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吴芳思

  • 留学北京

    作者:[英] 吴芳思

    1975年,作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十名赴英学习的中国学生的交流项目,吴芳思和另外八名英国学生到北京学习了一年。中国学生都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学习英语,以便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可是我们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 吴芳思和同班的中国学生一样,有半年时间在工厂里,跟制造火车头的工人们在一起;或者在农田里,向农民学习如何捆白菜;在泥水里,学习如何插秧……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每个星期六上午,有两个小时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必修课。此外体育课也是必修的,包括练太极剑、推铅球和扔手榴弹。…… 但她还经历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一“文革”最后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以及1976年清明悼念周恩来活动等一系列事件……
  • 中国的魅力

    作者:吴芳思

    两千多年以来,西方一直对中国着迷。从默默无闻的丝路商人的暖昧传奇故事,到盖尔霍恩和伊舍伍德的战争真实目击记录,有关中国的故事风靡了无数的读者。中世纪旅行家如马可·波罗结合了事实和虚构,通过对中国城市的一些见闻记录,以及在帝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的细节描写,建构了一幅异地情调的浪漫图像。而耶稣会传教士和欧洲外交家则以第一手记述来追寻一个较纪实的中国印象。探险家如赫定和斯坦因爵士进入丝路和猎取它深埋的宝藏,而法国作家如克洛岱尔和马尔罗笔下的中国则充满着令人神往的事物。浪漫主义小说家如安·布里奇和薇奇·鲍姆在北京和上海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当大批记者如《时代》杂志记者弗莱明进入中国时,艺术鉴赏家如阿克逊、西特韦尔和威尔奇正在阵阵鸽哨声中欣赏着珍藏的古董,而小说家毛姆则从一个更加冷峻的角度看中国。如此多的探访者记载他们的所见所闻,正如吴芳思所说的,“这仿佛是中国造就了这些作家”。在这本书,吴芳思精心挑选了大量精彩的记述,包括小说、回忆录、旅游随笔等,令人趣味盎然。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种插图,包括照片及刊于书报的图像。她的书展示了中国的人民、城市、食物、语言、植物、艺术、建筑及战争在西方作家笔下的景象,以及在过去8个世纪中,它们如何一直吸引着西方人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