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范敬宜

  • 总编辑手记

    作者:范敬宜

    《总编辑手记》辑录的不是鸿篇巨制,而是笔记文体的精彩小品。《总编辑手记》的“手记”,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大局、舆论导向、抓精品、组织策划宣传报道战役的宏观构想,也有对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的具体要求,还有对于一篇文章、一块版面、呈则导语、一条标题的精辟点评。“手记”中所提出的思想和道理,几乎每一则都可以做成长篇论文。《总编辑手记》选编了作者近四年来所写的部分“手记”,分为大局、精品、思想深度、独特视角、快速反应、出奇制胜、筹划报道、“三贴近”、采访、和、编辑、评论、标题、版面、图片、国际报道、副刊、群众来信、语言文字等二十类。每一类除第一篇外,其余均按时间先后排序。由于“手记”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述分类并不一定恰当。有的一则“手记”,涉及好几个方面,如果一一分门别类,则显得太零碎,故而只好择其主要内容放在某一类内。
  • 敬宜笔记

    作者:范敬宜

    收入这本小册子的,除了前面六篇外,都是我近年在《新民晚报》“敬宜笔记”专栏里发表过的拙作。 我从事新闻工作匆匆已50年,还从来没有出过个人作品专集。在这之前,人民日报出版社曾经为我出过一本《总编辑手记》,不过那完全是工作日录,算不得是作品。后来又有好几家出版社愿意为我出版新闻、评论、散文集,我都婉谢了。这倒不是故作谦虚,而是觉得过去写过的多属“覆瓿”之作,有留存价值的东西太少,不如藏拙为好。 1998年春天,我从《人民日报》的岗位上退下,到了全国人大,工作压力相对减轻。《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责编贺小钢同志便来找我,提出希望为我开辟一个比较轻松的专栏,条件相当宽松:内容不限:可以记事,可以记人,可以谈古,可以说今;体裁不限:可以是随笔,可以是散文,可以是杂文,可以是书信;篇幅不限:可长可短,短者几百字,长者一千多字;时间不限:每月可以三、四篇,也可以一、两篇。盛情难却,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应承了下来。不知不觉一试就两年有余,居然巳凑满五十多篇。如果不是《新民晚报》提供了这样一块园地,并且经常“催耕催种”,是不可能有此收获的。 虽说跟文字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现在要写点“轻松”的文字却并不轻松。我理解,报社对这类专栏所要求的轻松是:既要有点可读性,又要有点思想性;既要有点人情味,又要有点文化味;既要有点情节,又要有点情趣;通而不俗,雅而不酸。对我这个写惯报章文体的人来说,需要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好在为“夜光杯”写稿的作者有许多是我尊敬、仰慕的学者,如季羡林、王元化、冯亦代、黄苗子、黄宗江、虞丹等先生,我就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艺”。当然,只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已。 有些同志常对我说:写这样的“豆腐干”“千字文”,对你来说岂不是轻而易举?只有我自己知道,写得很累,写得很慢。不能不承认,人到老年,思维迟钝了,笔尖也迟钝了,“一挥而就”的时代已经逝去。我能依靠的只有少睡觉,少休息。自从“敬宜笔记”开栏以后,我就自觉地把午休免了,因为午间是我一天中唯一基本上属于自己的时间。所以有人建议我把这本书定名为《午间集》。(因怕招攀附宋代词人《花间集》之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当然,也有朋友责我“何自苦如此”?我自嘲曰:“不过是为了预防僵化、老化,预防将来得老年痴呆症。”事实上,我并不以为苦,而是以此为乐。真的,写《笔记》是我晚年的一大乐,一种难以言传的赏心乐事。 借此书出版的机会,我要深切地感谢《新民晚报》领导给予热情支持,感谢“夜光杯”的责编同志为我付出的大量心血,感谢广大读者对这个专栏的关心和鼓励。只要他们还愿意登、愿意读,我将继续写下去。 2001年10月30日
  • 范敬宜文集 新闻作品选

    作者:范敬宜

    《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收录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写的部分新闻作品。这些文章贯穿了作者“始于五十”的真正的新闻生涯,属于作者盛年期的代表性新闻作品。重读这些篇章,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汲取新闻写作的灵感和养分,更能体味老一代新闻人将近六十年的人生感悟、中国社会三十年的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