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韵学

  • 汉语音韵

    作者:王力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汉语音韵》从语音学、文字学、汉语史等不同角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汉语音韵的科学内涵及发展轨迹,为我们今天了解今音与古音之异同、今韵与古韵之区别,提供了可靠依据,向为学界所推崇,一些大专院校中文系,甚至将其列为教材。希望此书能够沟通古今,使读者对汉语音韵学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
  • 广韵声系(上下)

    作者:沈兼士 编

    这部书是沈兼士先生所编,刘文兴、葛信益等人襄助而成。沈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对后学启迪不遗余力。往者于三十年代幸接教诲,得以略窥为学门径。《广韵声系》这部书是把《广韵》原书所收的文字依照谐声的系统排列,在全书所出现的谐声声旁中举其最初的声符按四十一声类重编,每一声类序列《广韵》中声母相同的主谐字下所有的谐声字,每一字下都照录《广韵》原书的反切和义训,同时还在本字的旁边注出它的声韵部类和开合等第。纲举目张,条理统序,类似清人所作的《说文谐声谱》。不过,清人所作的《说文谐声谱》是以古韵部为纲的,《广韵声系》乃是以声类为纲,别具一格。根据这样的排法,我们可以从谐声的关系上研究古声母的类别和读音,还可以就同在一个声母下的谐声字做综合比较,研究其有关文字、语词的发展以及音义联属的关系。这是一部《广韵》改编本,很有用处。
  • 宋本广韵

    作者:陈彭年

    文化,古代和现代不同,表现在辞书上,古代也和现代不同。为了文化的传与承,为了语文的教与学,辞书应运而生。古代的辞书,在字书出现之后,又有韵书,韵书是按韵(韵是汉语语音的要素)编排、依韵检字的辞书,在现代辞书中,韵书只占极小的比例。而在古代则不然,『唐从盛为诗赋,韵书当家置一部,故陆、孙二韵,当时写本当以万计。』(王国维书吴系将氏藏唐写本唐韵后)唐宋是韵书的兴隆时期溯其原始,南北朝时期,韵书和音义书已臻发达,诸家蜂起,隋文帝开皇(五八一—六OO)初年,南北精英,即当时的音韵学家、人文学者、诗人共十人参与的长安论韵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导源于此,仁寿元年(六O一)陆法言的切韵成书。 宋代在统一中国后,偃武修文,为了科举考试的需要,封神榜 初诸帝很重视韵书、字书的规范工作。王应麟(一二三三—一二九六)玉海卷四五『艺文·小学』的『雍熙新定广韵』条云:『太平与国二年六月丁亥,诏太子中舍陈鄂等五人同详定玉篇、切韵。』是年为公元九七七年。
  • 音韵学通论

    作者:胡安顺

    《音韵学通论》一书由中华书局初版于年。本次改正了其中的排校错误及少数提法,同时增加了《五音集韵》和《古今韵会举要》的简介、部分用例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是书出版一年来,承蒙读者不弃,使其暂得承乏献芹,部分高校且采用作研究生教材或本科生参考书,对此,本人既觉荣幸,更有履冰惶恐之感。
  • 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

    作者:(加)蒲立本

    本书原题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刊载于AsiaMajor 9(1962):58-144;206-265。汉译本完成后,承作者蒲立本教授对译文予以审订,并且作了若干增补,附于书后。译者表示深切感谢。为了便于中国读者的阅读,译者根据中华书局的建议对文中音标作了少许改动。而且改动范围只限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藏文转写、日语转写和汉越语转写。 序言 符号和缩写 1.《切韵》系统 2.上古汉语的声母g和h 3.喉塞音的音值 4.h在西汉的音值 5.舌根鼻音η、ηh 6.η的转写 7.圆唇喉音和舌根音 8.6和hw的分布 9.圆唇喉音、圆唇舌根音与唇音的谐声关系 10.舌根音和喉音的腭化——介音i/j的来源 11.舌根音腭化的年代 12.舌齿塞音 13.舌齿塞音的腭化 14.卷舌音和介音-l-的失落 15.舌齿擦音 16.*θ->*h- …… 40.鼻韵尾 41.仄声的鼻韵尾 42.*-η跟*-h或*-η之间的交替 43.唇韵尾 44.唇音在异化作用下的消失 45.对第一部分的附加说明 附录:(1)匈奴语 (2)写在《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之后 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著作 (2)现代著作和论文 ……
  • 音韵学读本

    作者:刘晓南

    当代大学读本·国学基础系列之一。《音韵学读本》以历代名家名篇为基本材料,分类辑选,分为音韵学原则与方法、音节分析、音系归纳、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历史方言音韵等章节,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和不同方法参会比核,循序渐进,系统展示,让读者对音韵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音韵学读本》是国内首部音韵学综合读本。
  • 广韵校本 全三册

    作者:

    《广韵校本(套装全3册)》内容简介:我国古代音韵学的研究源远流长,自汉末魏晋始,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不同类型的音韵学文献。这些文献既包括古人分析和描写古汉语语音的韵书、韵图,也包括系统研究古汉语语音状况的古音学专著,可谓弥足珍贵。二十世纪以后,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引入,音韵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上都有较大突破,出现了一批经典著作,成为进一步开展音韵学研究的出发点。
  • 诗经韵谱

    作者:王显

    《诗经韵谱》是王显先生的力作,由三部分组成:韵例说明,主张文字概括法和符号描写法二者结合,圈画《诗经》韵脚需持全面的观点,韵式的起讫按意义段落来定,《诗经》用韵遵循两条规则。诗谱本文,将《诗经》各篇按章、段、句平铺排列,以符号标识韵脚,旨在充分展示《诗经》韵式全貌。古音辑要,按照上古韵部、韵类、声类的顺序,类聚《诗经》韵字的七家拟音,每一韵字均标明中古反切、篇章、出现次数等。
  • 廣韻疏證

    作者:赵少咸著,余行达 易云秋整理,赵吕甫补证

    《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现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了中古的(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今天的学者还可以依据《广韵》确知中古语音的声母、韵母及声调情况。学者还可以以《广韵》为桥梁,上推古音(两汉以前的语音)、下证今音(现当代语音)。所以说《广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研究当代汉语方言不可缺少的典籍。《广韵疏证》是当今《广韵》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它总结性地研究了《广韵》中各韵部之间的纵横关系和内部规律,不仅包含有历代《广韵》研究的主要成果,更有作者赵少咸先生毕生研究心得。全书共分六卷,第一卷上平声,第二卷下平声,第三卷上声,第四卷去声,第五卷入声,第六卷则为引用书目及谐声表,全书共350万字,大16开精装10卷,最近由巴蜀书社出版。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集声音、训诂、文献、版本四者于一,互相发明,溯源辨流,旁搜博采,以勘误正疑。程千帆先生曾致书作者之孙、著名语言学家赵振铎先生,以为《广韵疏证》“详校博考,辩以公心,盖自乾、嘉以来三百年中,为斯学既精且专者,(少咸)先生一人而已”。赵少咸(1884-1966),名世宗,以字行。成都人。其学师承乾、嘉戴、段、二王,而自成一家,其文字音韵之学,极为海内学者所推重。《广韵疏证》,为其学术研究之集中代表。曾执教成都高等师范、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当代著名学者李一氓、徐仁甫、殷孟伦、殷焕先、李孝定、周法高等人,皆出其门下。
  • 广韵导读

    作者:严学宭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引论 第一章 《广韵》的作者、版本和功用 1.1 《广韵》的作者 1.2 《广韵》的版本 1.3 《广韵》的功用 第二章 《广韵》系韵书的性质 2.1 《切韵》的体制 2.2 《广韵》体制的渊源 2.3 《广韵》的性质 第三章 《广韵》的模式 3.1 《广韵》的结构 3.2 《广韵》的框架 3.3 《广韵》增订的过程 第二部分 内涵 第四章 《广韵》的音节结构 4.1 声母、韵母和声调 4.2 声母、韵母、声调在音节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 《广韵》的声类和声值 5.1 声类的考订 5.2 《广韵》反切上字表 5.3 《广韵》的声类 5.4 《广韵》声值的构拟 第六章 《广韵》的韵类与韵值 6.1 韵类的考订 6.2 韵值的构拟 第七章 《广韵》的调类与调值 7.1 声调的产生 7.2 《广韵》的调类 7.3 《广韵》的调值 第八章 《广韵》等的分析 8.1 等韵的性质和作用 8.2 《广韵》分等示意图 8.3 等韵术语浅释 8.4 一二三四等的特点 第三部分 比较 第九章 《广韵》和周秦音的变异 9.1 声母 9.2 韵母 9.3 声调 第十章 《广韵》和现代方言的变异 10.1 《广韵》和现代汉语方言的关系 10.2 现代汉语方言的形成 10.3 《广韵》音类读音在现代汉语方音的反映 第十一章 《广韵》和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 11.1 汉藏语系音变倾向 11.2 《广韵》音系类型的旁征 第四部分 资料 一、《广韵》切语的沿革 二、《广韵》的又切与互见 三、《广韵》后加字考略 四、《广韵》反切折合示例 五、《广韵》讹夺举正 六、《切韵·序》校释 七、引用书目
  •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

    作者:罗常培,周祖谟合著

    本书由罗常培、周祖谟合著,原计划根据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文押韵和其他方面的资料,论述汉魏至陈隋 820多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拟分四分册:1.两汉时期,2.魏晋宋时期,3.齐梁陈隋时期,4.总论。后来仅有第一分册于1958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本次出版,又收录了周祖谟先生《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的演变》(1948年稿,1981年重订)、《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1948年稿)两篇论文。
  • 汉语音韵讲义

    作者:丁声树撰文 李荣制表

  •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全二册)

    作者:李无未 编

    本书分精装,分为上、下两册。   上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汉语音韵学研究著作指要;第二部分是音韵古籍文献指要。其中第一部分共介绍了二九四部音韵学著作,是以时间为序编排的,从《地方戏曲音韵研究》(2006年)到《文字学音篇》(1918年)依次排列,时间由近及远,基本上囊括了近一百年多各个时期现代重要音韵学家的代表作和论文集。所遴选的著作既有《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等老一辈音韵学家的代表作,也有《音韵学概要》(林焘、耿振生)、《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冯蒸)等正活跃在当代音韵学界的中年音韵学者的著作;第二部分共简介了二十八部古代音韵学经典著作,如《广韵》、《集韵》、《韵镜》等,基本上收录的是古代最重要的音韵文献。   下卷为汉语音学论著目录。这一部分包括总论、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近代音研究、现代语音研究、等韵研究、方言研究等七方面内容。总论收录了汉语音韵学中具有综合性质的音韵论著;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近代音研究,每个部分之下又细分出通论、声母研究、韵母研究、声调研究、对音译音研究五小类;现代语音研究分为通论、普通话声母、普通话韵母、普通话声调四小类;等韵研究,分为等韵理论、韵图两小类;方言研究分为通论、汉语古代各区域方言研究、汉语现代各区域方言研究三小类。共收录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11,928条,不仅包括大陆地区的专著和论文,也覆盖了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及欧美部分国家的音韵学论著,是迄今为止国内所见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索引中较完整的一部工具书。
  • 韵镜校证

    作者:李新魁

    本书在作《韵镜》与《广韵》、《集韵》比较时,凡《广韵》、《集韵》的小韵当在《韵镜》某图中占一位置而《韵镜》不列者始予指出,如果《广韵》、《集韵》虽有某小韵而不合在图中占有地位,或此地位已为他校勘时指明下述各项:甲、属於字的音韵地位的问题;指出误列之字、重出之字。本书引用书目繁多,为节省篇幅计,多用简称。
  • 经典释文音切考(全五册)

    作者:罗常培

    该稿是罗常培先生对《经典释文》音切进行整理和批注的手稿,包括释文声类长编、释文韵类长编、经典释文直音编、经典释文音汇四部分。读者不仅可以从中看到《经典释文》的音系面貌,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大学者是如何做学问的。
  • 切韵研究

    作者:邵荣芬

    《切韵研究(校订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对前人的看法加以补充论证;二是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三是宋跋本王仁《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对照的声母、韵母表;最后把全部结论总结于篇末的王仁昫《切韵研究(校订本)》音节表。 《切韵研究(校订本)》一书在汉浯语音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众所周知的。自清代陈澧以后,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语音系统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不论在声、韵类别方面,还是在语音构拟方面,都是如此。这就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来逐步地加以解决。《切韵研究(校订本)》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些疑而未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为它们的最终解决作出一些贡献。
  • 广韵校本(上下)

    作者:周祖谟

    广韵一书有详注本及略注本两种。详注本为宋陈彭年等原著,略注本则为元人据宋本删削而成者。明人所见多为略注本,详注本流传甚少。至清初,张士俊乃据汲古阁毛氏所藏宋本及徐元文所藏宋本校订重雕,广韵原书面目始为世人所知。其后曹寅亦曾据宋本雕板,但行款与宋本不同。曹刻印本较少,故不若张刻流传之广。   周祖谟,中国语言学家。字燕孙,北京人。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36年毕业后考入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语言组助理员。1938年起在辅仁大学国文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即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并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秦文学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周祖谟学识广博,自青年时代起就潜心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之学。音韵、训诂是其学术成果最丰硕的领域,所著《问学集》,包括40余篇论文,集中了他关于古汉语声韵部类和《切韵》性质及其音系基础等方面的创见,并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评述了中国古代众多语言学著作的是非得失,态度谨严,不为凿空无根之论。所著另一部论文集是《语言文史论集》,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几方面论文50余篇,又《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与罗常培合著)论述了周秦至陈隋 800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深受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1984年出版的《唐五代韵书集存》是总集唐五代韵书并考释其源流的一部大书,是作者30余年来搜集、整理、考订的总结性成果,是敦煌吐鲁番古籍整理工作中前所未有的专题著作,为研究汉语音韵、词汇、训诂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周祖谟长于古籍整理与校勘, 著有 《广韵校本》、《方言校笺》、《尔雅校笺》、《释名校笺》、《洛阳伽蓝记校释》等书。为普及语文知识,他还写了不少有关汉语规范化 、普通话语音 、辞典编纂等方面的文章。如《汉语词汇讲话》一书,很受读者欢迎。周祖谟长期在高等学校任教,为培养新一代语文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 汉字古今音表

    作者:李珍华等编

    学习与研究语言,离不开语音,学习与研究汉语,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前也都离不开汉语语音。中国清代许多著名的学者在语文学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古音学的研究方面有较大的建树。他们用古音学的智识,发现或解决了前人未曾发现或解决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不仅在古籍的汪释,订正等方面有许多创见,还在文字、音韻、训诂、语法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家知道,汉语历史源泉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汉语既有时间变化中出的差異,也有地域空间不同产生的方言差别。汉语古今语音的差異是相当大的,现代汉语诸方言的差别更是纷繁复杂的。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专家对一些古代的韻书做了整理、考订和研究,一批古代韻书、古今音比较的音书和音韻学论著相继出版,各主要方言的著述不断涌现,这对人们学习、研究古代典籍,学习、研究汉语史,特别是汉语音韻学、文字学、训诂学,以及学习、研究文学史、古代史,进行汉藏语系的比较研究和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做好汉语规范化的工作,提高汉误的教学质量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古今语音比较的音书中,以中古音系《切韻》(《广韻》跟上古音的比较,上古音跟中古音的比较,中古音跟北京音的比较,中古音跟现代汉语一些方音的比较,近代音跟中古音的比较,等等,这类音书音表并不少见,但是,从纵横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汉语语音的历时差異和共时差異结合起来,同时放在一个平面上做比较,如一个汉字,从上古音到中古音至近代代音、现代语(普通话和汉语几个主要方言)的读法,这种纵横结合放在一起比较的音书尚为少见,而这种纵横结合比较的音书,可以使人们在同一个平面上一目了然地忍识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以及汉语在今各不同方言中的情况,同时,集古今语音变化的不同情况于一书,也便于查验、使用。我们想,如能出版这样的音书音表,对人们学习、研究音韻,方言、共同语,进行诗词文赋的创作,研究汉语史和古代文化典籍等等,都是很有用处的。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两人在合作进行将《广韻》字音输入电脑这一工程的同时,又共同擬定了编写这部《汉字古今音表》一书的计划,製订全书的编写目的、原则、体例和具体内容,反复进行讨论研究。全书由周长楫具体执笔,历时两载有余,终于完成书稿。音表吸收先辈和时贤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材料,我们将,在敍例裡列示其中主要的著作。这裡特别要感谢郭锡良教授,宁继福教授,王福堂教授,他们关心本书,我们也吸收并引用他们论著的有关材料。编写过程中,谢英先生给予帮助,丁中文、张潔两位研究生和几位女士、先生協助查核、抄写部分材料。傅璇琮教授、周祖譔教授和一些热心的朋友始终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在此谨致谢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抱病为本书书名题字,是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不会忘记,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中华书局的盛科铃先生带病審稿,李解民先生倾注了心血,书法家梁天俊先生认真、细緻、不辞劳苦地謄写全部书稿,他那别具一格的漂亮的书法给本书增添了光彩,还有许多编辑、工人师傅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没有他们的努力,这本书是无法出来的。在此,我们要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谢意。限于水平和资料,书中错漏之处,祈请赐教指正。 最后我们还要衷心感谢密支根州立大学的研究资助以及底德隆副校长,伊迪院长的关心支持,衷心感谢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中文系领导的支持和帮助。
  • 中国音韵学研究

    作者:高本汉(瑞典)

  • 中古音

    作者:李新魁

    中古音是汉语语音史的一部分,是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谓“中古音”,是指从隋经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汉语语音。我们知道,隋朝享祚不永,而唐和宋却保有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也可以说,中古汉语的语音,主要就是指唐、宋时期的语音。从隋至宋,大约包括从公元581年至1278年共697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的汉语语音,承接着更古时期的语音发展而来。而在中古时期,汉语的语音又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已经大体上奠定了近代汉语语音的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古音是汉语语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上古音、近古音(魏晋时期的语音)和近代音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转轴。   隋唐之际,我国黄河流域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事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唐朝统一了中国之后,政治上也呈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对汉语共同语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都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状况,首先就是要研究共同语语音的状况。唐宋之际的中古时期,是否有人们所说的共同语呢?是否存在一种共同语的标准音——正音呢?这种正音又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依据呢?这些问题,过去在学术界中,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此,在我们探讨中古音的语音系统之前,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先作一番探究,在这种探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论述中古音系本身。   另外,过去某些学者在叙述中古汉语的语音时,主要以中古出现的韵书如《切韵》或《广韵》作为依据。我们认为,中古这些韵书的出现,有它们一定的时代背景,有它们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这些韵书所表现的语音系统,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中古汉语共同语语音的实际面貌。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韵书并不是反映一时一地之音。在它们身上,包含有某些古音和方音的成分。既然如此,我们想要探究一个比较真切地反映中古时期汉语共同语语音的音韵系统,就不能专主这些韵书。因此,本书特辟另一专章对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依据作一个概括的论述,表明我们对《切韵》一系韵书的看法,并介绍某些用来作为研究中古音的其他参证资料,以便读者对我们据以研究中古音的材料有所了解。   在介绍了中古时期汉语共同语语音的状况和研究资料之后,我们进而论述中古语音系统本身。在论述中,我们以中古韵书为重要依据,然后参合其他语音材料来说明中古音系的诸般问题。我们希望描绘出一个比较切合历史真实的中古音系统。当然,中古音所包容的历史年代长达七百年之久,在这七百年中间,语音不可能没有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中古音的描述,也不是列出一个声、韵、调系统便可完事。当然也不可能分为更细碎的历史段落,列出更多个反映不同时期语音的音韵系统。我们只能概括出一个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中古音面貌及发展大势的语音系统。至于此一系统之中各种音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我们只能在各个具体的问题中加以说明。我们所拟定的中古音系,大体上是代表唐宋之交(或者说是北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语音概貌。在此之前或之后的发展变化,就只能在各项说明中加以阐述了。   总之,本书的叙述反映我们对语音史研究的一种新的探索,材料有一点是新的,方法有一点是新的,结论有一点是新的。这一切,都表明本书的写作仅仅是属于一种新的探索。至于这种探索,是否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是否能达到我们所说的描述一个比较能够反映历史真实的中古音面貌的目的,这一点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自信。我们期望着这种探索能够不断进行下去,深入下去,使汉语语音史的研究,能够创造出更多一点儿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