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道主义

  • 拯救陌生人

    作者:【英】尼古拉斯·惠勒

    《拯救陌生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是一本具有厚重感的书,它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发展一套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并用极其丰富的史实资料,对理论加以检验。这本书最大的两个特点,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话来说,就是具有深厚的人类同情心和理论联系实际。在救斯人于危难之中,作者不惜笔墨从道义上论让其合理性,并从维护人类文明价值的高度上看到“拯救陌生人”的长远意义。为了论证《拯救陌生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的每一个论点,除了同情心之外,还用实践仔细证明,以阐明作者并非是在做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现实的深思熟虑。对国际关系学的学者与学生而言,从学理角度看,可以从中看到如何通过批判、吸收其他理论,并基于现实的检验,构建一套理论;从获取知识角度看,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后半期在人道主义干涉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也可以了解到英国学派的礼会连带主义存人道主义干涉研究中的最新发展。而对于任何一位关注人类生存和国际社会和谐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是值得一读。
  • 人道主义的僭妄

    作者:戴维·埃伦费尔德

    人道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来规划世界,最初的动因无疑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反抗超自然的上帝的需要。但是,随着人类知识和力量的增加,人道主义那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就有可能破坏人与整个世界的和谐关系。
  •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

    作者:凯蒂·索珀

    本书中,英国哲学家凯蒂·索珀博士,基于对欧洲哲学尤其是对法国哲学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深入地阐述与分析了这种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从欧洲哲学传统、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从现象学、从马克思主义及存在主义中产生出来的种种进路,以及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与欧洲的人道主义的主要对立。
  • 阿尔贝·加缪

    作者:[美]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

    ★迄今关于加缪最简洁有力的思想传记 ★解读一个不可忽视的灵魂,提供一份真正的道德生活范本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阅读加缪 【内容简介】 聚焦加缪作为一位作家、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四个重要事件,本书思考了阿尔贝·加缪何以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声音,又何以对今天的我们仍然重要。 这是关于阿尔贝·加缪最简洁有力的思想传记,为所有困惑于人类荒诞处境的人提供了道德生活的范本。 这些年来,关于加缪的意义,我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理解是:直到1960年去世之前,他始终在和某些特定的观念做斗争,并和他的读者分享这场斗争。 如果存在某种学者和非学者共同拥有的信念,那就是在我们的知识生活和伦理生活里,加缪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极少有作家像他一样,作为一个为他自己的生命、也为我们的生命写作的人,展现在我们面前。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 【编辑推荐】 1、一本“加缪的生命观念史”。本书选取了加缪生命中的几个事件与侧面,为读者展现他与某些思想观念做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与道德观念。 2、谨慎而新颖的传记写法。作者从事件与证据中倾听,试图解答围绕在加缪身上的疑问和争议。 3、观念碰撞,内容丰富。以事件为线索,以观念为核心。作者精要地勾勒出当时围绕在加缪身边的人物群像,比如萨特、莫里亚克、波伏瓦等人。 4、特别邀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张念老师撰写本书中文版导读。 【学者、媒体评价】 本书所叙,正是加缪这位道德家,在勇敢的自我批判、永恒的不安中奋力做出选择时,最具人性、最怀仁慈、最反叛或最沉默的重要时刻。它揭示了加缪至今仍是挑战和难题的原因:我们自身的洞察力和对他人的关切,是最根本的问题。 ——罗德·基德沃德(Rod Kedward),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历史学教授 加缪是极其细腻、敏感的作家,本书阐释加缪的方式既具智性的敏锐,又深入人性。 ——杰弗里·伊萨克(Jeffrey Isaac),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教授 除了研究法国思想史的高等院校学生,那些对20世纪法国文学感兴趣的人也需要读读这本书。 ——罗伯特· T. 艾维(Robert T. Ivey),孟菲斯大学目录学副教授 我开始时的任何怀疑很快被作者在本书开篇时的评论所击退,作者说自己对加缪的看法和三十年前是不一样的。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它鼓励读者从那些熟悉的事件中另辟蹊径。 ——克里斯汀·玛杰里森(Christine Margerrison),《法国研究》 这本语言优雅、叙述动人的小书会吸引许多读者。那些对加缪的观念早有共鸣的读者能从中找到额外的精神营养;加缪的反对者也许想从泽拉塔斯基的著作中找到些许修正其批评观点的灵感。 ——大卫·德雷克(David Drake),《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本扣人心弦的著作……通过审视他生命中一连串关键事件来理解加缪,强调了加缪作品自有的雄辩性,泽拉塔斯基对加缪一生中关键事件的选择堪称完美。……本书展示了加缪作品中不同形式的伦理意义,以及他在表述这些意义时如何举重若轻。 ——贾斯汀·克莱门斯(Justin Clemens),《澳大利亚人》 罗伯特·泽拉塔斯基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加缪在今天仍然值得被阅读。 —— 史蒂文·G. 凯尔曼(Steven G. Kellman),《观察者》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作者:[法]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他的思想浸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 九三年

    作者:雨 果

  • 法槌十七声

    作者:萧瀚

    有几篇文章在一些杂志上发表过,《正义的召唤: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行动》发在2001年8月号的《开放时代》上,此文部分内容在《比较法研究》发表过,因为网络误传的此文草稿在河北《社会科学论坛》上发表过(丁东先生在根本不认识我甚至根本找不到我的情况下无私地推荐了本文,在此向丁东先生谨致诚挚的谢意),《多数人暴政的警钟》(现合并在《耶稣之死与“群众性”司法》一文中)发表在2001年10月号的《读书》上(在此感谢盛洪先生的推荐),《底线伦理和罪恶职责》发表在2001年10月号的《开放时代》,《什么是真正的临终关怀?》发在2001年11月号的《开放时代》,《从马拉之死看政治谋杀》发表在2002年3月份的河北《社会科学论坛》。在此,我要感谢这些杂志对拙作的厚爱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尤其是时任《开放时代》杂志执行主编的李杨女士,对拙作的喜欢令我十分感激,并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