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顾炎武

  • 肇域志(全四册)

    作者:顾炎武

  • 顾炎武评传

    作者:许苏民

    顾炎武是中国17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与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顾炎武的思想中充满着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深刻而彻底的反省、对既往的思想文化进行冷峻而深沉之反思的哲学精神。在以清代明的历史条件下,他满怀深挚的爱国主义热情,认真总结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以“明体适用”、“引古筹今”的远见卓识,汇集三千年中国历史上志士仁人论道经邦的优秀智慧,批判继承晚明以来中国社会的新思潮,并加以适乎时代要求的发挥,来建构未来民族复兴的蓝图,从而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经济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诸方面都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他的理论创造和学术成就,不仅使他成为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学术宗师,并且对于晚清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独立不苟的人格风范和社会批判精神,至今仍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一。
  • 肇域志(共6册)

    作者:顧炎武

    《肇域志》是顾炎武"感四国之多,恥经生之寡术"而费二十年心血纂辑的地理总志。全书征引丰富,参阅的明代和清代地理书达一千余部,有很多是孤本或罕见本,为今人保留下了大量可贵的地理资料,为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地理书籍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
  • 日知录导读

    作者:赵俪生

    导言 导读 第一辑 形而下者谓之器 言私其豵 大原 因国 文须有利于天下 著书之难 直言 立言不为一时 文辞欺人 作诗之旨 古人用韵无过十字 诗体代降 书法诗格 河东、山西 陕西 山东、河内 第二辑 乡亭之职 掾属 法制 部刺史 六条之外不察 隋以后刺史 知县 知州 知府 守令 亭 社 第三辑 治地 斗斛丈尺 地亩大小 州县赋税 州县界域 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纺织之利 马政 驿传 第四辑 周末风俗 两汉风俗 正始 宋世风俗 清议 名教 廉耻 素夷狄行乎夷狄 胡服 第五辑 三《易》 朱子《周易本义》 六爻言“位” “艮其限” 游魂为变 孔子论《易》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 四诗 “小人所腓” 乐章 第六辑 四海 九州 姓 氏族 黄金 银 以钱为赋 铜 第七辑 三反 召杀 南北风化之失 南北学者之病 行滕 土炕 寺 省 骑 烧荒 代 陉 终葵 幺 亡 奈何 谁何 驴赢 草马 草驴女猫 附录 附录一 顾炎武《日知录》研究——为纪念顾炎武诞生350周年而作 附录二 论顾炎武两大代表著作中的内部结构
  • 历代宅京记

    作者:顾炎武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二十卷,又称《历代帝王宅京记》,是顾氏所编《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姊妹篇。《肇域志》专记舆地,《天下郡国利病书》重在政事,《历代宅京记》则记历代都城史宝,是我国第一部辑录都城历史资料的专书。
  • 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全集-全六册

    作者:顧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凡史籍、实录 、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本书一一予以辑录,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 菰中随笔

    作者:顾炎武

    《菰中随笔》有三卷本和一卷本两种,三卷本记载顾炎武读书所得、常言俗谚、师生问答之语四百馀条,涉及历史地理、天文曆法、风俗占卜、名物训诂、饮食养生、语言文字诸多方面;一卷本主要摘录汉书、晉书、宋书等正史中有关史料,比如历代官员的銓选、士子的选拔、职官的演变、官制的分合等,並作分析评论。 《亭林杂录》十四篇,主要是经史类和音韵方面的杂录,内容与《日知录》和《音学五书》有相类之处。 《救文格论》一卷,所论皆为史书的"书法",以古史笔削之道为准,纠正后世史书的不合规范之处。 《惧谋录》是一部辑录《资治通鉴》经典"战例",分类编纂而成的兵书。对战例的遴选、"六十六策"的设定以及解题、按语的撰写,反映了编撰者的军事思想。
  • 顾亭林诗文集

    作者:顾亭林

    其诗文集因触清代忌讳,后世传本删改多加窜改和删削。解放后重新整理,分为十六卷:凡《文集》六卷,《余集》一卷,《蒋山佣残稿》三卷,《佚文辑补》一卷,《诗集》五卷,《集外诗补》三首,附《熹庙谅阴记事》,总名为《顾亭林诗文集》,是顾炎武诗文集较为完备的一种,纳入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本书1959年由初版,1983年再版,2008年三版。 出版说明 编例 亭林文集 亭林余集 蒋山佣残稿 亭林佚文辑补 亭林诗集 熹庙谅阴记事 亭林文集目录 卷之一 北岳辨 原姓 钱粮论二篇 卷之二 音学五书序 初刻日知录自序 营平二州史事序 钞书自序 仪礼郑注句读序 朱子斗诗序 莱州任氏族谱序 劳山图志序 革除辨 郡县论九篇 生员论三篇 音学五书后序 左传杜解补正序 金石文字记序 西安府儒学碑目序 广宋遣民录序 程正夫诗序 吕氏千字文序 卷之三 与友人论学书 舆友人论父在为母齐衰期书 与友人论门人书 病起与蓟门当事书 答汤荆岘书 与史馆诸君书 又 与彦和甥书 答汪苕文书 与戴枫仲书 答李紫澜书 复陈蔼公书 卷之四 答李子德书 又 舆友人论易书二首 与友人论服制书 舆友人辞祝书 舆李湘北书 与叶韧庵书 与公肃甥书 答原一公肃两甥书 舆施愚山书 答俞右吉书 与李星来书 答曾庭闻书 又 与潘次耕书 答次耕书 又 又 与王山史书 复张又南书 舆李霖瞻书 与周籀书书 卷之五 圣慈天庆宫记 齐四王冢记 拽梯郎君祠记 贞烈堂记 华阴王氏宗祠记 书广韵后 汝州知州钱君行状 书吴潘二子事 舆次耕书 舆李中孚书 答王山史书 与王仲复书 与三侄书 与王虹友书 与人书二十五首 裴村记 五台山记 复庵记 杨氏祠堂记 书孔庙两廉位次考后 读宋史陈遘 吴同初行状 歙王君墓志铭 山阳王君墓志铭 谒椟宫文四首 卷之六补遣 军制论以下四论乙酉岁作 田功论 子胥鞭乎王之尸辨 方月斯诗草序 肇域志序 吴才老韵补正序 广师 答友人论学书 规友人纳妾书 与杨雪臣 舆潘次耕 舆毛锦街 富平李君墓志铭 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 形势论 钱法论 顾与治诗序 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下学指南序 书故总督兵部尚书孙公清屯疏后 与卢某书 与友人辞往教书 答徐甥公肃书 与戴耘野 答毛锦衔
  • 日知录

    作者:顾炎武

  • 顾炎武文选

    作者:钱仲联

    本书为“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之一。顾炎武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通儒” 之一。他不仅学问深厚,而且人品高洁,梁启超称其“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顾炎武一生漂泊南北,终身未仕,然毕其精力深究政事,关心民摸,故其散文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顾炎武通晓古今,洞明经术,既长于政事论述,又擅述致富之策,见解于世人高出一筹。其散文语言简洁凝练,文风朴实,娓娓道来,感人至深。本书精选顾炎武各体散文七十六篇,分别予以“题解”“注释”“评点”,有助于读者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书后附录顾炎武传记与有关评论资料以及参考文献,可供读者深入研究时参考。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古代散文选注评点读物。
  • 顾炎武全集(全二十二册)

    作者:(清)顾炎武

    顾炎武留下了大量著述,后世托名之作也很多。《顾炎武全集》是经专家考订后确定的顾炎武存世全部著作总集,收录了各类著作34种,其中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 《顾炎武全集》收录的著述经过了专家精审的考订,是可信的文本,对讹传已久的托名之作作了彻底澄清,为学术界研究顾炎武本人及其思想学术奠定了基础。 《全集》中很多著作是首次整理出版,如《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五经同异》、《九经误字》、《熹庙谅阴记事》、《圣安纪事》、《昌平山水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明季实录》、《建康古今记》、《京东考古录》、《山东考古录》、《石经考》、《求古录》、《官田始末考》《历代宅京记》、《金石文字记》、《谲觚十事》、《亭林杂录》、《惧谋录》等,约占全部品种的百分之九十。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的整理,学界期待已久。而已经出版过整理本的,如《日知录》、《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此次整理吸取了前人的长处,补充了前人的不足,订正了前人的失误,后出转精。整理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的专家,曾整理过《朱子全书》等巨著。整理《顾炎武全集》,整理者定下了最高标准,精择底本,详加校勘,一丝不苟,花费六年时间精心打造下。
  • 天下郡国利病书

    作者:顾炎武

    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100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 、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原稿旧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70岁。初名绛,字忠清,入清后为表示不与清朝合作,便改名为炎武,易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自幼继承家学,15岁时就加入"复社",与宦官弊政作斗争,清兵南下后,他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他针对当时晚明的社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外患日急,而文坛学士每每只是侈谈理性、追求名利的腐朽状况,提倡经世致用学风。他决心涉猎群书,探求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作为自己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根据。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风严谨,成就宏富。 顾炎武生活的年代是明末乱世,目击时世艰难,又亲身经历倭寇之患、建州女真的内侵、风灾水害虫灾的交替侵袭,饥民的暴动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崇祯十一年,清兵攻下畿辅城,北京因此戒严了。第二年,顾炎武参加科举考试再一次失败。此后,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深深感到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于是发愤读书,着手进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写作。为了写作此书,顾炎武通读二十一史和天下郡国地方志、名人文集、奏章文册之类数万卷,单就查阅的地方志书就有许多部。他还往来南北做实际调查,曲折行程二、三万里。他的这种面对现实研究当代史地,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精神和学风是难能可贵的。作者编订这些资料后,希望后人能在此基础上斟酌去舍,“续而传之”。在他晚年时,他又将此书一分为二: “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前者即《肇域志》,后者为《天下郡国利病书》。《天下郡国利病书》对于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特别详细,则又可看到作者对于祖国边陲的深切注意及其中蕴含着的爱国深情。在有关云南省的篇章中,历述了云南、大理、临安、永昌、楚雄、曲靖、澄江、蒙化、鹤庆、姚安、广西、寻甸等府和车里、木邦、孟养等军民宣慰司的沿革。在“边备”一卷中介绍了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哈密等地的形势。在“河套”及“西域”二卷中叙述了交趾、安南、流求、日本、真腊、爪哇、三佛齐、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佛郎几等国的位置、沿革、交通和物产等情况。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古代边境各地和国外的情况仍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 日知录校注

    作者:顾炎武,陈垣(校注)

    日知绿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 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
  • 顾亭林诗集汇注(上下)

    作者:顾炎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学术家、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不不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的斗志。不论在经术上和文学上,都成为近三百年来从流景仰的宗师。他的诗歌,继承汉魏以及唐诗优良的传统,上扫明代摹拟萎纤的弱点,下开有清一代的风气;尤其是他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百折不挠的事迹,大都反映在他的诗歌上。《顾亭林诗集》旧有多家注释,惜未能称完善。王蘧常教授治顾诗数十年,在徐嘉注本基础上,加以大量补注,堪称顾诗最完善的注本。1984年是顾氏诞生370年纪念,本书的出版,正好作为对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纪念。
  • 日知錄集釋全校本(全三冊)

    作者:顾炎武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抗清志士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是其积三十余年心力编次而成的,旨在资治,“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凡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后事、艺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论据精详,文理通达,确是一部名山绝业之作。道光年间,青年学者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参以阎、沈、钱、杨四家校本,并收录道光前九十余家学者对《日知录》的研究成果,成《日知录集释》一书,是为西谿草庐重刊本。此次整理校点即以西谿草庐本为底本,校勘中汲取了黄侃用雍正年间《日知录》抄本对校西谿草庐本《日知录》而成的《日知录校刊》成果,以恢复《日知录》原貌。对《日知录》、《日知录集释》的引文,尽量一一核对原书,纠谬正误。对文意出入不大者,则不作校改,对清代的避讳字则迳改。对一些清代的违碍语,如“胡虏”、“我大明”等,则改从抄本而出校记。对《日知录》引文,尽量补足出版。阎若璩之后李遇孙所著之《日知录续补正》、丁晏所著之《日知录校正》、俞樾所著之《日知录小笺》俱为黄汝成所未见者,择其精要,编入《日知录》相应各条之后。附录有《谲觚十事》、《日知录之余》。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代前言) 校点说明 黄汝成叙 潘耒原序 先生初刻《日知录》自序 《日知录集释》正文三十二卷 附录一 谲觚十事 附录二 日知录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