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教

  • 中国佛教文化史(全五册)

    作者:孙昌武

    《中国佛教文化史(套装全5册)(精装)》主要讲述了清样校读完毕,是否写个后记,踌躇良久:抒写个人一些感受,可能徒灾枣梨。可是想来想去,自己已年逾古稀,这部书不论价值如何,乃是大半生习业的总结;在这几十年间,历经种种人世变迁,得到无数人的鼓励和帮助,感念之情实在有不能已于言者。所以还是决定写下几句话。
  • 中古艺术宗教与西域历史论稿

    作者:姚崇新

    《中古艺术宗教与西域历史论稿》分为四编,第一“考古发现与中古佛教艺术”,主要是有关佛教造像等佛教艺术方面的论文;第二“汉传佛教的周边考察”,所收文章内容以高昌佛教为主,兼及吐谷浑和北凉的佛教;第三“西域胡人及其宗教”,文章特别讨论巴蜀地区的粟特、波斯人和祆教遗迹;第四“中古吐鲁番的历史与社会”,内容涉及高昌政治史、中外医药文化交流和唐代西州的地方教育。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 佛像解说

    作者:吴黎熙

    《佛像解说(第2版)(全彩)》内容简介:德国的民族学学者、艺术史专家吴黎熙的《佛像解说》,以简洁的文字、丰富的史料,论述了佛像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佛像艺术的种类、艺术流派的艺术风格,佛像的铸造及绘画的制作工艺和所用材质的分析,古代印度、西方罗马和中国的艺术风格对佛像艺术的影响。作者从西方博物馆和私人的收藏中甄选了152种佛像艺术作品,并对这些佛像的教义内涵、艺术特点、流派风格作了学术性的解说,逐个注明了时代和产地,这和前面史论性的文字互为补充,构成了一部佛像艺术简史。
  • 明代的佛教与社会

    作者:陈玉女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研究明代佛教史的论文多篇,综合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与研究方法,对明代佛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佛教与地方经济环境的相互影响,佛教因应政治、社会的需求而发生的变化,佛教信仰所反映的明代女性的精神生活与社会地位,以及佛教医学的发展等多个论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 唐代佛教

    作者:范文澜

    范文澜先生系统地描述了他对中国佛教的看法。他认为: 净土宗是讲成佛最容易的一个法门,也是骗人最多害人最重的一个宗派。 律宗强调地狱冥罚来威胁僧徒受戒,逼迫中国人学天竺人的怪癖生活。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入绝境,是在文化上交流中流来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 范文澜先生对佛教是持批判态度的,总的看法是,佛教在唐朝是社会的大祸害。
  • 魏書釋老志研究

    作者:塚本善隆

    釋老志,是以北魏、東魏帝王及政治中心所撰寫的佛、道二教歷史,也是中國唯一載入正史的佛教歷史。本書歷史簡則由日本知名學者塚本善隆教授一一補充註解,帶領讀者全面了解佛教進入中國後,如何成為貴族所信仰,隨之開創漢傳佛教的根基。 本書是當代最重要的佛教歷史經典作品,由台北藝術大學林保堯教授精心翻譯而成,詳列北朝佛教年代表、搜羅相關論文,方便大家對照閱讀。
  • 辽金佛教研究

    作者:怡学 编

    《辽金佛教研究》内容简介: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关于辽金时期佛教研究研讨会的论文汇编,从历史篇、思想篇、人物篇三个方面展开。
  • 日本佛教史

    作者:末木文美士

    中文版序: 日语版《日本佛教史》在1992年由新潮社出版。第一版只发行了3000本,当时并不被认为会是一本畅销书。但自1996年收入“新潮文裤”再版至今已经发行了23版,广受读者的喜爱。 虽然市面上名为《日本佛教史》的书相当的多,但大部分只以叙述历史事实为主,不涉思想的讨论。针对这一点,本书的特征,如同副题“思想史的探索”所呈显的,以思想为中心,探讨日本佛教的开展。只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实,是不足以理解日本佛教的,理解根本上的人们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佛教的源流,或经由朝鲜半岛,或直接传自中国,其基本概念因为来自中国,所以常常被认为它只不过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支流而已。另一方面,亲鸾、日莲等知名的佛教人物,虽然说他们开展出了日本独自的思想,但是由于他们的想法太过偏激,从中国佛教的常识来看,要把他们纳入佛教的范畴内,看来似乎有些困难。因此,对中国的研究者、知识分子,甚至对佛教抱持关心的人们而言,他们往往认为没有必要特意去研究日本佛教。也正因如此,实际上中国对日本佛教的关注是极其缺乏的。 虽然乍看之下日本佛教好像没有什么独创性,或似乎脱离了佛教的一般常识,但是,日本佛教的思想有其必然性的发展。因此,并非只是去理解个别的片段思想,而是要把握整体思想史的发展,方能理解其产生新思想的必然性。如此才能适切地理解日本佛教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受到儒学绝对性的影响,而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想法,其根底是佛教。中国佛教以僧院为中心,其影响在某一限定的范围内,而日本佛教则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丰富了日本人的生活及文化。今日虽然其影响力逐渐衰落,但为了了解日本,学习日本佛教成为不可或缺的首要之务。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虽然很近,但却很难相互理解。如果如是没有相互理解的对立,那是很危险的。如欲克服这个难题、建立新的中日关系,理解相互的文化根底是不可缺的。因为,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也成为自我反省的契机,不是吗? 本书虽然不是大部头的书,但尽可能不受特定宗派所拘泥,从自由且宽广的视点来描述不同于中国的日本独自的佛教思想及其发展,深入探讨被视为是日本佛教特征的本觉思想、葬式佛教、神佛关系等问题。虽然是入门书,但不拘于一般的通说,尽量记述从我个人观点出发的研究结果。二十几年前的著作,或许有些地方无法反映出现在最新的研究状况,但在基本的地方,我有信心即使是现在仍然称得上开端性研究。 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由台湾商周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译者涂玉盏氏(台湾文化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副教授)是我任教于东京大学时博士班的学生,以日本净土教研究取得博士学位。这一次,因有葛兆光教授的大力帮助,才促成了简体中文版的发行,身为作者的我,这是很开心的事。但愿本书能让读者更理解日本佛教,甚至理解日本。 末木文美士 2013年9月
  • 中国三阶教史

    作者:张总

    本书是论述中国三阶教的创立、发展、被禁,最后湮灭的史实。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中国佛教史领域关于三阶教的研究比较薄弱,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更是没有出现。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敦煌遗书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有关考古资料和作者本人田野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对三阶教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全书从历史梳理到思想分析,从修行实践到社会影响,对三阶教做了较好的研究,是三阶教研究方面填补空白的力作。
  • 佛教与素食

    作者:康樂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聯想到素食,對中國人而言,所謂的「出家人」就是「吃齋」的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除了濟公等少數傳說中的人物外,「酒肉和尚」一直到現在還是罵人的話。然而,佛教僧侶是否一定得吃素,實際上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除了中國佛教(以及直接從中國傳入的臺灣佛教)外,其他如藏傳佛教、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日本佛教等等,並不忌諱吃葷。 其實,即使是中國佛教,僧侶的全面素食(禁斷酒肉)也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將近五百年以後的事,而一手導演此一佛教史上劃時代事件的關鍵人物則是南北朝時的梁武帝(502-549)。梁武帝的動機何在?此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如何?本書將告訴您答案。
  • 晚明佛教改革史

    作者:江灿腾

    过去研究明清学术史的大家,多重视明代阳明学及清代朴学,而少精研明清佛教史方面的重要社会历史文献,更不知有几多非凡禅思与行履的实录存在,从而导致明清学术史研究长期偏向儒学领域,岂不知陈寅恪有言:“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儒家学说)或转有不如佛道才教者”。 本书尝试以现代管理学的思维的新文化史多元书写方式,撰写一部实验性很浓的关于明光天化日新禅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精心作品。在本书中,主要对有关当时佛教禅宗社会问题意识的提出,著名丛林(寺庙)改革个案的细腻透视和各家禅思观点互相争辩等事件进行长篇的精细解析。 佛教乃渡救世人出苦海之学,而作者罹患癌症,披血肉之苦,对佛教研究必有他人不逮之体悟和思量!
  • 佛学概论

    作者:姚卫群

  • 观音菩萨的故事

    作者:(清)曼陀罗室主人

    《观音菩萨的故事》的原著为署名曼陀罗室主人的《观世音传》,为适应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编者在原著基础上做了一些文字上的润色。 自两汉时期佛教东渐传入中国后,原为大乘佛教菩萨的观世音在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崇拜。在随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更迭中,观音信仰对中国的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观音信仰的内容也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并逐渐成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核心。......
  • 出三藏记集

    作者:[梁]释僧祐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目录。南朝梁僧撰。僧(445~518),俗姓俞,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生于建康(今南京)。14岁出家,先后入扬都建初寺、钟山定林寺,受业于法达、法颍。精通律学。曾搜校佛经,建立“经藏”。编有《三藏记》、《释伽谱》、《弘明集》等。《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出三藏记集》共15卷,包括4部分:①撰缘记,叙述印度佛经的编纂和中国译经的渊源。②铨名录,著录佛经2162部4328卷,分12类,各类有小序,叙述该类佛经源流。③总经序,汇集佛经的序、记120篇。④述列传,是中外32位译经高僧的传记。书后附“杂录”,著录中国学者和僧人撰写的论文或论著。全书辑录了东汉至南朝梁代诸多佛教文献,保存了东晋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374)的原文。《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出三藏记集》不仅对后世编纂佛经目录有一定影响,而且它的“总经序”、“述列传”对后世编制一般文献目录也有一定的影响。
  • 渊源与流变

    作者:方广錩

    印度初期佛教,是全部印度佛教的根基,也是全部佛教的根基。本书对初期佛教的年代、分期,初期佛教的起源,初期佛教的思想,初期佛教的五阴与无我,初期佛教的灵魂观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初期佛教的禅定修持,佛教的时间、空间与世界模式等作出了精辟、独到的分析和阐述。
  •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作者:陈垣

    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学人们很少未读过陈垣先生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本书是其早年的讲稿,内容主要是将六朝以来研究历史所常参考的佛教史籍,略按成书年代,分类介绍。关于每书的名目、略名、异名、撰人略历、卷数异同、版本源流,和各书的内容体制以及与历史有关的其他问题等,作者都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旁征博引,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四库提要》有关佛教史籍部分的错误,一一予以纠正。
  • 北京的古塔

    作者:江建民 侯伟

    《北京的古塔》以文图形式介绍古塔的历史,对北京保存至今的楼阁式、亭阁式、花式、金刚宝座式等近三百座、种类几乎涵括所有古塔类型的古塔历史、雕刻、绘画等,及相关传说进行介绍。
  • 土观宗派源流

    作者:土观·罗桑却吉尼玛

    本书记述了印度的外道和佛教,西藏的苯教和佛教,内地的儒、释、道三教及蒙古、于阗等地的佛教。重点偏重宣扬黄教。
  • 禅定与苦修

    作者:刘震

    佛教的经典一般被划分成经、律、论三藏,经部以《长阿含》为首。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完整的《长阿含》只有存于汉文和巴利文中。然而,上世纪末在巴基斯坦发现了书写在桦树皮上的梵文本《长阿含》残卷,这一固有观念被彻底打破。一时间,这部断代为公元七八世纪的《长阿含》写本研究成了国际印度学和佛学界的最新研究热点。作者在德国留学期间承担了该写本中的一部经——《修身经》的破译、整理和研究工作。该经没有汉文和藏文的译本,只有在巴利文的《中部》中有对应的文本。因此,很有必要向中国的学界和宗教界介绍这部梵文佛经。 《修身经》讲述的是佛陀和一位名为萨遮的耆那教信徒谈论有关修身和修心的问题,中间插入了佛陀传记的片段,构成整部经的核心部分。这个佛传片段讲述的是菩萨(佛陀成佛前的称谓)出家之后到成佛之前修习禅定和苦行的故事。虽然整部经没有太多的类似文本,但这部分佛传却见于很多梵文、巴利文、藏文和汉文佛经。作者用西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文本一一归类,并作对照,特别是对那些禅定和苦修的专用名称和模式化的描述作了细致的剖析。通过研究,本书试图探寻佛教史中对苦行观念的发展和演变。由于这些类似文本皆出自一种名为“出家经”的佛传文体(即讲述佛陀成道之前半生的传记),在完成文本対勘工作的同时,也将 “出家经”作了一次全新的检视,其中包括目前国际学界尚未系统研究的藏文《出家经》。这对佛陀传记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此外,本书还涉及了一些国际上一些新的耆那教研究成果,该宗教在国内也是鲜有关注的。
  • 印度佛教史

    作者:多罗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