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教

  • 佛学入门

    作者:徐湘灵 等编著

  • 你可以更慈悲

    作者:顶果钦哲法王

    《你可以更慈悲》是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針對藏傳佛教最受尊崇的法典《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所做的論釋。《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是由十四世紀的嘉瑟‧戊初‧東美所著。這個精簡甚深、由三十七個偈頌所構成的詩篇在藏語世界中家喻戶曉,並且從數個世紀以來,已經為無數的修行者帶來巨大的利益。 《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容易背誦,是整個菩薩道的摘要,被認為是大乘佛教另一部重要著作《入菩薩行論》的精華,並且一直是藏傳佛教所有傳承偉大上師教授和論釋的主題。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論釋汲取了他無比深刻的智慧和經驗。最重要的是,這些論釋是為了那些想要把這些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修的人所設計。 頂果欽哲法王新書《你可以更慈悲》精采選讀 第三,建議居住在僻靜處──所有良善品質的來源 3 離棄惡逆的處所時, 煩惱逐漸消失; 心無散漫時, 善行自然增長; 明覺變得更清晰時, 對佛法的信心隨之增長, 依止僻靜處, 乃是菩薩的修行。 當你住在僻靜處時,負面情緒會逐漸消失,自制和節度會隨之增長。嘉瑟‧東美說道: 在一個僻靜處, 沒有要擊敗的敵人, 沒有要保護的親人, 沒有要景仰的上司, 沒有要照料的僕人。 因此,嘛呢巴, 在那個地方, 除了調伏你的心之外, 你還必須做些什麼? 沒有受到親友的打擾,沒有因為要從商或耕田來謀生而分心,你將能夠專心一意地修行,使身、語、意有所增長。你的心將變得自制、寧靜、明晰,對教法的真諦充滿篤定無疑的信心。這是為什麼所有過去的聖哲都住在荒野、僻靜處、山間來修行。如寂天大師所說: 因此,貪欲和需求使我們感到厭離, 現在讓我們隨喜在僻靜處, 在那些地方, 所有的爭鬥和衝突都止息了, 只有綠林的平和與寂靜。[1] 話說: 如風如鳥一般不執著於獲得, 如一頭害羞的動物居住在荒野。 如實行止,你將住於安寧無擾之中。 如果你希望全心全意地修持佛法,不要不斷地被執著與瞋恨的波浪推來拋去,那麼放棄執著與瞋恨,前往一個僻靜處。把你的心轉向內在,發現你的缺點,加以根除,並發展你所有本俱的良善品質。滿足於僅僅足夠維持生命的食物、僅僅足夠蔽體的衣著,如此你的修行將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有所進展。 一旦你遠離所有令人分心的情境,你的修行將使你在修道上前進。這是為什麼過去所有的瑜伽士都如同乞丐,從一個僻靜處流浪至另一個僻靜處。即使只在一個寧靜偏僻的處所停留一個月,將足以使你的瞋恨被利益他人的願望所取代,使你對朋友的執著被無常與死亡逼近的強烈感受所取代。 如阿底峽尊者所說的:「在你獲得定力之前,散漫會損害你的修行。居住在森林和山間的僻靜處。遠離令人沮喪的活動,你將能夠全心全意地修持佛法。在死亡時,你將沒有悔恨。」 種敦巴[2] 說:「這個末法時代不是凡夫俗子從外表幫助其他眾生的時代,而是居住在僻靜處,修持菩提心的愛與慈悲的時代。」[3] 迷妄和串習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因此剛開始,修持佛法似乎非常困難,但這些困難將逐漸消失。一旦你了解教法的精髓,修行將沒有困難。你的努力精進將為你帶來喜樂。它如同發展任何一項技藝──隨著你嫻熟其中的重點,它就變得愈來愈容易,你的信心、能力和努力與日俱增。 不論你從事了什麼樣的禪修或思考,它都不會白白被浪費。在死亡時,它所帶來的利益將出現在你的心續之中,幫助你投生在一個佛法興盛、靠近一個真正上師的處所。一個生世接著一個生世,你將逐漸從一個下等的修行者變成中等的修行者,從中等的修行者變成上等的修行者。聞的核心是思,思的核心是修。隨著你愈來愈深入教法的意義,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將變得更加清晰,如同你飛得愈高,太陽就顯得更加明亮燦爛。 你變得寧靜平和,乃是你已經完全融會貫通所聞之佛法的徵兆。你離於煩惱,乃是你已經完全融入禪修的徵兆。隨著聞通向思,思轉化成為修,你對今生充滿迷妄活動的渴望將會減少,你反而會心嚮佛法。 你依止佛法所從事的任何事情,不論它是微小或不重要,都將帶來利益。如同《賢愚經》〈Sutra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ish〉所說的: 切勿輕忽微小之善行, 認為它們無所助益; 因為假以時日, 滴水將溢滿巨壺。 同樣的,即使你每天只修行一個小時,但只要懷著信心和熱忱來修行,良善的品質將逐漸增長。規律修行能夠輕易轉化你的心。從了解世俗諦,你終將全然地確信勝義諦的意義。 「散漫」是生起這種品質的主要障礙。散漫能夠在每個剎那生起。如果你讓時間毫無意義地逝去,那麼在死亡時,你將後悔沒有修持佛法。但到了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悔恨將沒有任何幫助。此時此刻即是前往一個僻靜處,把你從上師那裡領受的教法付諸實修的時機。如此一來,生命的每一剎那都將變得珍貴殊勝而充滿意義,並使你更加遠離輪迴,更加趨近解脫。 第四,為了放棄對今生的掛慮,思量無常 4 多年的密友將分離, 努力掙取的財物將被留在身後, 心識這個過客將離開身體這個旅店, 放棄對今生的關注, 乃是菩薩的修行。 凡庸的、世俗的關注只會在今生和來世帶來痛苦和失望。輪迴的表象是非常不穩定、不斷變動和無常的,如同閃電劃過夜空。思量一切現象無常〈諸法無常〉,有助於使你的心轉向佛法。如俗話所說: 有生就有死, 有聚就有散, 有累積就有耗盡, 有高升就有低落。 在我們的迷妄之中,我們視事物是永久且真實存在的。但在實相之中,現象是無常的,缺乏任何真實的存在。我們想要去相信朋友、伴侶、財富和影響力都將永久,但在本質上,他們注定會改變。因此,如此專注於這些人事物是沒有意義的。 在整個宇宙之中,和合現象之無常是顯而易見的。舉例來說,讓我們看看在這個地球之上,四季如何變化。在夏季,四處可見鮮綠豐茂的樹葉,景色有如天堂。到了秋天,青草枯黃,花朵結成果實,樹木開始落葉。在冬季,大地覆蓋白雪。等到溫暖的春天來臨,積雪開始融化。在早晨,天空可能佈滿雲朵,到了下午則一片清朗。河川可能乾涸或氾濫。表面堅固的大地可能會搖晃震動,土地可能會滑動下陷。我們無法在外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找到一個穩定的現象。 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個剎那都在改變。我們每分每秒都在改變,從年輕到老邁,從老邁到死亡。我們的意見、想法和計畫不斷地改變和逐步形成。我們從不確定一旦開展某個計畫,是否就必定能完成,也不確定它是否會如我們所願地展現。龍欽‧冉江說: 我們想要和所愛的人長相廝守, 但我們肯定會與他們分離。 我們想要永遠停留在一個宜人的處所, 但我們肯定要離開。 我們想要永遠享受舒適和歡樂, 但我們肯定要失去它們。 看一看,從你非常年幼開始,你已經認識了多少人,在這些人之中,有多少人仍然健在?此時此刻,你或許仍然和父母、朋友、伴侶等人在一起。但你無法逃避這個事實:在死亡時,你將離開他們,如同從奶油中抽出的一根毛髮,毛髮上不會沾附一丁點的奶油。 你死亡的時間是不確定的,而促使死亡降臨的因素是無法預測的。如同一隻在蛇口中的青蛙,你已經在死神的口中了。死亡會無預警地在任何時刻降臨,而且各種原因都會導致死亡。有些人早逝,有些人老死,有些人死於疾病,有些人死於戰亂,或死於橫禍,例如落下懸崖。有些人死於睡夢之中,有些人在行走、飲食中死亡。有些人死得平靜,有些人則執著親人和財物而死得痛苦。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死亡。吉美‧林巴〈Jigme Lingpa〉說: 在暑熱之中熱得難受的人, 欣喜於秋天清澈涼爽的月光, 卻不會為了這樣的想法而感到驚懼: 在他們的生命之中, 有一百個日子已經逝去了。 生命如葉片尖端的露珠般纖弱。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止死亡,如同沒有人能夠阻止落日所投射出來、逐漸加長的陰影。你可能非常美麗動人,但你無法誘惑死亡。你或許非常有權勢,但你無法左右死亡。即使是最驚人的財富,也無法讓你購買多幾分鐘的生命。對你而言,死亡是確定的,如同對一個心臟被刀子刺穿的人而言,死亡是必定無疑的。
  •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作者:(德)荣格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搜集了荣格研究儒、释、道、印度诸教思想的文章,是研究当代思潮者不能不注意的一部经典。在荣格看来,东洋思想也罢,类似巫术或迷信的现象也罢,这些都是无意识范围内重要的成分。但对深受东洋思想影响的人而言,无意识是洁净空阔的世界,是有某种先验的精神规范的作用体,它不能与人类身心具有的一些奇特功能混淆,更不能和一些非道德的文化现象相提并论。对荣格来说:东洋思想固然有冥契主义的面相,但它的意义与诡异论(occultism)是相容的,而且连成一体,无法分开。荣格之相信东洋思想,就像葛洪等道教徒之相信老子一样,相通处固然有,但非常奇异可怪之论也不少。
  • 佛教常识答问

    作者:赵朴初

    赵朴初先生生前曾任佛教协会的会长,他从四十多年前就开始写这样一部深入浅出的著作。本书对于佛教的源流、佛学的基本内容和态度都作了详细的表述,采用答问的形式,更附以二百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把深邃的佛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 敦煌学大辞典

    作者:季羡林

    《敦煌学大辞典》的编纂与出版工程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研究院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共同发起,全国2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100余人参与。全书共收词900余条,总字数约200万字,插图700余幅,其中彩色图片100余幅。内容涉及各个时代敦煌艺术的综述,几十个代表性洞窟的逐一介绍,关于敦煌文献的介绍等。全书以六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了敦煌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包括敦煌文献的收藏情况及其编写的经过等,并将近几年来国内外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收入在内。   《敦煌学大辞典》是一部专业性大辞典,重要的词条注释字数往往超过千字,全书首个词条“敦煌” 更长达1.4万字,而“敦煌学”一条系季羡林先生亲自执笔。书中还附有一批颇有价值的附录。   敦煌学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敦煌学包含众多的学科。   敦煌石窟艺术,举世闻名。本书对此作了全面的反映,内容包括:各时代艺术·代表窟;彩塑;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说法图;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瑞像图;建筑画;生产生活画·山水画;图案;服饰;壁画技法;石窟考古;石窟保护;以及藏经阁洞遗画、音乐舞蹈、书法印章等等。   敦煌遗书,举世闻名。本书对此作了全面的反映,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人物;政治·法律·军事·经济;书仪·社邑·民俗·写经题记;民族·少数民族语言语文;语言·文学;版本·教育·体育;算学·天文历法·医学·占卜;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典智及寺院;经史子集四部书,等等。   敦煌学的研究,历时近百年,全国学者孜孜努力,成果丰硕,本书对此也作了全方位的反映,内容包括:公私收藏·编号;著作·刊物;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展览;近现代人物。   本书还是内容丰富的附录。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次以工具书形式反映敦煌学研究成就的大型专科辞典,对敦煌学所涉及的众多学科,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 习禅录影

    作者:南怀瑾

  • 玄奘西游记

    作者:朱偰

    玄奘,已经成为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史的一个象征。他不仅是一位大宗教家,而且是一位大旅行家,同时又是一位大翻译家。因为他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渡过流沙,越过葱岭,跋涉千山万水,去到印度。中间经过十七个寒暑,走遍五印度各国,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页。本书作者以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手法,根据历史事实,详细描写了玄奘一路所经千山万水,并历经艰险和克服困难的情况,更参考玄奘所经各国的地理和风土人情,对中世纪时代西域和印度各国作了忠实的描写,讲述了玄奘不平凡的一生。在作者的笔下,玄奘是一个意志坚强且又感情极为丰富的人物:因为感情的丰富,充实了他的宗教信仰;而意志的坚强,则坚定了他的西行决心。就玄奘个人而言,他的信仰佛法,等于现代人的相信真理;他的追求佛法,等于现代人的追求真理。作者描写玄奘,为的就是要描写他“追求真理、尽瘁学术研究的精神,和他冒险牺牲、百折不回的顽强斗争和刚毅的性格”。
  • 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

    作者:扎雅 罗丹西饶活佛

    本书内容包括:藏族的思想精髓概说、象征符号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藏族文化中九组著名的象征符号、八吉祥徽、八瑞物、七种象征王室权力的珠宝——七政宝、轮王七近宝、七珍宝、六长寿、五妙欲、和谐四瑞、对抗不和谐的三种胜利标志。
  • 如是我所闻

    作者:慧清居士

    本书由100余个充满禅意的简短故事组成,从爱情、婚姻、教育、感恩、美容、交往、处世、生活等方面阐述了禅学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帮助读者解烦恼,减压力,悟人生,让生活工作放轻松,在一问一答中以寥寥数字勾勒出一道道充满佛教智慧和荫喻着人生的真谛,是一本值得你细细品味、发人深思的全彩故事读本。
  • 李叔同的自我修养

    作者:李叔同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他的经历、思想和文字在将近百年后的当下具有安定心灵的持久力量。 曾经的李叔同无所不能,家境优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色犬马样样称绝,却毅然决然出家为僧,从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成为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这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本书条缕脉络,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示李叔同(弘一大师)修行的心路历程: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他眼中的佛教是什么?他是怎么承担责任的?他的处世观是什么?…… “李叔同的自我修养”,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集合李叔同出家前后的讲演、日记、作文、书信、格言等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李叔同的思想面貌,为后人景仰和学习提供一个模范。
  • 李叔同谈艺

    作者:李叔同

    目录 代序一·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先器识而后文艺 代序二·近代艺术的先驱者李叔同 绘画谈 一、图画修得法 1.图画之效力 2.图画之种类 3.自在画概说 二、中西绘画比较谈 三、石膏模型用法 1.石膏模型为学图画者最良之范本 2.收藏法 3.教室之选定及室内之设备 4.图画之材料 四、水彩画略论 1.水彩画材料 2.水彩画之临本 浅谈西画 缘起 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绘画 1.波提切利 2.达·文西 3.拉斐尔 4.米开朗基罗 5.弗朗索瓦·克鲁埃 二、17世纪欧洲绘画 1.卡拉瓦乔 2.鲁本斯 3.伦勃朗 4.委拉斯开兹 5.维米尔 三、18世纪欧洲绘画 1.亚森特·里戈 2.弗朗索瓦·布歇 3.夏尔丹 4.弗拉格纳尔 5.戈雅 6.安格尔 7.德拉克罗瓦 8.米勒 浅谈国画 缘起 一、隋唐时期 1.展子虔 2.阎立本 3.周昉 4.李思训 5.王维 …… 浅谈书法 谈写字的方法 浅谈篆刻 浅谈音乐 浅谈文学 关于弘一法师书法变化 弘一法师书法欣赏
  • 禅与日本文化

    作者:铃木大拙

    本书译自《铃木大拙全集》第十一卷。 岩波书店,1981。
  •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作者:南怀瑾

    跟随佛学要发大愿,起大勇猛精进心,如大海豁然磅礴,洋洋大观,“普能严净诸刹海”,以无比的魅力将自己的身心,里里外外,洗涤得一干二净,身口意三业纯净无染,晴空万里,甚至由一己身心之净,扩展遍及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微尘世界,亦皆清澄通澈,万德庄严。 南怀瑾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禅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他的教化涵盖了儒、释、道各家学说,对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也有极深的造诣。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文字。此次南怀瑾先生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携手合作,在大陆首次隆重推出南怀瑾先生多年以来修习佛法心得体会的经典力作——《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这部著作是由南怀瑾先生与包卓立先生关于一系列宗教问题的讲解和对话构成。本书在台湾出版时分为上下两册,此次我们将其合成一册出版,分为上下两篇。南怀瑾先生力图通过本书廓清人们对佛学、佛法等诸多问题中的一些世俗之见,从而达到正解佛学真谛的目的。
  • 一日沙门

    作者:马明博

    即便只是做一天和尚,也要依据所发的初愿,以平常心,做本分事,该起则起,该卧则卧,保持心境平和,既不急躁,也不懈怠,在清净快乐之中平平稳稳地一步步走下去。 人不容易做到无我,因为太放不下自己。靠别人提醒,终归是外缘。觉悟是自我的事,须有一颗觉悟的心,行住坐卧中,观照自己,那才是重要的。 生命是一段旅程,行走在途中,我们不能以短暂的生命,去移动阻碍前进脚步的巨石,但是可以选择绕行。 本书从禅、茶、人生、世相等方面抒发感悟,探讨人生的意义,不仅能够引发人们向善的愿望,更能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启示、反省自身,为繁忙的都市人带来了清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一提到“和尚”——看着身边的朋友们,我问:你首先想到的是谁? 答案竟然是“《西游记》里的唐僧”。 那个俊美的白面唐僧,身披袈裟,骑白龙马,西天取经,相信眼前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结 果被种种变化的妖精捆绑起来;他的三个徒弟,嗔怒好斗的孙猴子、贪吃贪睡贪色的猪八戒、愚 痴无措的沙和尚,更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搭不上界。 这三个徒弟,分别代表着佛法中所讲的根本三毒“贪、嗔、痴”。西天取经,成佛路上,唐 僧每天都在和贪、嗔、痴打交道。 问:你知道什么是贪、嗔、痴吗? 答:我又不是唐僧,贪、嗔、痴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笑着摇摇头,且进行第二问,你愿意当和尚吗? 被问到的都笑着摇头。 为什么不愿意?答案很多。以佛家观之,人不愿意当和尚,是因为放不下。每个人都有他的 放不下。种种放不下,五花八门。 第三问,如果有个机会,可以当一天一夜的和尚,你愿不愿意试一下? 被问到的,大都眼睛发亮,“好啊,哪里有这么好的机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 肯定新鲜、好玩!” 新鲜与好玩,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意义。因为新鲜与好玩,方才那些放不下的,决定在一 天之内试着放下。 佛教在中国传承两千年,没有能够像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一样,形成短期出家的习俗。社 会上,人们对和尚的了解,大多是在俚语、笑谈、小说、影视中建立的。例如,和尚打伞,无法 无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和尚拜堂,外行。和尚打架,抓不到辫子。和尚的木 鱼,合不拢嘴。和尚分家,多事(寺)。和尚买梳子,无用。和尚敲木鱼,老一套。和尚念经, 宣照本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些,以世俗间的价值衡 教量佛,讥笑多于肯定。 2005年7 月,柏林禅寺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期间,增加了“短期出家”的活动。适逢机缘,我 决定“放下那些总是放不下的”,与其他的 71 位营员一同剃度,做一天和尚。 当一天和尚,再舍戒还俗。此时发觉,门里门外,感受大不相同。 http://www.bailinsi.net/03shc/04gwsb/051.htm
  • 西藏欲经

    作者:更敦群培

    “食、色,性也”。性与人类生存繁衍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性并非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以生理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现象,性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书主要论述了性爱的64种艺术,并将其分为8个部分:即拥抱、接吻、十指爱痕、轻咬留痕、送往迎来、春情之声、角色转换和体位。并且为尘世男女提供了一些改善性关系的忠告,不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完整的性行为过程,揭示了如何利用性快乐来增强精神的洞察力,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如何增进女性的性快乐。总之,更敦群培的《欲经》可称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 禅里禅外悟人生

    作者:李叔同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弘一大师晚情集》以及弘一大师的众多讲演稿,并配以弘一大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的同时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 序 《禅理禅外悟人生》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序言一 怀李叔同先生 序言二 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 序言三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序言四 弘一法师之出家
  • 心经禅解

    作者:净慧法师

    《心经禅解》内容简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佛法没有叫我们做什么别的事情,就只要求做这一点点事情。但是,往往这一点点事做一辈子也做不好。这一句经文可以浓缩成“照见五蕴皆空”这六个字。“照见”就是修行的功夫:“皆空”就是修行的见地:“五蕴”就是我们修行时时刻刻要超越的对象,要破除的执著,要克服的烦恼。我们学佛人的一切修行,就浓缩在这六个字当中,也就是要时时刻刻“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教我们不断地突破自我生命上的局限性、认识上的局限性、思想境界上的局限性。所谓生命的局限性,佛教的名词叫做“我执”——我的执著。认识上的局限性,思想境界上的局限性,佛教把它叫做“法执”。破除了我的执著,破除了法的执著,才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空间、新的生命空间。
  • 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

    作者:(日) 荒木见悟

    荒木先生的《我的学问观》以华严学、禅学、朱子学、阳明学四支为中心。他的研究特色在要把儒、释、道三教互相影响的关系客观、正确地描写出来,抛弃了以儒教为优先的教条主义,特别重视由高度理论与心理探求儒、佛间的对应和交涉,并由此一新角度看宋明理学,致力于发掘被埋没的思想家。 本书将论集所收的八篇文章,分为三组,简略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感想与响应。头两篇:《气学商兑——以王廷相为中心》、《郝敬的立场——兼论其气学结构》成为一组。接着论赵大洲、李通玄在明代,毛稚黄与邓豁渠的四篇文章又构成一组。最后,《中国佛教基本性格的演变》与《觉浪道盛初探》二文又构成一组。
  • 佛像的历史

    作者:梁思成 著,林洙 编

    《佛像的历史(图文版)》内容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华已经剑拔弩张,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感到时间的紧迫,他们日夜兼程地赶路,要赶在侵略者入侵以前把华北、中原地区一的古建筑全部调查完毕,要在日军毁坏这些珍贵的庙宇、石雕、佛像前把它们拍摄下来、记录下来,因为很有可能这是它们留在人世的最后影像。时至今日,它们中有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让我们跟随梁思成的文字和照片去体味中国雕塑那失落已久的美。
  • 当生命陷落时

    作者:佩玛·丘卓

    《当生命陷落时》的作者佩玛•丘卓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第子之一,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同时也是甘波修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当生命陷落时》能打开你的慧眼,让生活更踏实、喜乐。它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佩玛-丘卓对弟子的开示记录,全书共22篇,看起来是一篇篇独立的开示,实际上一盏盏精神生活的明灯,能照亮你心中的晦暗,打开无名的心结,是最具启发性的现代实修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