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密宗

  • 发现心中的日月

    作者:刘娜,王墨馥 编著

    《发现心中的日月:帮助青少年完善自我的名人故事》内容简介:经典励志读本。励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包含着永恒的智慧。这些名人的小故事正是一缕温情的阳光,将照耀人性的每一个角落,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将打开成功的通道,是一位心心相印的朋友,将和青少年一起提升人生的境界。 名人的人生经历往往坎坷曲折。但是他们立志高远,意志坚定,达到人生的大境界,看看他们的传记,可以帮助孩子增强应对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孩子深刻理解人生,热爱生活…… 短小新颖,都是和成长息息相关的小故事,每一则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每一段名人的人生片段细节浓缩了生命的真谛。 《发现心中的日月:帮助青少年完善自我的名人故事》还将具更为实际的功用,在内文的具体设计中,每段故事之前都配有中英文对照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
  • 佛教禅定

    作者:陈健民 瑜伽士

    《佛教禅定》为当代非常著名的西藏密宗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接受英国比丘访问时所结集的英文著作,可说是继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与《释禅波罗蜜》之后中国非常重要的禅定著作。 《佛教禅定》是陈健民上师的经验实证论述,他曾在印度喜马拉雅山脚下噶林邦镇作超过二十八年的闭关禅修生涯。 本书论述佛教禅定的各种教理、修行实证两方面,尤其更统摄阐明了佛教的小乘、大乘、密乘三者之间的禅定关系。 读者只要对本书作一遍快速浏览之后,将可以螺旋般地钻入心脏各章。本书包含有图解表及佛陀开示的各乘必修的禅定资料。 本书于八、九十年代曾成为欧美地区最为畅销的宗教图书之一。
  • 西藏度亡經

    作者:蓮華生大士

  • 西藏度亡经

    作者:莲华生

    本书是一部藏传佛教密宗名著,讲述了“死亡的艺术”不仅跟“生活的艺术”或者“出生的艺术”同样重要,且为“活的艺术”或“生的艺术”的补充和圆成。
  • 密教特异功能开发法

    作者:日]桐山靖雄

    透过密教修行而得的超能力,大至有下列5种: 1.预知未来的能力 2.高度的创造力 3.改变自己,操纵别人的力量 4.强韧的体力和卓越的精神力 5.由念力而来的愿望达成力
  •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

    作者:羅布.普瑞斯

    悉達多的流浪,榮格的煉金術, 都象徵個體化的歷程。 悉達多的「苦」,榮格的「陰影」, 都是讓意識覺醒的催化劑。 榮格說:「我們的心理疾病裡,都藏著神性。」 就像幻象讓自性覺醒, 我們的心理障礙和情結, 也是我們看見佛性的因緣。 榮格的精神分析, 和佛法的覺, 原來有著同樣的根, 埋在我們的內心深處。 已經修行佛法有一陣子了,為甚麼還是有這麼多問題?我們所需的靈修觀點和心理觀點,有時候似乎並不一樣,這些觀點之間如何平衡?這本好書滿足了佛教徒目前的需要。 心理治療師兼禪修老師的普瑞斯,擷取其十八年治療及多年禪修經驗,探討心理上影響我們努力「覺醒」過程的種種因素。不論追求的是心理或靈性的健康,關鍵在於接受自己的缺點。 愛與慈悲心是因了解自己的弱點而生,而非因「圓滿」理想而生;智慧並不仰仗靈感而生,而是由緩慢且往往痛苦的經驗累積而成。本書從傳統的菩薩道背後的心理歷程著手,探討佛教徒的「個體化」歷程。 本書可視為原型心理學與密宗的對話。密宗的成佛嚮往實即榮格「個體化」的目標,佛性(空性)也可視為佛教版的「本我」(Self)原型。─—楊儒賓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書最精彩和精闢之處,在於作者能夠同時進行區辨、分析、綜融佛法教義和心理治療裡,對於苦、創傷、情緒問題、靈修混亂、菩薩道、師生關係、權力、移情、陰影等議題的觀點和因應之道。─—趙慈慧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諮商心理師 「本書呈現了佛教修行與內在問題之間的平衡,十分具有啟發性。如果你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始終在傷害明明很珍視的事物,這本書是給你看的。」─—史蒂芬?巴契勒(Stephen Batchelor),《與魔鬼同在》(Living with the Devil)作者 「本書用心而詳盡的探討了靈性/心理旅途開展的過程。作者擷取個人極深的體驗,提供了重要而極富洞見的觀點。」─—雪倫?薩爾茲保(Sharon Salzberg),《信賴:自己最深的體驗》(Faith: Trusting Your Own Deepest Experience)作者
  • 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

    作者:刘立千

    本书叙述介绍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教义和哲学,是一本藏学研究者和藏学爱好者研究或了解藏传佛教登堂入室的必备钥匙。
  • 中国密教史

    作者:吕建福

    密教,又称秘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神秘主义,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印度佛教出现之前。作为一种解脱手段,它属于简捷法门,可以使修持者即身成佛。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密教始于东汉末,而盛于中唐以后,并远播日本、韩国等。作为大乘佛教的晚期形式,密教的基本精神和成熟形式又都保留于我国的西藏。 本书是一部旨在反映秘密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历史为主、兼及世界其它地区和传承系统的密教整体历史的学术专著。所有章节的安排设计和内容的繁简取舍,都围绕中国密教这个中心议题。这里所谓的“中国”称“中国密教”。主要讲汉传佛教而兼及藏传佛教。由于目前尚多考证,略议论、少重复的方法,注意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将宗派传承的历史和一般信仰的历史相结合,力求反映和提示出中国宗教发展演变的基本史实和历史规律。古代各部分,凡涉及与其它佛教史菱相重复的,均从略。近代部分,因资料所限,亦从略。印度密教,着重探讨历史密教的起源、形成和早中期历史,晚期历史因藏译中有比较系统的记载,故有待于来者。藏传密教及大理密教,广义上也在中国密教的范围之内,但自成体系,传承有别,故作全面论述,而重点仍在(藏传)传入同地的历史。日本密教及朝鲜密教,根据已有的研究(日本)加以介绍,但突出与中国密教直接相关的入唐八家。本书是从历史学角度探讨中国密教乃至整个密教的一部尝试性著作。 本书以客观的态度,翔实的史料,科学地再现了中国秘密佛教的历史轨迹和理论概貌。
  • 唐代密宗

    作者:Yiliang Zhou

  • 密教传持与唐代社会

    作者:夏广兴

    本书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了密宗在唐五代的流播及影响,主要是从密宗与唐代民俗风情、密宗与唐代社会生活、密宗与唐代文学创作及密宗与唐代宗教艺术等方面,论证密宗在唐五代流播过程中对社会及文学艺术的影响。
  •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

    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錯誤和迷思! 曲解修道的真義,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修道,並以修道 來加強我慢,這是修道上的唯物。 我們對修道的觀念是正確的嗎,亦或我們是用修道在加 強我慢? 我們有誠實面對修道上的問題嗎,亦或我們總是穿著自 欺的糖衣在修行? 我們對修行的誤解有深,前方的阻礙就有多大。 我們有很多期望,尤其是當我們求道而陷入修道上的唯 物時,我們預期靈修會給我們帶來安樂、智慧和救助。這種 對靈修的膚淺、自私的看法,必須徹底改正。最後,我們一 放棄所有成覺的希望,在那一刻,道即開始敞開。這就好像 等人一樣,在你正要放棄希望,已經有了他來等於是做夢的 想法,而認為他根本不會來的時候,他卻出現了。修道也是 如此。修道是耗盡一切期望,耐心是必須的。你不必過分強 迫自己入道;等一等,停一下,不可太急於想要瞭解「實相 」。我們首先必須看清求道的動機。如果我們以敞開的、不 落「善」「惡」二邊的心態來修道的話,那就無須野心。─
  • 你可以更慈悲

    作者:顶果钦哲法王

    《你可以更慈悲》是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針對藏傳佛教最受尊崇的法典《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所做的論釋。《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是由十四世紀的嘉瑟‧戊初‧東美所著。這個精簡甚深、由三十七個偈頌所構成的詩篇在藏語世界中家喻戶曉,並且從數個世紀以來,已經為無數的修行者帶來巨大的利益。 《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容易背誦,是整個菩薩道的摘要,被認為是大乘佛教另一部重要著作《入菩薩行論》的精華,並且一直是藏傳佛教所有傳承偉大上師教授和論釋的主題。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論釋汲取了他無比深刻的智慧和經驗。最重要的是,這些論釋是為了那些想要把這些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修的人所設計。 頂果欽哲法王新書《你可以更慈悲》精采選讀 第三,建議居住在僻靜處──所有良善品質的來源 3 離棄惡逆的處所時, 煩惱逐漸消失; 心無散漫時, 善行自然增長; 明覺變得更清晰時, 對佛法的信心隨之增長, 依止僻靜處, 乃是菩薩的修行。 當你住在僻靜處時,負面情緒會逐漸消失,自制和節度會隨之增長。嘉瑟‧東美說道: 在一個僻靜處, 沒有要擊敗的敵人, 沒有要保護的親人, 沒有要景仰的上司, 沒有要照料的僕人。 因此,嘛呢巴, 在那個地方, 除了調伏你的心之外, 你還必須做些什麼? 沒有受到親友的打擾,沒有因為要從商或耕田來謀生而分心,你將能夠專心一意地修行,使身、語、意有所增長。你的心將變得自制、寧靜、明晰,對教法的真諦充滿篤定無疑的信心。這是為什麼所有過去的聖哲都住在荒野、僻靜處、山間來修行。如寂天大師所說: 因此,貪欲和需求使我們感到厭離, 現在讓我們隨喜在僻靜處, 在那些地方, 所有的爭鬥和衝突都止息了, 只有綠林的平和與寂靜。[1] 話說: 如風如鳥一般不執著於獲得, 如一頭害羞的動物居住在荒野。 如實行止,你將住於安寧無擾之中。 如果你希望全心全意地修持佛法,不要不斷地被執著與瞋恨的波浪推來拋去,那麼放棄執著與瞋恨,前往一個僻靜處。把你的心轉向內在,發現你的缺點,加以根除,並發展你所有本俱的良善品質。滿足於僅僅足夠維持生命的食物、僅僅足夠蔽體的衣著,如此你的修行將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有所進展。 一旦你遠離所有令人分心的情境,你的修行將使你在修道上前進。這是為什麼過去所有的瑜伽士都如同乞丐,從一個僻靜處流浪至另一個僻靜處。即使只在一個寧靜偏僻的處所停留一個月,將足以使你的瞋恨被利益他人的願望所取代,使你對朋友的執著被無常與死亡逼近的強烈感受所取代。 如阿底峽尊者所說的:「在你獲得定力之前,散漫會損害你的修行。居住在森林和山間的僻靜處。遠離令人沮喪的活動,你將能夠全心全意地修持佛法。在死亡時,你將沒有悔恨。」 種敦巴[2] 說:「這個末法時代不是凡夫俗子從外表幫助其他眾生的時代,而是居住在僻靜處,修持菩提心的愛與慈悲的時代。」[3] 迷妄和串習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因此剛開始,修持佛法似乎非常困難,但這些困難將逐漸消失。一旦你了解教法的精髓,修行將沒有困難。你的努力精進將為你帶來喜樂。它如同發展任何一項技藝──隨著你嫻熟其中的重點,它就變得愈來愈容易,你的信心、能力和努力與日俱增。 不論你從事了什麼樣的禪修或思考,它都不會白白被浪費。在死亡時,它所帶來的利益將出現在你的心續之中,幫助你投生在一個佛法興盛、靠近一個真正上師的處所。一個生世接著一個生世,你將逐漸從一個下等的修行者變成中等的修行者,從中等的修行者變成上等的修行者。聞的核心是思,思的核心是修。隨著你愈來愈深入教法的意義,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將變得更加清晰,如同你飛得愈高,太陽就顯得更加明亮燦爛。 你變得寧靜平和,乃是你已經完全融會貫通所聞之佛法的徵兆。你離於煩惱,乃是你已經完全融入禪修的徵兆。隨著聞通向思,思轉化成為修,你對今生充滿迷妄活動的渴望將會減少,你反而會心嚮佛法。 你依止佛法所從事的任何事情,不論它是微小或不重要,都將帶來利益。如同《賢愚經》〈Sutra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ish〉所說的: 切勿輕忽微小之善行, 認為它們無所助益; 因為假以時日, 滴水將溢滿巨壺。 同樣的,即使你每天只修行一個小時,但只要懷著信心和熱忱來修行,良善的品質將逐漸增長。規律修行能夠輕易轉化你的心。從了解世俗諦,你終將全然地確信勝義諦的意義。 「散漫」是生起這種品質的主要障礙。散漫能夠在每個剎那生起。如果你讓時間毫無意義地逝去,那麼在死亡時,你將後悔沒有修持佛法。但到了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悔恨將沒有任何幫助。此時此刻即是前往一個僻靜處,把你從上師那裡領受的教法付諸實修的時機。如此一來,生命的每一剎那都將變得珍貴殊勝而充滿意義,並使你更加遠離輪迴,更加趨近解脫。 第四,為了放棄對今生的掛慮,思量無常 4 多年的密友將分離, 努力掙取的財物將被留在身後, 心識這個過客將離開身體這個旅店, 放棄對今生的關注, 乃是菩薩的修行。 凡庸的、世俗的關注只會在今生和來世帶來痛苦和失望。輪迴的表象是非常不穩定、不斷變動和無常的,如同閃電劃過夜空。思量一切現象無常〈諸法無常〉,有助於使你的心轉向佛法。如俗話所說: 有生就有死, 有聚就有散, 有累積就有耗盡, 有高升就有低落。 在我們的迷妄之中,我們視事物是永久且真實存在的。但在實相之中,現象是無常的,缺乏任何真實的存在。我們想要去相信朋友、伴侶、財富和影響力都將永久,但在本質上,他們注定會改變。因此,如此專注於這些人事物是沒有意義的。 在整個宇宙之中,和合現象之無常是顯而易見的。舉例來說,讓我們看看在這個地球之上,四季如何變化。在夏季,四處可見鮮綠豐茂的樹葉,景色有如天堂。到了秋天,青草枯黃,花朵結成果實,樹木開始落葉。在冬季,大地覆蓋白雪。等到溫暖的春天來臨,積雪開始融化。在早晨,天空可能佈滿雲朵,到了下午則一片清朗。河川可能乾涸或氾濫。表面堅固的大地可能會搖晃震動,土地可能會滑動下陷。我們無法在外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找到一個穩定的現象。 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個剎那都在改變。我們每分每秒都在改變,從年輕到老邁,從老邁到死亡。我們的意見、想法和計畫不斷地改變和逐步形成。我們從不確定一旦開展某個計畫,是否就必定能完成,也不確定它是否會如我們所願地展現。龍欽‧冉江說: 我們想要和所愛的人長相廝守, 但我們肯定會與他們分離。 我們想要永遠停留在一個宜人的處所, 但我們肯定要離開。 我們想要永遠享受舒適和歡樂, 但我們肯定要失去它們。 看一看,從你非常年幼開始,你已經認識了多少人,在這些人之中,有多少人仍然健在?此時此刻,你或許仍然和父母、朋友、伴侶等人在一起。但你無法逃避這個事實:在死亡時,你將離開他們,如同從奶油中抽出的一根毛髮,毛髮上不會沾附一丁點的奶油。 你死亡的時間是不確定的,而促使死亡降臨的因素是無法預測的。如同一隻在蛇口中的青蛙,你已經在死神的口中了。死亡會無預警地在任何時刻降臨,而且各種原因都會導致死亡。有些人早逝,有些人老死,有些人死於疾病,有些人死於戰亂,或死於橫禍,例如落下懸崖。有些人死於睡夢之中,有些人在行走、飲食中死亡。有些人死得平靜,有些人則執著親人和財物而死得痛苦。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死亡。吉美‧林巴〈Jigme Lingpa〉說: 在暑熱之中熱得難受的人, 欣喜於秋天清澈涼爽的月光, 卻不會為了這樣的想法而感到驚懼: 在他們的生命之中, 有一百個日子已經逝去了。 生命如葉片尖端的露珠般纖弱。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止死亡,如同沒有人能夠阻止落日所投射出來、逐漸加長的陰影。你可能非常美麗動人,但你無法誘惑死亡。你或許非常有權勢,但你無法左右死亡。即使是最驚人的財富,也無法讓你購買多幾分鐘的生命。對你而言,死亡是確定的,如同對一個心臟被刀子刺穿的人而言,死亡是必定無疑的。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作者:喇嘛尊者 Swami Rama

    自古高人,隐士之形迹多止于传闻而难目睹,故常人虽心向往之然却苦无门径可寻.本书即是当代著名之密宗圣哲喇嘛尊者(Swami Rama)在喜马拉雅山区参访一百余位高人隐士的实录.书中充满了智慧的火花,灵性的体验和难为一般人所信服的神奇法力,藉此以帮助吾人进入那妙不可言的心灵世界.如果您是一位探求生命真义的勇士,本书将让您在直探本源的路上更上一层楼;如果您对不可知的神秘世界充满了好奇,则让它亦将是一本现代桃花源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 图解大手印

    作者:洛桑杰嘉措

    《图解大手印:获得圆满身心的西藏密法》(图解经典18)中的“大手印”是什么?武侠小说中把大手印杜撰成神乎其神的“武林绝学”,然而现在您所翻开的这本书却绝不是什么武功秘籍—恰恰相反,大手印乃是佛教密宗最高层次的修心法门。修心不是让人去四处寻找“对手”,世人有烦恼,有仇恨,总是假想出各种“对手”来试图打败它,但却不知一个人的真正对手,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在“大手印”这三个字中,包含着“自心是佛”的意思,也就是说,三世诸佛的无二智慧,要到自己的心中去寻找。因为人们的佛性是无形无相、大如虚空的,所以说“大”;“手”就是心;“印”则是说众生与佛心心相印,佛心即我心,我心也就是佛心。 大手印教法来源于佛陀金刚总持,这种教授代代相传至今,是最为神秘殊胜的传授。可以说,大手印包含了佛陀所有开示的精义,它由金刚总持开始,传授到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并在帝洛巴手中得到了发展和校正。后来,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开山祖师马尔巴赴印度留学,从帝洛巴的弟子那洛巴处学得大手印归藏,从而使大手印教法成为显密大手印噶举派教义的精髓。而在西藏密宗的其他教派,如萨迦、格鲁等教派中,大手印也都有传承。 何谓“大手印”?它不同于密教修法时双手结出的各种姿势——手印,更不是武侠小说中所杜撰的武林绝学,而是与大圆满齐名的密宗最高心法。其具体含义包括: 大如虚空的佛性,至高无上的成佛法门。 手既心,自心能见诸法空性的智慧。 印证、契合佛的妙智,众生与佛心心相印。
  •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作者:最胜子

    书中收集了百余则像文殊师利友、毗卢遮那、吉祥师子、无垢友等古印度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师及其明妃益西措嘉、玛尔巴、米拉日巴、历代噶玛巴、竹巴昆烈、噶当格西班等古代西藏圣哲、巴楚仁波切、吉美林巴、秋吉林巴、蒋贡康楚等人的奇异的故事,深为人们喜爱。这些无以伦比的修行者的行宜事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可遵循的榜样。...
  • 我的灵魂依怙

    作者:雪漠

    本书所写的香巴噶举,是被掩埋了千年的智慧宝藏,是历史尘封的一段记忆,是从不曾显发的秘境,是最绚丽的智慧之花。 香巴噶举的核心与精要是“奶格五金法”。最早百年间,它七代单传,尘世罕闻其名。此后近千年里,虽有诸大德之智慧著述,但多以密籍形式藏之,不曾公开面世。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像本书这样宣示于世者,是第一次。 某夜,笔者于梦光明中,深入大海,在最深最幽处取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宝匣。你可以将它看成我写作本书的象征。当你真正进入本书,你也许会认可这一说法。 近六个世纪了,香巴噶举仅仅成为符号,历史似已将它掩埋。今天,到了它露面的时候了。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样的因缘。 这不是一个人的传记,也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这是涌动了千年的智慧暗流腾起的浪花,是向往一种精神的群体的灵魂叙写。里面凝结的是千百人的血汗——虽然它的外现,是一个作家讲述他关于灵魂的故事。 从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一段灵魂历程、一块令我们惊叹不已的文化瑰宝、一种能使这个时代豁然有悟的智慧、一种值得我们敬畏并向往的精神。 …… 人类的灵魂是个最为神秘的所在,至今,很少有人能窥出它全部的秘密。在研讨人类灵魂的领域里,宗教也许比科学收获了更为广大的果实。 灵魂的滋养需要灵魂的养分,物质的供给只满足于肉体,那更高意义的幸福取决于心灵的明白与否。当身无分文吃草度日的密勒日巴在山洞里饱食空乐无别的大餐时,王侯将相们却懊恼得欲拔剑自尽。物质与幸福的关系很有限,当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真正的幸福取决于心灵的光明是否显现。金钱虽能带给人欲望的暂时满足,但绝对带不来灵魂的安详。心灵的安详需要智慧的滋养,心灵的明白需要智慧的顿悟。当人类日渐陷入狭小、热恼、贪婪、嗔恨时,香巴噶举的智慧光芒,无疑能为我们带来清凉。 …… 我希望你能阅读这本书。对于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本书会告诉他何为佛教之修炼?对于想了解藏传佛教者,他会看到香巴噶举独有的景致;对于佛门中人,本书会带他进入伟大而持久的一种信仰之核心,或可使他得到一些启发;对于学者,本书会为他提供一种全新的人文景观;对于一般读者,本书会告诉他,世上还有另外一种信仰指导生活的人类;而对于文学爱好者,本书会告诉他:作家雪漠,曾有过这样一段不为世人所知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