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教
-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是根据“十方净土”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净土类经典,也是净土宗所依据的“三经”之一。经中主要叙述过去世法藏菩萨历劫修行成无量寿佛的经过,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净土信仰自宋之后就成为与禅并驾齐驱的两大佛教思潮之一,到近现代更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景象,故《无量寿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远。 -
发心
《发心》为九十高龄的梦参老和尚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于北京、台北、香港和五台山四地所作开示的记录,开示的内容分别为“浅谈发菩提心”、“谈修行”和“念佛法门修学次第”等。面对对修行存有各种疑问的修学者,梦老一再强调发心的重要,他认为发心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发菩提心,也就是厌离世间的心;然后发大悲心,也就是救度众生的心;最后发般若心,也就是智慧心,只有有了智慧才能普度众生。因此对佛法是否有信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是否信佛,而是是否相信自己的心与佛无二无别,是否相信自己可以成佛。因此,梦老的开示,对广大的佛学子坚定对佛法的信心,能产生极大的力量。 目录 深山中的一盏明灯 1 北京开示 浅谈发菩提心 9 台北开示 谈修行 37 念佛法门修学次第 53 念佛三问 69 香港开示 九旬禅者的心路历程 77 梦参问答 102 五台山开示 梦老九十三岁寿诞开示 117 对川北震灾的省思 123 -
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
Matthieu Ricard trained as a molecular biologist, working in the lab of a Nobel prize—winning scientist, but when he read some Buddhist philosophy, he became drawn to Buddhism. Eventually he left his life in science to study with Tibetan teachers, and he is now a Buddhist monk and translator for the Dalai Lama, living in the Shechen monastery near Kathmandu in Nepal. Trinh Thuan was born into a Buddhist family in Vietnam but became intrigued by the explosion of discoveries in astronomy during the 1960s. He made his way to the prestigiou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study with some of the biggest names in the field and is now an acclaimed astrophysicist and specialist on how the galaxies formed. When Matthieu Ricard and Trinh Thuan met at an academic conference in the summer of 1997, they began discussing the many remarkabl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eachings of Buddhism and the findings of recent science. That conversation grew into an astonishing correspondence exploring a series of fascinating questions. Did the universe have a beginning? Or is our universe one in a series of infinite universes with no end and no beginning? Is the concept of a beginning of time fundamentally flawed? Might our perception of time in fact be an illusion, a phenomenon created in our brains that has no ultimate reality? Is the stunning fine-tuning of the universe, which has produced just the right conditions for life to evolve, a sign that a “principle of creation” is at work in our world? If such a principle of creation undergirds the workings of the universe, what does that tell us about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a divine Creator? How does the radical 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 offered by quantum physics conform to and yet differ from the Buddhist conception of reality? What is consciousness and how did it evolve? Can consciousness exist apart from a brain generating it? The stimulating journey of discovery the authors traveled in their discussions is re-created beautifully in 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 , written in the style of a lively dialogue between friends. Both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Buddhism and the discoveries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are introduced with great clarity, and the reader will be profoundly impressed by the many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the two streams of thought and revelation. Through the course of their dialogue, the authors reach a remarkable meeting of minds, ultimately offering a vital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y ways in which science and Buddhism confirm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of the ways in which, as Matthieu Ricard writes, “knowledge of our spirits and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re mutually enlightening and empowering.” “ 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 is a mind-expanding, eye-opening exploration of the exciting parallels between cutting-edge thinking in physics and Buddhism–a scintillating conversation any thinking person would delight in overhearing.” —Daniel Goleman, autho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 is the rich and inspiring result of a deeply interesting dialogue between Western science and Buddhist philosophy. This remarkable book will contribute greatly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nature of our world and the way we live our lives.”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
佛教香花
《佛教香花:历史变迁中的宗教艺术与地方社会》杂糅了民间巫教、儒家孝道、道教仪轨的些许部分,主要以佛教密教仪轨为根本依据,其见地以中观空见为依据,其展开以密教仪轨为程序,其教化以唯识心王、心所为内涵,其创造性在从事作业者当下“随缘说法”的现量境创作,实为中国化了的中阴度亡的独特的密教体系。其宗教仪轨所含的艺术魅力、教化魅力,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近期,香花唱诵在美国表演的成功具体地表明了这一点。可以预言,香花佛事将对未来人类解决死亡问题贡献出具体的、当下的、鲜活的力量。 -
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與佛有約」拓片特展選自傅斯年圖書館收藏石刻佛教拓片的精品。拓片內容主要是修行者或信徒為發願造像、建塔廟供養佛,寫下的題記,通稱為發願文。「與佛有約」主題展呈現佛教文化中特有的修行者與佛陀之間密切互動的關係。修行者虔誠地供養佛陀,並藉此祈請佛陀慈悲,護持眾生現世平安,走上菩提之道。代表啟動此互相感應關係的發願文刻在造像座上、摩崖、或刻在石碑上,不但公諸於世有如契約,更代表發願者以精進的菩提心,與佛立下彼此永恆的誓約,從此學佛,長相伴隨。 「與佛有約」三十六件展品共分六大主題,說明發願文的多元面向:莊嚴、崇因樹果、現世利益、修行實踐、佛法復興與往生淨土。拓片時間涵蓋南北朝到晚唐,五世紀到九世紀,地域遼闊,其中頗多活潑生動的圖像與歷代多變的書風。 -
佛教與社會
本書作者運用社會人類學的方法,從佛教的「意識形態」、「儀式」、「僧伽制度」等角度,切入流通在緬甸的上座部佛教,而在「佛教與世界」篇中作最後的評論。閱讀本書可以對照出原始佛教規範性教理實現於人間時所產生的變遷。不論是佛陀弟子想瞭解自己所信解的是怎樣的佛教,或是一般把佛教當成人類社會中文化之一的人,要瞭解這影響世界很大地區人口的宗教文化,它都提供一個探究的入口。 我們之所以引介此書,就因為它看待佛教的角度、它的研究方法,直到四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歷久彌新。而作者本身對人類學的關懷:佛教教理及信眾間的互動關係,也非常值得參考。閱讀本書並模擬本書的作法,對我們生存的佛教空間,必能更深入體解,也更能掌握。相信對弘揚佛法、延續慧命,助益良多。 -
佛教成语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非常悠久,影响极为深广,是人类历史上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而在这些成语群中,有许多是与佛教有关的,这确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本书收录了与佛教有关的成语500多条,并根据与佛教的关系分为14个部分,既对与成语有关的佛教知识作了通俗介绍和解释,也对成语有探源作用,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可读性。内容丰富详实,通俗易懂,文笔朴素流畅,逻辑性强,可以说是一本佛教知识的入门书,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
名山游访记
本书内容:古之大德高人,痛念身世靡常,未明已躬大事,为之割爱弃荣,涉海登山,寻师择友,参求善知识于苦空寂寞之滨,决择死生,发明向上,每每于明眼人前,扬眉吐气,或于棒喝之下,地一声,忽觉身心脱落,如寒灰发焰,暗室顿明,将无量劫来生死情根,一时拔出,当下犹断索狮子跳踯,纵横自在游行,无纤毫系绊,所以称为大力丈夫。此吾出家人发足参方之行径也。悲夫,去圣既遥,人心非古,此道寥寥。 -
禅与悟
禅的思想是空灵的,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飞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 -
《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
梁代僧佑的《弘明集》与唐初道宣的《广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两部极为重要的典籍,它们为研究汉唐之际的三教关系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作者针对二书中共同关注的思想问题进行了探源性研究,主要包括化胡说、夷夏论、因果报应论、形神论、道教《灵宝经》与佛典关系等。此外,还对历来争论不休的《牟子理惑论》、永平求法说之真伪以及《弘明集》的撰成经过,悉做了一些文献学上的考证。 -
和尚
图说修行生活,妙文细说解脱;僧侣世界行走,趣解众生自由。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他们的户口档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为什么要以素食为主呢?禅机又有什么奥秘呢?……本书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 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但该书却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他们朴素、简约和体现着人性本真的生存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佛教与儒教
在佛教各宗派之中最直截了当地强调掌握“本来面目”和“本分田地”的是禅宗,而为禅宗的思想基础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本来性一乘教”的华严学。《佛教与儒教》从华严学开始执笔撰写,原因就在于此,但《佛教与儒教》之所以把宗密的《圆觉经》的哲学有意识地与《华严经》的哲学相提并论,是因为笔者认为“本来性一乘教”在这里体现出鲜明的曲折,建立一套面貌迥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准确地把握这种曲折和变异,对理解后来的宋明思想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
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
本书是以佛典原文为主,加以解译,以客观的态度介绍佛教造像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词,如: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等,并适当配图加以直观的传达,不含有作者主观的倾向,读者见山见水全在自己,这是本书的写作原则。 本书大体可分为文字和附图两部分,同时在文字中亦配有说明内容的插图。除《造像量度经》原文照录外,其它不录原文直接以白话解译。经文解译依据的是工布杳布译本,并结合自己对佛理及艺术的理解。章节上以造像量度为主要内容,篇幅也最长。其它如佛教衣物、寺院、名词等部分为辅,是为说明“造像”服务的。 -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这本《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是按大区域划分为三个部分组织的。第一部分是西藏寺院,第二部分是甘青内蒙古寺院,第三部分是内地的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寺院遗迹。三个部分撰写的时间不同,写法也多有差异。 第一部分西藏寺院调查,包括三个地区的调查记即拉萨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调查记和《阿里地区札达县境的寺院遗迹》、《西藏寺庙建筑分期试论》等,共九个题目。第二部分甘青内蒙古寺院调查偏重于明末以前的兴建。藏传佛教向北传播,首及青海,自青海再行扩展,其主要通道有五路:出当金口抵敦煌;沿疏勒河上游,出龚岔口至安西;经祁连,出扁都口抵张掖;经乐都,渡大通河,出河桥驿,北上永登、武威;经化隆,走临夏、永靖,东抵兰州。第三部分内地的藏传佛教遗迹,现只辑录蒙元时期在当时大都即今北京修建的两处佛塔史料和对南宋旧都临安即杭州的一些元代遗迹的初步考察。 -
生死的幻觉
《生死的幻觉》,在这本开示法宝里,作者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向读者阐明了佛法的深密要义,并依据佛理揭示了宇宙世界中的许多奥秘,其中包括生命的奥秘、灾病的起因、健康富足的原因、延年益寿的法门、如何消除烦恼的方法等等,还探讨了有关死亡和死后的灵魂去向问题。尤其难得的是仁波切根据自己的实证经验,给修习显密佛法的善根信众们指点了成佛的捷径妙道,并在其中透露了由几位高僧大德上师亲传的深密窍诀。仁波切还根据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西藏的一些大成就者的传奇故事,令人受益无穷。 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己任的白玛格桑仁波切,以无尽的慈悲之心,将这本智慧法宝甘露洒降给我们,愿我们都能领受白玛格桑仁波切的慈悲甘雨和加被助力,愿我们永离烦恼、恒具欢乐!愿世界和平、永远祥瑞!愿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同登佛土! 目录 编者导读 译者的话 序 我和我生长的地方 第一章昨天和明天的尽头 / 第二章生命的奥秘 / 第三章无常的人生 / 第四章未来的神圣事业 / 第五章微妙正道的路径 / 第六章内在的寂静甘露 / 第七章迈向恒久快乐的步伐 / 第八章魔术游戏般的无常 / 第九章虚妄和欺骗 / 第十章三苦囹圄 / 第十一章永恒解脱的指路明灯 / 第十二章如意宝藏 / 第十三章缘起因果的规律 / 第十四章西方极乐净土 / 第十五章正确永恒的微妙皈依 / 第十六章微妙心宝 / 第十七章清静的明月 / 第十八章无量福源 / 第十九章殊胜身供施 / 第二十章取得如意妙果的捷径——上师相应法 / 第二十一章临终的和合往生 / 第二十二章死亡征兆——时间明镜 / 第二十三章赎死与延年长生 / 第二十四章无常的死亡之路 / 第二十五章除灭二取迷妄顽症 / 第二十六章无念气轮 / 第二十七章修炼三门的要法 / 第二十八章根除轮回的污秽种子 / 第二十九章无动寂静的禅定 / 第三十章脉、气和明点的作用 / 第三十一章成熟灌顶的重要性 / 第三十二章大圆满总纲 / 第三十三章面对新世纪的话 -
星云法师释佛
所谓生活的佛教,就是说睡觉、说话、走路,不论做任何,都应该合乎佛陀的的教化。壁如佛陀告诉我们发心,不止布施要发心,信佛要发心,甚至吃饭睡觉也要发心。佛法中的发心,可以运用于我们的家庭生活上,敦亲睦邻、孝敬亲长、友爱手足、帮助朋友,都需要发心,愈发心,功德愈大、效果愈好。佛法并不是画饼说食,嘴上说说而已,应该身体力行,彻底去实践,进而扩充运用于家庭、学校、社会,不可以把生活和佛法分开。 -
佛教文化面面观
《佛教文化面面观》讲述了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加紧进行,我国的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一些在长期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环境中形成的窒息人们思想的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观点、新思想。然而,任何新思想、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旧有思想文化为基础为前提的。要批判继承它的一切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吸收并改造它的思想文化资料作为新思想文化的营养成份和组成部分,必须对旧有的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何者当借鉴?何者当破除?何者当改造吸收?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小到某个领域,某个时期和某个方面的既有的思想或文化现象,大到沿续几千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应持这样的态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改革与开放的洪流滚滚向前的今天,竟然出现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研究热、评价热。人们用新的眼光,站在新的高度,重新研究与评价传统文化。人们在思考着,在争论着。结论虽不统一,但没有关系,对传统文化反思的本身已深化了人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反思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也发生了很大兴趣。在一些学校,举办了佛教文化讲座。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上,佛教与传统文化成了讨论的热门话题。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识》发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专号”,在各地书店立即被抢购一空。这是个好现象。作为专门从事佛教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为此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从事任何一种研究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从事佛教研究“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当一项研究课题确定以后,要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图书中找出相应的资料,要花费极大气力才能把用自成体系的艰深难懂的概念表述的佛教史实或理论,理出个头绪。然而佛教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很少,研究者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当看到社会上有那么多人对佛教知识发生兴趣时,任何一个从事佛教研究的人都会感到高兴的。那么压力又何来呢?那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佛教研究还相当的落后,与我国作为北传佛教的中心,曾创造性地发展了大乘佛教的国家地位极不相称。研究的人少,成果少。该研究的没有研究,空白很多;该整理校释的佛教图书没有整理校释,可供学者方便使用的图书资料太少。从近代以来,虽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佛教著作行世,但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季羡林教授在《我和佛教研究》中充满感慨地说:“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落后。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我们现在应该急起直追,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更要细致、具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这一件工作,不管多么艰巨,是迟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迟要好,否则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总之,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 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的研更为落后。这种现象决不能让它继续下去了。”(载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识》)笔者很同意季先生的话。作为从事佛教研究的人确实应当变压力为动力,急起直追。当然,重要的还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既然佛教的传入曾深化了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丰富了民族文化,那么可以相信,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佛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当前正确地对待和吸收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真正全面开展业务是在“文革”后,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研究室的基本方针是以编写学术专著,编纂系统性的学术资料为主,同时开展专题研究,适当组织力量编写普及性的佛教知识读物。齐鲁书社去年初到世界宗教研究所约稿,希望佛教研究室能组织人编写一本普及性的佛教知识的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研究后决定将编写此书列入室的科研计划。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