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空间研究

  • 空间的生产

    作者:[法]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具影响的代表作,也是城市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著作之一。本书同时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奠基性文献。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 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 四、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 新地理

    作者:(美)乔尔·科特金

    《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内容简介:这部《洛杉矶时报》排行榜上的畅销书出自美国具有深邃见解的社会思想家乔尔·科特金之手,是关于数字革命如何重塑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开山之作。很多人认为.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爆炸性变革.以及工作地点的选择更加自由.地点的重要性似乎大大减弱了。但乔尔·科特金独具慧眼地发现:恰恰相反.地点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在信息时代,经济从对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找到最理想的地点。 《新地理》对美国资源的重大转变进行了解读.集中论述了数字革命对城市的惊人影响,考察了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哪些城市和社区得以兴盛,哪些注定要衰退下去。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数字时代的地理格局 为什么地点仍然很重要 后工业城市 都市新人 数字时代的阶层与社区 第二章 逆城市倾向 瓦尔哈拉综合征 近郊都市的崛起 高端郊区:逃离近郊都市的途径 “小城镇的反弹” 美国乡村的赢家和输家 第三章 城市中心的未来 再造核心区 “纯粹个人的事情” 巨大的落伍 没有孩童的城市 作为精品的城市 第四章 欢迎来到卡斯巴 移民和都市空间 催化效应 城市:露天市场 卓越的移民 近郊都市熔炉 信息时代少数族裔集中的近郊都市 第五章 工艺技术城市 体现知识价值的社区 手工艺经济的衰落 重现文艺复兴? 超越乏味经济 文化产业复合体 数字时代的大众文化 第六章 2020年的主街 回到集市 商业的自动化 第三次浪潮在消退? 中产阶级化及其抵制力量 空间政治:21世纪的社区、认同与可靠性 第七章 心目中的理想地点 数字时代的草根行动 神圣的地方 信息时代的领导 21世纪社区的未来 鸣谢
  • 城市社会学

    作者:郑也夫

    长期以来作者的演讲名闻校园内外。《城市社会学》是作者讲授同名课程之实录。教师常常面临两难:课讲得好,却踌躇授业内容之出版,因为出了书,课就不好讲了。《城市社会学》作者系两栖动物。兼爱讲道与著文。于是只好在《城市社会学》第一版(2002)问世后不辞辛苦,添砖加瓦,更新讲课内容。七年来的讲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城市社会学》之第二版终于出手。
  •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

    作者:包亚明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色学科“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的项目成果,是一项集体研究的成果。《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集中体现了本学科的都市文化理论研究的特色,是学科建设长期积累的成果。《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的部分章节曾以论文、专著中的章节等形式公开发表过,此次编撰成书,这部分的章节有的经过重新改写、编排,也有的章节保持了原样。
  • 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

    作者:[美]戴维·哈维

    《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作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出发,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理解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并立足于现代性来回应当代政治。
  • “空间生产”

    作者:孙江

    《"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立足于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在对风险社会来临的历史进程和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全面批判考察的基础上,对全球风险社会的世界历史条件、实践存在论基础、社会发展难题 以及未来历史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力图在哲学高度上运用历史辩证法全面揭示风险社会的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构建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风险社会理论。当代社会是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在全球风险社会语境中,各种全球性风险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根本性的威胁。
  • 希望的空间

    作者:(美国)大卫·哈维

    几个世纪以来,乌托邦运动都试图去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大卫·哈维研究了乌托邦的历史,对它们为什么失败,以及在它们之后还能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进行了思考。他对现有城市环境的全然描述(巴尔的摩是他研究的个案)推动了他的论点,即:我们能够运用而且必须运用乌托邦想象的威力来对付表示“没有选择”的所有人。他概述了一个新型的乌托邦思想,他称之为“辨证的乌托邦理想”,并使我们再次重新关注这样的可能性方案:设计一个与自然更加平等地工作和生活的世界。他认为,如果任何一个政治意识形态或计划想要发挥作用,那它就必须要考虑到我们人类的特性、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变化的动力,最后,大卫·哈维在附录中勇敢地勾画出一幅真正的个人乌托邦景象.清晰地阐明了他自己的希望地理学。 大卫·哈维 纽约研究所城市大学著名的人类学教授。他以前曾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地理学和人类学教授,及牛津大学的霍尔福德·麦金德地理学教授。他的著作包括《社会正义和城币》(1973)、 《资本的界限》(1982)、《城市经验》(1989)、 《后现代性的状况》(1989)、《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1996)和《资本的空间》(2001)。
  • 城市街区的解体

    作者:(法)巴内翰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引发了城市形态的剧变,街道消失,建筑孤立无依。本书审视了这一变迁的几个阶段,提出了城市肌理之重要,它作为建筑与大尺度城市结构间的中介,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框架。唯有着眼于城市肌理,人们方能理解土地与建筑、道路与城市建设、形式与空间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 菲利普·巴内翰等编著的《城市街区的解体——从奥斯曼到勒·柯布西耶》选择了现代性中的范例——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等城市——作为论述的路径,它们像一个世纪(1860—1960年)的历史标杆,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以及你我的生活领域。其影响使我们至今仍在寻求解答,想找到各种城市形式,或调和与维系当前的生活模式.或追随传统的布局结构。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城市街区曾经很容易就保证了一种人们今日所追忆之城市性,因此它的分崩离析也应当激起更多的警觉。《城市街区的解体——从奥斯曼到勒·柯布西耶》以新的视角再次开启这一讨论,勾勒出街区形式的变迁。
  • “城”长的烦恼

    作者:当代文化研究网主编

    城市有问题: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城市生活的速度,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 想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充满挑战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本书正是上海地区的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非学院市民通力合作,实践上述思想任务的结果。 作为一本开放的书籍,本书力图吸引更多社会各界的读者,一起关注身处的社会现实,并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欢迎参与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热风论坛的继续讨论。 目录 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 王晓明:《城市只是一处“名利场”么?》 Guinness:《资本剥夺了什么?》 陈占彪:《死老虎、胖熊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toybook:《东湖和“无穷大”》 举手发言 城市空间谁当家? 闵冬潮:《城市的天空与地面》 Jerryhoop:《一个“土著”的空间感:现实与虚拟》 朱鸿召:《住近地铁莲花路站》 炖锅:《“非法”的活力》 跑啊跑:《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王晓明:《越南都市街头的“獾”》 葡萄:《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 Christopher Connery:《创造社会空间》 举手发言 生活必须加速度吗? 闵冬潮:《“快城”与“慢城”》 葡萄:《城市的节奏》 宣晓凤:《在效率的挤压下》 庞敏:《古城悠缓》 张永峰:《从容和余裕》 山山:《“快”乐至死》 举手发言 城市怎么才自然? 沈善增:《我想不通,这样明摆着的问题怎么没人提?》 梧桐树:《漫谈“低碳”》 资深青年:《小民慢举手》 罗小茗:《城市里的“自然”》 green:《待价而沽的景观》 布衣一剑:《建设能感觉的城市》 汤釜:《“自然”是一个让人寄托理想的词》 举手发言 城市越大越好吗? 蔡斌:《做为超级城市的上海》 香蒲:《城市延伸线下的样板生活》 胳膊肘:《12年间的城中迁徙》 榆下途说:《城市的中心和外围》 视点:《都市中的陌生人》 举手发言 “上海”在哪里? 许某某:《上海的位置》 江户儿:《在上海“那边”》 冷空气:《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红旗下:《Better city不是孤立的》 扫叶煮茶:《吸血的城市终将死灭》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从哪里来? 李晨:《“校”与“城”之间:教育自主在哪里?》 安君:《书中窥城》 我城:《电视新闻与城市精神》 小飞象:《互联网:困境突围》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到哪里去? 沈善增:《以发展的观点看上海话》 朱鸿召:《做个“有文化”的朋友》 唐老鸭:《小事情 大梦想》 liyang:《门卫大叔》 孙晓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举手发言 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记忆? JSQD:《纽约VS.上海》 心每思之:《让记忆讲述另外一种城市生活》 toybook:《我记得,想当年》 小冰等:《无处安放的记忆与认同》 炖锅:《守住城市的记忆》 举手发言 城市是“我们”的吗? 资深青年:《乡关何处》 green:《失去安稳感的城市》 邢洁:《城市与“爱情”》 salomes-nox:《看牙记》 落月先生:《上海何曾是我们的?》 小跑等:《怎样把城市变成“我们的”》 毛尖:《吾土吾民:世博问卷》 举手发言 城市对所有人开放吗? 张永峰:《城里人的优越感从哪来?》 minal:《“老年”“妇女”成了包袱?》 资深青年:《当我们失去了有尊严的生活》 大可等:《从“故乡”到“异乡”》 竹叶青:《“乡愁”的弹性》 王玥:《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 举手发言 《“城”长的烦恼》序言 在中国大陆,上海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最符合一般人想象的“大都市”。尽管2010上海世博会的口号“better city, better life”早已妇孺皆知,但人们对城市的疑虑和担忧,仍在不断增长。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年来,城市生活中的安全、健康、满足和幸福,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也因为当城市一门心思要成为高楼大厦的大本营,交通堵塞和噪音污染的同义词,盲目扩张的庞然大物,专断权力的盘踞之所,资本和人力恣意流动的集散地,人世间奢侈享乐和罪恶痛苦的最终源头的时候,人们失去了对它的信心和想象力。人和城市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危机。 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由这样一种城市想象所主导的“城市化”进程却在愈演愈烈。几乎所有困扰社会的重大问题:土地、房价、经济增长模式、“中产阶级”、社会民主、腐败、“部门垄断”…… 总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会合。一个尖锐的问题也由此出现:当城市生活的矛盾不断涌现,“赢家通吃”式的“发展”模式逐渐将社会推入危机的时候,“城市化”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因此,对上海乃至中国而言,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带来的不仅是高科技的演示和八方来客,更应该为人们重新思考“城市”、想象城市生活提供重要的契机。毕竟,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城市”从来不等于“美好”,相反,它很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严峻挑战。我们的城市,有问题。 在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谁是城市空间的真正主宰?城市生活的速度,果真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这样的文化好吗?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它的记忆?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 对今天中国的城市生活来说,这些问题看似古怪,却值得大声提出和仔细回味。想要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遍布陷阱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 为此,2010年3月8日至4月1日,“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策划开展了“我们的Better City”大型网络讨论。这二十多天的讨论,得到了基层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都市白领、专栏作家、大学师生和不少普通市民的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这本小书编辑收录的,便是这一次网络讨论的精华文章和网友们的纷纷议论。 显然,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来说,这短短二十多天的议论和思考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样的开始,可以牵动起你的神经,召唤出那些熟视无睹的城市经验;可以勾勒出思考“城市”的基本线索,获得检验当下城市化进程的依据;更可以让我们携手提出衡量和评价“better city”的新标准,为此后的城市生活,找到更美好也更值得追求的新方向。 本书由李晨、冷嘉和罗小茗共同编选。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网络讨论的内容,请登录当代文化研究网“热风论坛”(http://www.cul-studies.com/bbs/list.asp?boardid=5)。同样,我们也期待着,在此可以读到您对这本小书和城市问题的“举手发言”。 编者 2010年4月于上海
  • 資本的空間

    作者:大衛.哈維 Harvey, David

    大衛.哈維無疑是他那一代人裡,最具影響力、最廣受徵引的地理學家。他的聲望遠遠超越了地理學,延伸到社會學、都市規劃、建築、人類學、文學研究和政治科學。這本書首度將過去三十年來的原創性文章彙整在一起,關注地理知識和政治權力之間的張力,以及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大衛.哈維對於科學及地理學倫理中立宣稱的堅定質疑,像是一條線索貫穿了全書。他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並將空間理論奠基於社會正義中。在這個過程裡,他處理了地理學史上遭受忽視或誤解的人物,將他們安置在知識史的脈絡之中。本書出現的人物有康德、凡邱念、洪堡德和拉提摩爾,伴隨了馬克思、黑格爾、海德格、達爾文、馬爾薩斯、傅柯和許多其他人,顯示了地理思想的深遠根源和意蘊。同時,哈維針對當前社會、環境與政治趨勢的生動觀察,顯示了這種思想對於認識世界的現況和可能未來,有多麼重要。
  • 空间与政治

    作者:[法] 亨利·列斐伏尔

    本书详细阐述了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模型”,深入地探讨了“空间”当中的“权力”关系和“权利/反抗”模式,对“空间关系”这一晚近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了全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