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作者: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 编

  •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作者:侯旭东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
  •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作者:陈垣

    中华二印2000-3800
  • Buddhism and Taoism Face to Face

    作者:Christine Mollier

    Christine Mollier reveals in this volume previously unexplored dimension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in medieval China. While scholars of Chinese religions have long recognized the mutual influences linking the two traditions, Mollier here brings to light their intense contest for hegemony in the domains of scripture and ritual. Drawing on a far-reaching investigation of canonical texts, together with manuscript sources from Dunhuang and the monastic libraries of Japan - many of them studi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 she demonstrates the competi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of the two great Chinese religions in their quest to address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fears of diverse ills, including sorcery, famine, and untimely death. 目录: Chapter 1 The Heavanly Kitchens Chapter 2 In Pursuit of the Socerers Chapter 3 Augmenting the Life Account Chapter 4 Under Stellar Protection Chapter 5 Guanyin in a Daoist Guise
  • 唐音佛教辨思录

    作者:陈允吉

  • 跨文化的诠释

    作者:李天纲

    本书以明末清初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为媒介,研究16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全书围绕天主教和儒学的关系,讨论在当时学者之间发生的“基督论”、“年代学”、“儒家宗教性”和“中国礼仪之争”等问题。作者在文本研读和事实考订的基础上,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跨文化诠释”。书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很多是近年来学术界新披露的档案文献,还有不少是作者从明清史籍中查考的相关记载。作者认为:明清之际,欧洲耶稣会士和中国儒生之间有着比一般估计的“天文”、“地理”、“历算”、“火炮”等器物层面更加深入的精神交往,甚而在儒家“经学”和天主教“神学”之间,展开过深入的学术探讨。用“跨文化诠释”的方法,重现、审视和判定四百年前发生的“经学与神学相遇”的历史,作者提出:中西方学者之间的初次相遇,给世界激发的是一种“人文主义”,而非“殖民主义”。
  • Peking

    作者:Susan Naquin

  • 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全套)

    作者:康豹,劉淑芬 主編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中,宗教從一開始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宗教史的研究向來是學術界的主要課題之一,1970年代以來更逐漸成為國際漢學界的「顯學」。漢學會議宗教篇收羅十七篇會議論文,分為佛教與社會、宗教與藝術、道教、中國近代宗教四個主題,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宗教學者就佛教、道教、宗教藝術、民間信仰、民間教派等宗教活動及其內涵,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學者所使用的資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檔案、筆記、小說、戲劇、報章雜誌、經書、科儀本、藝術品等,有些學者也進行了田野調查,對專題做出深入的探討。就整體而言,本書內容豐富,論述精湛,更有廣闊的視野,是一本具有前瞻性的宗教研究專書。
  • 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

    作者:[日]成寻,王丽萍 校点

    《参天台五台山记》是日本高僧成寻(1011~1081)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起自日本延久四年(宋熙宁五年,1072)三月十五日,终至翌年六月十二日,因有一闰月,共历十六个月,计468篇。日记记载了自日本至杭州、天台山、北宋都城开封、五台山,再自五台山返至开封、杭州、明州(宁波)的沿途见闻,保存了许多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通、地理、风俗以及中日关系的珍贵史料。校点者以现存最早的日本京都东福寺藏抄本(日本承久二年,1220)复制本为底本,广泛参考,精心校点,多所创获。
  • 西藏佛教密宗

    作者:约翰·布洛菲尔德

    金刚乘(Vajrayāna)是在中国西藏和蒙古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大乘佛教之一宗。它是一种明显的非常适用的修习奥义的形式。为了实现人能看到其自我之幻消失,并进入其自我神性的大乐之中的智,它提出了许多具体、明确的修持技术。一千多年以来,这些修持术于罗马占领我们地区的时代就在印度的那烂陀大学得到了发展,它师徒相传,严禁向世俗人传授,而现在,旅居世界各地的喇嘛们感到鉴于他们身处异邦这一事实,如果他们在一代人期间尚不能返回故乡,那么他们的神学知识就会衰落和消失。因此,他们准备向所有那些真心诚意地希望学习的人传授这种知识。存在于思想中的奥义或对神圣真谛的追求,无论在哪里始终都寄身于一小批人中,但密教奥义的修持术却很少与其它宗教或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具有相似性或共性,它的大部分修持方法实际上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它们对于那些学习佛教(尤其是禅)和心理学者们的深刻意义之外,这种学习还可以帮助那些试图揭示表面的面纱和一直深入到任何智慧和任何神的本源的人。金刚乘之道是导致控制善恶的道路。这也是变化之道,心力于其中可以把内外物都变成武器。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变化过程的发展是不容易的,不会因仪轨和神咒而自动获得。这里也如同在其它各处一样,心是主宰一切的国王。难道那些没有一种金刚石般毅力的人在本世中就可以达到一尊神的地位吗?弟子必须全心全意地、以其全部身心、感受和身周围的一切(无论好坏与否)来服从这一目的。它所要求的第一个条件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决心,第二个条件是一名上师。这位上师不仅根据经书向其弟子传授奥义,而且还要根据其亲身经验和一种已获得觉的心来传授。在西方国家,这样的人比如意宝珠多不了多少。但在涌入印度、锡金和尼泊尔的藏族流亡者中,有些来自大型喇嘛教研究中心的实现了很高的圆满成果的高僧,以及从山间隐修处出来的获得圆满的瑜伽行者。他们中的一小批迁往欧洲和美洲。或在大学中工作,或者是在后来变成修习三昧和观想之地的偏僻地区创建了寺院。早在苏格兰的山坡上建造的桑耶岭寺就已经吸引了一批喇嘛和更多的对此感兴趣的人,以至于都无法容纳得下了。一旦当这批喇嘛们掌握了欧洲语言之后,那些如同本书一样的著作就将会过时。我们等待出自他们笔下的一些在西藏任何时代都未曾出现过的公开阐述其教义的权威著作。因为他们已经明白,维持旧有的保护将会使金刚乘遭到灭绝的威胁。他们的所有学生将不再是佛教徒;因为其他人也可能会发现使密教修持法适应于自己的精神宗教生活将是有益的。在等待期间,我们还是回到自己那西方金刚乘信徒的地位上来,尽可能以最佳的方式接触这一内容吧。对撰写本书,我犹豫了近十年。首先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无法胜任这项任务,认为最好是按照习惯而保持沉默,一直到我们的宗教修持的进步能允许以非常权威的口吻论述这一问题为止。我最终还是决定要写这本书,尽管自己尚未取得充分的进步。因为我认为金刚乘已引起了日益增长的兴趣,现在肯定已迫切需要排除由于奥义的保密传统而导致的对佛教密宗的可笑误解的时候了。在西藏。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能谈论密教的禁令又株连到了一些主要的讲授。若没有这些讲授,那么密教著作就会成为真主的不解之谜。让一名一知半解的医科学生如同一名合格的教授那样自由地从事手术,和让初学者以不仅能改变思想而且也能改变心的大师自居同样都是危险的。错误地运用这种修持术可能会导致神经错乱,甚至比疯狂还要严重的后果。本书仅仅勉强触及到金刚乘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其不同的宗派,它主要论述的是密教修持法。这种修持法可以导致控制心、自我幻觉的结束及其特殊效果。那种认为密教修持术可以被非佛教徒使用的思想在出现了两种背景之后已开始于我的思想中形成和发展:两名本笃会修道院院长(一名英国人和一名美国人)在曼谷分别拜访了我,他们强烈希望学习佛教的禅定观想修习法,我偶尔听到了他们讲到一些天主教神职官员已开始了类似学习的事实。我个人在澳大利亚遇到过一、两名公谊会教徒也对金则乘表现了强烈的兴趣。我对于在佛教徒的背景之外从事金刚乘修持法可能会带来好处的大致范围尚一无所知,因而希望看到整个佛法能与其修持术一道被人接受。宗教和精神上的进步与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是任何一种宗教的特权,它们是向所有拥有一种深刻和坚强决心的人开放的。由于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的最绚丽的花朵之一,所以我坚信为它辩护并没有错。不过我又自忖,由在井底观星的青蛙对茫茫宇宙的描述只能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
  •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

    作者:蔡志纯,黄颢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比较系统、扼要地介绍了活佛转世的由来及转世全过程、新转世活佛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央政府对转世活佛寻访认定的管理和对大活佛的册封等等。活佛及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有现象,对西藏的政治及社会生活曾具有关键性影响,至今这种影响力仍不可忽视。无论是从西藏的发展与稳定工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藏学研究的角度看,活佛转世问题都是一个必须重视、必须搞懂的问题。
  • 隐言经

    作者:巴哈欧拉,Bahá'u'lláh

    1858年当巴哈欧拉漫步在底格里斯河岸时,灵感突发而吟出了这隽语。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古老格式,这首神秘的八律散文诗被巴哈欧拉的随从人员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很快地被译成120多种语言的版本 — 这些诗句阐述了精神道德的准则。这是巴哈欧拉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是巴哈伊教有关道德的主要作品,世界上千千万万人们的生活指南。 《隐言经》是一部散文诗风格的格言集,以真主之口吻表达了巴哈欧拉本人对信仰、道德和灵性精神的观点,成为巴哈伊教伦理的核心,体现了真主与人的灵魂的沟通,是天启灵性指引的精华。
  • 无量寿经

    作者:陈林 译注

    《无量寿经》是根据“十方净土”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净土类经典,也是净土宗所依据的“三经”之一。经中主要叙述过去世法藏菩萨历劫修行成无量寿佛的经过,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净土信仰自宋之后就成为与禅并驾齐驱的两大佛教思潮之一,到近现代更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景象,故《无量寿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远。
  • 弘一法师日记三种

    作者: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皈依佛门后,易名演音,号弘一。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市河东区地藏庵前陆家胡同二号一望族家庭。父亲李世珍,字筱楼,同治四年(1865)进士,曾任吏部主事,不久即辞官,回天津从商,主营盐业,后来几乎垄断了天津内外的盐业,成为津门巨富。 弘一法师生母王氏,名凤玲,原为李筱楼的丫环,后收为三姨太。略通文字,笃信佛教,对弘一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五岁那年父亲撒手西归,家庭有此变故,渐显败象。19岁那年因“六君子”被害,与妻奉生母离开天津到上海避祸,自此即定居上海。26岁,生母王氏病故。同年获南洋公学文凭,赴日本留学。31岁那年,清政府因盐制改革,将盐业改为“官盐”,李家在这一变革中逐渐走向衰败。是年,弘一在完成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学业,并中止了在音乐学校的学习归国,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912年7月,应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顾之邀,赴杭任教,在以后的几年中,为艺术领城培养了一大批教育人材,学生中后来卓有成绩的刘质平、丰子恺、吴梦非、李鸿梁、蔡丐因等人,皆出自弘一法师门下。38岁那年年初到杭州大慈山虎跑定慧寺断食。次年(1918年)八月十九日,正式剃度落发,并立誓学戒弘律,将失传已久的律宗发扬光大。 现代在佛教界里有两个人物因为他们绝代的才华和奇行,颇受同仁的尊敬,这两位人物就是苏曼殊、李叔同(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而弘一的一生,更富有色彩。他能文擅诗,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并以扮演茶花女、创设春柳社、提倡新剧著名。他所涉入的每一行,都成绩斐然,为同行所瞩目。正当他在艺术征途上如日中天时,又从绚烂的人生归人於平淡,立意埋名遁世,过着芒鞋藜杖的艰苦生活。这一巨变,无疑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和谜团,为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本书收入了弘一法师生前的三篇日记,即《断食日记》、《惠安弘法日记》、《壬丙南闽弘法略志》。这三部分日记分别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收入《弘一大师文钞》及《觉有情》杂志外,没有专门结集过。另又收人法师出家以后的一些演讲稿、铭言、题记。并在后面同时编人与法师出家以后活动有关的纪念文章数篇。试图通过这些文章,对法师出家后为弘扬佛法,精研律学,尤其将国内中断七百多年的“南山律宗”得以复兴光大,被佛门尊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及那种知难而进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那种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崇高道德情操给世人一个真切的展示。
  •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作者:Azar Nafisi

    Every Thursday morning for two years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a bold and inspired teacher named Azar Nafisi secretly gathered seven of her most committed female students to read forbidden Western classics. As Islamic morality squads staged arbitrary raids in Tehran, fundamentalists seized hold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a blind censor stifled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girls in Azar Nafisi’s living room risked removing their veils and immersed themselves in the worlds of Jane Austen, F. Scott Fitzgerald, Henry James, and Vladimir Nabokov. In this extraordinary memoir, their stories become intertwined with the ones they are reading.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is a remarkable exploration of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tyranny and a celebration of the liberating power of literature.
  •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全四卷)

    作者:布哈里 编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教育部基地重点项目“阿拉伯经典著作翻译与研究”子课题、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上海市重点学科B-702资助,代表着伊斯兰典籍出版的最高峰。
  • 诺斯政治与治疗

    作者:张新樟

    《诺斯、政治与治疗:诺斯替主义的当代诠释》主要内容:“诺斯替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思想类型,其实践性的、拯救性的知识的观念,以及在准理性的思想体系中的理论实现一直隐显在西方宗教史和思想史之中。诺斯替主义最深切的关怀在于医治人的各种身心疾患,它最大限度地打破门户之见,有意识地搜集并综合了古代地中海世界宗教哲学流派中的治疗型智慧,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两方面的旨趣:一是对当时人们的心理疾患的分析和治疗,对人的意念状态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学分析;二是针对当时流行宗教病的治疗,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观念、教条和迷信进行学理上的批驳。由于个体层面的身心问题和社会层面的精神物质问题是相对应的,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是大尺度上的人际关系,因此诺斯替主义的心身疾患的治疗术在思想史中演变成为政治与国际政治的治疗术。诺斯替主义本身是一种治疗学的类型,但是它同时也是一直被当作一种病症来治疗的。
  •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作者:Weber, Max

    n The Protestant Ethic, Max Weber opposes the Marxist concep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relates the rise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 to the Calvinist belief in the moral value of hard work and the fulfillment of one's worldly duties. Based on the original 1905 edition, this volume includes, along with Weber's treatise, an illuminating introduction, a wealth of explanatory notes, and exemplary responses and remarks-both from Weber and his critics-sparked by publication of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is is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1905 German text and the first volume to include Weber's unexpurgated responses to his critics, which reveal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and clarifications of Weber's argument.
  • 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

    作者:李向平

    中国人愈是执著于自己的精神信仰,就愈发会对固有的权力充满“革命”的意念。这种“革命”理想由来已久,导致了价值理想与权力体制之间的冲突甚至敌视。因为中国儒教所奠定的权力合法性与传统宗教之信仰恰好是相反相成、相生相克,文化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力量,惟有通过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这两大孪生结构,才能够让自己得到最充分的表达。
  • 文化裁军

    作者:潘尼卡

    文化裁军:通向和平之路,ISBN:9787220047190,作者:(西)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nikkar)著;思竹,王志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