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留守儿童

  • 爱我,请理解我

    作者:蓝信封书信集项目组

    中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叫“留守儿童”,他们只能从电话里感受父母的爱,却不敢奢望,自己的孤独与无奈有谁能懂。你,看得到他们的叛逆,看不到他们的心,因为他们从未说出:爱我,请理解我…… 这是中国第一部留守儿童书信集访谈录,16 个留守儿童的心声,全国6000 万留守儿童的缩影。蓝信封书信集项目组与留守儿童之间保持5 年的信件记录,历时3年深度寻访调查,将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忠实还原,揭露种种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终于著成——《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
  • 关注留守儿童

    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行动的汇总、评价与对策的专著,本书对目前开展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进行汇总与梳理,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关爱主体提供了对策依据,力求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提供对策依据。本书对每项行动都分析了其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和局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这些行动而提出建议。
  • 别样童年

    作者:叶敬忠,潘璐

    《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对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省区的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调查研究,力图客观而真实地展示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全景。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开始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纷纷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展开研究和讨论。尽管媒体的报道和学者的研究唤起了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的热情与意识,但关注不等于误读,关爱更意蕴着理解。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研究仍然存在亟待探索和深入的空间。留守儿童是一个全国性存在的群体,所以任何只针对一小部分留守儿童或一个地方留守儿童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 伤村

    作者:聂茂

    《伤村》主要内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应该说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几年前,一次返乡,故乡的一切让我们震惊。得益于国家的良好政策,父老乡亲的生活的确有了很大改善,对此我们十分高兴。但与此相对应的一些事情却让我们深深忧虑:整个村子有很多新盖的楼房,新盖的楼房却全是空置的,没有家具,也没有人居住,光鲜的房子摆在那里,冷清得很;同时,大半个村子空荡荡的,只能见到年幼无知的孩子到处玩耍和年过花甲的老人踽踽独行。 原因很简单——村里的青壮年男女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滋生出一个沉重的名字:“农民工”。虽然这个名词也早已见惯不怪,但是,农民工离开农村以后,到底给农村留下了什么?他们挣钱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他们的希望和追求又是什么?他们离开农村后,由孩子、老人和一些单亲家长构成的农村社会又是怎样的运转? 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辗转于湖南、安徽、四川、湖北等农民工大省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可是越是了解,越是令人难受。一桩桩,一幕幕,触目惊心,扼腕痛惜。许多村子跟我们的故乡一样,人去楼空。那些新建的房子空在那里,农村留不住人,没有生气。农村的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生自灭。 农村留守儿童,甚至农民工问题都是在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和农村文化的一种反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由幼小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支撑的农村该怎样面对一切?我们说农村伤了,而且伤得很深。我们试图用“伤村”二字让整个社会来关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某些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的问题。 毋庸置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派生。在调查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留守儿童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有大批的留守儿童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下一代新的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与其中少数人成为大学生的农家子弟一起,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 免费午餐

    作者:邓飞

    互联网的出现,曾经颠覆我们的沟通方式,将我们孤立在各自的屏幕前,透过代码嘘寒问暖。 今天,我们正在从这种松散的社交网络中,找回凝聚力:贪官污吏无处遁形,社会的不公必遭谴责,不幸的人也能及时得到援助……当无数微小的力量透过网络汇聚到一点,一切都将为之改变。 2011年3月1日,一名普通的调查记者通过微博,让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那些因为上学路远无法回家吃饭,必须忍受饥饿的孩子,并大声疾呼:孩子们需要一份“免费午餐”! 一夜之间,无数像你我一样善良的人们,用网络时代特有的方式,为山区孩子送去一份份热腾腾的午餐。 看似普通的献爱心活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冰冷的电子屏幕背后,还有一颗颗炙热的心,和对我们深爱着的这个国家的呵护之情。 所以,请停止抱怨,用行动改变中国。 翻开本书,见证您的一份爱心,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免于饥饿,快乐成长。
  • 是什么带来力量

    作者:卢安克

    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本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卢安克
  • 世纪之痛

    作者:阮梅

    二十世纪末,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留守儿童的人数激增为两千多万,而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极端案例的集中出现,更是以一种令人惊悚的方式提醒主流人群:在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转型的成本计算中,我们有可能漏算了一代农村儿童的代价。 本书共分三篇:“缺位篇”从家庭、学校、社会——这儿童赖以生存的三大环境,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缺失,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生存困境,揭示了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频发的根源。“悲情篇”则以饱蘸伤痛的泪水,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意外伤害问题、少年犯罪问题等诸侧面,以活生生的事例,给所有人以警醒——解决留守儿童生存环境问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救赎篇”则从多侧面反映了党和政府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所做的努力,和各界人士的建言献策及作者的思考。 作者自1979年以来,多年从事农村问题、学生问题调查研究。这次为了全面调查留守儿童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更是历时三年,跨越五大打工省份。书中通过了大量数据和事例,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和深刻的探讨,既有对纷繁复杂现状的激情陈述,也有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的理性分析,作者对千万农民之子的纯朴真情亦充溢字里行间。不失为当下一部不可多得的警世之作。可以预想,这本书的出现,一定会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如果能由此而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则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