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愤青
-
打捞中国愤青
回顾愤青的光辉历程不难发现,愤青不仅排斥西方先进文明,而且对本民族的传统文明也是一次次痛快的打砸。愤青破坏的热情往往大于建设的热情,当愤青得势的时候,正是全民疯狂的时候,也正是整个国家民族遭殃的时候。中国愤青为冷战招魂,全球树敌,仇恨文明,主张决裂,会断送现在的大好局面,会把中国推向深渊。对这样的民族主义愤青,我们要坚决说:不!对这样的逆流,我们要坚决狙击!划清界限的时候到了!为愤青群体清理门户的时候到了!打捞中国愤青的时候到了!作者通过对愤青群体的特性和行为,心理和精神,政治和经济,从铁血腔、名人移民海外、抵制家乐福、崇洋媚外与崇中媚内、北京奥运会等进行深度解剖式的分析,揭开愤青的老底,一一点破愤青带给中国未来的危害,从而对愤青做出尖锐的抨击和批评。 -
中国谁在不高兴
中国愤青为冷战招魂,全球树敌,仇恨文明,主张决裂,会断送现在这个好局面,会把中国推向深渊。对这样的民族主义愤青,我们要坚决说:不!对这样的逆流,我们要表示:不高兴!本书旗帜鲜明地对《中国不高兴》错误观点进行批驳:1. 对中国愤青进行精神分析,剖析其真面目,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愤青。2. 以大量事实批驳愤青偏激的言论。所谓“有条件地决裂”本质上是民族主义的无限膨胀,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危险,它会将中国推上完全反西方、与世界为敌的道路。 3. 揭露某些奸商将愤青作为产业,把爱国当成买卖。4.大胆承认“月亮是外国的圆”,只有承认落后,才能奋起直追,才有出路。5. 剖析愤青精神偶像的本质,从理论上批驳他们的错误观点。 -
中国可以说不
中国说不,不是寻求对抗,而是为了更平等的对话。 -
致一位“愤青”的信
克林顿总统、特丽莎修女、基辛格博士、黛安娜王妃等人都曾经是希钦斯的批评对象。尤其是希钦斯于2002年推出的《审判基辛格》,以大量的调查性材料,揭露其在越南、柬埔寨等国犯下的战争罪,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公众声誉。他是记者,专栏政论作家,美国家喻户晓的公共知识分子,《纽约时报》称其为现代记者里最无与伦比和有力量的声音。他以自由思想、独立批评和担当社会责任立世,早年以奥威尔为偶像,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定的反对者、异议分子、国际主义者以及托洛茨基的忠实信徒(不过在9·11事件后他支持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怖战争,舆论说他转向了——由左派戏剧性地转向了右派)。 通俗点说,希钦斯其实就是个“愤青”,一位老“愤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巴黎‘五月风暴’精神的老头,成了最后一个可理解的、革命年代的幸存者。”是够激进的了。他还想通过《致一位“愤青”的信》,为跟他一样躁动不安的小“愤青”提供建议,帮助他们避免生活的幻灭。这任务委实不轻。他效法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这种经典而又通俗的小册子书写形式,一方面便于提炼自己的精神气质,同时寄望自己坚持日久的激进形象能够引导别人并传诸长远。但是很不凑巧,这本八万字的小册子看上去太像面子工程,一项他自己的伟业。好在他不是个道德家,没有沦落到枯燥说教的地步——他倒是善于结合自己的经历,向世人款款输出关于“愤青”的诸多经验、知识。 但显然,一个想充当人生导师的人,即便是说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虚构跟年轻人通信的方式也还算亲切。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类写作会让人想起欧洲古典哲理作家帕斯卡、蒙田、培根等的劝谕风格和精神。希钦斯可是个现代人,又是个多有历练的实战家,他熟练而又热情地展开自身,并不惮于不谦虚,不惮于言辞的不优雅、不精致、不宽厚、不蕴藉。他的18封信,可以看作是“愤青”通行证的注脚么?我感觉“愤青”得还不够,反叛得还不够,油滑倒是真的。 好啊,大家都去做“愤青”吧,尽管不是说做就做得了的。对于生活中充斥的迷信、愚蠢、权威,这都是“愤青”们首先应该反对的。以怀疑一切的理性态度坚持思考:“愤青”,你能行吗?看看信的标题吧,“如何面对社会的阴暗面”、“谈谈青年人的献身目的”、“怎样对待墨守成规”、“如何理性地阅读”、“不要害怕孤独”……希钦斯就是这样向青年人答疑的,也不过是些大路货。我们还知道,《纽约时报》的理念是“所有适合刊发的新闻”,它天天印在头版报名下面,希钦斯认为再没有比这更愚不可及的行为了,他于是天天愤怒地盯着它看,而“每天这样给自己注入恼怒可以延长我的寿命”,这就是他对待所谓墨守成规的办法。在希钦斯看来,愤怒真是一种每时每刻迸发出的生命激情。希钦斯甚至还是个反神论者,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同一个谎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全部的宗教故事都只是一个邪恶的神话故事,“它使得自由思想这个整体概念退化了”。由此倒可以反推:自由思想乃是“愤青”的精神内核。 “……要为扩展普遍人权的概念而斗争,为正义和伦理共同标准的全球化而斗争——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相称。”看上去,希钦斯在为全球化时代的“愤青”画像。“但愿你能为了将来的战斗把你的火药保持干燥”——最后,希钦斯以这种充满革命激情的口号寄语这个时代的小“愤青”结束本书。最后,我也想说一句——我比作者更“愤青”:我很不喜欢这本书。希钦斯很看重“愤青”应该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但在我们原谅了他的那些大路货色、励志味道很浓的议题后,他自己反倒忘了在信中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于是读者看到的就尽是些装腔作势、倚老卖老和陈词滥调。不过这样的书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让你在阅读它的时候就变得十分“愤青”,就能及时动用自己干燥的火药。 -
愤青史记
这是一个精神失语的时代。因此,愤青行为也显得尤为可贵。其实当愤青并不难,只要进入了青春期,对现有社会秩序产生这样那样的不满,感到自己的幸福愿望没有满足,愤怒了,就会成为愤青。 愤青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为愤青;一种是文化愤青。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一段话,或许是很好的注脚,他说:“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历代愤青告诉我们中国历史的另一面,探寻历史的真相。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