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

    作者:列·安德列耶夫

    安德列耶夫(1871-1919)著,俄罗斯风格独特的小说家,他的出众才华曾经得到列夫·托尔斯泰、柯罗连科、勃洛克等同时代名家的赞赏。《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描写乡村神父菲维伊斯基笃信宗教,一心以为只要不动摇地信仰上帝,奇迹就会出现。为此,他一生都蒙受各种耻辱和苦难,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勃洛克回忆自己读了这部小说,“感到震惊,觉得到处都充满不安,灾难已经临近,可怕的事件就要在门口发生……” 鲁迅称安德列耶夫是“绝望厌世的作家”、“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
  • 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

    作者:[德] J. B. 默茨

    神学思想及其学术,与历史的社会处境和知识状况有无可否认的实际关系,如何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在思想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知识社会学认为,历史的社会处境对神学思想的建构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分析原则并不是说,社会处境的影响是直线性的,和结果单一的,换言之,在一个共同的历史社会处境中,不同的神学家会有不同的思想反应和思想建构。
  • 基督教的本质

    作者:费尔巴哈

  • Public Relig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作者:José Casanova

    In a sweeping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modernity, Jose Casanova surveys the roles that religions may play in the public sphere of modern societies. During the 1980s, religious traditions around the world, from Islamic fundamentalism to Catholic liberation theology, began making their way, often forcefully, out of the private sphere and into public life, causing the "deprivatization" of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life. No longer content merely to administer pastoral care to individual souls, religious institutions are challenging dominant political and social forces,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claims of entities such as nations and markets to be "value neutral", and straining the traditional connections of private and public morality. Casanova looks at five cases from two religious traditions (Catholicism and Protestantism) in four countries (Spain, Poland, Brazil,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cases challenge postwar—and indeed post-Enlightenment—assumptions about the role of modernity and secularization in religious movement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book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religion plays in the ongoing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 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

    作者: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的作者马丁·路德是德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对基督教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路德以一种轻松的谈话姿态,展示了他对神学和世俗生活各个方面的见解,包括他与魔鬼斗争的宗教体验;又因为是在路德安静的晚年进行的,与之前激烈的斗争状态完全不一样,可以展现出晚年路德的心态,因此,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思想史的材料。 2,史密斯博士认为,阅读《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我们能掌握16世纪的中心思想、逸事和讽刺的爱、大众的想法、强烈的宗教和民族感情。——PreservedSmith,Ph·D,Luther’s Table Talk,a Critical Study,New York: Th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路德的坦率在《桌边谈话录》这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一出版,就受到了天主教徒和人文主义者的攻击。但它无法阻止它在民众中受到的欢迎程度,在16世纪结束之前,它至少有12个德语版,还不算拉丁文译本。——凯特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4,路德爱用比喻,语言生动,与其正式著作也有很大区别,充分体现了路德在公开与私人两种场合下的不同风格。在正式的著作中,路德的比喻使用主要以《圣经》的用途为依据,而在私下的谈话中,比喻频频使用,妙语连珠。如将上帝统治世界比喻成“就像一个为孩子摇摇篮的女仆睡着了一样。”所以该书《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非常值得大家一读,可以从中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皮特博士加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上帝与国家

    作者:(俄)巴枯宁

    巴枯宁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物、也是俄国早期一位革命家。《上帝与国家》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他表明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国家的信仰乃是人类自由的两大障碍。他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只会使人们驯服于"被上帝选中的人的神圣权威",失去批判精神、理智和意志。巴枯宁将国家称为"合法的、公开的暴政",主张自由是对权威的叛逆,也就是对直接合法化了的权威--国家的叛逆。本书近六万余字,不分章节,稍显无序,
  • 国家神道与日本人

    作者:岛薗进

    战前发挥着日本人精神支柱作用的“国家神道”,是何时、如何被构思出来的,又是怎样浸入日本国民身心的呢?战败后,在盟军的政策之下,“国家神道”解体、消亡了吗?作者认为,“什么是国家神道”这一问题,与宗教如何参与了战前的天皇崇拜及带有侵略性的对外政策有重大关联,也与二战后日本的信仰自由与思想、良心自由怎样被保存下来,今后又将往何处发展密切相关,清楚了国家神道,就找到了开启日本人宗教性问题之门的钥匙。
  • Secularism and State Policies Toward Religion

    作者:Kuru, Ahmet T.

    Why do secular states pursue 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 religion? This book provides a generalizable argument about the impact of ideological struggles on the public policy making process, as well as a state-religion regimes index of 197 countries. More specifically, it analyzes why American state policies are largely tolerant of religion, whereas French and Turkish policies generally prohibit its public visibility, as seen in their bans on Muslim headscar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ominant ideology is "passive secularism," which requires the state to play a passive role, by allowing public visibility of religion. Dominant ideology in France and Turkey is "assertive secularism," which demands that the state play an assertive role in excluding religion from the public sphere. Passive and assertive secularism became dominant in these cases through certain historical processes, particularl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n ancien régime based on the marriage between monarchy and hegemonic religion during state-building periods. Jose Casanova, Georgetown University: "This is a pathbreaking book that shifts the attention from contentious debates over secularism as a norm and over the model of the secular state to the more fruitful task of comparing varieties of secularism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struggles that led to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each particular type of secular state. It provides that secularism is not just a doctrine of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but is most importantly a mode of state regulation in society. Kuru has opened up a field of study that should include many other varieties of secularism: Indian, Chinese, Russian, Mexican, Indonesian, and so forth."
  • 政治期望

    作者:保罗·蒂利希

    这本小书包括了蒂利希从20世纪20年代直到1965年他逝世前夕发表的8篇演讲和论文。所涉及到的背景,从一战后动荡的德国局势,直到核威胁下的人类处境;其内容,从基督教的政治主张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直到一般的国家理论以及爱、力量与正义的关系,论述范围极广。
  • 佛教基本知识

    作者:周叔迦

  • Relig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作者:Paul R. Katz

    Paul R. Katz has composed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the fate of Chinese religions during the modern era by assessing mutations of communal religious life, innovative forms of religious publishing, and the religious practices of modern Chinese elite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models of secular modernity. The author offers a rare look at the monumental changes that have affected modern Chinese religions, from the first all-out assault on them during the 1898 reforms to the eve of 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the mainland. Trac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 vast religious resources (texts, expertise, symbolic capital, material wealth, etc.) that circulated throughout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were reconfigured during this later era, Katz sheds new light on modern Chinese religious life and the understudied nexus between religion and modern political culture. Relig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will appeal to a broad audience of religionists and historians of modern China.
  • 日本宗教史

    作者:[日]末木文美士

    本书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从记纪神话开始到当代日本社会的宗教思想发展历程,剖析了古代的佛教、中世的神佛论、近世的基督教以及现代社会的新兴宗教等日本宗教思想形成的原因、宗教思想的连续性、宗教与权力的关系以及每一时期的宗教特点等。作者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晦涩、深奥的宗教史呈现出来,是一部了解日本宗教发展脉络的入门书。 本书中文简体版根据岩波书店2013年版译出。
  • 迷途指津

    作者:摩西·迈蒙尼德

    “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总序 译者序 第一篇 给约瑟夫拉比的信 绪论 本书导读 导语 第二篇 第三篇
  • 蒂里希选集(上下)

    作者:[美] P.蒂里希(Paul Tilli

    这本《选集》中各篇著作的内容,读者已经可以读到;而对它们的理解,也许会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在这种理解之长河中,我的理解只是小小的一勺。因此,在这里我不想(也许是不能,同时也不必)对各篇的内容逐一评述,而只想对某些编排的考虑和相关的背景稍加介绍,然后再对蒂里希的生平及其思想中的某些主题稍作评述,以期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些许帮助。 首先应该说明,本《选集》编入的著作,基本上是全篇完整地采用,而未作任何删节(唯《系统神学》未收齐五部,但已收入的三部除”导论”之外,也未作删节)。这种打破“节选”惯例的做法,是由这些著述的特点所决定的。蒂里希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逻辑严密而体系完整。他的著述不是那种即兴的零碎感想之积累,而是一种周密的理性思维之行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不但会破坏整件艺术品似的著作之完美,还可能致使读者跟不上其思维行进的步伐,从而无法理解其几何推理似的完整的意义。 本《选集》的编排方式,是写作年代顺序与著作形式类别二者混合的方式,即是说,把入选著作按形式分成三大类(短小的著述、讲演或讲道、大部头著作),每一类中各篇著作又按写作年代排列(有一些也不得不按出版年代排列)。这既是为了不破坏某些著名的系列性著述(即本选集第二编和第三编)的内在逻辑,不破坏对之理解所需的连续性,也是为了读者阅读和检索的方便。毕竟,比如说纯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在《系统神学》第二部与第三部之间插进几篇短著和一些讲道辞,看起来是很别扭的。
  •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作者:John Lagerwey ed.

    These volumes contain a selection of twenty-one essays presented in a conference convened jointly by the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and 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n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Fiel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ollection provides as wide a coverage as possible of recent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and seeks to draw som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general.
  • 都市裡的鄉村教會

    作者:黄剑波

    大量鄉村基督徒進入城市務工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相伴現象之一。其中一些鄉村基督徒進入城市後參加教會,形成以民工群體為主的小組、團契和教會,逐漸產生了一種位於城鄉之間的信徒和教會形態。由於它處於都市或都市邊緣,其信仰形態與鄉村教會更為接近,作者稱之為「都市裡的鄉村教會」。這種城鄉新移民被稱為「民工」,這種新型的教會也被稱為「民工教會」。 當下中外學界對於城市化及民工群體的研究頗為豐富。不過,已有的研究比較集中在民工的生存和發展。然而,對於他們的宗教或靈性,及其信仰與日常工作和生活之關聯卻少有涉及。本書的出版正是要補足此缺席的議題。
  • 信仰的終結

    作者: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

    恐怖行動時代,所有理性的人必讀的一本書。 作者哈里斯戳破文化相對主義、自由主義和宗教溫和派, 在文化和智識上對宗教非理性的妥協,是本驚世駭俗又充滿勇氣的書! ★《紐約時報》最佳銷售書 ★持續九個月名列亞馬遜書店暢銷排行榜 ★2005年美國筆會Martha Albrand獎非虛構類書籍得主 《信仰的終結》一書對當今世界在理性和宗教之間的崩壞,做了驚人分析。他對各種宗教信仰多角度批評,批判組織化宗教,探討宗教信仰、理性思想,以及溫和主義的宗教分子對基本教義派的寬容,讓宗教變成人們無法討論、無法與時俱進的人類古老遺緒。他直言,宗教信仰就是這個世界戰爭和暴力問題,一直未能解決的根本問題之所在。 書中,哈里斯也為讀者做了栩栩如生的歷史導覽。宗教信徒固守經書的文字表面意義,讓其信徒嚮往宗教經典裡如神話般的死後理想世界,從而為了宗教信念情願擱置理性,以致於這些信條已經鼓動了人類最惡劣的殘暴,從中世紀宗教裁判所獵殺女巫、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屠殺猶太人、九一一事件恐怖分子攻擊事件等等,在在都是讓人無法迴避的事實。他也同時指出,在宗教引發的暴力行為上,宗教溫和主義者成為這問題的幫兇,高舉寬容之際,讓宗教失去對話的可能,從而無法由內部啟動變化的可能。 哈里斯嘗試從神經科學、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為人類找到幸福的意義,認為幸福必有理性的基礎。所有道德和價值觀都與人類的感知和體驗相關,而人類是透過大腦來建構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感知和體驗。因此若能徹底了解大腦自我意識轉化的機制,科學和理性就能為我們提供指引,讓我們擁有幸福的價值觀和正確的道德體驗。為了為人類的道德及精神體驗,提供一個真正現代化的基礎。 即使哈里斯反對現存有組織的宗教,但他承認人類有靈性上的需求,因而認為靈性經驗、道德行為和強力的道德社區,都是人類的快樂所必須。然而對於靈性的追尋能夠是、也必須是理性的,即使它闡明了理性的界線。也因此,對於靈性和倫理的問題,科學不能再保持沉默。他期盼,我們在思考關於世界的一切時,把理性、靈性與倫理學融合在一起,據此開始理性探索人類所關心最深沉的事物,這將是信仰的終結。 本書重點: ──以自殺炸彈客的行動開場,引人思考為何宗教熱情會讓人們彼此傷害。 ──對宗教裁判所、猶太大屠殺和光榮殺戮的背景精彩剖析。 ──恐怖主義背後是宗教問題,對伊斯蘭教根本教義不留情批判。 ──宗教對社會議題,如藥物政策和胚胎幹細胞研究的負面影響。 ──信念引發行動,所以是公眾之事,非私領域的個人之事,要能被討論。 ──提供追求靈性和倫理學的理性途徑。 得獎紀錄: ★紐約時報最佳銷售書 ★美國亞馬遜書店理性主義哲學銷售排行第一 ★2005年美國筆會Martha Albrand獎非小說類得主 名人推薦: 蔡源林(政大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暨所長,專長伊斯蘭教、比較宗教) 孔繁鐘(衛生署玉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這是針對最神聖的宗教「容忍」說法的致命一擊──《信仰的終結》為了更無情地促使社會世俗化的極度敏感戰鬥口號。 ──Stephanie Merritt, 英國觀察家週刊(The Observer) 哈里斯的論點展示了那些盲目、耳聾、愚鈍、又非理性的信仰,如何威脅了人類的根本存在。在這恐怖主義的時代,他揭露了各種以信仰為基礎的非理性,從懷抱宗教幻想的伊斯蘭炸彈客到奇姆斯基這類的世俗狂熱者,他理性的責難真如暮鼓晨鐘。《信仰的終結》展示了宗教與世俗的極權主義如何以其完美的專制,妖魔化了美國及以色列這類不完美的民主國家。本書為所有理性的人們所必讀。 ──Alan Dershowitz,哈佛大學法學教授,《美國受審判》(America on Trial)作者。 我們終於有了一本書能聚焦於連結伊斯蘭恐怖主義與所有非理性宗教信仰的共通威脅。《信仰的終結》挑戰的不只是伊斯蘭教,它也挑戰了印度教、猶太教及基督宗教。 ──Peter Singer,《總統的善與惡:論喬治布希的道德觀》作者。 哈里斯對直觀的簡短說明,以及對「道德社區」的闡釋,是我讀過這類主題書籍中最好的。 ──John Derbyshire,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 右翼宗教與政治的政治性聯盟已危及美國民主政治,個人自由信仰者的反應則冷淡又短暫,對此已有體會的所有美國人,應視本書為暮鼓晨鐘的挑戰。即使有人會質疑哈里斯的某些主張及論述 ,對於主張宗教自由者,本書確是喚醒迷思的警鈴。 ──Joseph C, Hough Jr.,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 《信仰的終結》如此直接又無畏地指出有組織的宗教之危險及荒謬,當我閱讀時感到如此開懷,被其論述說服,個人覺得幾乎完全了解。 ──Natalie Angier, 紐約時報 在《信仰的終結》,山姆.哈里斯對當今世界在理性與宗教之間的崩壞作了驚人的分析。在他展示的生動歷史性旅程中,人類為了宗教信念寧願擱置理性,即使這些信念已鼓動了人類可能有最惡劣的殘暴。哈里斯警告有組織的宗教已侵入世界的政治,他也從神經科學、哲學及東方神秘主義汲取洞識,以呼籲為符合世俗與人性的倫理學及靈性建立真正現代的基礎。《信仰的終結》真正驚世駭俗──閱讀山姆哈里斯,並被他喚醒吧。 ──Richard Dawkins,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山姆.哈里斯投下的這枚核彈影響深遠──《信仰的終結》這本書勇敢出擊,試圖拆除目前保護宗教人士免受批評的高牆──本書極其必要。 ──Johann Hari,紐約獨立人週刊(The Independent) 任何人只要曾深思宗教信仰的非理性,本書將觸動其心弦──即使哈里斯先生的批評者也必須承認,他所作範圍廣泛的分析,從對純淨派教徒(cathars)的迫害以至於喬治.布希總總的內閣,其影響力極深遠。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 宗教研究指要

    作者:张志刚

    这本教材由“三编”构成,即“宗教史研究”、“宗教学研究”和“当代中国宗教研究”。此种结构安排主要是为了适合“宗教学教学和研究之中国国情”。首先,从国内外大学宗教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一般要先上一门导论性的或概论式的课程,可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全面且系统的宗教史知识,因而第一编的内容便不可或缺了。这部分由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引介的历史背景知识,不仅仅有助于初学者跨入宗教研究的门槛,即使对本专业的学者或教师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是难得的“参考纲要”。
  •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

    作者:(法)亨利·柏格森

    本书出版于1932年,是柏氏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而推出的有关道德和宗教问题的专著。这是柏氏哲学思想在人文-社会领域的一次集中运用。这一运用使作为体系的“柏格森哲学”得以完成。要了解柏氏关于社会问题的见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本著作。在本书中,作者所探求的是道德与宗教存在的依据和性质。根据柏氏的考察,道德有两个来源:一是作为“义务”的道德;一是作为“抱负”的道德,并认为道德的这两种形式都是应生命进化的要求而产生出来的。宗教在本质上也是生物学的。依柏氏之见,宗教是自然为对付“理智”所可能带来的危险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手段。
  • 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

    作者:梁景之

    清代民间宗教的信仰体系,是长期的历史产物。民间宗教各教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融合各宗教的信仰及丹道思想、民间习俗而形成的一种以诸佛仙圣临凡救劫为核心内容,具有多神崇拜特色的动态的信仰体系。作者将历史透视与现实思考结合起来,对民间宗教的内容知识、生活逻辑、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进行综合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