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徽州

  • 徽州:捡拾历史的碎片

    作者:张建平

    摄影家张建平拍摄徽州二十多年,用影像的方式带着读者走进这片文化灿烂的土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徽州古村落,在书中得到了精准而细致地展现,包括西递、棠樾、宏村、祁门、呈坎、唐模、龙川、许村等古村落,除此之外,徽州三雕、徽州书院、徽州刻书、徽墨、目连戏等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珍视的部分,也都在画册里一一呈现。作者还沿着当年徽商的足迹,去采访他们的后人,并拍摄下他们的生存状态、祖宗容像和历史遗物等。可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徽州影像历史。
  • 延续与断裂

    作者:唐力行

    16-20世纪上半叶,徽州乡村社会曾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和繁荣,即使偶有战争、动乱,也都能迅速恢复社会稳定。探讨其原因所在,无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在综合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搜集和挖掘整理的方志、谱牒、笔记、契约、文书、碑刻、档案等史料,对近代徽州社会稳定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对徽州内部结构的稳定表征和发展机制做了视角独特的阐述和深入探讨,并通过对徽州几个村落的具体研究,揭示近代徽州乡村自治的规律和特点。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唐力行先生长达30余年的徽洲史研究的收山之作,代表了唐力行先生徽州史和区域史研究的最终成果。
  • 徽州传统村落社会

    作者:吴正芳

    本书为法国汉学家劳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与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合作主编的“徽州传统社会丛书”之一种。丛书旨在以田野调查所获之口碑资料和地方文献,客观描述1949年以前徽州的传统经济、民俗与宗教,为人们提供一千地区较为完整的社会生活实录。 本书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人文背景、宗族社会、岁时节日、婚丧喜庆、遗风杂俗、经济生活以及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歙县白杨源作了几近全景式的刻画,提供了传统时代一个普通村落社会的基本运作,反映了一般民众耕桑作息冠婚丧祭的生活实态。这些细致的描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民间历史文献,增加对县以下中国地域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因而有着独具一格的学术价值。 诚如劳格文教授在导言中所说,1949年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的村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社会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以及相关的仪式、忌讳与道德选择逐渐瓦解。在全球资讯日益发达的今日,我们该如何去传承与保护传统社会这些即将消失的智慧?读这本书,我们需要去追问,去反思。
  • 徽州老建筑

    作者:

    《第三只眼看徽州:徽州老建筑》从民居、祠堂、牌坊、戏台、园林、书院、桥、塔、亭等九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徽州老建筑,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专业性和知识性。在某种意义上,《第三只眼看徽州:徽州老建筑》是为徽州古建筑所作的“家谱”,既有存档的现实需要,也有为它们“立牌保护”的意思。全书资料翔实,文笔流畅生动,突出了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 深入黄山的背后

    作者:武旭峰

    《深入黄山的背后(找寻徽州)》主要内容有:如梦如幻游徽州;锁定皖南徽骆驼;家在黄山白岳间;探访徽州古村镇;解读徽州古牌坊等。
  • 徽山烟雨

    作者:王杰

    《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在用优美细腻的文字展现徽州村落独特景观的同时,还靠大量精美的图片呈现出了理想的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的山水意境。让读者在纯美的享受中感受到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讲究风水”的价值特点,并且了解到数百年来它们是如何在外观整体性和美感上始终延续典雅隽永特色的奇迹。
  • 皖南古村落

    作者:周致元

    《皖南古村落》介绍了皖南徽州古村落的各种人文景观,并将人文景观与明清乃至民国社会背景相联系,重点叙述了明清时期徽州乡村社会的历史,力求展现历史上皖南徽州社会风貌中最具特色的几个方面,并分析了徽州社会走向繁荣与衰落的内因与外因,《皖南古村落》还有选择地介绍了皖南徽州历史上的文化名人,非阐释了这些文化名人性格上所具有的徽州特征。皖南保留下来大量古代人生活的遗迹。随便走进一个山坳中的小村,就可能看到高耸的马头墙或者矗立的牌坊与祠堂。深入到村民当中,还能意外地发现许多流落在民间的稀世古玩。几百年前的家谱、文书、字画,那些发黄的纸页,残损的卷秩,恰好是岁月赋予它们的高昂身价的樗,还有那些神工鬼斧雕琢出来的雀替、门饰、窗棂,也都在向人们拆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与荣耀。对收藏有兴趣的客人们,来这里游玩,说不定就可以在无意中以很便宜的价格收购到几件稀世的珍品。这里是内行的收藏家的乐园,也是情趣高雅的旅游者寻古探秘的绝好去处。
  • 徽州访古

    作者:张和敬

    本书以大量详实的资料,配以诸多精美的图片,介绍了徽州的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塔、古楼亭阁、名人故居、屯溪老街、花山谜窟等,让读者一卷在手,感受到徽文化的博大内涵。
  • 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

    作者:王振忠

    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ISBN:9787806811061,作者:王振忠著
  • 理学、士绅和宗族

    作者:章毅

    本书在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长时段内,以徽州为代表区域,深入研究了理学在地方社会的传播、士商群体的形成以及宗族组织的出现,三者之间相生相成的历史。本书认为,明代徽州宗族社会的出现,根植于12–15世纪宋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中,深受王朝政治和地缘环境的影响,是理学价值观深入传播之下,士绅和商人等主导人群共同塑造的结果。本书采用了整体史和社会科学的新视角,致力于重新梳理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探析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则强调对方志、文集、谱牒等官私文献的综合利用,尤其注重在旧史料中开掘新内容,对人物传记和微观史实多有细致的考辨,兼具汉学研究的特色。本书获二零零六年度「香港中文大学青年学人论文奖」。
  •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作者:王振忠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中国早就自成“小世界” 空间差别分明。 两千年前, 司马迁便察觉都市经济 与商业发展的联系, 并肯定竞争乃属自然趋势: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 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虽说直到近代, 他还被“不患寡而患不均” 教条的信奉者斥作 “崇势利而羞贫贱” 但历史总似乎在作出相反结论。 王振忠的这部著作, 通过考察前近代中国 一个特殊商人群体的活动史, 表明那时的长江下游三角洲 在中国形成“第一世界”, 似属人为,实乃自然。 我欣赏这样坚持从历史本身 说明历史的著作 ――朱维铮
  • 我之小史

    作者:詹鸣铎

    末代秀才、徽商詹鸣铎撰写的自传小说《我之小史》近日经徽学专家王振忠整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徽商自述纪实文本,其文化意义、学术价值均极珍贵,为人们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徽商境况、徽州文化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演变提供了独特视角和第一手资料。 《我之小史》从清光绪九年(1883年)起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作者以自叙家世商道为主线,铺展时代背景,折射社会风云,极摹人情世态,备写悲欢离合,使得书中主要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可信,一批社会贤达、政治幕僚也有血有肉、跃然纸上。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纪实性兼具文学性。书中对于徽商世家的家庭生活、伦理习俗、经商之道、地方制度、徽州文化和杭州、上海等地当时状况,以及科举考试、辛亥革命、洋人来华等社会剧变,都作了如实如绘的反映,熏文笔恣纵洗练,描摹细腻妙肖,允称史料珍贵与才情不羁的奇特小说。而这些 “历史重现”,对于“徽学”乃至明清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徽州

    作者:王振忠

    徽州的民俗与文化,当然不是一座老房子就能代表得了。它是富有活力的,一如当年行走于大江南北的徽商脚下的路,在年复一年的流转中,输出了徽州朝奉,竖起了贞节牌坊,也带回“宰相故里”的盛名,还有那难以胜数的豪宅巨富……而徽州的凝固,又如同今日破败的宗祠前光秃秃的旗杆,在八面来风中无言矗立。长街小巷里的寻常人家,依然保护有祖辈的风雅,听得见不绝于耳的稚子书声…… 本书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在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 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 徽州

    作者:杨晓民

    徽州,就是村口的那株古老的樟树,生命中漫长的等待,季节里崭新的开始,眼前的路上,是多少背井离乡的身影,身后的窗口,是多少望眼欲穿的守候。那雕栏画栋和粉墙黛瓦,是衣锦还乡的荣耀,还是山高路远的沧桑?有多少徽商从村子里走出去?又有多少贞节牌坊从路两边树起来?古老的樟树,见证了历史也被历史见证。
  • 水墨徽州

    作者:王杰

    徽州的文化、徽州的建筑、徽州的三雕、徽州的牌坊、徽州的宗祠。徽州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孕育了三个文化巨人:理学大师朱熹、朴学大师戴震、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徽州是徽墨、歙砚的故乡;是京剧前身——徽剧的诞生地;是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的发祥地;是明清出版业的重镇。徽州被称作“东南邹鲁”。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居民建筑艺术的宝库。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多样的旅游大国,自然不乏诸多游走于名山大川、品玩古风遗韵的侠客,更会有脍灸人口的“风”言“风”语流传于世,并形成了旅游图书市场的一支独秀。 大雅“游吟系列”丛书就是这样一套有意思的选题策划。它兼阅读、实用、欣赏、收藏诸多功能于一体,体现了旅游图书在风格上、选题方向上趋向多样性和纵深性的发展趋势。在路上写、路上拍、路上画,成为这套图书的一个特色,故谓之“游吟”。个人的体验和发现便得文字有很独到的视角和知识点,往往是一点切入,生动有趣,不追求面面俱到,不要求读者了解旅程的全部,没有阅读的压力,追轻松,求愉快。精彩的图片和别致而另类的装帧版式设计给图书以鲜活的生命,欣赏功能和收藏价值就在于此。但作为旅游图书,不仅要解决好看的问题,实用性也不能丢,有关旅行中的行、吃、住、当地特产、实用资讯等要素当然也必不可少。 丛书中每本书的书名都很值得玩味,江南文化厚重,人文自然景观俱佳,宜纸,故名《纸上江南》;“桂林”用“水印”而非“水映”,印映近音近义、也意境有别,桂林如水印版画,入画的风景自然美,故名《水印桂林》;山东称“齐鲁”,齐鲁之地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山海胜迹颇多,故名《山海齐鲁》;徽州是黑、白、灰的调子、用中国的水墨画表现最适当不过,故名《水墨徽州》;四川谓巴蜀,给人直觉包括视觉、味觉都是麻辣,故名《麻辣巴蜀》;峡江山水人家,不仅代表了流传千年的巴蜀文化,其细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一个笑魇,都透出千种神韵、万般风情,秀色可餐,故名《神秀三峡》;新疆独特的地理形成了那里独特气候形态,“朝穿皮祆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生动地描述出新疆对比强烈的气象,故名《冰火新疆》;靠近亚热带的福建,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像一块晶莹的翡翠,故名《翡翠闽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行走,不仅感受空间的苍茫,更能体验时间上的苍茫,如果你边走边听喜多朗的《丝绸之路》,那真正形神全然领悟于心,故名《苍茫丝路》…… 拿起游吟系列丛书上路吧,无论书和风景,二者都同样精彩,不会让你失望。
  • 徽州十记 太湖十记

    作者:陶文瑜

    《徽州十记:太湖十记》内容简介: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横交错于新安水系上的座座古桥,似在向人们展示着那历经无数徽商走过、通向世界的路;威严矗立的牌坊,像是在诉说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柏森森的庄严宗饲、支祠,留存着自晋南迁的世家大家族的宗阀权杖;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读书声。
  • 千山夕阳

    作者:王振忠

    《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内容为:文化依存于人的生活:当一个民族经历着一百多年的生死挣扎,一心只想着救亡图存,其文化心态当然也就很难平衡,总是大起大落,大取大舍,矫枉过正。到了21世纪,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向西方传统学习的必要,但激进者却一定要喊出“全盘西化”;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保存固有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但国粹派却一定要提倡“尊孔读经”;大多数人都了解应该汲取多元中外文化传统的滋养,但在文化论坛上却仍能听到“打倒孔家店”、“崇洋媚外”、“推翻吃人的礼教”、“痛打帝国主义的文化走狗”这样的充满激情与暴力的偏执口号,交又喊话,来回挑衅。
  • 水岚村纪事

    作者:王振忠

    山村少年詹庆良的日记,曾经演绎过碧树红花中的人生梦想。它真实地描摹了一九四九年前后僻远山乡的社会生活,记录了特定历史情境中民众的内心体验:纯朴的乡村生活,独特的地方传统经验,天灾兵燹的迷茫和惊悸,下层民众的焦虑、失落,少年的欢乐与痛苦,……平凡而感人的个人世界,细腻的日常生活情节,一一道来。 富于戏剧性的是,五十多年后,少年日记不知如何辗转流入上海滩,又因缘牵合落入一位好事者手中。……原本并不指望能找到日记的主人,但当人们牵丝攀藤找到水云深处的那个小山村,在村口遇见的第一个人,竟然就是半个多世纪前日记的主人。……昔日的英姿少年,如今的陇亩老农,时光的交错令人浮想联翩;少年的梦想灿若春花,抚今追昔,如续前梦如访前生,一切往迹皆在苍茫明灭之间。老年的他,又曾留下怎样的记忆?知识是否真地改变了人的命运,还是命运本身就给人以不同的机遇?
  • 思想徽州

    作者:赵焰

    本书是安徽籍作家赵焰所写的关于徽州的文化散文系列。赵焰不仅生长于徽州,行走于徽州,而且把其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融进他对徽州历史文化的思考中,他的笔下有着对白墙灰瓦飞檐的徽州风光的清唱,有着对徽州历史的绵绵追寻,有着对徽州名人的鲜活描摹,更有着对徽州文化的深思。虽然以文化散文的体裁来写作,多少受到了余秋雨的影响,但他的文章不像余叙事状物有点故作感慨之状,而是出自内心的感悟与真诚,又因为有着学术研究做底,加以良好的文学悟性与语言表达,因此其文笔轻灵中不乏厚重,感性中浸透着理性的思索。文章发表后深得读者的喜爱和学者赞誉。本书还配上专业人士的摄影照片,力求做到文与景相得益彰,将一个自然、鲜活、历史、文化的徽州展现于读者。 这是本有关徽州的文化随笔。它对徽州的拿捏是相当准确的。作者在徽州的生活经历无疑使该书在感性的层面上显得亲切与平和。他幼年行走在曲折幽静的渔梁街,“自己清脆的足音就像啄木鸟在用尖喙撞击树干”。这声音,或许就开启了对徽州某种天问式的思考;仰望老屋“四水归堂”的天井里露出的那方蓝天,大概也能激发出关于这块土地的缕缕遐想……。该书是对徽州文化的一次有选择的解读,赵焰对史料的摄取并无新颖之处,由于观点的独到,却又使全书流溢着一种“且听新翻杨柳枝”的气韵。 本书主要介绍了却道天凉好个秋、桃花源里人家、秋雨西递、澄明婺源、书院春秋、清明胡适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