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修行

  • 死亡.奇蹟.預言

    作者:丹尼.白克雷,羅若蘋译

    中國人一向怕談死,彷彿一談,死神就會立刻降臨在身上。然而「死」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四週進行。甚至我們個人,每日不都在朝向死亡前進嗎?偶視鏡裡的白髮從一根、兩根.....到無以數計拔不勝拔;身體從年輕矯健到動不動這裡酸痛那裡酸痛,「老」顯而易見,「死」,我們卻因為不曾見、不可知,而選擇逃避、忽視,往往對於此類的文書也斥之為迷信,危言聳聽而棄如鄙屣,其實我們既不能證明死後世界的存在,同樣也無法證明它不存在。我們若能將這癥結暫時擱置,儘以寬闊的心去汲取有益生活的部分,則開卷有益的說法誠不虛言。 書中的主角白克雷,住在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在1975年9月17日,被閃電擊中,死了之後被送到停屍間,28分鐘後才又甦醒過來,經歷了一般人所沒有的瀕死經驗,從此有了一輩子說不完的故事....。在死亡過程中,他遇見了黑隧道、水晶城,以及與13位光靈在知識殿堂裡分享117件預言,其中95件均已一一實現。 例如:美國總統竟是一位西部牛仔、蘇聯解體、美國陷入經濟恐慌、廿一世紀是黃皮膚人種的天下等等。除了這些奇妙的預言啟示外,他還擁有了令人又羨又怕的讀心術。這些你相信嗎?相信或不相信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些經驗轉變了作者的一生。他發現:人類的善行不是藉著大膽行動來完成的成就,而只是人與人之間仁慈和善的行為,真正珍貴的往往只是生活上的小事,因為這些行為是自然產生的,而且能夠表現出真正的自我。有時候,真正算數的,並不在於你做了多少,而是你做的理由。 14年後他又因心臟衰竭,死而復活,兩次瀕死經驗中,他發現:當生命結束時,我們對週遭所做的一切都會透過生命回顧,讓我們感受到事件當時我與另一個人的感覺,也可以感受到他們所影響的下一個人的感覺。生命更快樂的簡單秘密,就是生命走到盡頭時,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愛與良善,和你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所付出的一樣多。 這本書透視了生死之謎,全書充滿了戲劇性,而且振奮鼓舞人 心,因為生命快樂之鑰,正掌握在你我手中,等待我們以愛和良善去開啟。
  • 正念瑜伽-結合佛法與瑜伽的身心雙修

    作者:法蘭克.

    正念瑜伽,是一種整合禪修與瑜伽的修行 本書整合了瑜伽與禪修,強調瑜珈修行的精神層面。與其他書籍所不同的是,將兩種訓練結合為一種修行,能活化身體、解脫心靈。正念,是隨時隨地覺知你的心,清楚、專注地覺察發生於身體內外的事。是一本生活化又不失嚴謹的瑜伽書。本書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略述在歷史、哲學上佛陀生平與教化的來龍去脈,並概述佛陀的教法,以及它們與瑜伽如何產生關連。 ◎第二部分:探查佛陀所教的基本禪修技巧,一般稱為正念禪修。同時收錄基本的禪修指引,以及對於如何展開修行的建議。最後,簡單介紹兩部經典涵蓋佛陀對正念的開示,其中之一的《入出息念經》,是本書探討瑜伽體位法練習的主要依據。 ◎第三部分:是正念瑜伽修行的核心,以四個章節提供「四念處」的解析以及相對應的體位法串連姿勢練習。「念處」意指「念」的「立足處」,修習念處觀即具有正念地觀照諸法。四種念處即指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是一套對正念與觀智完整的禪修方法。 ◎創新整合禪修與瑜伽─將正念與瑜伽修行互相融合,是本書最大特色。 本書整合了瑜伽與禪修,強調瑜珈修行的精神層面。與其他書籍所不同的是,將兩種訓練結合為一種修行,能活化身體、解脫心靈。由於作者法蘭克.裘德對於佛教瑜伽(尤其是修習正念)和印度瑜伽(尤其是瑜伽姿勢的練習和呼吸控制),以親身經驗做為後盾,在知識與經驗上都相當豐富紮實。 ◎簡單易學,不分派別都可修習─本書袪除了外界對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一些誤解,並提供學習其中任何一種瑜伽傳統的修行者相當務實的建議。作者指出,正念可以應用在所有瑜伽修行中,無論是初學者或已修行多年,《正念瑜伽》都很適合。 ◎身心的強烈變化─作者在書中力解「感覺」與修行的關係。無論佛教或印度傳統的修行並不是企圖消滅感覺,使修行者變成空、無的狀態。相反地,藉由正念瑜伽修行,能喚醒我們內在證見的能力(witnessing faculty),以掌控心,掌控感覺,這種證見就是需要透過修習正念而來。能證見的心和慈悲心,才是你藉由瑜伽,達到心與身的最佳整合。
  • 冥想日记

    作者:詹姆斯·艾伦

    《冥想日记》谨献给所有拥有美好心灵和希望拥有美好心灵的读者。该版本是詹姆斯•艾伦出版于1909年的《顿悟与启迪》以及出版于1913年的《沉思集》的合订本。《冥想日记》中一部分文稿来自于作者平时的随笔,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是初次发表,将这些手稿公诸于世也是他的初衷。作为永远的精神堡垒,《冥想日记》定能给读到它的人带来福音,那些视它为每日精神食粮的人尤为如此。心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位按照自己笔下的文字而生活的思想家,将他的一颗心奉献给了读者。
  • 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 Views from the Real World

    作者:葛吉夫 G.I. GURDJIEFF

    《来自真实世界的洞见:在莫斯科、埃森土基、提弗里斯、柏林、伦敦、巴黎、纽约和芝加哥的早期谈话,由他的学生重新整理》,由Jeanne de Salzman作序,Dutton出版社于1973年在纽约出版,284页;Routledge & Kegan Paul出版社1973年伦敦版,284页;带有新序言的删节版,由Dutton出版社于1975年在纽约出版,276页;Routledge & Kegan Paul出版社1976年伦敦版,276页;Arkana出版社,1984年纽约和伦敦版,276页。 这是葛吉夫在1914年至1930年期间四十次(平装版只包括三十九次)谈话的笔记。平装版的引言中讲到"这些谈话是在Madame de Hartmann的帮助下进行了比较和重新编排的,他参加了1917年在埃森土基以及随后的所有会议, 因此可以保证本书内容的权威性。"对于葛吉夫追随并保持的这种无固定形式且需"自行探索"的口传教学方式,笔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记录。它不仅是对葛吉夫著作的补充,而且使人对葛吉夫的教学方式有所了解,这种教学方式是需要实践而非仅作为信息来掌握的。本书也包括那篇以《瞥见真理》为题的文章,这是一篇与葛吉夫谈话的详细记录,邬斯宾斯基曾在1915年读到过这篇文章并引用在他写的《探索奇迹》一书中。 中文版由方智出版社出版,译名为《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 ****************** * 記住!你們來這裡,是因為已經瞭解必須和自己爭鬥----只和你自己。因此,感謝每一個人給你這個機會。 * 如果你已經知道它是壞事還做它,你就犯了一個難以矯正的罪惡。 * 不依別人所說,去判斷一個人。 * 暫時做個自私的人,也比從來不曾公正要好。 * 愛的練習先從動物著手,因為它們比較敏感。 * 有意識的愛引發相同的回應。訴諸情感的愛帶來相反的結果。肉體的愛則依靠類型和磁性引力而定。 * 希望,在大膽時是力量;希望,帶有懷疑是怯懦;帶有恐懼的希望是軟弱。 * 有意識的信仰是自由的。訴諸情感的信仰是奴役的。機械的信仰是愚蠢的。 作者以簡單明白、直接了當的文字風格來說明他的論點。其直指人心的言論,甚至比禪宗更直接透徹。讀者可藉由書中精彩的問答,深刻體會這位神秘莫測的靈性導師的人格與思想精髓。
  • 觉悟

    作者:星云大师

    本书以“地水火风,缘起再生”的佛家智慧为根基,重新观照宇宙万物、自然生灵、人生诸事和个人修行,提出了“山河大地皆为佛体”、“日月风雷皆为佛用”、“花草树木皆有佛性”、“虫鱼鸟兽皆有佛心”、“芸芸众生皆有佛缘”的醒世正见,阐释了 “人与宇宙互为因缘、同体共生”的慈悲思想: 惜生即是惜缘,护生即是造福,觉悟此心即是佛,方能在成住坏空的世界保持真如自性,从而达至个人修行的圆满和喜悦。 ---------------------------------------------------------------------------------------------- 1、星云大师以无上智慧证悟人生、开示大众:生命的价值就是“爱”,生命的意义就是“惜”。 2、大师从“地水火风,缘起再生”的佛家视角观照人与宇宙、自然、社会、他人及自我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人与宇宙互为因缘、同体共生”的慈悲思想,为迷悟众生解惑释疑,传授活在当下之道,可谓是大师人生智慧的高度总结。 3、随书附赠大师16幅书法真迹,真实再现大师浑厚圆融的艺术风采。
  • 纯粹瑜伽

    作者:莫汉,尹岩

    《纯粹瑜伽:印度瑜伽习练手册》中莫汉,辛格大师设计的瑜伽课程涵盖了体式,呼吸掌控和冥想这三种瑜伽体系中最主要的习练技巧和修持方法。《纯粹瑜伽:印度瑜伽习练手册》中以简明的解释,清晰的图示,为读者提供了习练瑜伽实用指南。练习的核心建立在瑜伽体式课程上。一共为读者推荐160位体式,每个体式除动作示意图外,还附上其对生理、精神、能量的调节功效、适应习练人群、动作重点、注意事项等。除此之外,在最基础的瑜伽体式课程上,再配以各咱体式的高难程度演进。 《纯粹瑜伽:印度瑜伽习练手册》中其他章节还介绍了体式、呼吸和冥想理论及方法,以供读者参考,进行深造。另外,针对现代生活的需求,《纯粹瑜伽:印度瑜伽习练手册》中还为都市人群特别设计了主题瑜伽课程,包括减肥瑜伽,保养视力瑜伽,改善睡眠瑜伽,抗抑郁瑜伽等等。能够有效地帮助都市人调节形体、精力、睡眠、健康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按照有效提示,度身定作自身课程。
  • 心经诀隐

    作者:元音老人

    本书内容包括:佛的契机契理之教、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心经》的五重玄义及经文。
  • 《禅海蠡测》语译

    作者:南怀瑾

    《禅海蠡测》是南先生有关佛教禅宗的综论性著作,涉及禅宗历史、宗旨、修行方法、与其他宗教和教派的关系等,内容丰富,体大思精,是一部学习和了解禅宗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一部参禅用功的指导书。本书《(禅海蠡测)语译》为其白话译本。一九七五年,南师嘱作者刘雨虹女士将《禅海蠡测》译成白话文,该译文在一九七七年经南师审定,后一直无缘面世。二〇一二年九月,南师仙逝,经人提醒,作者才翻出留有南师笔迹的旧稿,愿能给参禅用功和《禅海蠡测》的读者稍稍解惑。
  • 愈少愈自由

    作者:区纪复

    在台湾东海岸太平洋边、背山面海的花莲盐寮小村,区纪复用捡拾来的材料简单地盖了几间木屋,从此开始力行简朴自然的生活,至今已二十五载。本书是他总结二十年来简朴生活点滴与心得的心灵随笔。 区纪复的简朴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餐桌环保,不掉一滴;节水有道,不费一滴;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减少垃圾,妥善处理……其方法的周全和赤子般的用心令人惊叹。他与自然长年相处,亦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在他眼里,大自然中都是美,清晨的一滴露水有五光十色,大海的波涛如交响曲,乃至一粒尘埃也美丽如花。 在这样的简朴、自然之中,更贯穿着区纪复多年积累的修行体悟,因此具有生命的感动。他的实践可谓在形神两个层面都极富创造力,世间稀有。 于是这本书带给人们的,不止是简朴意识,或者田园之乐。在这个物质膨胀的时代,它更可以启发自觉、信心与勇气。
  • 寻找当下最美的自己

    作者:町原

    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如何寻找完美的自己,让漂泊迷茫的心靠岸休憩?让我们随作者来到云雾缭绕的白雾寺,和胖、瘦和尚们一起做一次短暂的心灵修行之旅,把心安住,反求诸己,随缘修行。在遇到困苦时,我们要随着缘分去爱、恨,去享受快乐和承担痛苦,不要去抗拒它们。幸福就是活在当下,不畏将来,不念过去,随时随地都可以转身、放下,豁达地生活。这是与延参法师、圣严法师、星云大师、张德芬等共同探究身心灵成长秘密的一本心灵禅修书!图文全彩,比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更通俗易懂,比云星大师的《宽心》《舍得》故事性更强。
  • 生死学十四讲

    作者:余德慧,石佳仪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 《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 前世的愿望是今生的际遇

    作者:罗伯特·施瓦茨

    《前世的愿望是今生的际遇》主要内容简介:10位真正的勇士不惜重揭伤疤,为我们讲述了他们曾经遭遇的生活劫难。在作者的帮助下,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前世,了解到自己的今生为何要面临如此的挑战或灾难。灵魂的声音告诉我们:我们的今生际遇是前世的安排。我们之所以会面临一些挑战甚至是灾难,是因为我们的灵魂希望我们在这些挑战中得到磨炼,从而使我们的人性得到修正,使我拉的生命绽放光彩,使我们更加明白人生的真谛。相信勇士们的故事一定能解开人生的谜团,为你的心灵指引前进的方向。
  • 人间是剧场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最具創意享譽世界的新世代精神導師 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 “唯明白人生即是劇場的真理,方能看清人間實相,持有正見。” 本書集結宗薩蔣揚欽哲諾布的珍貴法教,以簡單透徹的語言,說明佛教最核心的正知灼見。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希望借由書中的文字,能夠帶領眾人更接近佛法。宗薩蔣揚欽哲諾布的文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深入淺出的層層奧義。下筆行雲流水,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在輕快的字句後面,涵滿了引導無明眾生脫離輪回的佛菩薩大悲大願。而最為可喜的是他個人風格低調,修為高尚,擁有無數的讀者。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爽潔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對佛教徒的誤解:對於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見地: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超越概念。他以實證的經驗加以分析,體現四見地最精要的部分,對於修行者有甚大的幫助。有緣讀他的著作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見識到法教的神髓,了悟無常,解脫萬千煩惱;原來,佛教徒不只是穿僧袍、坐禪、戒葷食與禁欲;而是覺知這四種見地,化解對如幻世事的執著。 本書特色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把艱深的佛學奧義,結合日常修行實踐作分析,在他信手拈來的詮釋中,即便再深重的煩惱都可令你有破涕為笑,他獨特的清新詼諧風格使三洲五洋的學生們長隨其步。 *宗薩欽哲仁波切是位可遇不可求的精神導師,對於遍佈世界的學生們,他教化大家的悲心是如菩薩之於眾生,永不棄不離的慈憫照看。故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書都會幫助我們漸次笑看人間、認知因緣和合的運作走出困局,進而獲得精神上某種層次的解脫,是本人人都不容錯失的宗教哲學讀本。
  •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

    作者:韩金英 绘著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和德是人体先天部分,物和势是人体后天部分。本书作者用13万字的文字篇幅和50幅彩色画作,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先天部分即道和德,人类绘画史上从未有过的,肉眼不能慧眼所见先天元气在人体运作的生命图景:真我、元神、元精、元气、内丹等长生不老的真相。一部书就是一座庙,先天的至清能量,通过视觉直指每位读者内在的小孩,接引宇宙大元气沟通每个人的小元气,让日益消耗走向衰亡的人生曲线V型反转,走向自由掌控生命的生生不已之长生路。
  • 心经

    作者:洪启嵩 图/文

    《心经:送你一首渡河的歌》:当时间停止,时间在哪里?当意念停止,心又在哪里?在如此急速变化、混乱的年代里,一个人如何能够活出“自在”,使自己的心没有疑惑?又如何远离执著、迷惘与烦恼,安住心之寂静喜悦,不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制约,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者?洪启嵩在画纸上的一抹,宛如生命之河沿途的风景,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用眼观、用心领受,就可以悟出生命观自在的智慧。
  • 秘源

    作者:彼得·凯德

    秘源:保持年轻的藏地五式(二),ISBN:9787508056005,作者:(美)彼得·凯德 著;曾方圆 译
  • 来自心上的答案

    作者:释一行

    这本书是一行禅师的问答实录,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写就,涵盖家庭、婚姻、亲子关系、疾病与健康、生与死、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内容。一行禅师通过回答这些普通人提出的问题,帮助世人向内看,深入观察并深深地接触自己的内心,以培养开阔的心胸、接受的态度以及平稳沉静谛听的能力,从而得到自我观照、疗愈内心的力量。一行禅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回答,能够帮助众人客观地看待、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以使生命更加丰满、生活更加幸福。
  • 橘子禪

    作者:一行禪師

    「正念」不離身邊事,一行禪師藉日常瑣事說法,教導大家從吃橘子、開車、打電話、走路等,這些日常生活裡被無意識化的行為中,去找回自己麻木的心。當心變得更敏銳卻又能不隨外在環境起舞時,我們就可以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隨時保持自己的平靜與安祥。 在本書中,一行禪師首先教導我們透過注意呼吸來增進對身心的覺察,進而利用正念的力量轉化與療癒個人身心的傷痛,從而帶來喜悅與安樂。最後,一行禪師教我們如何正念觀照自己與他人、與週遭世界的關係,當我們能深刻了解萬物互即互入的道理,我們就開始建立更宏觀的和平了。 第一部份:教你透過呼吸這個最簡單卻完全無意識的行為去找回自心。 第二部份:當你能夠清楚如實的以正念觀照自己的情緒起落時,就可以開始治療與修復心靈的傷痛。面對負面情緒時,一行禪師用的方法是接受而不是拒絕,是轉化而不是滅除,所得到的結果當然也會是是更根本的快樂,而非以牙還牙後的失落或饑渴被飽足後的空虛。 第三部份:一行禪師更深入的說明佛法中「一即一切」,萬物「互即互入」的道理。讓我們的正念觀照能力更 深化到宏觀宇宙的慈悲層次。 1991年出版後即進入暢銷書非小說類第七名,創宗教書進入一般書籍排行榜首例。 至今仍是AMAZON 佛教類書排行榜上。 具AMAZON統計 有起碼40本書引敘此書內容。 本書已有30多國語言譯本。
  • 坐禅如斯

    作者:井上希道

    坐禅如斯 日本 井上希道 参禅笔记 卷上 寻求解脱 十乐久则 1943年12月15日生,广岛大学毕业,现在广岛县立本乡工业 高等学校任教。 趣味:登山。无烟酒嗜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缘 我是高中教师,当时40岁。 我是摄影部顾问,常与学生商议教学活动并任监督指导。学 生中有一位女生,她成了我学禅的老师。一次,我们在野外考察, 寄宿海藏禅寺,对我来说,这次机会成了我学禅的幸因缘。 这次考察是学生们的策划,寄宿禅寺使我们感到放心。 相遇 在小小禅寺的那个夜晚,我同学生们一起,开始了有生以来 的第一次坐禅。正值盛夏时节,禅寺线香缭绕,弥漫着暑热和紧 张,微暗的烛光在本尊神像前闪灼,更增加了宗教氛围。 有一位禅师年约四十三、四岁,在宗教界算是年轻的了,他 身穿鲜亮的黑袍,内衬白衣,显得黑白分明,引人注目。他那洋 溢着自信,充满魄力的说法,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给我注入了 几分安闲、恬静,使初练坐禅的我感到新奇。他的说法有许多我 并不懂,因为他的传教不是我们在世俗社会所意识、交谈和理解 的世界。我特地记下了禅师的教诲: “坐禅就是坐禅。就只是打坐要始终坚持下去。它可以洞悉 坐禅的当下,认识纯粹的本身。 这就是人本来的样子,这才是 真实。 “自觉真实,成为真实的人,用真实的眼看、真实的耳听、 真实的心思考,这样的事才会是真实。它不虚、不邪,不是表里 不一,不是贪梦,也不是愚痴。这是救人的大道,是光明。 “这就是历代高僧大德执着追求的境界。因为它最有价值。 “不懂坐禅也就罢了,现在既已闻知,就要努力成为通晓禅 道的人。努力吧!努力吧!专心致志地练习吧! “只须注意当下,坚持到底忘记自我就行了。” 我开始接触和尚的禅。至少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以前我朦胧 地觉得“禅与一般的宗教不同。”现在,这种观念更加清晰,并 对此确信无疑。不过这不值得在此讨论。 无我的体悟要一鼓作气完成,瞬间实现。这是破除人的苦恼 根源的关键。我掌握了这种坐禅的方法和论点,总之,我开始按 我的方式认真地、努力地练习。后来我体会到:以世俗社会的意 识,不管瞬间作出怎样的努力,这种努力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太大 的效果。这种时候,虽然以最大的注意力和忍耐性,但始终达不 到一尘不染的清净境界,哪怕是瞬间也不行。 因为脑中常杂念,心就绝不会有禅悟的感应。大概是心中长 时间受到那些乱纷纷的杂念的干扰吧。这是平时司空见惯的现象, 谁都曾有此经历,但这显然不是坐禅应有的状态。 我没有什么感悟的经验值得一提,但被警策敲打前的不安和 紧张感,敲打之后的解放感,那种相互错位之快的感觉,给我留 下了深刻印象。 每个学生感悟的体验并没有相互交流。因为我觉得与其将个 人的感悟用语言传播不如让它静静地埋在心底,与自己严肃的灵 魂相伴,而且埋藏自己心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况且我的坐禅也 没什么值得谈论的,当学生们平安回家时,这次坐禅也就结束了。 再次上山 考察和寄宿的疲劳还没完全恢复,我趁暑假佛寺法事活动较 少的时机,必须去继续练习坐禅。几天后,我与同事胁先生一道, 再次礼访了海藏寺。这次与和尚同桌时,他将我介绍给同席的小 积。小积气宇不凡,谈吐流利,充满自信。他的话题很快转入了 坐禅。 真是一位少见的、性格爽快的好人。 小积说他最近才起心学禅,接受和尚的严格指导,刚刚入门。 他热情地谈起自己的体验,他坐禅中的感情经历,内心变化的情 状,初次体验到“纯粹”时的惊喜、高兴、感动,以及无欲的安 乐等。 这使我感觉到:通过严格不懈的修行,他已到达禅的世界。 总之他讲的坐禅体验,我都是初次耳闻,所以又惊又喜,兴奋地 久久品味着那种紧张感。 “我想也许自己发疯了,一个人进入了陌生的世界,连自我 都不知道了,各种妄想不断萦绕纠缠,我心中恐惧万分,幸好靠 先生“始终坚持每一次呼吸!”的教诲,我坚信这句话,除了认 真练习,别无他法。我两次修炼都失败了,那种苦闷倒不是问题, 真正棘手的是……” 他边坐禅最苦的感受也告诉我。的确如此,谁都不会认为坐 禅是容易的事。 小积称和尚为先生,对他分外尊敬,话语都充满了对师父的 诚意。这种尊敬,与世俗社会对先辈、上司、住持的礼仪等级相 比,确实迥然不同,这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的敬仰,给人朴 实无华的美感。 禅就是这样赋予人们高尚的情操和修养吗? 同桌的这位年轻和尚相貌平平,但他却有资格指导并提高那 些社会上有实力、有自信的中年人,他们到了四十一、二岁时还 从未经历过恐怖。这位和尚的谈吐、他的品行足以令那些可谓社 会中坚的人望而生畏,如果判断不误的话。 我已经对禅抱有好感和共鸣,因此小积的话更使我动心。换 句话说,小积的热情,还有从其亲身体验中悟出的整套理论,具 有充分的说服力,已经不容中途退缩,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 决心入门参禅。 人的心扉中都隐伏着不安和恐惧,所以会不断去追求安心和 自信。正因为这样谨小慎微,这才如此优柔寡断,难以下定决心。 是小积给了我学禅的动力。 缘就是这种难以预料的、奇怪的东西。我决心从8月17日至 24日练禅,然后下山。 第三次上山,等待我的大概是地狱和极乐世界吧。 精神准备 和尚对我说:“练休闲禅的话,就去禅堂。既已来到这里, 就要按我的要求,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努力地修炼。”他 如此开示我,目的很明显,作为指导者他不会不严格要求。 小积也说:“总之三天之中,自己就象在地狱里,整日放声 大哭,那种辛苦磨砺,可不是故意渲染,我心中甚至在祈祷:或 许有谁逝世,快来电报催我回去吧……” 我听了这些话,真的不安起来,我是否忍耐下去?但我不想 做那种中途退却的人,决心抓住这次学禅的机会,有所收获,长 时间地练习静坐。 大概是长时间静坐不动带来了从未经历过的种种内心的痛苦 感受,加之我认为那是最神秘的体验,因此,我决心练禅。 我决心要达到我的目的。努力做到“心凝聚一点,不能胡思 乱想。”即“在吐气、吸气的一瞬间,集中意念,不迷失当下。” 按这种方法努力训练,可是怎么也得不到要领,大概是因为按我 自己的理解去做,才未掌握窍门的吧。 但一小时坐禅结束后,感觉心情舒畅,无比惬意,比坐禅时 畅快得多,不知是什么缘故!妻子与两个孩子以十分奇怪地神情 望着我,那种表情给我印象很深。这也难怪,他们可以自然流露 出内心的同情,但要洞察我的精神世界,那实在是太难了,不管 她们怎样看待我,我也毫不在乎。 幸好她们也没有随便嘲笑,或妨碍我的事,而我坐禅时内心 充满着斗争,使心始终难以平静,可见内心斗争还很激烈。 正式坐禅 8月17日(星期三)13时,我觉得海藏寺的存在,和尚的存 在,都只是因为“道,并且是为了从事“道的指导”才存在的。 我的确是抱着既定目标上山来禅寺的,自然精神有些紧张, 我和往常一样坐在和尚经常坐的桌旁品茶。 虽是盛夏,但却不热,既不安静,也不喧闹,就连以前常出 现的不明的抵抗也没有了,心中只有进入禅境前的奇异的紧张感。 禅堂里没有其它坐禅者,一对一的坐禅就要开始了。和尚象拉家 常似的,给我讲解实际练习坐禅的精神准备和方法。我专心致志 地注视着他的眼光,聆听着他热情洋溢的谈禅说法。 “坐禅的目的是开悟。所谓开悟就是解脱心的束缚,求得最 大的自在,如果不能在真实的活动中求得最大满足,就没有人生 的价值。所谓束缚就是自我,就是道理。过去一切概念、观念, 常常在当下的一瞬间,干扰练禅的见闻、觉知、意念,将自己的 自我真相搞得乱糟糟的。因为禅的当下,易被那些杂乱意念侵扰, 唯有集中禅定于当下,才不会有杂乱意念侵扰的机会。 “简而言之坐禅就是认识真正的当下。 “这就是开悟,坐禅的开悟即是坐禅。 “忘却身心,专注于坐禅时,心中就全是坐禅,全是禅的意 念,没有一切杂念。 “修行是为体悟禅,这是坐禅的目的。没有目的的修行,就 好比盐无咸味,糖无甜味,生活就变得平淡无味,没有意义了。 对自己诸恶的根源,不具备破除的思想准备和决心,就出冥入冥 地坐起禅来,这是怎样的修行啊! “这是哪家哪派的佛法啊! “总之先要济度自己。心中只有坐禅之事,没有丝毫杂念, 一心专注禅定。这种根除了世俗杂念的努力,才是真正的修 行。…… “坐也罢,站也罢,走路也罢,睡觉也罢,一心一念都不离 坐禅,只有百分之一秒的密度,这才是修行。 “一次呼吸做到家了,再做下一次呼吸,再下一次呼吸,要 每次呼吸都认真做好。这种方法能够防治意念扩散,现在只是呼 吸,只能保持单纯的意念。 “无道理可讲,只要同当下亲近,自己既能感悟,也能感到 安乐,因为这时就是无拘无束的世界。 “只需认真做好每一次呼吸,最后就可以明白,正在呼吸的 当下,当下的呼吸就是一切。 “腿坐痛了就变换姿势,不管采用哪种坐姿,是趺跏盘腿坐 就行。困倦难耐时也可以睡觉,为了解决心的问题,要最大限度 地重视中心,求道心愈强,怠慢心自然就没有了,必要的睡眠之 后,立即起来,关键是努力之心啊!修吧!练吧!认真地坐禅 吧!…… 和尚给我的是多么细致入微的指导啊!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只要对和尚的教诲深信不疑,只要照他 的指点修行,谁都可以进入禅定之道。 只要是一个真正的禅师,他就会传授给我们以最短距离到达 最高境界的禅道。但坐禅最根本的是正信,要达此境界相当困难, 甚至几乎不可能。我也打算照和尚所说,全身心地信仰禅法,不 抱任何疑虑,不掺杂自己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练习。但现实是 我只学到很少一部分,还不知是否已经掌握。 自以为大致理解了,可事实上有些是方向错误,有些仅是浅 尝辄止,有些则全是误解。 总之迄今为止修炼的既成概念,都只是自己的随意解释,只 是语言对我的作用,这可不行。 但不懂坐禅方法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坦然承认。 “现在该说的都说了,那就请到禅堂去吧,下面就只有靠先 生您自己努力了!” 他称我为先生,而我不过是一名普通教师。和尚还很年轻, 即使不年轻,他对教育者必定是沿用这种社会上的尊称的,我处 处都感觉到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尽管如此,当和尚称我为先生 时,我也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压力,坐禅中任何粗疏、怠慢,都 是不允许的。 或许和尚这样称呼我,正是他的一番用心呢。 本来学禅的我应称他为先生,但和尚却反而称我为先生,我 就不便称他为先生了。如果我象同事那样,按世俗的称呼称他和 尚,这对心的指导者是极端不敬,谁也不会如此失礼,我是绝不 会这样做的。 我还是称他为“和尚”。现在对我来说,和尚最为重要,我 确信唯有这位和尚能看透我的心。 只好等有更合适的称呼时,我再诚挚地改称了。 我按要求穿上和尚的衣服和裤子,身体渐趋紧张,邪念、欲 心、怠慢等世俗凡念荡然无存。 去禅堂 听说和尚的修禅道场通常在客堂附近的某个地方,而海藏寺 的禅堂设在药师堂,是另一栋房子。 人们信仰坐禅可健身祛病,药师佛的职能正是如此。 “偶尔也有参拜的人来这里,你不必留意分心,只顾专注坐 禅,一心入定。” 和尚说完便离去。 走讲禅堂,顿觉如释重负,脑海里一片空白的时刻到来了。 一时还难以入定,我在榻榻米上面或躺、或走,已经忘却了 自我,似乎在等待什么灵验发生。这与乘火车时等待发车的心境 很相似。将近30分钟的遛达,时光随之流逝,却好象更难入静。 列车没发车时的焦虑,就是这种情形。 终于开始入静了。 我是为坐禅,才上山走进这禅堂的,所以瞬间就能进入坐禅 的入静状态,我以为是理所当然的。 但三十分钟的时光白白流逝,是因为坐禅产生的心理压力, 如没有调伏的手段,就不可能参禅入定。 如果局限于这种自我,在心中就不可能潇洒地漫步人生。大 概我的参禅心太松懈了吧,我终于一丝不苟地开始了坐禅。 我的悟性多么迟钝啊! 我虔诚地供上一炷线香,面对药师佛盘腿端坐,象接受佛的 教诲似的。 一心一意 我最初的意念集中于通过喉咙的气息,我回忆起和尚不赞成 这种方法,应该只注意一呼一吸动作本身,这样的呼吸方法才是 正确的。 一瞬间的意念集中很难做到,意念不知不觉就散乱了,这样 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后,才意识到:“必须让意念回到当下一念, 集中到眼下的呼吸中。”我努力使意念回到呼吸,可很快又想入 非非了。 我一心一意地反复练习呼吸。 总之,意志、愿望、决心、判断、教养,作为生存的价值, 由上帝赋予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但这些要素不会直接以某种力 量来帮助我们。不管我怎样努力,瞬间的呼吸都不老老实实地顺 从人意。 这种情景我在家中练习坐禅时,已经体验过了。 “反正刚坐禅时谁都会这样。”因为这是学禅者公认的事实, 所以我毫不气馁。 第一天连修炼要领都没领会,就这样过去了。 夜间我几次醒为,未能熟睡。 苦战 第二天开始了。 早晨四点钟,据和尚说是内气充足的时候,我在睡眠中也保 持着紧张状态,但并没有内气出现。我起床后,立即开始坐禅, 虽然心中未充满强烈的意志和刻苦修炼的愿望,但也可以说,心 中除了修禅一事,别无他求,诸事都已抛至脑后。的确,我从清 早便开始了愉快地“向当下的追及”。 同昨天一样,心中又飘浮着难以遏止的杂念。略有不同的是, 心情比昨天稍微平静一些。可是随着心情的安静,心中又生出种 种新的杂念,而且比以前更鲜明地袭来,使人难以喘息。我开始 责备自己。 在形形色色的杂念中,仿佛有什么东西一下子将我抓住,似 乎有一种力量在诱惑我,引诱我乘上杂念之舟,要将我诱拐至远 方。这正是烦恼。而且这烦恼没有一点休息的迹象,它千变万化, 象有无数只手,在用力拉我、挟持我。 但我完全明白,这是烦恼的困扰。 无论静坐姿式如何变化,生命的本元只有一个,就是“当 下”,因为在这一呼一吸的一息之中,“当下”还没有出现。尽 管真正的“当下”没有显现,一息的间隙,大约是一秒的数百分 之一却不断涌现,这宝贝烦恼如涌上心田,各种问题也就接踵而 来,不,假使从心中去除这宝贝烦恼,如象产生那样容易,我们 将永远不知道现实体的本来面目,不了解人生大动脉,乃至整个 人生。 心中的烦恼能被调伏么?真正的当下,现在真正的自己能够 确立么?我在修行时,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种强烈的杂念, 有可能扼杀我的禅修啊! “致力于当下的努力就是修行。” 和尚的教诲常在耳边回响,给我极大激励。 我胸中牢记着这句话,赖此启示,我发现被杂念诱拐而去的 自我得以将意念拉回来。我甚至认为,如果不具备发现邪妄的能 力,就不可能断除杂念。 为了能真正进入禅境,如果能通过心理斗争,战胜现在产生 的烦恼,从而在一息中悟出真正的现实,即刚刚产生当下的纯粹 自己,那么这种心理斗争,无论如何也不会输给诱惑人的烦恼。 “与烦恼的斗争决不能退缩。倘若不能绝对战胜烦恼,坐禅 也就失去了意义。 “若能始终坚持当下最好。” “当下就是永远。” “因为永远只有当下,觉悟当下,即产生当下一瞬间的过去 和当下一瞬间的未来,从而明白真正存在的现实的当下。” “心中不能禅悟,是因为过去和现实的界线不明。当下、当 下、当下!前后断绝而继续流动,这就是我们的心。” “即使心理活动本身就是那样,然而记忆、思绪相互交织在 一起,清静心就变成了烦恼心,但往往又不能区别调伏。” “人的本来心既无纠缠,又无迷惑,明明白白,自由自在, 而且没有烦恼,思绪只集中于当下。但由记忆作用产生的执着心, 瞬时间就变得混浊,并会转化成烦恼。” “一心体悟前后断绝的当下,烦恼也就会烟消去散,恢复人 本来的面貌。就会自由自在地活动,成为获得光明、拯救、终极 境界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佛。” 和尚走进禅房这样鼓励我。我聚精会神,摆脱杂念,清静坐 禅,这就是自己努力的么?我甚至责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修炼 方法呢?…… 尽管如此,要将这些杂念全部调伏,那真是难中之难,这是 了不得的大事。我有时心情很沮丧,多次想退缩。 你做梦也想不到,意念的专注是多么困难。和尚每次都指点 我,教我练习坐禅的方法,但我却毫无进步,原因何在呢?最初 我全然不知。 但是练至渐入佳境时,自己的呼吸动作也似乎达到相当的水 平。虽然每天享用了和尚的夫人(日本的和尚既可结婚,又可饮 酒食肉。)诚心准备的三餐,可能感悟到生命之粮的无比重要, 逐渐深刻地体味到心静的那种感受。
  • 生命不再等待

    作者:佩瑪‧丘卓

    情緒是什麼?我們如何才能自情緒的雲霄飛車中全身而退,擺脫它的控制? 生活中某些時刻,我們會覺得難受異常、諸事不順。我們覺得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卻仍凡事碰壁、不見轉機。於是我們開始變得憤怒、沮喪,不斷抱怨這個世界缺乏公義;我們覺得眼前的道路崎嶇難行,我們彷彿赤足走在熱沙、荊棘與石礫上,雙腳都因此而受傷流血了。撫著受傷的腳板,我們禁不住忿忿地想,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踏上平順好走的康莊大道? 其實,我們必須認清的是,世間的人事物是不可能處處隨順己意的,我們能做的僅是面對無常,調伏自心。這個世界不是由平坦好走的道路所鋪成的,唯一可行的對治方式,是讓自己穿上一雙好鞋,讓每一步都平穩踏實。 這個問題的答案,寂天菩薩在一千多年前便提出來了。寂天菩薩是佛教中觀應成派開創性的思想家,他所著的《入菩薩行》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精神與哲學典籍之一,它也是一部萬能的「情緒處方」,記述許多對治情緒的智慧之法。 佩瑪.丘卓,是現代人身心修持的精神導師,她的暢銷著作《當生命陷落時》撫平無數人的煩惱心境,牽引眾生,體察當下,勇敢面對生命的悲苦與困窘。《生命不再等待》以《入菩薩行》為本,配以佩瑪.丘卓既現代又平易近人的文字風格;她引用經典、事例,沖刷掉現代生活的無明與不安;她也另外調製清新的配方,撫平現代人的各種困惑與需求。全書有著原典的精煉智慧,也有著因應世局人心的嶄新詮釋,是一本現代人的智慧生活行動指南。 古今兩大名師聯手出擊,旨在讓身處煩擾人世中的我們,回到初心,尋找到真正的智慧、平靜與深沉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