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
-
关于这颗心
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把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作为起始和核心,阿姜查指导我们如何超越、放下和不执著。© Teven.cn -
圣经
中文圣经启导本提供经文、注解、串珠、读音、译义、索引、备考、现代用词八用。 本书连书后地图共2000面,逾350万字。其中经文采用和合译本,新标点符号。经文注解部分约150万字。除注解以外,每卷书前有简介、参考资料、大纲、还有多图片和图表插排在各卷之间,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 《圣经》乃是一部奇妙的书,能解决人类最大的需要.它是全世界的人所最喜爱读的一本书,因此它的印发数量已超过60亿本; 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一些事物如十字架,七天为一周的周期和公历的年代等都是以圣经中的历史为根据的.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后3:16);"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彼后1:21); 圣经是出自上帝的证据:1.完美统一的组合 2.确实可靠的记载 3.准确应验的预言 4.在摧毁中得保存 5.真实奇妙的科学 6.丰富切实的内容 7.改变人心的大能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后3:16)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圣经写成已超过3000多年,借40多人按上帝的意思写成66卷,内容却是统一完美的,他们写作的地点.时代.都不相同.一个写在叙利亚,另一个写在阿拉伯,第三个则写在希腊......圣经的第一卷《创世纪》写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末一卷《启示录》则写于公元96年,相隔1600年左右.书写者的地位和文化水平也很悬殊,其中有君王.诗人.牧人.文士.税吏.医生.渔夫等,虽然如此,但圣经的全部内容却是很协调的.这就说明圣经的写成是有一位主持者耶和华上帝.各卷的体裁虽各有不同,但其论点.教训和中心内容都是一致的,见证耶稣是人类的救主; 上帝说:"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说:"我的筹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赛46:10)世人没有说预言的能力.对极短时期的猜测或有人能作,但对数百年数千年以后的事,离了圣经的启示,就绝无预知的可能.圣经中有论及个人.一城.一族.一国和全世界的预言,这些记载于近 2000年及3000年的预言至今差不多都已应验了.据统计,圣经内容三分之一是预言,预言的中心是论证救赎人类的计划.如:徒1:8 太24:14预言耶稣拯救世人的福音从耶路撒冷起传到全世界,这个写于近2000年前的预言今天已经实现.目前圣经的译本已达2062种(见《天风》 94.8),现印发总数超过60亿本,平均全世界人手一本,圣经如不是出于上帝决不会如此传遍全球. 世界上任何的著作兴旺率即使再高.发行量再大,也不会超过圣经所创造的奇迹. 据统计过去有名的科学家多数相信上帝,如:牛顿.道尔顿.法拉第.爱迪生.达尔文.赫胥黎等等.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牛顿不仅在科学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认识上帝以后,28岁后开始全力研究圣经,接受耶稣为个人救主,在晚年时创作了超过50万字的神学著作,在神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另外,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达尔文晚年时也相信了上帝,达尔文在1876年他的自传中写道:"我不能假装要在这最深奥的问题上作一点最低限度的解释,万物肇始的神秘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人们必须满足地作一个不可知论者,我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见《达尔文及其进化学说》24页,1976.11.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世界名人宗教观》一书中提及生物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医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法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探险家.历代君王.英雄.政治家中都有不少人相信真神上帝.因为"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 目 录------------------------------------- *旧约 新约 (各书简介及参考资料 刊每卷书前) *序 *图片目录 *图表目录 *圣经书卷简称表 *怎样阅读圣经? *中文圣经启导本两用法 *旧约里的信息--旧约导论 *旧新约间四百年“沉默时代” *旁经 *新约时代的犹太教派 *新约里的信息--新约导论 *圣经教导的真道 *中文圣经是怎样来的? *考古学的发现 *末后的事 *主题索引 *圣经难字读音对照表 *圣经度量衡表 -
古希腊罗马及教父时期名著名言辞典
《古希腊罗马及教父时期名著名言辞典:希腊-拉丁-英-汉语并列》:宗教研究辞典丛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人奠定了整个西方文学传统的基础。无论是历史学、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文学、宗教学或法学,古代的作者似乎已经淋漓尽致地谈论了所有的问题,并且留下了大量的著作给后人参考。这些著作主要是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写的。在汉语学术界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著作不多,很少有著作提供原文或原文的翻译。因此,我决定编写一部小辞典来介绍一些著名的作者的重要著作和其中的一些“名言”,就是一些重要的格言警句。《古希腊罗马及教父时期名著名言辞典(希腊拉丁英汉语并列)》从一些具体的警句来入手,一步一步地认识这些文化巨人的原作和他们的思想。出于《圣经》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附录中也加上了《旧约》和《新约》中的一些重要的语句。这本小辞典是为学习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学生而写的。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关于西域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学理论家与翻译家玄奘。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穿越沙碛,历尽艰辛,至达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龟兹,越凌山,经粟特诸国境,过铁门(今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入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国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过克什米尔,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地游历,到过尼泊尔南部,巡礼佛教六大圣地。贞观四年到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五年。随后,又遍访印度各地,于贞观十四年重回那烂陀寺。他研习大小乘学说,成为当地学问最高的佛学家。曾在戒日王主持下,经过辩论战胜五天竺大小乘所有论敌,被称为“大乘天”。贞观十九年,他携带搜集到的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以及佛像、花果种子等回国。玄奘历时十多年的西行求法,行程五万里,堪称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 回国后,玄奘还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经各地情况,由协助译经的辩机笔录,在贞观二十年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大唐西域记》全书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线,对于沿途所见的城邦、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
和尚·博客
学诚大和尚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将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到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去,让更多的信众能够更快地分享到佛法的智慧与快乐。 学诚大和尚于2006年2月开通了个人博客作为僧俗二众互动的平台。博客真实记录了大和尚及其弟子的学修生活,传递着大和尚对世界的关怀与慈念,蕴含着大和尚弘扬佛法的愿力。博客开通仅一年多,点击量已达100多万次。 本书结集了学诚大和尚博客自开通至2006年底的精华文章,系列文集将会陆续出版。 [学诚大和尚博客网址] http;//www.xuechengfashi.com -
与无常共处
《与无常共处》结集了佩玛·丘卓数本著作中的108篇教诲,提供了简明而各自独立的短文,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也是引领我们人生的智慧,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挑战中培养慈悲心和觉察力。《与无常共处》并不预设任何既定的佛教思想或方法,它注重的是佩玛·丘卓先前著作里最核心最令人振奋的精髓,帮助读者深入探索友爱、禅定、正念、当下、放下,以及如何面对恐惧和各种痛苦的情绪。 -
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百喻经
《百喻经》是一部以寓言方式譬喻佛教义理的通俗读物。该书篇幅短小,设喻诙谐,说理明晰。全书主体为九十八篇譬喻,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故事通俗生动,引人入胜。说理重在明晰佛法义理,使人读后皆有所悟。前后各有引言和偈颂,故合称“百喻”。《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
玛斯纳维启示录
《玛斯纳维》是莫拉维最重要的著作。它精辟地将宗教教义、教理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中,在故事中寓有哲理,在哲理中赋予形象,内容极其丰富。因此长久以来被誉为“波斯语的《古兰经》”、“知识的海洋”,而他也屡屡被比喻为“冥想生活的夜莺”、“心灵的诗人”。 -
圣经的故事
《圣经》那神圣而庄严的面貌常常令人望而却步,不敢问津。他的这本《圣经的故事》正是为此而作。他以简洁、优美的文笔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犹太人的历史画卷。纷繁的历史人物、频频的征战记载经他一番梳理,变得清晰可读;深奥的教义,复杂的戒律,在他的笔下,变得浅显易解。这也许正是全球上千万读者喜爱它的缘故。 郁达夫曾这样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
墓葬与生死
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的大转变,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死后世界观在这一段时期中的发展,而两者均与秦汉编户齐民社会之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推测,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也有了具体表达这种想法的墓葬方式。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现有文献和考古材料所能印证的年代,但现有的各种证据至少显示,在经过战国时代的大变动之后,中国的社会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墓葬制度的演变是此次大变动中的一环,不但反映出这一变动所触及的文化层面的深度,也反映出远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人死之后的归宿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想法。 -
七重山
1948年的美国,一位隐修士多玛斯·牟敦对年轻时的自我做了最深沉的反省,写成了《七重山》这部卓越的自传。幼年失怙的他,一直过着荒唐、飘荡的岁月,没有真理的引导,没有天主荣光的照耀。然而,长久以来周遭的宗教事物与经验,却又让他隐隐感到天主在指引着他。在历尽各种困顿之后,他终于接受了天主,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 “七重山”一名出自但丁的《神曲》,意指在炼狱中经历种种艰困、最终攀至天庭的过程,作者以此自喻从荒唐无知到发现真理的不寻常一生。他以极其优美的笔触写下自己的精神传记,让读者见其文如见其人;阅读这本书,不仅能指引我们走上真理的道路,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亟欲破茧而出、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与动力。 美国著名诗人范多伦曾说:“经典就是一本一印再印的书。”《七重山》甫一推出,立即列入美国该年度畅销书第五名,六十年来全球销售数百万册。如今这本书以完整面貌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在这混乱虚无的年代,更能显示出这部经典的价值。 -
前车可鉴
我们怎能存活呢 冬青树 《前车可鉴》是当代基督教卓越的思想家、有知识分子宣教士之称的法兰西斯•薛华博士的巨著。他深入神学、哲学、历史、社会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历史画卷:基督教的兴起、古罗马的败亡、中世纪教会的变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及特质,并从圣经真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勾勒出一个人本之人文主义兴起并不断向神本挑战对决,然后出现各种各样妥协思潮的过程。薛华特别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描述分析了从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启蒙运动时代人的意气风发到现代人的悲观绝望,指出西方文化衰落的根源乃在于身为造物的人竟企图僭越造物主的位置——这恶中最大的恶,并呼吁唯有接受上帝的启示,依照圣经真理而活,人类才有希望。 此书的英文原名为“How Should We Then Live?”,取自旧约以西结书33章10-11节:“人子啊,你要对以色列家说:‘你们常说:我们的过犯罪恶在我们身上,我们必因此消灭,(我们)怎能存活呢(how should we then live)?’你对他们说:‘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唯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此书名有中译为“我们该如何生活”,似乎远不能反映出作者所关切问题的紧迫和严重。薛华探讨的议题是关乎生命的,绝不止于生活的层面。 在书中,薛华不仅针对当时代的特征和西方思想文化甚或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意见,向现代主义同时也向后现代主义发出基督信仰的警语,亦对当时福音派教会和基督徒的生命所存有的一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三十多年后这些提醒对教会和基督徒而言仍不无助益。 薛华认为,教会和基督徒个人应该作暮鼓晨钟,就社会不公及罪恶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今天我们觉得遗憾的,是基督徒应该说话的时候,往往保持缄默。在种族歧视和没有爱心运用财富的问题上,基督徒三缄其口,这就与他们的身份不符了。”( 《前车可鉴》,122页)他提到历史上一些伟大的人物,如沙甫慈布利(Shaftesbury)、威伯福斯(Wilberforce)、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他们曾毫不忌讳地指斥邪恶和不义。沙甫慈布利曾努力不懈地防止矿厂和工厂的女工及童工被剥削;约翰•卫斯理斩钉截铁地反对奴隶制度;威伯福斯与其克拉朋联盟的弟兄们更是一生致力于废除英国的奴隶制度。他们在抨击反对这些社会不公和罪恶时,无不遭遇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甚至敌对,但他们却矢志不移,只因他们认定,警戒、反对有悖上帝真理的罪恶是上帝对他们的召命。在今天,“没有爱心运用财富”的种种行为似乎已然不关涉任何的不义,甚至成为时尚、高品质生活的标志为人羡慕和追求;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好象已经成为历史,却刚有“人贩子、现代包身工、黑砖窑”赫然被曝光;性革命、同性恋合法化的浪潮滚滚而来,知名女学者李银河已着手向人大提交《中国同性婚姻提案》,中国第一个公开承认自己同性恋身份的名人、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崔子恩被称亦是虔诚的基督徒......面对此等种种,我们中国的教会、基督徒似乎也是沉默的。而这种沉默不啻是在印证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那些关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教训、言论只适于用来在教会和基督徒的圈子中传布,不能用基督教的价值观衡量非基督徒。现今的中国亦是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人本主义者不下是非的判断,“他们认为万有中的‘终极实在’——就是非人格的宇宙——是中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是完全缄默的。”( 《前车可鉴》,122页)相对主义者则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普遍真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内在特征,只有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普遍有效的道德原理也是不存在的,所有道德原理的有效性都取决于不同的文化或个人的选择。(《世界观的历史》,290页)他们均不承认有“绝对”,薛华说:“我们这一代有一个古怪的标记——唯一的绝对就是绝对地强调没有绝对。”( 《前车可鉴》,213页)因此,“个人的道德和政治生活往往武断而又反复无常。”“如果在人的思想背后没有绝对,那么,我们便无从判断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道德问题上的争论了,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结果便会无止境地争论和分歧下去。”( 《前车可鉴》,138页)但是,根据圣经,“绝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评断某些事情是对的,某些事情是错的。薛华认为,“教会应该勇敢、清楚地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因为这是圣经的吩咐”。( 《前车可鉴》,110页)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要吹角,警戒众民。“倘若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剑来杀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他虽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守望的人讨他丧命的罪”(以西结书33:6)。 其次,在薛华看来,基督徒的信仰应该是一种整全的世界观。《前车可鉴》一书就是对他所理解的基督教世界观的表述。很多人以为,基督教是和物质世界与公共生活无关的一个领域当中的一种“个人信仰”,它负责在人脆弱的时候安慰人,其他的事情还是其他的事情。很多信徒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正如诺格尔在《世界观的历史》一书中所言,他们只从教会、圣经、教义、事工、灵性、宗教,或上帝的角度来理解信仰,却没有把它理解为一种全面的、包罗万象的、整体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督教信仰本为一片汪洋,却在许多信徒心目中被缩小为一只鱼缸。因此许多信徒的生命也呈现一种“分裂”的状态,如在教会内和教会外完全是两种面貌。薛华认为,人人对事物都有一套先存的观念,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一种世界观,虽然人自己未必能察觉得到。人的世界观是他的价值的根据,于是,也就成为他作决定的根据,“人心里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7)。( 《前车可鉴》,15页)薛华使人们认识到,从世界观的角度理解基督教及其对立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督教不仅告诉人们如何才能获得宽恕,它还是一种整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督徒必须认识到,他们的信仰包含关于人生世事的重要哲理。(《世界观的历史》,32页)许多信徒生命表现出“分裂”性,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世界观没有完全地转变。古今中外,人无不处于各种压力之下,基督徒亦不例外。薛华说,面对压力,不同的世界观能发出不同的承受力。初代教会的基督徒之能抵抗不同的宗教混合和不受罗马文化种种坏方面的影响,就说明了基督教世界观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其根基——一位无限的、有位格的神,以及他的道。在此基础上,基督徒可建立一个普遍而绝对的价值体系,也就是基督教世界观,作为其生活以及判断自身所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根据;他们可以懂得无神之人无法找到的宇宙和人类的知识,也找到个人独特的尊严和价值的真正根据。( 《前车可鉴》,18页)基督徒当如何应对当代世俗主义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的种种压力和难题呢?薛华呼吁,基督教世界观是唯一可以信赖的能够使人们摆脱世俗生活困境的选择。 福音派与当代文化表达之间似乎一直有一层看不见的帷幕,《前车可鉴》起到一种拆毁的作用,薛华在其中提供了基督徒对雕塑、音乐、绘画和文学等现代人心灵的哲学陈述的解读。薛华极其强调基督信仰是一个整合真实的信仰,与人生各个层面,无论是哲学、伦理还是艺术、社会、文化,都息息相关。把这些人生之点用基督信仰的线串联起来,便构成一面整合的真实。他是一个“见树又见林”的人。(《神学的视野》,313页)他非常强调基督徒要熟悉当时代的文化语言,否则便无法与福音对象特别是非信徒知识分子展开对谈,有效地在当代传扬福音。受薛华的影响,众多福音派信徒已经开始用基督教的观念来思考世事人生,亚斯伯里神学院的哲学家华尔斯说:“薛华的书使我对基督教的认识改观。他帮助我比以往更广泛地思考我的信仰。我的信仰演变成较完整的世界观,包含许多以前我从未清楚想过的和属灵有关联的事物。”(“薛华的异象和挫折”)我想这也正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看过《前车可鉴》一书后的感受。 薛华的这本书还提醒我们注意现代人文主义的种种陷阱。首先是圣经无误论的动摇。如果基督徒单单承认圣经中的价值体系、意义体系和宗教事物,却贬低圣经所肯定的宇宙观、历史观和具体的道德规范,或者把圣经的宇宙观、历史观和道德绝对规范放进以文化为出发点的领域,就会掉入存在方法论的窠臼。他提醒,如果把圣经打上存在方法论的烙印(不坚守圣经无误论),基督徒在所处的时代和文化中便起不了“盐”的作用,就没有真正的绝对来改善或审订文化、国家和社会。( 《前车可鉴》,249页)其次是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只求个人的安定和富足”,可说这是当今世俗社会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危险之一在于人会渐渐失去对自由和真理价值的兴趣,政治会再没有理想可言。而大多数的教会对此无能为力。因为长久以来,许多教会都只是在教导一种包有宗教术语外衣的相对的人文主义。( 《前车可鉴》,222页) 薛华还提醒,“作为基督徒,我们不单要知道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会给我们知道真理是什么),而且要着意实践它,尽我们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影响社会。”( 《前车可鉴》,250页)薛华一贯强调基督徒的信仰要能付诸实践。他认为教会不单教义要纯正,而且要能实践真理,活出神学,要有实际的社会关怀和行动。在经历一段长期的属灵危机后,薛华看见:基要信仰必须经由实际的爱来传播。“地方教会或基督教团体必须信仰纯正,但也应该是美丽的,地方团体是超自然神的标本,是在世人中间彰显实质医治的群体......多少正统地方教会,在这点上是死的,没有丝毫爱和交通的迹象。如果在地上活不出实际,等于否定了我们所表白的信仰。”(“薛华的异象和挫折”)薛华自己和妻子于1955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小镇创办了一个名为“庇荫所”(L'Abri)的独立福音机构,开放自己的家,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从教授到辍学学生,艺术家到工程师,嬉皮士到家庭妇女,都在“庇荫所”留下身影。他们中多半都是寻求基本哲学问题答案,希望找到值得他们为之奋斗的人生意义和目标的年青学生和知识分子。薛华夫妇盛情地款待、聆听并与这些年青知识分子对谈,提供基于纯正信仰的各种讲座、讨论会、沙龙、音乐会等等,用真诚的答复回答他们真诚的问题,向他们见证绝对的福音真理。("L'ABRI")许多迷茫的青年都在“庇荫所”被薛华夫妇的生命所影响,在那里找到了思想的出路,知晓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他们的生命发生改变,跟随基督,更热爱生命和思考。薛华不但传讲真理,更活出真理。作为定位为服侍知识分子群体的教会,我们为数众多的福音对象也是造访“庇荫所”那样的迷茫青年:他们受到各样现代或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接受人类纯为物质世界、时间和机率的产物。多数人无法分辨是非对错,不知道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他们的道德观紊乱,深具社会疏离感,但却充满追寻美好事物的真诚......我们无疑可以从薛华的思想和事工中觅得有益的启发。 最后,从《前车可鉴》整本书的写作特点甚至其英文书名中,我们可以一窥薛华独具特色的传道、护教方式。薛华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大前提;人存在的真实包括两方面:人本身的人性以及外在的客观世界;基督徒的大前提(1、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2、宇宙是从位格开始。3、自然是个因果的开放系统。)与存在的真实相合;非基督徒的大前提(1、没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2、宇宙是从非位格开始。3、大自然是个因果的封闭系统。)与存在的真实不相合;所以非基督徒是活在一种张力的状态中;这种张力有利于传福音。(《神学的视野》,317页)薛华非常重视,也非常善于找出福音对象内心的张力点。以《前车可鉴》一书为例,世人无不关心“如何存活”的问题,也无不从根本上被这一问题困扰。薛华要读者带着这一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与他一起踏上回顾西方文化历史的旅程,寻找问题的答案。借着对西方文化发展过程的犀利剖析,他给现代读者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他们从前辈寻索的身影中看到并反省自己的本相。薛华让现代人看到,其自身思想与现实生活间总是存在激烈程度不一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现代人所抱持的种种人生世界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带来意义与满足,只能是加深人心灵的矛盾和困惑。薛华就是这样用他的智慧和爱心让对方深深体会自己的理念是行不通的,不能再找其他借口来防卫,不能不承认在实际的境遇中,自己的思想根本没有出路,自己实在需要改变。薛华的这种福音预工、这种护教性对话的松土工作对我们中国教会的知识分子福音事工的开展应该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世界观的历史》,诺格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神学的视野》,萧保罗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7 3."L'ABRI",Edith Schaeffer,Tyndale House Publishers,1971 4.“薛华的挫折与异象”,Michael S.Hamilton,孙以理译,《校园》,1999年4月号 (《前车可鉴》,薛华著 华夏出版社出版) -
道德经心释(上下)
《道德经心释》(上下册)中一位智者说,唯有当一个人能够爱他自己,他才能够爱别人。喰有当一个有东西可以分享,他才能够跟别人分享他的感觉。了解是本性真正的开化,一个具有了解的人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并没有携带任何东西,镜子一直都生活在即刻,不论什么东西来到它的前面,它就反映。除了变是不变的之外,其他每一件事都在变。在存在里面,“变”是唯一永恒的因素,所以你怎么能够依赖过去?如果你依赖过去,你将永远都会错过现面。生命需要不同的两极,以及这两极之间的平衡。愚蠢能够令人恢复新鲜,它能够清洁你的眼睛,给你清晰的看法,而且会再度带给你小孩的天真,让你身体里充满了自发性,那么你就不会固定在一个模式里,你是流动的。 -
罗摩衍那的故事
《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著名史诗,它与《摩诃婆罗多》一起并称为古印度的两大史诗,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等同于古希腊两大史诗对西方社会文明的影响。 《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的游行”,即“罗摩传”, 史诗以主人公罗摩的一生为线索展开了跌荡起伏的情节,史诗中涉及印度上古社会中的宗教信仰、王室争斗,政权更迭、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等各个方面,是全面了解印度上古社会的必读书。 在印度,《罗摩衍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它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拉贾戈帕拉查理曾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拉贾戈帕拉查理是印度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是《摩诃婆罗多》最优秀的现代改写本的作者,也是甘地的战友,以其对印度传统古典文学和现在印度社会的深刻理解,道明了这两部大史诗在印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印度社会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如今,印度古老文化对当今的世界产生了新的影响。出自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圣典《博伽梵歌》取代了《孙子兵法》,成为哈佛、沃顿等商学院的必修课,并被推崇为欧美大企业总裁及高管的必读秘笈。 瑜伽作为一项风摩全球的健身运动为许多人所了解,却很少有人知道与其相关的瑜伽文化正是源于《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瑜伽影响了全世界无数人的生活,很多人把它视为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印度古老灵性典籍的深刻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灵的和谐,学会以一种健康的身心姿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许多中国人对印度这个充满灵性的邻近国度充满好奇,但由于翻译人员的缺少,或其他的各种原因,目前国内除佛教的相关典籍外,读者可以看到的有关印度的书籍十分有限,至于有关印度上古时期的书籍更是踪影难觅。 《罗摩衍那的故事》是由原史诗英译本编译而来,基本保持了原诗的精华。通过这个编译本,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这一伟大文学遗产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以对古代印度社会及当时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收入了近300幅难得一见的印度绘画,是有关印度文化十分珍贵的一个读本。 -
思想录(全三册)
本书为英汉对照全译本。 本书是一本关于基督教的辩护书,作者在作品中大胆深刻地谈论上帝,进行了透彻地思辩,以此来反对和说服傲慢自大的天主教以及怀疑论者和自由思想家。作者对人的生命进行了深刻和精湛的分析,对宗教的直接辩护反而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人的困境出路的分析却推到前台,并占据了中心地位。尤其是对人的伟大和不幸的矛盾深刻描述,更令人惊心动魄。 -
论基督之大与小
本书是“思想文库《宗教与思想》丛书”之一。《论基督之大与小》一书,就是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从西方人的立场来看东方及东、西文化交流的一种尝试。这部著作是奥地利青年学者雷立柏博士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基督教之不同态度和选择的读书笔记,随感和评议。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有关中国知道分子论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著作和论文进行了梳理、分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其涉及面包括对基督教有好感的知识分子、基督新教知识分子、天主教知识分子、以及相关著作,故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涵盖面。 (节选) 本书序 第一章 导言:基督的“大”和“小” 第二章 19世纪末的情况 第三章 对基督教有某种好感的知识分子 第四章 接近新教(耶稣教)的人物 第五章 接近公教(天主教)的人物 第六章 讨论基督教的一些著作 第七章 评估和结论 -
妖非妖
本书即将蒙尘于故纸堆中的古老传说汇总在一起,对神话中的另类人物们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全书分为三篇:分别为自然精灵篇,介绍美人鱼、狐仙、女蛇、狼人、吸血鬼、精灵和矮人、花妖等;传说逸闻篇,介绍火神、水神、财神、阴阳师、忍者;永生修行篇,介绍道教的主要门派和分支、剑仙等。 此书为张进步主编,王新禧、龙神将、冰之璇玑等著,系《飞·奇幻世界》与《幻王》两杂志“神话”栏目的合集!彩色图文本,精美印刷! 本书即将蒙尘于故纸堆中的古老传说汇总在一起,对神话中的另类人物们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这本书它既有资料价值,又不枯燥。它不仅是给奇幻作家们的一本工具书,也是每一个读者都能喜欢的开心读本。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