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禅・静思语

    作者:云峰

    禅学已成为传统文化热中的一部分。禅学热不仅是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个热潮。这种现象的兴起有许多因素,其中有国际文化间日渐密切深入的交流作用。同时,在中国国内,由于将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有众多学者文人研究参习,逐渐在大众中形成了广泛影响。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这是充实个人生命,提高个人修养的方便之途。这本《禅・静思语》便是精选了若干经典而具有现实意义的禅语和禅宗小故事,以现代人的眼光分析解读,旨在带给各位读者哪怕一闪念的心灵感悟。
  • 马丁·路德文选

    作者:(德)马丁・路德

    路德地伟大在于他上帝的忠诚与对耶稣基督福音的激情。引爆16世纪教改革火药桶的那一粒火星,正是从路德的心灵里发出来的。今天的我们仍然生活在他的影响之下。 路德的著作是难以穷尽的大海,本书的收录只是其中主流的一小部分。他时而滔滔雄辩,时而恬静优美的文字足以光耀千夏天,彰显出不能掩蔽的光辉与无可抵御的能力,折射出他美好的灵性和天恩的赐福。
  • 杂阿含经

    作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

    《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系佛陀在世时为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开示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授、教诫,为修禅者必习的法门。   佛陀涅檠后的三个月,大迦叶率领五百阿罗汉在耆阐崛出的毕钵罗窟举行结集,将佛陀近五十年所传播的教法重新梳理一遍,由大迦叶发问,阿难口诵佛陀一生的教法,其中便有《杂阿含经》,此后《杂阿含经》在印度各派中代代传承。   佛教传入中国后,适值大乘佛教兴起,因没有全面理解阿含经,隋唐时期将之判为小教,致使后来的佛教徒很少重视该经。近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对阿含经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保存了原始佛教的风貌,最能体现佛陀出世的本怀。为了满足佛教学者和佛教徒的需要,我们以高丽藏为底本,参考近现代研究整理成果,重新整理出版。
  •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虽以“宗教”为名,《中国的宗教》实集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等诸层面的问题的探讨于一炉而冶之,即称之为一部“整体史”也不为过。但韦伯所描绘的这一幅大不同于我们惯常所见的中国的“历史图像”,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与思考?! 《宗教与世界》所集论文是韦伯为基督新教、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以及古犹太教等研究所写的序言。他分析了近代西方文明“理性化”的现象、神义论与世界诸大宗教担纲者的“心态”、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等等问题。换言之,《宗教与世界》实乃理解韦伯之宗教社会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读本。
  •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作者:最胜子

    书中收集了百余则像文殊师利友、毗卢遮那、吉祥师子、无垢友等古印度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师及其明妃益西措嘉、玛尔巴、米拉日巴、历代噶玛巴、竹巴昆烈、噶当格西班等古代西藏圣哲、巴楚仁波切、吉美林巴、秋吉林巴、蒋贡康楚等人的奇异的故事,深为人们喜爱。这些无以伦比的修行者的行宜事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可遵循的榜样。...
  • 宗教学是什么

    作者:张志刚

    上将收尾于宗教文化学有“双重的综合意味”。首先,这个晚近最受注目的研究方向,几乎把宗教学的交叉性推向了极致,以致可看做所有理论分支的综合或整合,或许就此意义而言,我们不应把它跟其他分支相提并论。其次,由于前一重综合性,宗教学所探讨的重大问题也几乎都在宗教文化学那里综合或整合起来了。正因如此,这一章在上篇里花的笔墨最多。 “问题聚焦”则力求透析“少年思想气象”的深厚度。为什么涉及只一个核心问题呢?或者说,回答“宗教是什么”需要这么长的篇幅吗?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宗教学的全部问题,准确些说,其他所有的问题无不跟它相关,都是环绕着它一层层展开的,也都取决于怎么理解它、如何解答它。在此意义上,该问题又可称为宗教学的“基本问题”或“元问题”。读完上篇可印证以上说法。 所以,这个称为“核心”的问题不但是宗教学的而且是宗教思想史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历代宗教思想家,无论信仰什么或属于哪个学派,都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以致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不断更新观念、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即使读完下篇也不会找到“最后的答案”,如果能从方法论上得到些许启发,就足以令你我欣慰了。 下篇的内容分为这样两部分:一是,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四种主要观点及其热烈争论,即理智论、情感论、意志论和终极论;二是,关于宗教对话问题的三种主要立场及其相互批评,即排他论、兼并论和多元论。这两部分的关系在于,前者的研讨着眼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三个基本方面――智情意及其关系,后者则放眼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宗教关系,针对各宗教相冲突的真理观来盘根究底的――宗教到底是什么,各宗教的回答到底有什么根据,是否应就该问题进行对话;按笔者的看法,基于前者进而思考后者,我们便接触到了晚近宗教研究的前沿课题。 最后就本书的讨论重点和评述原则做几点说明: (a)如同在整体上不求面面俱到,我们在各部分的讨论中也将相应地突出重点――“思想上的里程碑”或“理论上的分水岭”,譬如,描述理论分支时,注重的是奠基人或开拓者的思想;探讨核心问题时,则注重不同观念的倡导者或代言人的理论。 (b)评述以上人物的思想或理论时,我们将把“述”和“评”相对严格地分开。首先,尽可能地“多让他们的原著说话”,以求如实再现他们的原创性思路――发现问题,寻求方法,尝试解答等;其次,我们再来展开多视角的评论,像现存主要争论,学术背景分析和方法论批评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其他学者的成果,在部分章节特别是上、下篇的收尾部分,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但不仅希望读者把这些意见跟他人的成果分开,而且建议重“述”轻“评”,因为前者才是“原汁原味的思想理论”,这也是本书“多让原著说话”的理由。 (c)由于研究对象的错综复杂性,宗教学领域自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这一点是读者不难想象的。面对这种“自然现象或正常状态”,我们应奉行一条起码的求知治学原则:首先力求客观公正地了解那些主要的或有代表性的观点,像它们各自的立场和根据,它们之间的分歧或争论,还有他人的批评或评价等,此后才有我们的思考、探索和创见可言。这也就是缪勒给我们的启发: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 Lord of Light

    作者:Roger Zelazny

    Earth is long since dead. On a colony planet, a band of men has gained control of technology, made themselves immortal, and now rules their world as the gods of the Hindu pantheon. Only one dares oppose them: he who was once Siddhartha and is now Mahasamatman. Binder of Demons. Lord of Light.
  • THE HOLY BIBLE

    作者:本社

  • 拒斥死亡

    作者:[美] 恩斯特·贝克尔

    本书始终贯穿着四条线索,第一条:世界令人恐惧。第二条: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是我们的生物性需要,是控制基本焦虑的需要,是拒斥死亡恐惧的需要。第三条:既然死亡恐惧如此压倒一切,我们就图谋让它保持在无意识状态。第四条:以除以罪恶为矛盾的英雄事业导致悖谬的后果,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罪 恶。正是这四条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与宗教的不同。
  • 基督教的兴起

    作者:罗德尼·斯塔克

    对于基督教兴起原因及过程的研究,西方历来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书在其中别具一格,这不仅因为作者所掌握的充分资料文献,更在于作者采用了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包括理性选择理论、社会网络、动态人口模型、社会流行病学、宗教经济模式等等。正如作者所言:“我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我是一个社会学家”历史材料在这里,被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所运用,呈现出与传统的历史研究所截然不同的状态。本书在宗教学界曾引起很大的反响,其全新的思考方式,“不仅富见地,也是向传统观点提出持挑战”。
  • 儒教与道教

    作者:(德国)马克斯·韦伯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作者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在本书中,韦伯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韦伯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神圣与世俗

    作者:[罗马尼亚] 米尔恰·伊利亚德

    在本書中,伊利亞德論證了神聖與世俗從本質上說即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或者方式,他以神聖與世俗的樣式剪裁了古代社會中的一切行為和觀念、時間、空間、節目、勞動、生活、居住、婚育、人會式……,這種神聖與世俗的樣式在伊利亞德那裡幾乎成了一種方法論,用來說明歷史,也解讀神話 ,用來分析一切神聖的現象,也用來說明所有世俗的生
  •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作者:Joseph Campbell

  • 耶穌真貌

    作者:楊腓力

    杨腓力表示:「没有人遇见了耶稣还能够保持原状,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信心增强,耶稣打碎了我的许多老旧观念,也提出一个困难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些奉他名的人,不能更好地跟随他?」 在福音派世界的作家中间,没有人能像杨腓力更值得我的敬仰和欣赏。 葛理翰(Billy Graham)。 这是我所读过关于耶稣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可能也是本世纪关于耶稣的书最出色的一本。杨腓力温柔地除去我的眼罩,带我经过怀疑的恐惧,虔诚地自以为已经都知道的心态,以及批判的梦呓,直到我能重新看清救主。我彷佛听见他说:「你说我是谁呢?」我终于明白我从来未曾明白的问题。 史密德(Lewis,B.Smedes),《宽恕与忘却》的作者,富乐神学院高级教授(Fuller Seminary)。 杨腓力他以诚实、生动、贴切、踏实来引人领会对于福音书中许多关于耶稣基督事实的沉思所带来的洞察力,在现今对于耶稣有许多流行而偏颇的看法,杨腓力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使人们能看清楚救主耶稣到底是何许人也。 巴刻(James I.Packer),《认识神》的作者。 在这本《耶稣真貌》的书中,杨腓力个人化地将焦点集中在耶稣的身上。他回忆起儿时在教会的一些经历,带给人以诚实和惊人的洞察力,然后他要求自己以及读者通过对于真正圣经和历史的调查,来探讨耶稣到底是何许人物。在他忠实的眼光下,恢复耶稣的人性和神性﹐并且强而有力地显现在圣经和我们的生活之中。 温杰林(Walter Wangerin Jr.)《小说圣经》的作者。
  • 道教小辞典

    作者:钟肇鹏

    本辞典共选收道教方面词目1406条,包括道教总论、教派、组织、人物、教义、经籍书文、神仙、道术、称谓、斋戒、仪礼、节日、仙境、名山、宫观等九大类。
  •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作者:吕澂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ISBN:9787208055117,作者:吕澂著
  •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作者:[美]阿尔伯特 甘霖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考察、介绍了基督教自诞生起两千年来如何深刻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功过是非,自有评述。西方文化大肆鼓吹的人权、民主、自由、法治正是来源于基督教。如果西方文化在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丢弃了基督教这个源头,它又能怎样自圆其说呢?
  • 宗教经验种种

    作者:詹姆斯 (James William)

    宗教经验暗示,我们的自然经验,我们严格的道德经验和慎行经验,恐怕都不过是真正的人类经验的一个片断。宗教经验模糊了自然的轮廓,开拓了最为奇怪的可能性和视野。 如果观察一下人的整个心理生活,观察一下脱离学问和科学的生活,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私人追求,那就不得不承认,理性主义论述的那部分生活,相对说来十分肤浅。它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它要求你拿出证据,它能诡辩,用言语将你打倒。但是,它还是不能说服你,让你信服。你的内心绝对有某个东西知道,这种结果肯定比与它相抵触的理性主义诡辩更真实,不管后者多么机智。 威廉·詹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之一。本书在从心理学角度对种种宗教经验的分析之中,实用主义观念贯穿始终,且思路清晰,洞见迭出,百年之后仍让人警醒。更让人震动的是,詹姆斯分析宗教情感既没有沾染宗教的情绪而陷于狂热,也没有因理智的分析而显得干枯,而是真挚情感与清明理性的完美结合。本书曾有中译本,但译笔古奥,现译者为实用主义研究专家,译笔精准。 本世纪有前宗教题材的著作,就最初轰动和持续影响而言,没有哪一部能与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相媲美。不过,詹姆斯的成功倒不是因为宗教思想领域后继无人,缺乏旗鼓相当的力作。相反,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关涉一个全球论题和东西方宗教经验的多维层面。他的生动实例加上他的精彩描述,激发了国内外好几代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八十年后的今天,《宗教经验种种》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
  •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作者:林欣浩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用轻松易懂的写法,介绍了汉传佛教的历史。六道轮回是否存在?罗汉和菩萨谁的级别更高?坏人到庙里捐钱能否获得福报?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所有和佛学相关的疑问,这里都有解答。所有对佛教模糊的概念,这里都会进行清晰地分辨。对佛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地看懂。
  • 六祖坛经笺注

    作者:丁福保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坛经》的思想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民国间丁福保的笺注是集大成的注释之一,广采古今注释加以解说。卷首并有笺经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