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教

  • Buddhism and Islam on the Silk Road

    作者:Johan Elverskog

    Elverskog has produced,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of Buddhism and Islam that should be welcomed by all students of Eurasian history. His approach to this issue is informed, balanced, and insightful. He understand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diversity within both religions, and that their encounters were not clashes between monolithic belief systems. Their relationship ran the gamut between religious violence and fanaticism to cultural exchange and tolerance.—Thomas T. Allsen, author of 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 This is the most thorough treatment I have seen of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Islam. Elverskog skillfully and often entertainingly corrects many longstanding stereotypes about both religions, and richly demonstrates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historical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This book is thoughtful, its arguments well supported, and its style very accessible. —Richard Foltz, author of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meeting of Buddhism and Islam is most often imagined as one of violent confrontation. Indeed, the Taliban's destruction of the Bamiyan Buddhas in 2001 seemed not only to reenact the infamous Muslim destruction of Nalanda monastery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but also to reaffirm the stereotypes of Buddhism as a peaceful, rational philosophy and Islam as an inherently violent and irrational religion. But if Buddhist-Muslim history was simply repeated instances of Muslim militants attacki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uddha, how had the Bamiyan Buddha statues survived thirteen hundred years of Muslim rule? Buddhism and Islam on the Silk Road demonstrates that the history of Buddhist-Muslim interaction is much richer and more complex than many assume.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covers Inner Asia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through the Mongol empire and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y exploring the meetings between Buddhists and Muslims along the Silk Road from Iran to China over more than a millennium, Johan Elverskog reveals that this long encounter was actually one of profound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which two religious traditions were not only enriched but transformed in many ways.
  • 景风梵声

    作者:陈怀宇

    《景风梵声(中古宗教之诸相)》,虽然不少主题在学科之内有了一些变化,如中国景教史、中国佛教史等都在近年有一些进步,或许在一些细节上可以修正我的看法。但总的来说,一些文章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和论点在当今中国学术界并没有受到决定性的挑战,如高昌景教的研究、如后妃出家问题、如道宣与江南佛教的研究,这使得《景风梵声(中古宗教之诸相)》的刊布有了新的意义,即读者可以在一本书之中很轻易地读到一些尚有学术旨趣的文章,可以省去翻检海内外诸多刊物之辛劳。
  • 大唐西域记汇校

    作者:(唐)玄奘//辩机|校注:范祥雍

    大唐西域记汇校,ISBN:9787532558278,作者:玄奘
  • 北京伽蓝记

    作者:释永芸,岳红

    实地踏查走访,仔细梳理文献,图文并茂 ——追溯北京数百座寺院因缘,探寻佛教千余年文化传承 以伽蓝之成住坏空,照见人世的兴替起落。 《北京伽蓝记》是释永芸法师自台湾佛光山到北京语言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以北京寺庙为着力点,通过北京寺庙的变迁沿革来考察佛教文化在北京的传播历史,并联合作家岳红将考察探访与研究的结果整理成书。本书共八章,第一章是以时间为序阐述佛教传入中国的融合与开创之历程,宏观勾勒全书架构。第二到六章,以时间为序对北京各时期的代表寺庙进行了详实的介绍,第七章以地域作为叙述纬度,补充前几章的介绍,最后一章以“北京佛教大事记”贯通古今,简洁而明晰的梳理出北京佛教文化传承发展的历程。全书结构清晰,文字干净节制,寓作者独特感受和见解于简洁叙述之中,图文并茂,深具可读性与资料实用性,对了解北京的佛教文化、城市建筑与历史都有相当高的价值。
  • 西藏的观世音

    作者:松赞干布,印度 阿底峡尊者 发掘

    揭示雪域高原佛教文明诸多殊胜之缘起 首次披露西藏神秘圣物地下掘藏所得宝书 本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本翻译成汉文出版的西藏特有的神秘圣物——“地下掘藏所的宝书”。 本书系西藏佛教文明第一宝贵史料,是雪域民族神秘历史记载的“水之源”、“木之本”。千百年来一直密不示人。它在藏区“广为人知而鲜为人见”。直到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亲自过问,本书才从甘肃拉卜楞的高墙深院中抹去尘封,得以重见天日,故极其稀有珍贵。
  • 佛教与汉语史研究

    作者:梁晓虹

    数量不菲的日本古写本佛经,其价值不让于中国敦煌佛经写本,而国人难以寓目。作者梁晓虹,以深厚的训诂学功力,长期在日本从事汉语与佛经音义的研究。本书即以日本古写本佛经中的大量音义资料为基础,肯定其汉语研究方面的珍贵史料价值,并从《四分律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等古写本中收集资料,研究汉字、俗字、词汇双音化、同义复合词以及外来词汉化等的发展变化。同时,作者竭力推崇以无著道忠为代表的中古、近世日本僧人对汉语研究的贡献,强调“禅林句集”之类禅宗史料的研究价值。本书还分析了疑伪经的情况,并指出疑伪经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

    作者:苏铉淑

    本部论文以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画为中心,在对目前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东魏北齐佛教石造像标本,以及东魏北齐壁画墓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这一时期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以及中外博物馆的有关藏品,进行了考古学的分区分期研究,初步建立了这一时期装饰纹样发展演变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的典型纹样,再进行深入探究。 引论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 东魏北齐佛教石造像与壁画墓的发现及研究 1.佛教石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2.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三 关于研究方法 上编 纹样概要研究 第一章 佛教造像 一 邺城地区 二 太原地区 三 青州地区 四 定州地区 第二章 壁画墓 一 墓道 二 甬道 三 墓室 下编 重点纹样研究 第一章 宝塔纹的形制特征与含义 一 南北朝晚期宝塔纹的形制特征 1.南朝(梁) 2.北魏 3.东魏北齐 4.西魏北周 二 (覆钵顸)单层方塔的含义 1.多宝塔 2.阿育王塔 三 宝塔纹的流行背景 1.阿育王塔信仰与北齐皇室 2.佛国土的象征物 3.佛舍利塔的礼拜与除诸障碍 四 小结 第二章 佛教艺术中的宝珠纹——以响堂石窟“珠柱”为中心 一 北朝晚期诸石窟宝珠纹的形制特征 1.龙门、巩县石窟 2.响堂石窟 3.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二 响堂石窟宝珠纹的来源及含义 1.在中国,“珠柱”的出现 2.作为净土的象征物宝幢“珠柱” 3.阿育王柱和响堂石窟的“珠柱” 三 小结 第三章 树木纹一以定州地区双树纹为中心 一“圣树”的形式 1.中原式圣树 2.芒果系圣树 二 南北朝时期树木纹流行的情况及其背景 三 从树木纹到双树纹的转化:“双林”与净土思想 五 关于“龙树” 第四章 墓葬艺术中的宝珠纹 一 南北朝时期墓葬艺术中的宝珠纹 1.墓室壁画(画像砖) 2.墓碑与墓志盖 3.石棺与石棺床 二 宝珠作为日月与璧的代替物 1.日月 2.璧 三 在墓葬艺术中宝珠纹流行的背景 1.佛教艺术的影响 2.宝珠的圆形化和中国内地胡人的活动 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大唐西游记

    作者: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

    《大唐西游记》将记录片解说词与影视手绘图像有机结合,再现了唐代高僧玄奘的传奇人生;特邀青年作家吴蔚撰补了佛教传入中国及玄奘赴印度取经的真情史话;如实收录了导演创作为《大唐西游记》的一部分,完整记述了先进电脑特技形式与古老东方文化内容完美结合的创作历程,展现了纪录片、动画片领域的双重创新成果,开辟了手绘纪录片创作新天地。 公元664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大唐帝国都城长安为一位高僧举行葬礼,送葬队伍超过百万。以这样的规格为一位僧人举行葬礼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位僧人的法号叫“玄奘”…… 在神话中,他是孙悟空的师傅僧。 在现实中,他是唐帝国的法师三藏。 《大唐西游记》讲述了一个勇敢者的冒险故事,记载了一位思想者的传奇人生……
  • 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

    作者:严耀中

    佛教作为唯一成功融入中国社会的外来文化,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不仅仅是思想和宗教信仰上的,它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对今天我们处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选取佛教戒律作为切入点,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佛教戒律和社会间的立功关系。
  • 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

    作者:王昆吾,何剑平

    本书介绍了音乐神话;佛国世界的音乐;音声中的哲学;早期佛教与俗乐供养佛僧的音乐;佛教音乐传入中土;中土佛教音乐:唱诵音乐等内容。从一些认识的角度去观察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等新专业异军突起的意义。
  • 大唐西域记全译

    作者:玄奘

  • 中国密教史

    作者:吕建福

    密教,又称秘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神秘主义,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印度佛教出现之前。作为一种解脱手段,它属于简捷法门,可以使修持者即身成佛。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密教始于东汉末,而盛于中唐以后,并远播日本、韩国等。作为大乘佛教的晚期形式,密教的基本精神和成熟形式又都保留于我国的西藏。 本书是一部旨在反映秘密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历史为主、兼及世界其它地区和传承系统的密教整体历史的学术专著。所有章节的安排设计和内容的繁简取舍,都围绕中国密教这个中心议题。这里所谓的“中国”称“中国密教”。主要讲汉传佛教而兼及藏传佛教。由于目前尚多考证,略议论、少重复的方法,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将宗派传承的历史和一般信仰的历史相结合,力求反映和提示出中国宗教发展演变的基本史实和历史规律。古代各部分,凡涉及与其它佛教史菱相重复的,均从略。近代部分,因资料所限,亦从略。印度密教,着重探讨历史密教的起源、形成和早中期历史,晚期历史因藏译中有比较系统的记载,故有待于来者。藏传密教及大理密教,广义上也在中国密教的范围之内,但自成体系,传承有别,故作全面论述,而重点仍在(藏传)传入同地的历史。日本密教及朝鲜密教,根据已有的研究(日本)加以介绍,但突出与中国密教直接相关的入唐八家。本书是从历史学角度探讨中国密教乃至整个密教的一部尝试性著作。 本书以客观的态度,翔实的史料,科学地再现了中国秘密佛教的历史轨迹和理论概貌。
  • 印度佛教思想史

    作者:释印顺

    《印度佛教思想史》内容简介: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
  • 往五天竺国传笺释·经行记笺注

    作者:慧超 著

    慧超于唐开无间赴印求法,归国后写成《往五天竺国传》。该书记述途经各国情况,为研究八世纪间中亚、印度的重要资料。全书已佚,现仅残存敦煌遗书中。中外学者考订颇多,笺释者吸取众长,加以已见,并对史事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经行记》作者杜环于唐天宝间为大食国军俘虏,历经中亚、西亚各地,后归国撰此书述经各国见闻,为中国记述伊斯兰世界的最早著录。原书已佚,现据《通典》辑录,并加详细笺注。 现笔者队根据敦煌残卷原件照片作出断句,加上小标题外,并就半世纪来海内外对敦煌卷子中俗字别字的研究,订正了历来对原文释读中的谬误。此外笔者也注意利用学术界研究南亚和中亚的较新成果,对藤田笺释中的不足或欠妥之处进行补充与订正。
  • 佛像的系谱

    作者:村田靖子

    本书是在日本文化厅财部主办的《月刊文化财》杂志1989年6月至1990年12月分七回的文章基础上改定,1995年5月其汇编一册由大日本绘画出版社出版。在日本至今销售量已达到印刷数的92%。 总体上看,以“形体表现”作为共通点是不可能充分地理清佛像的系谱的,故这是本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重要的相貌表现和悬裳座的理由,而本书的特色也在于此。关于一般佛像的综述书已有多种,本书当然也从日本佛像开始,探寻具有悬裳座的最古之例的像佛的源流吧! 本书介绍了释尊的诞生和佛像的起源;犍陀罗;印度;阿富汗;中国汉族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等内容。
  • 南传佛教史

    作者:净海

    编写《南传佛教史》,是我十年来要实现的心愿。不过这是一件不容易做的工作,因为南传佛教史所涉及的范围很广,须具备多种语文,非有鸿博的学识,不足胜任。我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是自感不足的;尤其是南传佛教各国佛教史,资料来源有限,或者暗昧不明,更增加很多困难。但因感于我国佛教徒,对于南传佛教教理的研究,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在实际的情况,认识较少,同时也缺乏专书文献的论著。所以十多年来,我一方面读书,忙于自己的功课一方面留心收集各种资料,断断续续的编写这本书,直至现在才完成。这是我个人尝试研究的一种心得,提供我国一般佛教徒参考,算不上是一本够学术水准的专著。如果有任何价值可言的话,应该归功于以前各国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 佛教发源于印度,后来向外国传播扩展,分两大主流: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细亚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所谓南传佛教,是指后者这五个国家中,主要以盛行斯里兰卡大寺派为传承的上座部佛教而言。但是从历史上考察,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是出于上座部分别说系的铜牒部(印度佛教称传入斯里兰卡的佛教为铜牒部);以后又从斯里兰卡传入东南亚一些国家中。不过他们长久以来自称是正统的上座部佛教,这种推崇自的宗派,佛教史上不乏其例,也有它一定的意义。早期的南传佛教国家中,并不完全是纯粹流行上座部佛教,而是还有其他的部派这包括不同的小乘佛教部派、大乘佛教、密宗等。甚至还涉及婆罗门教(公元五世纪后叶形成为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土著宗教,也在这些国家中交替兴衰存在过。 公元前247年顷,摩哂陀长老往斯里兰卡传教,佛教发展很迅速,经过二百年,以大寺为统一教团中心。至公元前29—17年,教团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这两派佛教形成对抗,历时有十世纪之久。大寺派坚持保守上座部佛教传统精神;而无畏山寺派采取开放的态度,与印度各派佛教进行交流,更容纳大乘佛教。至公元四世纪初,从无畏山寺派之中又再分裂一派为海部,自此三派鼎立,而无畏山寺派最盛,住五千僧,大寺派住三千僧。公元430年顷,觉音论师在斯里兰卡大寺注释三藏完成,奠定了大寺派复兴和教学的基础,影响深远,而形成日后及今日流传的南传佛教。 佛教传入东南亚,最早的说法,始于阿育王时派遣传教师须那与郁多罗二位长老往金地弘法。但金地方位不能确定,也未发现任何确证遗物,有人认为金地是泛指下缅甸以迄马来亚一带。据学者考证,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已向东南亚的印尼、马来亚、缅甸等地经商。至公元初,印度移民开始大规模涌入东南亚从事经商活动,同时带来了宗教文化,也因而便建立了一些印度化国家。宗教文化的传入,先是婆罗门教,其次是佛教。
  • 与玄奘同行

    作者:张讴

    为了探求佛法真理,玄奘能以卑微姿态藐视大唐的出国禁令。公元629年,他不太风光地偷渡出境;公元645年他携带657部“真经”十分风光地返抵长安。一部《大唐西域记》不仅记述了玄奘亲历的110国和得自传闻的28城邦,也是玄奘孤独心灵俯瞰尘世的记录。这部文化游记多次激发起我考察玄奘之路的冲动。 1991年初,机缘巧合,我终于有机会踏上了这条神圣之路――虽说是用镜头记录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但其间毕竟夹杂着一串从唐朝走出来的脚印。在采访拍摄中,经常与玄奘处于同一空间,虽然相隔了1300多年,却经常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让我分不清历史与现实。天色苍茫,我必须赶路了……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作者: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详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