、拍洋片,也曾偷偷省钱去书摊借最喜欢的小人书看,也曾搬个小凳子在邻居家看电视。少年时,我也喜欢听《童年》、《恋曲1990》,也迷过小虎队、周润发,也高歌过《青春无悔》。这所有的一切,都深埋在我的记忆里。随手翻开这《生于70年代:掀开尘封的记忆》,我找到了过去的影子,原本已经尘封的记忆又重新被开启。那天真烂漫的童年,那激情洋溢的少年,那洒脱不羁的青年,让我重新找回了久违的感动。
  • 北大往事

    作者:橡子 谷行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作者不是一般性地谈论一所声名显赫的大学,而是深入到个人经历的矿脉之中,去寻找最珍贵的化石。 因其鲜明的个人性,本书展示了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卷;既有对伟大事件的目击,也有对一已之私的挖掘;既有对精神世界的穷根究底,也有对儿女之情的沉吟回味。 在此,沉静者讲述了他们的骚动,世故者目睹了自己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